我本想把本文题目定为《怎样理解“穷养儿富养女”》,可是,一想到如今社会上对“穷养儿富养女”这句话的解释或理解基本上都属于歪解,所以我就将本文题目定为《正解“穷养儿富养女”》了。 如今,社会上普遍认为“穷养儿富养女”这句古训的意思是:“儿要穷养、女要富养”。即对儿子要苛刻,使他缺衣少食、艰苦劳作,这样才能磨练他的意志,促使他发奋图强,长大了才能有所作为;而对女儿则要大度宽容,尽量满足她的各种需求,尽量使她什么高档、时尚的东西都见过或拥有过,尽量使她什么富丽堂皇的场面都经历过,更不要让她干粗活和累活,这样才能使她使保持漂亮的容颜和妖娆的身材,形成优雅大方、养贵处优的高贵气质和能抵御金钱和物质诱惑的品格,日后才不会因为一块蛋糕或一个名牌包而被人用甜言蜜语骗走或堕落。从古自今,无论哪位大师权威曾对“穷养儿富养女”这句古训做过这样的解释,我都敢说,这样的解释是完全错误的。认为“穷养儿富养女”的意思就是“儿要穷养、女要富养”,完全是误解或歪解。 尽管网络上也有人说“穷养儿富养女”是胡说八道,但是他还是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儿要穷养,女要富养”,只是他不同意这样的观点罢了。本来这句古训的意思非常简单明了,根本不需要做更多的解释,可是,千百年来,也许就是在当代,不知被哪个狗屁权威专家学者解释成“儿要穷养、女要富养”的意思,并成了社会上一种普遍流行的理解,所以我只好咬文嚼字地多费点力气来分析这句古训。
首先,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这句古训。如果说“穷养儿富养女”的意思就是“儿要穷养、女要富养”,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说“儿穷养女富养”呢?按照汉语语法,“儿穷养女富养”是个典型的主谓结构的并列句,我们按古文句读法将其句读一下,即“儿,穷养;女,富养”,很符合汉语习惯。如果把“穷养儿富养女”也按“儿要穷养、女要富养”的意思句读一下,就成了“穷养,儿;富养,女”,很显然,这不符合汉语习惯。在古汉语里的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有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而这句古训,很显然不是这样的句子。 如果把“穷养儿富养女”当作谓语加宾语结构的并列句,如类似于“多养猪少养羊”这样的句子,似乎很符合“儿要穷养、女要富养”这样的意思。可是,作为一句选择教育方式的话来说,它既不符合人的正常情感,也不符合思维逻辑。无论儿子还是女儿,对父母来说,都是一样的养,而决不会有所谓的“穷养”和“富养”之分。在封建时代,人们对待儿子往往还重视一些、宠爱一些,谁都知道那个时代重男轻女非常严重。而从选择教育方式的思维来考虑,人们对儿子考虑的是让他读书考官、挑担种地、学做生意还是舞刀弄枪,对女儿考虑的是让她学琴棋书画、织布绣花、洗衣做饭还是当个交际花,而决不会去想什么“穷养”或“富养”。估计这两个词,就是那些死读书并且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文人误断句、乱句读所牵强出来的。一个小山村里,为了保护山坡上的植被,鼓励村民们要“多养猪少养羊”,因为羊会把山坡上的草和树吃掉。可是在一个家庭里,怎么“穷养”儿子、“富养”女儿呢?谁敢说“穷养”儿子、“富养”女儿呢?难道给女儿一天吃三顿饭、给儿子一天只吃两顿饭,另一顿叫他自己到外面挣去?难道给女儿穿新衣服、给儿子穿破衣服?儿子不造反才怪!作为父母,理应对儿子和女儿都一视同仁。在家庭分工上,儿子该挑担种地的挑担种地,女儿该洗衣做饭的洗衣做饭,根本无法特意去搞个什么“穷养”和“富养”。单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把“穷养儿富养女”解释成“儿要穷养、女要富养”根本就是谬论。 在汉语的假设句或因果句里,一般表示前提和原因的词句在前面,表示后果和结果的词句在后面,在古文中更是如此;而现代汉语白话文由于受英语、俄语等影响,偶尔倒置也有,特别是在一些翻译过来的作品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穷养儿富养女”作为古训应以古文习惯为准,句读一下这句话,就是“穷,养儿;富,养女”,这样断句是非常符合古文断句习惯的,意思也非常简单明了,即“家穷,养儿子;家富,养女儿”。说“家穷养儿子”,并不是都不要女儿,而是说家穷要多养儿子、少养女儿。女儿既然已经生下来了,也得养起来。可是,过去穷人家女儿生多了,就将她送人,也有给人家当童养媳的,甚至一生下来就将她弄死的也不足为奇,根本连养都不想养女儿,还瞎说什么要“富养”,而对待儿子却都像宝贝一样。同样“家富养女儿”,也不是说都不要儿子,而是说要少养儿子、多养女儿。这才是“穷养儿富养女”的本意。按照传统观念,养儿子是为了传宗接代、养老送终、振兴门庭和光宗耀祖,所以无论穷富,儿子都还是要养的。解释古训必须要联系古代社会实际,否则就是胡乱解释,而且会误导没脑子的人。在我们中国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儿女是关在家里养的,出嫁前根本不允许擅自跟外面的男人接触,对有违《女戒》者,轻则身败名裂,重者沉塘淹死,怎么会担心她被男人的几句甜言蜜语和一个名牌包骗走呢?因此,把“穷养儿富养女”解释成“儿要穷养、女要富养”完全是拿现代状况去主观臆想古训,这是非常幼稚浅薄可笑的。 那么在中国古代为什么要“穷养儿富养女”呢?这就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中国古代是个封建、农耕、男权社会,只有男人才可以做官,生产劳力主要靠男人,家庭收入主要靠男人,男人在家庭和社会上都占主要地位。如果一个家庭穷,只有多养儿子,别人才不敢欺负你,才能兴旺家业和改变贫穷的家境;也只有多养儿子,其中才有可能出现一名能振兴门庭和光宗耀祖的佼佼者。