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wz

江南水乡---中式花园 一生情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臬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这是王粲所作《登楼赋》中的第一段。在建安时代林林总总的辞赋中,有三篇赋最为著名。一篇是祢衡的《鹦鹉赋》,一篇是曹植的《洛神赋》,另一篇就是王粲的《登楼赋》。有人甚至认为在建安时代的赋作中,以此赋为第一,如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即在其《楚辞后语》中引用“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的话说:“粲诗有古风。《登楼》之作,去楚辞远,又不及汉,然犹过曹植、潘岳、陆机《愁咏》、《闲居》、《怀旧》众作,盖魏之赋极此矣。”姑不论魏赋是否极于此,因题材不同难于比较,但若说古今游览、登临一类辞赋中以此赋为第一,大概是不会有什么异议的。  像鹦鹉洲因《鹦鹉赋》而著称一样,王粲作此赋所登之楼也因此以“仲宣楼”而闻名,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中即有“仲宣楼头春色深”之言。然而,这仲宣楼究竟在荆州何处,后人的意见不尽一致。盛宏之《荆州记》、郦道元《水经注》等认为是当阳城楼,《文选》五臣注说是江陵城楼,周绍稷《楚乘》则断之为襄阳城楼,以至于到明人王世贞作《仲宣楼记》时,在江陵、襄阳、当阳三处都有一城楼被命名为“仲宣楼”。从《登楼赋》所描写的地理环境“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北弥陶牧,西接昭丘”来看,王粲所登者当为当阳东南隅的城楼,因为在那儿能望见江陵西的陶朱公冢及当阳东南的楚昭王墓,那两处当即为赋中所谓之“陶牧”、“昭丘”。然而王世贞则认为刘表始终据襄阳未离,仲宣依刘表,为幕下参佐,不应去襄阳而登他郡之城楼,故说仲宣楼宜“在襄阳,去赋事辞稍远,而于理为近”。王世贞的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襄阳滨临襄江、汉水,与赋中述及的漳水、沮水又隔得太远,尽管辞赋允许夸张、想像,也很难解释王粲何必舍近就远,所以一般仍认定真正的仲宣楼应在当阳。
  《登楼赋》的第一段在描述了作者在登上城楼后所望见的胜景后,笔锋骤然一掉,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为转折,转入第二段对思乡怀归的铺叙,那么作者所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按籍贯说,王粲是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然而,他的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在东汉朝都位至三公,父亲王谦亦曾担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可见他的家族世居洛阳已久,他自己也出生在洛阳。他十四岁时,董卓迁献帝于长安,王粲一家也随而从居长安。就是在长安,他受到当时“才学显著”的蔡邕的赏识,称之为“异才”,甚至当众自称“吾不如也”,使王仲宣声誉鹊起,才十七岁就诏除黄门侍郎。因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作乱长安,王粲辞官不就,“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七哀诗》之一),流寓荆州,依附刘表,就是在荆州他作了这篇《登楼赋》。从他的这一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赋中所思念的“吾土”、“旧乡”,可以指洛阳、长安,也可指山阳高平,很难坐实,可以说是相对“荆蛮”而言的“中国”,亦即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因此在《登楼赋》第二段写思乡之情时,也多抽象的叙述,而少具体的描绘: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舃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这一段中,第一层次四句虚写离乡日久,忧思难任;第二层次八句写遥望故乡而不见;第三层次六句则以三则历史典故来说明无论穷达,在怀念故土上人情是相同的。所举的三则典故,也都是离开祖国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怀念:孔子在陈国遇困厄,对门生说:“归欤”,是想回鲁国;楚人钟仪被囚禁在晋国军营,对晋君弹的是楚国的音乐;越人庄舃在楚国享受富贵,病中所吟唱的是越国的歌曲。这里也可看出王粲所怀念的“旧乡”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
  汉魏时代洛阳城遗址
  在第二段之末,王粲虽说“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但其实他内心的苦闷与他在荆州的遭遇还是有很大关系的。王粲在荆州待了十六年之久,直到刘表卒,其子刘琮归顺曹操,他才随曹操回到北方。在这十六年中,他始终没有受到刘表的重用。陈寿《三国志》中说他不见重于刘表是因为“貌寝而体弱通侻”,也就是说貌不出众,身体瘦弱而又不修仪表;然而即使从《三国志》所载他对曹操所说的话中,可以看出更重要的原因是刘表依仗荆州在地理位置上的优越而不重人才。那番话是曹操入襄阳后,在汉水之滨设酒宴庆功时,王粲借祝酒致辞的机会说的,原话是:“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可见以貌取人仅是刘表不重用王粲的很次要的原因,王粲即使体貌魁伟,恐怕也只能在刘表的小朝廷中居于一个点缀装饰的地位,难以有大用。
  在《登楼赋》的第三段亦即末段中,王粲抒发了自己不被重用、无从舒展抱负的痛苦: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阗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赋中的“匏瓜”,即葫芦,“匏瓜”云云用《论语》中孔子的话:“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葫芦是中看不中吃的,所以孔子在不能施展抱负时发牢骚说:我难道是个葫芦吗?怎么能挂在那里光给人看而不能吃呢!“井渫”云,典出《易经》:“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意思是说井被淘清后,仍没人去喝它的水,令人感到痛心。这两个典故,充分表明了王粲对自己的才能具有多大的信心。
  王粲的自负是有理由的。据《三国志》记载,他有迥异常人的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一次他与人同行,见到路边有一块碑,就把碑文读了一遍。后来,那同行者问他能否将碑文背诵出来,他说“能”。结果当场不漏一字地将碑文背诵出来。还有一次,旁观他人下围棋,快下完时棋盘突然坏了,棋子都满地乱滚。王粲就另取棋盘将方才的一局棋重摆了出来。下棋的人不信他能摆得一子不错,用手巾将棋局盖住,叫他再同样摆一局,结果两局棋果然一模一样。除记忆力特别强之外,王粲思维的敏捷也是惊人的,因此他善于作算术,也善于一气呵成地作诗文。他作诗文时常笔不停书,文不加点,并且终篇不改一字,以至于不了解他的人都以为他早就打好了腹稿再写的。
  正因为王粲有极强记忆力,自小又多读典籍,所以他具有“博物多识,问无不对”的才能。这一才能在他投曹操后得到极大的发挥。曹操建魏国,就常由王粲来负责兴建典章制度,为此他由军谋祭酒而迁拜侍中。王粲终于实现了他在《登楼赋》中所表达的“假高衢而骋力”的雄心,而不必夜不成寐地“怅盘桓以反侧”了。可惜的是,他在建安二十二年随曹操东征孙权的途中就患病死去,才活了四十一岁。
  曹丕、曹植兄弟,对王粲都有特殊的好感,然而在王粲不幸逝世后,这兄弟二人表示哀思的方式却大相径庭。曹植以一篇洋洋洒洒附有序文的长篇诔辞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序文中表示了深切的悲怆之情,有“谁谓不痛!早世即冥;谁谓不伤,华繁中零”等语;诔辞中则盛称他的才学道:“强记洽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曹丕表示哀思的方式却很特殊。在王粲的灵柩下葬时,曹丕带他的官属一起来送丧,他对下属们说:“王粲生平喜欢学驴叫,让我们一起学一声驴叫来送送他吧。”于是他与下属一起学起驴叫来。不知在那两种雅俗迥异的表示哀思的方式中,王粲泉下有知,会更欣赏哪一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维基文库:首页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s/Wikisource:%E9%A6%96%E9%A1%B5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是一个由志愿者在线收集自由内容文本的站点。
访问社区可以帮助您也开始参与这个计划。
您可以在写字间询问有关维基文库的相关问题,并且可以在沙盒中进行实验来学习怎样使用这个网站。
维基文库当前有101,745文档并且每天都在增加。热诚欢迎您参与我们的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晚明隐士陈眉公(陈继儒)百度贴吧 > 寒衣染霜华吧 > 浏览贴子http://tieba.baidu.com/f?kz=652726002




--------------评价客观,辨证,不错!!!!!!!!


15楼
无论“通隐”还是“通仕”,共同之处就是“通”,这就是晚明文人通脱而不执着的生活风尚。《四库全书总目》谈到晚明的社会风气时说:“道学侈谈卓老,务讲禅宗;山人竞述眉公隐逸  
如其中有“延招吴越间穷儒老宿隐约饥寒者,使之寻章摘句,族分部居,刺取其琐言僻事,荟撮成书,流传远迩”、“其小诗,……便娟轻俊,聊可装点山林,附庸风雅”等语。将陈眉公与李贽并列为影响晚明士风的两大关键人物。不过,从当时的社会风尚来说,眉公更受人们的喜爱。有人说:“素性读陈眉公书则跃然喜,读李卓吾则怫然不悦。非有爱憎,乃气味自有同异。”李贽过于执着,而眉公则比较通脱,更能受到各方面的欢迎。  
眉公隐逸山中,但不绝然尘外;心怀济世理想,却又屡辞征召,这充分体现了眉公处世的圆通。眉公在《笔筒铭》中说:“中虚外圆,避文士之笔端,吾法子以自全。”(《白石樵真稿》卷十五)眉公赖以“自全”的,正是其圆通的处世哲学。卢洪澜说眉公“贞不绝俗、和不随风、非惠非夷、亦狂亦狷”,(《陈眉翁先生形迹识略》,《眉公府君年谱》附)极为精当。  
眉公尝说:“要做天下第一奇男子,须要事理圆融。”(《读书镜自叙》)眉公身在山林而不泯济世之心,但其济世理想只有通过官吏权要的首肯才能得以实现,故此,他毫无忌讳地与首辅、巡抚、县令等交结,请于当道。眉公自如地周旋于隐逸与应酬、清高与世俗之间,上交游显贵,下接引穷约。这样的处世态度,使得他有隐士之名,却无清贫寂寞之苦,有贵人的荣华,却没有案牍的辛劳。他自撰的《空青先生墓志铭》(《眉公府君年谱》附),对于自己的这一处世哲学,颇为自得:“吾貌癯削,而衣田衣,而冠山冠。以游于缙绅中,则笑其太质;以入于鹿豸中,则疑其太文。我处于不质不文之间,是缙绅鹿豸交相迷失,而不知吾为若何人氏。”与李贽的狂直、徐渭的狂怪、袁宏道的狂率相比,眉公身上的“圆通”,具有很强的调和色彩。这也是眉公受清人物议的根本原因,不过,眉公的圆通,在当时之所以深受欢迎,正说明与晚明士人风尚是一致的。



