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nlaoshi 于 2011-5-6 14:29 编辑
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50年,青山依旧,白云依旧 小长假,我们决定带着小亦爷爷奶奶,到奶奶的娘家走一趟。奶奶的娘家是浙江省丽水地区景宁县东坑乡景南村。 我和婆婆认识至今整整8年。我没有一次听说过她回娘家。倒是听见过老公跟我们说了许多次“我外婆家。。。。”,都是无限美好的童年记忆。事实上,因为千里迢迢,他只来过他外婆家二次。一次是小时候被他妈妈背着到外婆家,一次是二十多岁时候自己开车开了十多个小时过来到外婆家的。 婆婆的爸爸妈妈,也就是小亦的太外公太外婆,在当时是跟红色政权有关系的,婆婆的妹妹后来是卫生院院长,妹夫是信用社主任。因此他们家庭也算得上是村子里比较有威望的。小亦的爷爷年轻时候作为萧山当时的知识青年,下乡支援山区建设。现在的景宁县周边的盘山公路就是那时候他们这批人耗时五年左右建成的。爷爷是当时下乡兵团里的卫生员,跟几位年轻人一块儿负责修路工人的手脚损伤,小病小痛的治疗。跟婆婆认识了以后,带着她回到了萧山。然后就有了小亦的爸爸,认识了小亦妈妈以后,有了可爱小亦。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个遥远的小山村,是我们所有人都向往的地方。对于爷爷奶奶,那里留下了他们年轻时候最美好的回忆,是他们俩共同的老家;对于老公,他是一方面找寻童年时候外婆家的那种温馨,幸福,另一方面是为了亲自让我跟女儿见证,体验并分享一下他内心那种真实的,久远的记忆。对于我和女儿来说,完全是一种好奇,找寻一种全新的环境带来的新体验。 这一次,我们决定带着二位老人到他们老家走一次。毕竟现在年纪大了,要不是我们能抽时间带着他们走一趟,即使是心心念念的地方,他们这辈子也许是不可能跨越这千山万水了。何况我们小亦爷爷现在腿脚不灵便了,站起来总是要扶着,或者坐轮椅才行了。 事实上,婆婆的娘家父母都不在了,最亲的是一个妹妹,有四个孩子。提起最多的是婆婆的一位外甥女,在丽水景宁县城单位里,是某个部门的主任。她是小亦的表姑姑,很认亲的,来杭州出差什么总是过来看看婆婆他们。这一次是她全程陪同,陪着我们玩了2天2夜。吃饭休息游玩,照顾得无微不至。 第一天是我们先到表姐家里。中饭后,因为喝了酒,在宾馆休息了1个多小时。然后表姐带着我们到了景宁畲族人民聚居地----大均乡。从景宁县出发,我们绕盘山公路大半个小时,到了山顶。这里有民族风情表演馆,有农家菜一条街。村口的大桥两侧,刻着畲族的四大姓。涉足村子的角角落落,随处可以看到畲族的一些文化。; 在村子里吃罢晚饭,我们回到景宁县城宾馆。 第二天表姐带着我们到了著名的国家级4A风景区景宁大际。那里的雪花际,瀑布从近百米的悬崖上飞泻而下,这是我们几年里看到过的最美的峡谷奇观。这个飞瀑是人为控制的。当游人比较集中的时候,可在上方打开水闸,呈现美景;当游人稀少时候,水流被截住了,改道往水库里流去,可以利用来发电。 大际返回后往岔路上行进。用婆婆的话来说,这进山的路,就跟蚊香一样,一盘一盘绕进深山老林里。山雀和蚊子都飞不上的地方。公公看着自己当年流过汗甚至流过血的万丈深渊之上的狭窄盘山公路,即使如今已过古稀之年腿脚不灵便了,但豪情满怀依旧! 在人人晕头转向的山路上,婆婆说了一句话:女人就是一只鸟,停在哪里都不一定的。生性开朗的婆婆接下去还连比带划地说了下面这样的意思:我是丽水这边飞过来的一只鸟,你是天台那边飞过来的一只鸟,遇到了一起,你做了我的媳妇,我做了你的婆婆。我被她的形象比喻深深打动了:我们都该相亲相爱,因为这一切,都是缘分啊!我们爱着同一个男人,都想他快乐,都想他幸福。这一切,使得我们成了一家人。 尘世无常。两个人,两种生活道路,走不到一起,出现意外,有千种万种可能。冥冥之中的这一结合,谁在安排?不是命运是什么? 因此,俗世中的婆媳,没有任何理由不善待对方。 一路上我们翻过一座座山,经过几番腾云驾雾,等到盘旋的蚊香燃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我们终于到了景南。