很多穷人家庭也的确是这样,尽全家之力去培养一位大家认为是最有出息的儿子,让他外出求学,希望他能锦衣归乡,然后一人得道、升及鸡犬。所以,家穷,就要多养儿子少养女儿。而家富,为什么要多养女儿、少养儿子呢?因为儿子养多了,到时候家产被他们一分,他们就都不是富人了,门庭就会衰落。在中国古代,女儿是不分家产的,但是俗话说一份家私经不起三份分,所以说家无三代富。正如有些文学作品里描写的那样,一个好端端的封建大家庭,家长一死,家就被儿子们分得七零八落。为了一点小小的家什,儿子们也要争吵;为了争夺房产和田产,更是剑拔弩张。要是在帝王之家,兄弟之间为了争夺权力,那更是拼得你死我活。富裕之家的劳力主要是雇佣别人,不需要自家的儿子去当苦力,而穷人家的劳力主要是靠自家的男丁,因此,从家庭劳力需求来看,富家也不需要很多的儿子。富裕人家只有少养儿子,才有继续保持门庭兴旺的可能。 在封建社会,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穷人家的女儿往往只能嫁到穷人家,富人家的女儿也往往能嫁到富人家。在封建社会里,嫁女往往是有钱可赚的,甚至买卖婚姻也习以为常。可是,女儿嫁到穷人家又能赚到多少钱呢?所以穷人家往往都叫女儿为“赔钱货”。因为把女儿从小养到大,是需要花很多钱的,而当她长到十五、六岁正可以当正劳力使用时,却要嫁人了。婆家也是穷人,自然给不了多少彩礼,所以穷人嫁女儿就赔钱了。富人家的女儿嫁到富家豪门,自然可以获得很多的彩礼,所以富人家的女儿都被称作“千金小姐”。富人有资本把女儿培养成知书达礼、优雅大方、多才多艺的淑女,以便于嫁入豪门,这样往往更容易巴结比自己更富有、更有权势的人物和家庭。因此,富家多养女儿,不仅能带来丰厚的财富,而且还能建立起更强势的社会关系网。而富家儿子养多了,儿子们长大后,各个自立门户,反而把这个富裕的大家庭给拆散了。
只有用古文的逻辑和封建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穷养儿富养女”这句古训,才是正解,除此之外都是歪解。一些人从教育的角度生搬硬套“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这句话,把“穷养儿富养女”硬是解释成“儿要穷养、女要富养”,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因为,无论儿子还是女儿都需要磨练,人的意志是靠磨练练出来的,而不是靠给她最大的物质满足所能培养出来的。再说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她的价值观还在物欲上,不管她曾经历过怎样的富有,她都照样贪婪。甚至物欲满足习惯了的人,一旦物欲得不到满足,更容易走上歧途。“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这句话的意思是,富贵人家更能培养出知书达礼的淑女,也容易使儿子变成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这虽然跟“儿要穷养、女要富养”的意思有点联系,但是,跟“穷养儿富养女”的意思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富人家也更有条件培养出有文化、有知识和具有更高思想境界的才俊,真正的纨绔子弟毕竟是少数。新中国的首批科学院院士和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基本都是出身豪门的富家子弟。穷人家的儿子连饭都吃不饱,哪来钱读书和出国留学?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无论养儿子还是养女儿,能“富养”就“富养”,不能“富养”的,只能“穷养”。“富养”,是为了使他们能向更高层次冲击;“穷养”,使他们首先要学会有尊严地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特别是女孩,一旦曾经习惯了的物欲得不到满足,就更容易堕落。如果一个人没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强的革命意志”,自甘生活水准倒退的人是没有的。因此,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学习、处事和生活方式才是教育的根本,跟所谓的“富养”或“穷养”基本无关。 其实,稍有点头脑的人稍想一下,就不难发现,把“穷养儿富养女”解释成“儿要穷养、女要富养”简直就是歪理邪说。一个富裕的家庭,怎么将儿子“穷养”?明明有吃有穿的,不给他吃穿吗?无非是说,要让儿子多出去磨练磨练,长大以后才能有出息。这也不叫“穷养”呀!而是培养和历练。一个贫穷的家庭,女儿怎么“富养”?你能满足她所有的物欲和各种高额的培训支出吗?你自己一个月才赚一、两千元,你能给女儿买两、三万元一个的名牌挎包吗?如果你怕女儿日后会被某个男的用这种挎包把你的女儿哄骗走,就自己省吃俭用、勒紧裤带为你女儿买了一个这样的包,使她不再羡慕这种包,可是,你怎么保证你女儿接下去不会还有更大的欲望?世界上的好东西你能买得完吗?或者从此以后,你女儿就再也看不上那些几百、甚至几千元一个的挎包,非要背几万元一个的名牌包不可;而当财力无法满足她的这种欲望时,后果将会怎样?如果有意识地“穷养”儿子,使他的物欲得不到满足,他可能就会出去偷和抢,这也是贫困家庭儿子犯罪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那些跟着“儿要穷养、女要富养”这个歪理邪说人云亦云的父母们,简直是脑袋里进了地沟油了。这么简单的一句古训,居然被那些狗屁权威专家学者解释成这样子,还忽悠了这么多中国人,甚至个别父母还把这歪理邪说当作养儿育女的信条,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悲哀,更是当今教育的耻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