--------------------------


眉公经历丰富、修养全面,其读书甚广,经史诸子、术伎稗官与二氏家言,均有所涉猎。眉公早年也习科场之文,后又“嗜缁衣黄冠之学”,故其思想可谓溶儒释道于一身,博杂而兼通。眉公在《艺苑赘言序》中说:  
余宇宙之赘人也!方其翩翩为儒生也近儒;及其毁冠绅,游戏于佛奴道民之间近二氏;醉卧酒炉,高吟骚坛近放;遇人伦礼乐之事,扪舌屏气,斤斤有度近庄;好谭天文禽道及阴阳兵家言近迂;浪迹山根树林之傍,与野猕瘦猿腾跃上下而不能止近野。故余之游于世也,世不知其何如人,余亦不自知其何如人。其五行所不能束,三教之所不敢收者邪?盖宇宙之赘人也! (《陈眉公先生全集》卷十二)  
通过眉公的这段自白,我们可以想见其思想的复杂性,除了儒释道“三种小玩意”外,还有 “天文禽道及阴阳兵家言”等。生归隐山中的陈眉公,与佛、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单从其别号“扫花头陀”、“清懒詹士”、室名“晚香堂”、“答帚庵”、“顽仙庐”、著作“读书十六观”、“书画金汤”等名目,就能见出眉公的日常生活、思想与佛、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眉公爱好佛禅,对于禅宗,颇多涉人。他家藏《华严经》八十一卷,《法华经》七卷,《楞严》十卷,《圆觉》二卷。(《太平清话》卷二)焚香宴坐,是眉公每日必做的功课,《岩栖幽事》描述自己的隐居生活道:“余拥山居,公 (指苏东坡)所无者尽有之,不省何德而享此。惟日拈一瓣香,向古佛忏罪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wz 于 2010-10-13 21:49 编辑

晚明心态与晚明习气
日期: 2005-1-11 0:18:14 作者: 吴承学/李光摩 人气: 1509 【 字体:

    《四库全书总目》曾在论及明代士风变化时总结说:“正(德)、嘉(靖)以上,淳朴未漓。隆(庆)、万(历)以后,运趋末造,风气日偷。道学多侈谈卓老(李贽),务讲禅宗;山人竞述眉公(陈继儒),矫言幽尚。或清谈诞放,学晋宋而不成;或绮语浮华,沿齐梁而加甚。著书既易,人竞操觚。小品日增,卮言叠煽。”(卷一三二“杂家类”存目)这段话固然反映出《四库》馆臣对于晚明士风与文风因轻蔑而略有偏颇的态度,但它指出晚明社会风气与文人思想的特点以及当时“小品日增,卮言叠煽”这种文学现象所产生的历史氛围,却是相当准确的。因此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晚明小品可以说是我们认识晚明文人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文化品格和精神个性的形象资料。
        一
    古代儒家传统的理想人格是以修身为本,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养,使人成为能够安贫乐道、道德完善的正人君子。自从宋代以后,尤其是程朱理学之后,许多文人以儒学的圣人人格作为人生修养所追求的目标,力求获得尽善尽美的人格。到了晚明因为程朱理学逐渐失去了崇高的地位,个性之风崛起,晚明文人追求独特个性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于有规范性的完美人格的兴趣,他们更为欣赏的恰是有特点的狂狷癖病的文人才子人格而不是完美的圣人人格。在他们看来,有弱点有缺陷的个性才是真正的优点。张大复有《病》一文说:
    木之有瘿,石之有鸲鹆眼,皆病也。然是二物者,卒以此见贵于世。非世人之贵病也,病则奇,奇则至,至则传。木病而后怪,不怪不能传形;文病而后奇,不奇不能骇于俗。吾每与圆熟之人处,则胶舌不能言;与鹜时者处,则唾;与迂癖者处则忘;至于歌谑巧捷之长,无所不处,亦无所不忘。盖小病则小佳,大病则大佳,而世乃以不如己为予病,果予病乎?亦非吾病,怜彼病也。天下之病者少,而不病者多,多者吾不能与为友,将从其少者观之。(《梅花草堂笔谈》卷三)
    所谓“病”就是超越正态、世俗、平庸、乡愿的“真”和“奇”,“病”者,才有特点,有个性,有锋芒,才有出类拔萃之处。故“小病则小佳,大病则大佳”,而张大复如此多病,可谓“大佳”了。张大复这种观念非常有代表性,晚明人喜欢不同常态的“病”“癖”“痴”“狂”,故抱怨“天下之病者少,而不病者多”。
    有“病”,才有个性,有情趣,有锋芒,有不同世俗之处。这是晚明文人普遍的看法,袁宏道在《与潘景升书》中认为:“世人但有殊癖,终身不易,便是名士。”(《袁宏道集笺校》卷五十五)林和靖对于梅,米芾对于石,都有一种痴迷执着的爱恋之情,故成名士。因有“殊癖”才有个性,有理想,有追求,有忘乎一切的执着之情。同样,张岱也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琅huán@①文集》卷四《五异人传》)“无癖”“无疵”之人不可作为朋友交往,因为他们缺少“深情”“真气”。晚明人推崇的是突出而又真实的个性,“癖”与“疵”其实就是那种不受世俗影响,没有世故之态的人格。人有“癖”有“疵”,才有执着的深情和真实的个性。蚌病成珠,文人之“病”则成为一种不同世俗的情致。晚明程羽文在《清闲供》的“刺约六”中详细论及文人的六种“病”以及这些“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这六种“病”是癖、狂、懒、痴、拙、傲:
    一曰癖。典衣沽酒,破产营书。吟发生歧,呕心出血。神仙烟火,不斤斤鹤子梅妻,泉石膏肓,亦颇颇竹君石丈。病可原也。
    二曰狂。道旁荷锸,市上悬壶。乌帽泥涂,黄金粪壤。笔落而风雨惊,啸长而天地窄。病可原也。
    三曰懒。蓬头对客,跣足为宾。坐四座而无言,睡三竿而未起。行或曳杖,居必闭门。病可原也。
    四曰痴。春去诗惜,秋来赋悲。闻解佩而踟踌,听坠钗而惝恍。粉残脂剩,尽招青冢之魂;色艳香娇,愿结蓝桥之眷。病可原也。
    五曰拙。学黜妖娆,才工软款。志惟古对,意不俗谐。饥煮字而难糜,田耕砚而无稼。萤身脱腐,醯气犹酸。病可原也。
    六曰傲。高悬孺子半榻,独卧元龙一楼。鬓虽垂青,眼多泛白。偏持腰骨相抗,不为面皮作缘。病可原也。(《香艳丛书》三集卷二)
    他们不理生计,不修边幅,傲对权贵,蔑视众生,多愁善感,行为古怪。这些“病”,其实正是文人名士的个性和习气。他们的感情与脾气,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处世方法,都与正常的俗人俗事不同。不同于世人,故称“病”。文人的生活情趣,都是由这种种“病”所生发的。有了病,才有诗意,才有意趣,才有不同寻常之处,这里所写,也正是对于种种“病”的赞歌。
    晚明文人的精神受到当时思想界风气的浸染,他们的文化品格多少都有心学的影子。王阳明心学崛起于明中叶,而盛行于晚明,这种理论强调人的意识、主观精神的巨大作用,主张内省,由程朱的先验的伦理本体转向心理本体,带有一种反传统的精神。这种理论给当时死气沉沉的社会吹进了清新的空气,起了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儒与禅,原来就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自宋元以来,儒学本身受到禅学的更多影响。尤其陆九渊、王阳明一派,更是与禅宗有血肉关系。“狂禅”之风恰是从陆王的“心学”那里来的。不过,陆王“心学”的理论归宿是正心诚意,而到了李贽等人,则主要发扬了禅的诃祖骂佛的反传统精神,对于传统道德、儒学权威等等持强烈的怀疑和否定态度,蔑视一切世间礼法。他们的风格狂放执着,惊世骇俗,其思想行为对于传统的伦理纲常与思想文化具有一种巨大的破坏性,故人们称之为“狂禅”。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专门论及“明中叶才士傲诞之习”,明中叶之后,文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形成一种个性与世俗环境的冲突,如祝允明、唐寅等人,他们的生活态度对晚明文人有极大的影响。袁宏道曾赠给张幼于一首诗,诗中有“誉起为颠狂”之语,大概张幼于对“颠狂”二字的评价不满,袁宏道给他写了一信,信中说,“颠狂”两个字,其实是一种很高的赞词:“夫‘颠狂’二字,岂可轻易奉承人者。”他引经据典来说明颠与狂的价值:“狂为仲丘所思,狂无论矣。若颠在古人中,亦不易得,而求之释,有普化焉。……求之儒,有米颠焉。”实际上,孔子并不推崇“狂”的,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狷都违背了中庸之道,偏于一面,过于偏激。中郎借用孔子大旗来高度评价了“颠狂”的品格,接着说:“不肖恨幼于不颠狂耳,若实颠狂,将北面而事之,岂直与幼于为友哉?”(《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张幼于》)可见“颠狂”不但是晚明文人喜欢的人品,而且是一种推崇的理想。
        二
    对于现世生活享受的肯定和追求,从中得到乐趣,本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然而世俗社会往往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目的,没有更高的精神和审美追求;高洁的文人又往往重视对精神世界的向往,鄙视物质享乐。唐宋以后,文人与士大夫意在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在物质享乐的同时,寻求精神的享受,创造了一种以消闲遣兴、修心养性为目的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到了晚明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晚明小品则充分地展示了这种理想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又世俗又雅致,是生活情趣与艺术诗情的结合,显示了一种享受人生的文化气质和处世态度。闲适,其实也是一种享受。正如屠隆为人们描绘最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楼窥睥睨,窗中隐隐江帆,家在半村半郭;山依精庐,松下时时清梵,人称非俗非僧。”(《娑罗馆清言》)理想的环境是“半村半郭”,清静,又不清冷;理想的身份是“非俗非僧”,闲适,又不空寂。这种生活方式,可进可退,非常灵活,占尽人间一切便宜。晚明小品的一个比较集中的主题便是表现出文人闲适的生活理想。这种生活情趣相当有文人色彩,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平民百姓,也不同于商贾富豪或仕宦贵人。在平静幽深的环境中,追求一种富有艺术意味的恬淡、冲远、澹泊、自然的生活情趣,这种情调的小品在晚明文坛可谓俯拾皆是。
    清供、清玩、清赏这类生活情趣,自宋代以后就开始了,如宋代的林洪就著有《山家清供》《山家清事》一类的书,但到了晚明,清玩清赏清供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就像沈仕《林下盟》中所说的,当时文人日常生活的“十供”是:“读义理书,学法帖子,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说郛续》卷二十八)费元禄说士人的“游道”有三,即“天”“神”“人”,其中人的游道是“抗志绝俗,玩物采真”。(《晁采清课》)在晚明人看来,玩物不但没有“丧志”,而且能够“采真”,所谓“采真”就是获得人生的真谛。“玩物采真”四个字言简意赅地反映出晚明人清玩清赏的哲学。所谓清供、清玩和清赏其本质便是把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艺术化,在日常生活中营造或寻找一种古雅的文化气息和氛围。从山水园林、风花雪月、楼台馆阁,乃至膳食酒茶、文房四宝、草木虫鱼、博弈游戏、器物珍玩等事物上,获取清玩清赏的文化精神。晚明这类书籍很多,如屠隆的《考pán@②余事》、《山斋清供笺》、高濂《燕闲清赏笺》、陈继儒《岩栖幽事》、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文震亨《长物志》、《清斋位置》等。
    生活环境有多种多样,有在山水之间者,有在乡村者,有在远离车马的郊居者,但对于多数的士人来说,其生活环境却是“混迹廛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世俗生活也越来越喧嚣。于是,有必要在“廛市”中营造一个优雅清静的艺术环境,像陶潜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吴从先在《小窗自纪》中以清言的形式非常精辟地谈论说:“幽居虽非绝世,而一切使令供具,交游晤对之事,似出世外。”于是人们大可不必车船劳顿,或艰难跋涉去游山玩水,寻幽访壑,在日常生活之中,在自己的庭院、台阁、居室,水石、草木、蔬菜、门窗阶栏、书画古玩、坐几椅榻、车舟等等,都可以构成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比山水园林,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更为平和,也更为温馨,是人们最为寻常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生活环境。这反映了一种新的生活美学意识。
    程羽文的《清闲供》是一部相当细致和别致地表现文人日常生活艺术的小品文。《清闲供》中的“小蓬莱”条说,蓬莱之所以是仙境,因为它虽处俗世,却隔谢了人世间的嚣尘浊土。对于士人而言,心远地自偏,“即尘土亦自有迥绝之场,正不必侈口白云乡也”。关键是自己建构一个清逸宁静的生活环境,下面便是程羽文对于生活环境的一些标准:
    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室傍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桥,桥欲危。桥边有树,树欲高。树阴有草,草欲青。草上有渠,渠欲细。渠引有泉,泉欲瀑。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欲方。屋角有圃,圃欲宽。圃中有鹤,鹤欲舞。鹤报有客,客欲不俗。客至有酒,酒欲不却。酒行有醉,醉欲不归。(《香艳丛书》三集卷二)
    在这里,程羽文别出心裁地用顶针的修辞方式来写,这并非是一种文字游戏,而是体现了一种美学观念,即以这种环环相扣的语言建构了一个诸种要素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大体上构成了一幅当时文人理想的生活场景,从中可以看出明代文人的生活美学观念: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求与大自然的融合,以体现一种清雅的情调。