路上,婆婆给坐在她腿上的小亦讲:等会奶奶给你讲几个重要的地方,你可要仔细看好哦!这个小路是通往一间小房子的,你爷爷当年在那里工作,没有结婚前我就经常来看他送吃的给他;那个山窝是我读中学的时候,跟同学经常逗留的地方;那半山腰隐约可见的,是当年我早上5点钟出发,晚上6点走到景宁中学的大路,现在变小了;那边现在虽然没有房子了,但是那里过去有房子,我曾经在那里躲过雨;我曾经在。。。。。。。(我心里不禁感慨:在老人的心里,过去一切值得怀念的东西,很是希望亲人,甚至少不更事的孙女能一起分享。那怕对于孩子来说,是毫无感觉的一个地方。)我们都用心倾听着,因为岁月,感叹不已。 在无限感慨中,不知不觉到了奶奶当年住的村子里。车子在路边一家泥墙房子前面停下来。房子高度只有一个门洞高。房顶的瓦片枯草触手可及。我心想,果然名不虚传,是正宗小山村的泥房子。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从门洞里进去,就是十几级的木质楼梯。下去,别有一番洞天。下去是堂屋,左右厢房,总计三百多平米的大户人家。只是家里人十几年都不在家了,四处蒙尘,难以立足。开阔的院子对面有一排单层矮房子,用来堆放什物。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楼上楼下有近十个房间。堂屋正中有2张八仙桌,桌下生碳的火盆,已经熄灭,灰烬满盆。桌椅依旧,排场欢笑宛若昨日。农村里往往就是这样,因为某户人家比较有地位,村人都会在空闲时间捧个茶杯到他们家闲聊,喝酒,打牌,直至三更半夜散去。 奶奶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义无反顾地跟着小亦爷爷,远走高飞,飞越千山万水,到了萧山。 厨房有灶台,也有煤气灶。简单烧煮之后,拜过祖先。把一大盆青豆一勺一勺倒进在石磨,磨出豆浆来。我们亲自推了磨盘,这是我在自己老家熟悉的。做厨师的表哥竟然在一个多小时之内,变出了二十来个菜。满满一桌。 在整个过程中,奶奶总是不自觉地跟我们讲起哪样东西是她几岁时候就有的,哪样东西当年是怎么来历的,哪个是她当年睡过的闺房;爸爸妈妈当时是怎样子的。。。。。。我们无法准确理解半个世纪以前离开这里的婆婆,跨越50年以后重温旧梦是怎样的心情。甚至连略知一二都不可能。我们能做的,除了陪伴,还是默默陪伴。 爷爷也是一样,坐回到50年以前,他习惯坐的那个位置。电视也不看了。笑眯眯地空坐着。可别以为他无所事事,其实他心底是跨越50年的岁月,回想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最是激情澎湃的年少时光,是那么甜蜜,那么值得铭记。曾经的酸甜苦辣,在他心头翻江倒海呢!我跟小亦说,我们千万不要打扰爷爷。不要开电视。 老公忙着拿相机,在村子里到处拍照,我和小亦是跟在后面,时时新奇,处处留念。 一家人是各有各的情怀,各有各的滋味。
大山深处 断壁残桓 云雾炊烟 见证了无尽 孩童的欢笑 父母的期盼 50年, 青山依旧, 白云依旧。 这话过于幼稚。 对于人类 50年算什么? 对于奶奶, 是落红成泥的大半辈子 那一晚,我们没有住宾馆,住在记载了半个世纪前的欢笑的老房子里。听从木质楼梯通往木质楼板清清楚楚的脚步声,听低矮的房檐上滴落的雨打芭蕉声,听清晨灶膛里发出哔哔啵啵的木柴燃烧声,听舅舅拿着大木勺在大水缸里清脆的舀水声,听山村的鸡鸣,听农家的狗叫,听邻居老大爷的咳嗽。。。。。。。 第二天清晨,奶奶是明显的黑眼圈。我们又在村里溜了一圈。确定这次难得到来,尽量该带走的记忆都装满了心头,就驱车下山,出山了。在盘旋到山脚,景宁县城里的时候,同车的表哥抬头看看刚翻下来的,被云雾缭绕着的山头,说了一句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话:父亲说了,只要我们抬头看看山顶的云雾,就知道老家那边是否下雨,雨下得有多大。 天上人间。 抬望眼,白云深处,我的家。。。。。。
----写给所有远走高飞的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