    晚明有不少关于文人清玩的小品。所谓清玩,主要是指古钟鼎彝器、书画、石印、镌刻、窑器、漆器、琴、剑、镜、砚等。屠隆《考pán@②余事》一书中讲述了对于书版碑帖、书画琴纸、笔砚炉瓶和日用的器用服饰之物的鉴赏艺术。而董其昌的《骨董十三说》论骨董的类别、特点、形态和品赏方法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于人们古玩清赏的文化分析。他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声色臭味之好,“故人情到富贵之地,必求珠宝锦绣、粉白黛绿、丝管羽毛、娇歌艳舞、嘉馐珍馔、异香奇臭,焚膏继晷,穷日夜之精神,耽乐无节,不复知有他好”。于是人们逐渐厌倦了这些新声艳色。“故浓艳之极,必趋平淡;热闹当场,忽思清虚。”他的结论是“好骨董,乃好声色之余也。”(《五说》)这是说,品鉴古玩,是为了在声色之外,找到一处清虚之地。所以品赏古玩也是一种闲适的人生修养,也可以进德修身,而且“可以舒郁结之气,可以敛放纵之习”,总之“有却病延年之助”。他认为,清玩的目的是“虽在城市,有山林之致”,于是这种清玩便具有一种深刻的文化意义。
    晚明小品反映出文人们矛盾的生活倾向,一方面,他们鼓吹清心去欲,绝尘去俗,但另一方面追求声色极欲之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矛盾并存于晚明文人的生活和创作中。袁宏道在《龚惟长先生》一信中描写了他心目中人生的真正幸福:
    真乐有五,不可不知。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妇交舄,烛气薰天,珠翠委地,金钱不足,继以田土,二快活也,箧中藏书万卷,书皆珍异。宅畔置一馆,馆中约真正同心友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为主,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三快活也;千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将至,四快活也;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地荡尽矣。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活也。士有此一者,生可无愧,死可不朽矣。(《袁宏道集笺校》卷五《龚惟长先生》)
    陆云龙在翠娱阁选本中评此文说:“穷欢极乐,可比《七发》。”在此之前的传统文学之中,我们很少见到有人如此直率,如此肆无忌惮、明目张胆地鼓吹这种“恬不知耻”的生活理想。然而在晚明,这种放纵声色的生活,决不是“耻”,而是一种雅兴和荣耀。穷奢极欲、声色犬马、恬不知耻等,这些传统语言中的贬义词到了中郎笔下,却成了不可多得的褒义词。词义褒贬的转换意味着价值观的历史转换。中郎此牍,尽管加以艺术化与夸张,但却相当准确地表达出许多晚明文人的心声:人生就是充分地、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乐趣,尽可能地满足人的心灵与感官的所有欲望。在这里,中郎为晚明文人描绘了一幅生活理想的蓝图,它不但是对名教礼法的反叛,对中国传统文人那种重道义、重操持、自强不息的人格理想的一种背离,同时也是对陶潜式清高澹泊的隐逸之风的嘲弄。
    中郎式的“穷欢极乐”的生活方式与晚明的社会潮流是一致的。张大复在《闻雁斋笔谈》中《戏书》二则也同样表达了自己的生活理想:“一卷书,一麈尾,一壶茶,一盆果,一重裘,一单绮,一奚奴,一骏马,一溪云,一潭水,一庭花,一林雪,一曲房,一竹榻,一枕梦,一爱妾,一片石,一轮月。逍遥三十年,然后一芒鞋,一斗笠,一竹杖,一破衲,到处名山,随缘福地。也不枉了眼耳鼻舌身意随我一场也。”此处与袁宏道的《答林下先生》一文所写的五种“真乐”何其相似。这是当时文人在物质与精神上的普遍追求:最大限度地追求物质与精神的满足,向往着人生自由化与生活艺术化的理想,这种追求当然反映的是士大夫和贵族化的雅趣。张岱《自为墓志铭》说他少年时“极好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马,兼以茶淫桔虐,书蠹诗魔……”(《琅huán@①文集》卷之五)。从这真率得肆无忌惮的表白来看,说他们是一帮纵情声色、放浪形骸的“大玩家”,恐怕正是他们乐于接受的雅号。
        三
    鲁迅先生曾在《杂谈小品文》中谈到明清小品有“赋得性灵”的特点,就是把“性灵”当作新的八股,为了表现“性灵”而制造“性灵”,敷衍“性灵”,鲁迅先生十分准确地指出了明清小品的局限性。“性灵”本是与格套针锋相对的,但由于大多小品作者一味抒写性灵,性灵遂成为新的格套窠臼。从“独抒性灵”到“赋得性灵”,是晚明一些小品发展的艺术轨迹。
    晚明小品大都是活泼泼的真情流露,发乎情而不必止乎礼义,有时真率到喜欢自我暴露。如袁小修在《游高梁桥记》中检讨自己:“嗜进而无耻,颠倒而无计算。”(《珂雪斋集》卷之十二)检讨自己对于仕途的追求过分执着而成无耻。而《心律》更是一篇非常值得注意的文章。文中以佛家的十善十恶之说,进行反思。这十恶是: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嗔怒;十邪见。小修以虔诚的态度逐一用来对照自己的生活,恐怕在中国古代很少写得如此坦白的文章了。如他写到自己犯了“邪淫”之过,他承认自己冶游嫖娼,喜欢同性恋的劣迹,有改过之心而无坚持的意志。又如《心律》自我剖析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追思我自婴世网以来,止除睡着不作梦时,或忘却功名了也。”明人功名心炽热,却普遍喜欢自鸣清高,小修倒是相当老实坦率地承认自己功名心之强烈。他说自己对于功名,日思夜想,梦中也想,所以除了睡着不做梦时,才有片刻忘却“功名”二字。《心律》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古代文人的《忏悔录》。此外他在《答钱受之》信中也说:“自念生平无一事不被酒误,学道无成,读书不多,名行不立,皆此物为之祟也。甚者乘兴大饮后,兼之纵欲,因而发病,几不保躯命。”(《珂雪斋集》卷之二十四)像袁小修这种小品可以说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晚明文人的心态。
    “真”,本是晚明小品的特色,但不少晚明作家笔下的“真”,不是情之所至自然而然的流露,而是唯恐别人不知其“真”,于是便有意去表现、去追求、去夸张,甚至刻意去制造一种“真”的感情,“真”也就变味了。一些晚明小品作家所追求的雅人高致,因时代的关系,常常给人以一种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之感;而过分的清高自赏、自我表现,又容易“雅”极而俗,“真”而不挚,或弄“真”成假。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批评的晚明一些文人的通病是“矫言雅尚,反增俗态”。(卷一二三《长物志》提要)这些都不能不说是一种局限,有时甚至是严重的局限。晚明小品在自由地抒发个性,真实地表现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方面,比传统古文更为灵活自如。抒发性灵,当然是文学创作题中应有之义;然“性灵”二字,固然重要,文学表现的对象却绝不止于此。若“独”抒性灵而不及其它,则窄矣。闲适固然也令人向往,但这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而绝不是一切。晚明的一些小品文往往空灵闲适到作者如生活在远离人寰的世外桃源之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时国家正处于将“天崩地陷”之际,然而在晚明小品文中我们是难以嗅到什么血腥味,也甚罕看到什么刀光剑影的。而“世极zhūn@③zhān@④,而辞意夷泰”(刘勰语),则几乎可以用来品评晚明许多名士的小品文。晚明小品的闲适情调是两重性的。一方面,它们把功名利禄视为身外之物,这对某些热衷功名者来说确是一副清醒剂;但是晚明闲适小品所消解的绝不仅是功名贪欲,连壮志雄心和进取精神也轻易地被佛道的出世避世的精神和虚无主义所消解了。
    不少晚明文人喜欢过分夸耀清高。不用说像陈眉公那样“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衙”,而像袁宏道那样过分渲染对于官场的厌恶,也多少有点虚情假意。在中郎的作品尤其是前期作品中,一个颇为集中的话题便是谈论当官之苦,这类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其尺牍更是常谈到做官之苦:
    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为尤苦,若作吴令则其苦万万倍,直牛马不若矣。何也?上官如云,过客如雨,簿书如山,钱谷如海,朝夕趋承检点尚恐不及,苦哉,苦哉!然上官直消一副贱皮骨,过客直消一副笑嘴脸,簿书直消一副强精神,钱谷直消一副狠心肠,苦则苦矣,而不难。唯有一段没证见的是非,无形影的风波,青岑可浪,碧海可尘,往往令人趋避不及,逃遁无地,难矣,难矣。(《袁宏道集笺校》卷五《沈广乘》)
    弟作令备极丑态,不可名状,大约遇上官则奴,候过客则妓,治钱谷则仓老人,谕百姓则保山婆。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袁宏道集笺校》卷五《丘长孺》)
    在这里,中郎夸张地把当官作为天下最痛苦的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不做官,却与兄弟遍游楚中。万历二十三年选为吴县令,但不久又辞官离职,游览江南佳山水。后又授顺天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但两年后又解官回乡,著书游览;万历三十四年,又入京补仪曹主事,但不久又辞去。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后又迁稽勋郎中,最终还是请假归乡定居。历史上,像他这样屡官屡辞,屡辞屡官,屡辞屡迁的实在少见!辞官时截钉斩铁,似乎作官是天下最为痛苦的事,一刻也难以呆下去;但事过情迁,不久又还是照当不误。中郎的那些大叹当官苦的作品,偶尔读之,妙不可言;但他的这类作品数量很多,又不免过于渲染和夸张,他本人经历了辞官与任官的多次反复,有时其情感便不免显得有些轻浮,有些造作。
    从艺术表现上看,许多晚明小品作家过于注意自己感情的细漪,却极少关注到外界社会的巨澜。如俞琬纶的一些小品,感情极为纤巧。他写的《祭桃影》《诔双梧》(《明文海》卷四百七十七),悼念两棵死去的桃树与梧桐树,这些作品虽不可说纯然是嘲风弄月之作,文中也寄托某种感情,但这类文章多了,就叫人觉得有一种文人的酸气。又如他的《祭半齿文》,这篇小品是为了自己被蛀掉的半个牙齿而写,这里所包含的感情,难说是无病呻吟,但却有小病大吟之嫌。
    晚明小品反映出晚明人风趣与儇薄的双重性,文章的风趣与儇薄之间有十分微妙的差别,风趣若稍过度便成为佻薄。如张应文《张氏藏书》的《箪瓢乐》中有一篇叫《粥经》的文章,内容是写吃稀饭的。全文摹仿《论语》的口气写成,如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而张应文的《粥经》则摹拟道:“小子何莫吃夫粥?粥可以补,可以宣,可以腥,可以素。暑之代茶,寒之代酒,通行于富贵贫贱之人。”“子谓伯鱼曰:汝吃朝粥夜粥矣乎?人而不吃朝粥夜粥,其犹抱空腹而立也与。”全文生剥孔子,且不说这是对于儒家经典的大不敬,而行文轻佻,戏谑而成俗趣。再举一例。宋懋澄在《与家二兄》一札中在谈到自己的读书兴趣时说:“吾妻经,妾史,奴稗,而客二氏者二年矣。然侍我于枕席者文赋,外宅儿也。”(《九龠别集》卷之一)这里全是比喻,以经为妻,以史为妾,以稗为奴,以佛道为客。但日夕相处,最有感情的还是诗文辞赋一类的文学艺术作品,它们就像“外宅儿”非正式夫妻关系而与之同居的妇女(大概类似于情妇)。俗话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宋懋澄用明媒正娶的妻、妾比喻经史,而以婚外偷情的“外宅儿”比喻文学艺术,自然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文学艺术的倾心和偏爱。这比喻当然是相当新巧奇特,也比较幽默和风趣。但细细品味,总觉得相比之下宋懋澄的口吻新奇风趣但未免显得轻佻。虽然比喻毕竟只是比喻,不必求实,但它又的确折射了男权中心社会中封建文人的享受心态和猎艳口味。又如宋懋澄的尺牍《与白大》说:“我于女子,不能忘情,亦不能久癖;譬如黄鸟,山中逢鲜荫木,辄税羽施声,须臾便翻然数岭,心境两忘。”(《九龠别集》卷之二)这种似乎风趣、潇洒而实际未免轻佻的口吻在晚明是相当普遍的。
    晚明出现大量的艳情小品。如梅史的《燕都妓品》用科举取士的方式,来排列燕都妓女的等级,如状元郝筠、榜眼陈桂、探花李增等,并分别摘录唐诗和《世说新语》的名句加以品评。此外如潘之恒的《金陵妓品》、曹大章的《莲台仙会品》、《秦淮士女表》、萍乡花史的《金陵女士殿最》等,这些作品的情趣不能一概而论,但都颇能反映出当时文人的兴趣。最能代表晚明文人心态的是卫泳《悦容编》中《招隐》和《达观》二篇。古人说,小隐隐山林,大隐隐朝市,此外古人也有隐于书者,隐于吏者,隐于酒者,而卫泳《招隐》则匠心独运,开辟了隐的另一大途径,这就是隐于色。他认为色是最适宜隐的,人们一见美色冶容,名利心便都淡了,于是名缰利锁顿可挣脱。那些整天营营于名利场上的人,就因为他们胸中没有这种癖好,精神没有寄托。而英雄豪杰,有一个红粉佳人,便可以把臂入林,所以女色冶容可以让人忘却世事,这便达到隐居的目的。相比之下,那些寻找神仙者,禁欲寡欲者,或跑到深山去隐居者,那些隐居方法真笨,根本不能与隐于色的方式相比。美色,本身就是“桃源”,逃到里头,便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不是最好的隐居吗?“招隐”一词在古代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征召隐士出山,另一种是招人归隐,意思恰恰相反。卫泳当然是后一种意义,也就是公开号召人们隐居到女色之中。《达观》一篇是晚明文人的“好色”宣言。这篇文章先是批驳好色有害的各种观点。先驳好色误国论,次驳好色妨德论,再驳好色伤生论。卫泳的结论是,好色不但无害,而且意义重大。“可以保身,可以乐天,可以忘忧,可以尽年”,加上《招隐》上说的,好色还可以隐,那么好色便应该成为人生修养的最佳必修课了,也就成为一种类似于宗教的修养了。中国古人总喜欢以女色为女祸,把历史上许多国破家亡的悲剧原因归结为女色作祟,卫泳的《达观》反其道而行之,不能说完全没有一点矫枉意义,但他把好色的益处提高到无可复加的地步,其本质也是为纵欲造足舆论的。卫泳的所谓“招隐”“达观”,即是把“色”与“隐”两者融合起来。既纵色欲,又可高隐;既快欲望,又可养生。鱼与熊掌,兼而得之,这样便可以堂而皇之,名正言顺地为了一个“高雅”的目的而放纵。
    对晚明文人酷爱声色应作具体的分析,一方面当时有些文人可能是以纵情声色的方式来发泄苦闷和绝望,正如袁中道在《殷生当歌集小序》中说:“丈夫心力强盛时,既无所短长于世,不得已逃之游冶,以消磊块不平之气,古之文人皆然。”(《珂雪斋文集》卷之十)而钟惺《吴门悼王亦房》诗中说:“酒色藏孤愤,英雄受众疑。”(《隐秀轩集》卷第一三)恣情声色与恣情山水一样,也可以是一种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可奈何的排遣方式。其中亦有一些文人确是借醇酒妇人来发泄精神上的苦闷,但多数只不过是一种放浪不羁的生活爱好,但他们往往以相当高雅的理由和理论来为自己解脱,以堂皇的借口巧饰渔色纵欲的放荡行径。曾异撰在《卓珂月〈蕊渊〉〈蟾台〉二集序》中说,他认为同是纵情声色,晚明人与古人是有所不同的,古代的英雄“则借以行其痛哭而消泄其无可如何之感愤”;而当时人却是“以为是得志而不可不为之乐事”(《明文海》卷二百五十五)。
        四
    晚明文人复杂的心态与习气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晚明时代由于传统价值观的崩溃,文人思想自由、行为放纵,但是政治的黑暗、功名的束缚与物欲的压迫同时又是相当严重。这种思想的自由与行为的压抑两者矛盾相兼并存的特殊社会环境,导致晚明文人产生复杂与异常的心态。
    由于程朱理学的衰落晚明文人思想相当活跃。程朱理学的初衷是要弘扬一种大同、和谐、亲情、友情的文化理想,弘扬人生理想、精神价值和道德境界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因此它注重人性的崇高和理性意志,追求理性升华。然而它一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统治工具,也就逐渐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绳索。心学代替了理学,理学作为官方哲学的衰亡,不但对于统治者是一种巨大的威胁,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秩序和社会心态。传统价值观的崩塌引起人们强烈的幻灭感,人们否定了程朱理学的理性意志,并竭力消除了它的约束,必然带来感性和生理自然欲望方面的膨胀,因此整个社会风气正如张瀚所说的“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松窗梦语》卷七)
    明末政治的腐败黑暗,统治阶级内部连续不断激烈而严酷的党争,国事日非,加上由于外族入侵,边患日深,内外交困,因此许多文人对于社会的前景感到失望以至绝望,这个时代笼罩着一种无法解脱的悲剧气氛。在晚明小品中也同样反映出当时文人对现实的逃避和消沉态度,以及力求自我解脱的心态。陈继儒的《文娱序》:
    往丁卯前,dāng@⑤网告密,余谓董思翁云:“吾与公此时,不愿为文昌,但愿为天聋地哑,庶几免于今之世矣。”郑超宗闻而笑曰:“闭门谢客,但以文自娱,庸何伤?”(《媚幽阁文娱》)
    这则小品反映出一些晚明文人的“以文自娱”,其实正是为了远避是非,明哲保身,其中包含了某种对黑暗政治的恐惧。袁宏道也说当时的“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文网机阱,日深一日”。(《袁宏道集笺校》卷六《何湘谭》)可以说,明季社会的腐败、黑暗,使文人对于社会现实产生幻灭感,因此像徐渭和李贽所具有的那种狂狷的精神受到挫折,多数文人逐步失去了对于现实与政治的热情关切,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晚明文人便容易从庄禅之中找到自我解脱的方法,于是从抗争转而避世和玩世,以此来消融个性与社会、理想与现实、心境与环境的强烈冲突。遂使与世对立的抗争成为与世浮沉的浑沌或远离尘世的超脱,斗士的狂放演化为名士的清赏、狂悖、忧郁、苦闷、愤慨转化为逍遥、自适。对现实的幻灭感,也导致游戏人生的风气。在晚明文人中,洒脱随便的多,而执着认真的少。冯梦龙则更认为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真”,他说:“古今来原无真可认也,无真可认,吾但有笑而已矣;无真可认,而强欲认真,吾益有笑而已矣。”(《古今笑自叙》)他还说:“碗大一片赤县神州,纵生塞满,原属假合,若复件件认真,争竞何已?”(《古今谭概·痴绝部序》)既然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虚假的世界,人生又何必那么认真呢?这种观念就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了。
    在这个封建晚期与资本主义萌芽的阶段,晚明文人绝不可能过着真正舒泰的世外桃源的生活。他们悠然的外表仍掩盖不了内在的焦灼与困惑。正如黄汝亨《复吴用修》描绘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地,正是晚明文人理想的人格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强烈冲突:一方面追求超越世俗的精神愉悦;一方面又处处摆脱不了人间物质需求和名利的羁绊。“两境递进,终归扰扰,半是阿堵小贼坐困英雄耳!”(《寓林集》卷二十四)自古以来,文人贫穷似乎成为天经地义,文人不但习惯,而且君子固穷,以之为荣,但在晚明这个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人欲横流的时代,清高的文人们时时遭受“阿堵小贼”的威胁,所以不免“终归扰扰”,难以保持内心的平衡。痛苦、烦躁、忧愁,对于生活的强烈欲望和难以实现的矛盾,造成晚明文人心灵的焦灼。
    明代的八股取士对于文人的心态影响也是极大的。晚明的风气是个性的放纵,而八股恰好是最束缚个性与思想的一种文体。明人拿起八股文便要装出圣人道貌岸然的腔调,放下八股又露出放纵恣肆的文人习气,晚明人奔突于这两者之间,这种境地容易造成文人人格的两重性。晚明文人对于八股心态是相当复杂的,他们既厌恶、轻蔑八股,但八股文又是功名利禄的唯一途径,为了前途和生计,只好无奈地走上科举之路。于是大多文人读书的目的便是博取功名,正如谢肇zhè@⑥在《五杂俎》卷之十三所说:“今之号为好学者,取科第为第一义矣;立言以传后者,百无一焉;至于修身行己,则绝不为意。”科举在当时也是一种社会对于文人的一种价值标准,袁中道中进士以后备选时写了一封《与梅长公书》:“看来世间自有一种世外之情,毕竟与世间应酬不来,弟才入仕途,已觉不堪矣。荣途无涯,年寿有限,弟自谓了却头巾债,足矣,足矣。升沉总不问也。”(《珂雪斋集》卷之二十五)从尺牍中流露的思想看,似乎科举是文人一生应该偿还的“债务”,文人奋斗的目的便是为了“了却头巾债”,他们的心态十分复杂,既悲哀,又无奈。
    傅占衡的《吴、陈二子选文糊壁记》是一篇对于明代八股取士制度一种冷峻反思的作品(《明文海》卷三百五十二),他以偶然看到二位旧友青年时为了准备科举考试的八股范文,如今被人用以糊壁御寒的事入手,沉痛地揭露科举制度对于当时士子的残害。二位文友曾与作者一起潜心研究八股文,但一位“飘零海上”,一位不能葬父,不能养母,自己也无家可归,他们的下场何其悲惨!文章也反映出八股文的本质,虽盛极一时,“房如蝶,社如蝗”,然八股文却是“不能丰稼穑,饱邦民”,“上不能当一城一堡之冲,次不足备一箭一炮之用,最下不可言”,可说是百无一用。作者日夕对着旧友抄录的八股文,“虽哑然笑而犹时郁然思也”,作者并非对这种现象作一般性的嘲笑,而是从根本上表示了对科举制度的怀疑,对受八股之害的文人深切的同情。作者最后说,这两位文友的八股文被人用来糊壁,终究发挥了某种作用,这其实还是幸事,因为它还不至于“以所学添祸人国”。从此看来,八股文不但无益,而且那些因八股文而高中入选,步上仕途者还可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祸。
    曾异撰在《卓珂月〈蕊渊〉〈蟾台〉二集序》中激愤地指出:“今天下之人才,帖括养成之人才也;今日之国家,亦帖括撑持之国家也。吾观三岁取士,名为收天下豪俊,当事者舍经义而外弗阅。再三试闱牍,偶有通达慷慨之士,不以为触犯忌讳而不敢收,则谓是淹滞老生,反不如疏浅寡学者。”当时天下的人才,只不过是八股文养成的人才,而国家则是由八股文支撑着的国家。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实!因此他认为士人生于科举取士之时是一种“不幸”。(《明文海》二百五十五)在《答陈石丈》一信中,他又说:每次读科举之文,就不免感叹久之。他非常羡慕司马迁、杜甫诸君,因为他们用不着写八股文。他还夸口说,假如我无科举之累,得肆力于文章,固然不能胜过他们,亦未必尽出其下。接着,他又写出自己矛盾心情:既想走仕途,但又明白写八股文纯粹是浪费时间精力的事。这种心情相当矛盾,“抑而行之,必有狂疾”。这是时代给文人出了一个必须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来回答的“极难题目”。(《尺牍新钞》卷一)无拘无束地思想、自由自在地抒发实感真情与现实生活中的名缰利锁之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他在《与丘小鲁》一牍中,再次吐露了自己复杂与痛苦的心曲:
    私念我辈,既用帖括应制,正如网中鱼鸟,度无脱理。倘安意其中,尚可移之盆盎,蓄之樊笼,虽不有林壑之乐,犹庶几苟全鳞羽,得为人耳目近玩;一或恃勇跳跃,几幸决网而出,其力愈大,其缚愈急,必至摧鳍损毛,只增窘苦。(《尺牍新钞》卷一)
    这里说的是八股取士的制度为文人造成两难的困境,然而推之其它,何尝不是如此?文人们只是封建制度的“网中鱼鸟”,他们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顺从,那样能换来安全与适然,却失去了精神上的自由和人格上的独立;要么反抗,冲出樊笼,去追求个性的高扬,而那样又绝不可能成功,“必至摧鳍损毛”。曾异撰感觉到自己“缚急力倦,正不知出脱何时”。他自己一辈子的精神,大都消耗于此。在此之前,很少人对这种悲哀表达得如此真切。晚明小品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悲剧现象,是极为深刻精彩而又极为令人心酸的。
    周作人曾说过,小品文的兴盛,“必须在王纲解纽的时代”,(《〈近代散文抄〉序》)此语意味深长。晚明小品是晚明文人心态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它们清高、淡远、萧散、倜傥,然而也反映出晚明某些文人的浮躁、不安、狂放、压抑、困惑、焦灼和痛苦,同时不免夹杂着些悲凉绝望的末世气息。在我们看来,今天读者在阅读晚明文学时对于当时文人的心态与习气需要的首先不是欣赏,也不是指责,而是深切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wz 于 2010-10-14 17:04 编辑

数十只白鹭齐聚在水边,形成一道美妙的风景

下载 (595.43 KB)
2010-10-13 19:27








鹭缘居筑巢记
别名  .唐杜牧《晩晴赋》:"白鹭潜来兮,邈风标之公子。

  "后遂以"风标公子"为鹭的别名

唐 杜牧 《晚晴赋》:“白鹭潜来兮,邈风标之公子。”后遂以“风标公子”为鹭的别名。 宋 张孝祥 《渔家傲·红白莲不可并栽用酒盆种之遂皆有花呈周倅》词:“清雨轻烟凝态度,风标公子来幽鷺。” 清 吴锡麒 《江孟卿招饮净香园》诗之二:“风标公子来何意,添写白荷花畔秋。”
风标:风度,品格:风标不学世时妆;寒松纵老风标在。诗中当指其为风采优雅的翩翩公子。

带鹭字的诗句
  归鹭

  一夜北风报秋寒,万千归鹭聚九峰。


隔岸相疑琼花开,行人驻足争相观。

  三日尽向城南去,漫天白鹭作雪飞。

  翾鹭聆

  一江春水宛玉琰,江心炜明映飞琼.

  闲得雎鸠此处闹,难及仙鹭影翩跹.

  三江春水行潺湲,五城烟雨烘境仙.

  九城杏花姿色艳,全迎一笑降世间.

  此笑可载三千卷,流彩一身九重天.

  高点彩霓皆失色,落雪缤纷九十年.

  海滨柏鹭莞尔嬿,恰怡天宝显人间.

  繁星璀璨跨世纪,珷玞光璟亮穹天.

  雨霖铃

  望海咏柏鹭

  孤月潇潇。回眸明亮,轻发微飘。而或眼目一闪,望东方、海阔帆尽。踱步寒冰海面,竟浮露琅玕。明彩光,神似仙鹭,目送烁烁至远方。

  髫龄柏鹭居彼岸,牵芸芸之心闪奇光!众友诚心祈祷。小白鹭,天真潇洒。皓齿朱唇,台上台下竟显身手。恬淡自信在其身,莞尔最迷人。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岩供诗料鹭飞形。(摘自 陈著《筠溪八景诗·玉鹭迎晖》)

  银盌盛雪,明月藏鹭。(摘自 洞山禅师《宝镜三昧》)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湖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漫成 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五郊乐章·舒和

  笙歌龠舞属年韶,鹭鼓凫钟展时豫。

  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

  鹭立寒江

  (本诗只是题目含“鹭”)

  青苔白石鱼鳞腥,尽日独拳寒雨汀。

  疑是晴江沙上雪,黄昏一点不分明。








陆游《书巢记》


书巢记  原文: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鹃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耶?”
  陆子曰:“子之辞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叹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淳熙九年九月三日,甫里陆某务观记。
  译文:
  我已经年老而且多病,仍不放弃读书,我把自己的居室取名叫书巢。有客人问我说:“喜鹊在树木之上筑巢,它的巢远离人群;燕子在屋梁之上筑巢,它的巢常常接触人群。凤凰的巢,人们认为它吉祥;枭的巢,人们都想毁坏它。麻雀不能筑巢,有的夺取燕子的巢窝,它的巢常常要暴露在外;斑鸠不能筑巢,它等待喜鹊养育小雏离去之后,就居住在鹊巢之中,它的巢也很笨拙。上古有有巢氏,那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宫室那样的房子。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的上面筑巢,那就是避免灾害的巢。前世在大山深谷之中,有学道的人,他们住在树洞之中如同巢穴,那是隐居者的巢;近来那些狂饮酗酒者,有的登上树梢大醉号叫,这又是颠狂之人的巢。现在您有幸有屋子居住,屋室有门窗墙壁,还可以连接其他的屋室,可是你却称它为巢,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您的话很有道理,只是您没进过我的屋子。我屋子里(的书),有的藏在木箱里,有的陈列在眼前,有的排列在床头,俯仰观看,环顾四周,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伤忧虑,愤激感叹,没有不和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妻子和儿女都不相见,连天气风雨雷雹的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站起身,可乱书围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甚至到了不能走路的地步,于是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吗?’”
  于是带领客人进屋观看。客人开始不能进来,进来了又不能出去,于是也大笑说:“确实是像巢一样啊。”
  客人离去之后,我叹息说:“天下的事,听说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详细,见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了解得详尽。我们这些人如果没有到道的精微之处去考察、研究,却在藩篱之外胡乱议论,那可以吗?”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来自警。淳熙九年九月三日,甫里陆某务观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廖琪:中国古人的“审美化”生活

更新:2006年6月20日来源:美学研究  作者:廖琪


此外,中国古人非常讲究居住环境。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深入民族血液,两者都讲“天人合一”的观念,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自然就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即人为营造的环境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协调、适应,和谐统一。魏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以居住在宁静、淡泊的田园山庄津津乐道,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草,虚室有余闲。”,草屋虽然简陋,但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鸡鸣狗叫,烟火人家,好一派和平、宁静、淡泊、雅致的田园风光。
不过,真正能够体现中国古人审美化居住观的当属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国很早就开始了人工营造的园林,商周时代的园林称“圃”,内有巍峨的殿阁,高大的楼台,规模宏大,景物众多,并饲养各种禽兽,种植各类奇花异草,主要是供奴隶贵族游玩观赏和打猎的。秦汉之后改称“苑”或“苑圃”,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就详尽展现了皇家园林的豪奢和帝王气势。历代王朝留下的宫廷建筑,真是让后世人有“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之感。这是一种金粉之美。相比之下,南方的私家园林—— 粉墙、灰瓦,色彩素淡,依附于小桥流水,竹林摇曳,精巧雅致,素净明快,文化气息浓,隐逸味较重,显出一种小家碧玉的平淡之美。
园林的建造经常追求一种意境美,苏州拙政园中的琵琶园,从圆洞门外往里看,景景深入,层次丰富。宋代词人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正与这个景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宗白华先生对于园林的借景、分景、隔景有很好的论述:拙政园假山上建的亭,可以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这叫“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以及《红楼梦》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曲折多变,这叫“分景”;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6]
不论是受老庄思想浸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式园林也好,还是士人、官宦、文人的私家园林也罢,园林建造的终极目的主要还在于使人精神满足。园人合一,园林常常成为古人心灵寄托之所、心志栖息之地。
而对居室家具的摆放陈列,古人也自有一套。李渔就主张物品摆放要错落有致,给人新鲜感。反对居室布置中的俗气装饰,“厅壁不宜太俗,亦忌太华。”对窗户还有设计,要求透光通风,还具审美作用。屋内家具的质地、色彩、风格、样式,参观一下博物馆或者仿古家具店,就会感叹古人有多么讲究,我们的老祖宗创造了多少好东西。


二、精神生活的“审美化”

中国古人素有:白瓷饮酒,青瓷品茶;煮酒论英雄,烹茶话隐士的雅趣。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许多重大社会活动和场合都离不开它,但最重要的是饮酒后给人半醺半醒超脱的精神境界。酒可以帮助人们暂时把日常的烦恼和不愉快抛置九霄云外,超越世俗的利害得失。 “李白斗酒诗百篇”,怀素半醉时,“满壁纵横千万字”(杜甫《饮中八仙歌》),古代好多有成就的艺术品都是古人在酒的焕发下喷薄出了无尽的创造力而创作出的。不管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的自斟自饮,寂寞独处;还是要下雪的冬天,与好友坐在通红的小火炉旁,共饮一壶好酒,推心置腹的交谈,其乐融融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的惬意场面,均是令人羡慕的诗意生活。不仅上层阶级,士人阶层有饮酒之习,平民百姓也有饮酒之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或者丰收、祭祀、宴请客人之时,乡里饮酒也经常出现醉乱迷狂的场面。平民百姓的这种习俗,跟社会一些高阶层人士利用宴会饮酒笼络人才、邀宠求功,或耍弄权术所预期的目的相去甚远,它们更多反映的是在中华民族约定俗成文化承载下,民众无功利的情感需要,是对日常平淡生活的调节和解脱,同时无功利地达到一种精神审美境界。
中国是茶的故乡,汉代时茶已经作为饮料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唐代士人更是以茶会友。饮茶重在“品”,“茶所具有的清雅甘甜,苦涩相交织的特殊味道,给人们带来微妙的刺激,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不仅满足生理的需求,还能极大地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生活更充实,更富有情趣。”[7]古人饮茶,不仅重视茶的色、形、味,也非常讲究泡茶的水,煮茶的火,和饮茶的器具。“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新香嫩色如始造,不似来远从天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这首《尝新茶》诗中讲到品茶应茶新、水甜、器洁,再加上好天、嘉客,方能达到品茶的最佳境界。因此,在我们看来,采茶、煮茶、到品茶的过程就是一种精益求精而又陶然忘我的修炼,是一种摆脱世俗而又出神入化的审美境界。由于品茶之风普遍流行,煮茶、饮茶的专门器具也应运而生。唐代饮茶多选用瓷器,其中最著名的有越窑的温润如玉、简洁优美的青釉瓷和刑窑冰肌玉骨般的白釉瓷,近年来考古发现了不少唐代的茶具,制作工艺精美绝伦,堪称稀世珍宝。北宋以后,茶具中出现了紫砂壶。紫砂壶颜色紫红,质地细柔,用它泡茶,“即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而且造型古雅怡人,到明清之时,又流行在壶上提款铭刻,与书画、诗文结合,使紫砂壶更趋风雅,为许多名人雅士、商人收藏、玩赏。
在中国古人的生活中,琴棋书画是最能体现他们艺术化的生活方式,而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士人阶层的生活方式。考察中国古代士人的艺术化生活,不能不关注魏晋士人,因为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士人的典型。魏晋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理想与现实构成强烈的反差。许多士人迫于政治压力或出于明哲保身的目的,逃避现实或站在现实的对面,构想对现实的不满,而选择审美解脱的生活方式。
《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了魏晋时期的士人王子猷雪夜忽然思念老友,“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性尽而返,何必见戴。’”,深夜突发奇想要访友,到了门前却不进屋而返回,这种举动很是不合常理,在一般人眼里一定觉得不可思议,但深层次却反映出魏晋士人不同凡人之处,体现了他们 “贵适意”的生活观,和有情趣化的生活方式。
情趣化的生活方式当然是离不开琴棋书画的。琴,在这里泛指音乐。从伯牙与仲子期“高山流水”成就的一段佳话,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的发问,音乐在古人的生活中一直占据不小的地位,它的功能在于使人畅言达神。嵇康在诗中写道:“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音乐在这里就成为体悟人生和情感依托的伴侣。魏晋时期,围棋也风靡一时,不少士人痴迷弈棋,并通过下棋陶冶情操。后人有“围棋赌酒到天明”(杜甫)的豪放执著, 或“消日剧棋疏竹下,送春烂醉乱花中”(陆游)的惬意和舒闲。书法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到书法就不能不讲“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两人“父之灵和,子之神骏,皆古今之独绝也。”(《书议》),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书法意境融彻而深邃,是众多美的和谐统一,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因此连唐太宗李世民都非常推崇。古人习字,从脱离其实用价值创造书法艺术开始,书法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具有的观赏性,陶冶情操和美化生活,以字会友,交流心得的作用有时是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可替代的。绘画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中的一大雅事,文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泼墨挥毫,寄托个人的喜怒哀乐和理想抱负,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顾恺之的人物画“以形写神”刻画人物之美,而钟情于自然的画家则纵情于山水画的意境。……
士人们这种琴棋书画不离手,与友人相聚低吟浅湛,赋诗作画,抚琴对弈,或者游历山川,“以玄对山水”,隐居山林,置身于自然的怀抱,欣赏自然美,纵情于艺术世界的氛围中,舍弃尘物, 遗忘世情, 实现审美解脱的生活方式让人羡慕不已。虽然士人们人生中也有种种不如意,但他们可以超脱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超越一般人功利世俗的心态,为自己的人生寻求诗意生存的空间。艺术,在这里的存在实际上已成为士人自娱,获得内在精神境界圆满自足的方式,也是他们在短暂人生中追求不朽的重要方式。因此宗白华先生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 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 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 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8]
魏晋士人的生活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士人的艺术化生活方式和理想的生存状态。宋人欧阳修在他的《醉翁亭记》中也描述了类似魏晋士人的生活:“水声潺潺”、“峰回路转”、“林壑尤美”、“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觥筹交错”……不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而“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太守醉能与民同乐,醒还能“述以文”,在艺术的境界中还能用文学这种艺术的手段表达出来,真是不亦乐乎。
用“文”(散文)的文体表达,只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从能与时代丰富思想相匹配的“极丽靡之辞,闳侈钜衍”汉大赋,到魏晋“宅心高远”的田园隐居诗文,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无一不是文人们运用自己的才情创造出了特定时代文学的繁荣。
清代小说《红楼梦》中的贾府,可谓是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典范。大观园的设计、建筑乃至落成后的“试才题对额”,不仅“审美化”了,而且“文学化”了。至于园子内的大小主子们的饮食起居,无时不在追求高标准的审美品位。[9]所以有人说,“在大观园的日常生活中,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也是十分含混的,可以说,吟诗作赋、绘画赏菊、弈棋理琴这些在当代社会被高度专门化的艺术活动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大观园的女孩子往往既善刺绣女红,又堪称鉴赏家、艺术家。姑且不论小姐们,单以丫鬟为例,这里面既有善唱曲子的芳官,长于色彩搭配的莺儿,也有熟谙酒令知识的鸳鸯,她们与多才多艺的小姐们一起营造出一个高度艺术化的生活空间。”[10]而清代戏剧家李渔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的《闲情偶寄》,就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艺术化提供了丰富的指导方案。在一定意义上,李渔的《闲情偶记》是中国古人“审美化”生活的理论总结。
不仅传统士人讲究人生、生活的艺术化,连被荀子批为“蔽于用而不知文”的墨子,也不是简单的反对美和审美,只不过他的小生产者出身,让他经历和体验到更多的是饥肠辘辘的滋味,以及人生而不平等的遭遇,所以主张“非乐”的同时,提出了“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长安,然后求乐。”, 要求审美和艺术活动要以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民间流行的年画——版画、杨柳青,戏曲等艺术,虽然土生土长,但通俗、热闹、喜庆,与士人阶层的雅文化追求相辅相成,成为中国古人内涵丰富的审美化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  
    社会阶层,经济地位不同,对美和艺术的认识不同,审美生存实践的方式就会有所不同,“审美化”普及程度的不一,因此导致不同阶层的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审美化”也呈现出千差万别的景象,而从大体看,古代审美化主要还囿于有钱和悠闲阶层,表现为一种贵族式的、精英主义立场和姿态。但从宏阔的历史背景来看,把日常生活艺术化、审美化 ,这种生活状态早在老庄时代就成为一种理想,不仅是贵族和士大夫的传统,同样也是普通民众阶层不断实践的梦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宏道论做官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知县,听政敏决,公庭鲜事。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宰相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他辞去吴县县令后,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袁宏道论做官,不是什么“忠君”之道和“治平”之策,而是完全从个人角度考考量。袁宏道科举中了进士,自然做了官,但他得了官之后,同时产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心理矛盾,这种心理矛盾按现在来讲,是不存在的,人生最大的目的不就是实现做官吗,做了官还想什么。但袁宏道偏不,他做了官之后,又想着不做官。他感到做官不自由,不能潇洒,要受很多约束。所以他就真的辞官了,辞官游山玩水去了。他选择了自由自在。
  但袁宏道在潇洒自由过之后,又怀恋起做官,既然嫌做官不自由,为什么又要回去做官呢?这便有了袁宏道的做官理论,他宣称:自己就像树上的猴,既想树上的果,又想地上的饭。就是说,既贪恋无官的那种潇洒自由,又贪恋做官的官禄地位和权力。对现在的官来说,这个理论是不成立的,现在的官既得树上的果,又得地上的饭,什么都不耽误。但袁宏道不能同时兼得,要想地上的饭就必须放弃树上的果。这样袁宏道又只得回去老老实实地做官。袁宏道一生做官、辞官反复数次,就是因为树上的果和地上的饭不能同时兼得。
  假如一个人不是弃了官才能最自由最潇洒,而恰恰是有官有权才最自由最潇洒,这符合不符合实际?看现在的某些官,他们既得树上的果,又得地上的饭,不仅双赢,而且通吃。出入舞厅桑拿不用说,连吃喝嫖赌都非个别现象。哪怕是西门庆,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在封建社会为官,妓院是合法消费场所,平常人可以任意消费,官则不行。别看西门庆平常官衣官帽,喝道而行,但要进那种场所,必须换上便衣小帽,“混同于老百姓”。官天天教育别人,他们是代表道德标准的,他们虽然也是人,但不能像普通人那么随便,哪么不顾影响。西门庆是何等淫恶之徒,遇到年终干部考核非常时期,也怕出事。这就是因为与他从前的身份不同了,因为有了官职在身。连西门庆这样的人当了官都有拘束,可见袁宏道的理论不谬。
  现在有些官赌博成风。过去的官无论多么贪腐,还没听说官内染上赌博这种恶习。与下级赌,到社会上赌,还赌到境外。贪官马向东在中央学校挂名“进修”,真身却跑到香港豪赌,输掉4000万元的公款。至于游山玩水,根本不在话下,没必要像袁宏道那样辞掉了公职才能做,而且他们游山玩水花的全部是公款。还有名目繁多的“出国考察”,考察了什么结果,无非吃喝玩乐。
  从袁宏道的做官理论可以断定,即使腐败到了不可救药的晚明,官还是要有章法和约束的,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无法无天。连西门庆都要受拘束,可想而知。袁宏道那个时候的官,虽然外部监督失却,但内部管理还是较严的。现在一个官游山玩水算什么,可在那个时候就不行,你想游山玩水可以,必须把官印交出来。从干部管理角度来讲,这足够说服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山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滕王阁序》 向良知大师致敬!
王勃  唐朝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懿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鸣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觉得杭州的房价贵,西湖是"罪魁祸首"之一。你买的房子有很大一部分的价格来自西湖,你买不起杭州房子的很大原因在于西湖。

西湖是无价的,同时西湖又是免费的。西湖现在越来越美就来自高价地高价房。

如果你没有杭州的房子,你应该多逛逛西湖,因为是那些有钱人花钱让你免费的欣赏游玩。

如果你有杭州的房子就更应该多逛逛西湖。因为是你花钱建设的西湖美景。

少一些一味的抱怨,多争取一些自己可以得到的,自己才会更开心
至少在湖边,杭州人没有贫富之分。
让最多的人享受西湖,是杭州政府了不起的政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wz 于 2010-10-27 19:41 编辑




无聊赖,画画当官的一个重要诀窍hk.jpg (137.55 KB)
下载次数:1
2010-10-27 09: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梦游西溪-热气球上看风景http://blog.19lou.com/12550556/viewspace-47096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小年:国资委领导忠于谁?
卸任前后,国资委原负责人讲了不少心里话,例如国企“垄断有理”,“垄断有功”,“我是个忠臣”等等。

尽管受到舆论和学界的非议,笔者对这位同志倒有三分敬意,起码言之有物,表里如一,比起那些千篇一律的空话、口是心非的假话、以及廉价的公开做作,不知强了多少倍,而且像他这样,敢拍胸脯说自己是忠臣的,如今并不多见。

然而忠臣不是自诩的,将来太史公作传,不仅要看该同志是否忠,还要看他忠于谁。

这位同志显然不是忠于民众[注]。

尽管该同志完成了政府交给他的任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央企资产从2002年的7万亿增加到2009年的21万亿,但这并不表明他忠实地履行了为民众服务的职责。正相反,国资的增值以牺牲民众的利益为代价,因为增值只有两个途径:政府的投入和企业自身的盈利。政府的投入当然由纳税人贡献,而企业的利润也来自老百姓的口袋或消费者的钱包。

央企拥有垄断经营权,政府又帮着定价,从成品油价、飞机和火车票价,到电信服务费、金融服务费、存贷款利息,都是官定的“一口价”。霸王企业加上霸王条款,它不赚钱谁赚钱?无怪乎2009年,仅中移动、中石化两家的利润就相当于最大500家民企的利润总和。央企的垄断利润就是消费者的额外损失,国资越是增值,国民的损失就越大。

官方理论家会说,国资为全民所有,增值将惠及全民。这话就像《红楼梦》中贾瑞的风月镜,或者宝哥哥最擅长的“意淫”。笔者乃全民一分子,竟然不知惠在哪里,既未得到国企的分红,亦未受邀参加股东大会,除了花钱买国企的产品,就是缴税转给国企去投资。至于投什么项目,从不征求鄙人意见,甚至连招呼都不打一个。

于民虽无可见的实惠,是否有“隐惠”?如这位前负责同志所说,若无三大石油公司,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早就乱了。言下之意,央企是定海神针,垄断有理且有功。如此附会,实在过于牵强。按照这个逻辑推论,美、欧、日等国在危机中遭到重创,就因为它们的石油公司是私有的。这可是前所未闻的新理论,谁说中国人不能得诺贝尔奖?

古人讲“愚忠”,眼前就是一个现代版,宁可愚,也要忠。

另一常见辩护词是为国争光,央企进了世界500强(按资产排名,其实是500大,大不一定强),建成了中国企业的航空母舰。对国人而言,此乃虚荣而实损,巨型央企意味着民营空间的缩小、行政垄断的强化,以及垄断价格的高踞不下。在升斗小民眼中,央企母舰还不如家里下蛋的母鸡。

央企口惠而实不至,在日益增加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向财政部分红,钱从政府的左口袋进了右口袋。不管哪个口袋,就是不进百姓的口袋。财政部花钱一如央企,从不和纳税人兼主人的民众商量,也不交待钱的来龙去脉。每年人代会上只给寥寥几个数字,领导念完稿子便举手通过。

即便央企直接给13亿民众分红,国资仍找不到它的理论依据。如果钱是我的,为啥我自己不管,非要交给国企去玩?然后再多掏钱买你的产品,好让你多赚利润给我分红?绕这么大的一个弯子,是你有病还是我有病?

除非国企的效率更高,否则就没有让它经营资产的道理。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民营上市公司2009年的净资产回报率为8.18%,而上市国企仅有3.05%,后者不到前者的一半。国企低效的原因很简单,花别人的钱不心疼,管别人的钱不用心。自家的孩子养得好,这是人之常情,国有和私有的效率差别正来源于此,与主义、觉悟或者忠奸没什么关系。

由国资的性质决定,该负责同志不可能忠于民众。

那么他是忠于国家吗?如同“人民”一样,在传统社会中,“国家”也神圣得仅剩下一个符号,一个空洞、虚幻的、却可以产生雷霆万钧之势的符号。现代社会中的国家是具体的,指的是包括行政、法律和军事在内的整套体系,这个体系的唯一目的就是保护和促进国民的利益。国家因此是国民的工具,对国家的忠诚必须且只能体现在对国民的忠诚上。不忠于民众而忠于国家,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

实际上,“忠臣”两字的涵义不言自明,那就是“忠于皇上之臣”,而绝不会是“忠于百姓之臣”。古往今来,可曾见过官员向平民俯首称臣?

明知效忠对象不是百姓,为何民间仍热捧忠臣?答曰:“两害相权取其轻”。忠于皇上之臣凤毛麟角,满朝文武,都只拿皇上做个旗号,居庙堂之高,则偷盗国库,处江湖之远,则鱼肉百姓。和不忠于皇上的奸臣相比,碰上个忠于皇上的官,就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如今已是21世纪,忠臣也应与时俱进,从“忠于皇上之臣”进到“忠于民众之仆”。

做个忠仆并不难,把几十万亿国资还给它的真正主人——13亿民众,让每个人(而不是所谓的“集体”)自己决定如何经营和享用自己的资产。





[注] 笔者在这里不想用“人民”一词。这词有时像皇帝诏书的题头——“奉天承运”,神圣得失去了任何世俗的意义;有时又像一块旧抹布,被滥用,被玷污,被揉搓,被裁割,千疮百孔,残破不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wz 于 2010-11-3 12:35 编辑

《范曾自述》





分享到:开心网 | 人人网
当 当 价:¥41.80
定  价:¥58.00 折扣:72折钻石VIP价:¥39.80
顾客评分:已有0人评论
库  存:有货,可送至全国
作  者:范曾
出 版 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0-1
  • 版  次:1页  数:320字  数:
  • 印刷时间:2010-10-1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
  • 印  次:1I S B N:9787503947421包  装:精装


华尔街(吴敬琏陈志武作序推荐 央视年度巨制大型纪录片同期热播)正在读(24人),已读过(85人)放入书架



分享到:开心网 | 人人网

当 当 价:¥28.70
定  价:¥39.80 折扣:72折钻石VIP价:¥27.30
顾客评分:已有60人评论
库  存:有货,可送至全国
作  者:纪录片华尔街主创团队 编著
出 版 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0-1
  • 版  次:1页  数:276字  数:170000
  • 印刷时间:2010-10-1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
  • 印  次:1I S B N:9787504469205包  装:平装




大国崛起
华尔街阴谋(一部恢弘
谢国忠的忠告--原摩根
2件商品组合购买
总定价:¥95.80
总当当价:¥67.30
购买本组拍档 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此商品的人还喜欢
公司的力量(当下CCTV热播正在本书的同名专题片,《大国崛起》原班人马打造,为中国公司提升软实力的智慧汇集,当当网全国倾情首发!)
顾客评分: (53条评论)
本书是由中央电视台十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改编而成。在过去的两年里,跨越了欧、亚、美三大洲,分赴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中国、印度等八个国家,详细挖掘了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诞生和发展...
¥59.80¥41.20折扣:68折 节省:¥18.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wz 于 2010-11-3 13:01 编辑

当当网 >>“野蛮生长(冯仑著)”的全部评

http://commu.dangdang.com/review/reviewlist.php?pid=20075949



马云说,中国企业家中,他最喜欢听冯仑和潘石屹说话,因为就像听故事,同时让你觉出趣味和深刻的智慧。看完这本书,我非常同意这句话,也终于相信冯仑的确如王石所言,是绝顶聪明的人。
读这本书,你能感到作者的真诚,作者的真实想法,无论对于民营企业发展史,还是对于人生的智慧,都是非常值得收藏的。强烈推荐!我又买了王石和潘石屹的书,读完了再来比较一下。。。


书评王石、冯仑、潘石屹 个人评分: 心情指数:受益匪浅 阅读场所:沙发

发表于 2008-06-13 18:51:24
1、王石《道路与梦想》
这本书已不是新书了,在机场、书店先前大致已经翻过,这次算是凑堆儿买来的。如果按作文来分类,基本是(万科)叙述文,90%事儿、10%理儿。因为对那个改革开放的年代有过经历,基本能把(万科)成长的历史背景还原、读懂。印象最深的正如书名所写的,万科(在王石的带领下)是“光荣与梦想”时代的一个缩影、一个(成功)企业标本。但是对90、80,甚至70后我估计读完有困难。
看完这本书,我看到的(大部分)是万科(大事记),这也符合王石的性格、万科的文化,记住的只是“光荣与梦想”几个字(查了当当才把书名改回去的)。

2、冯仑《野蛮生长》
《野蛮生长》就属于夹叙夹议了,50%事儿、50%理儿,而且这事基本是“讲”的(故事),符合冯仑(展现出来)的特点:善于讲故事、善于自己总结。
印象最深的是“ 10-30-60”理论,我解读为“亲人-朋友-熟人”理论,复述如下:
冯仑认为,投资时间固然重要,但投资人更技高一筹。投资于人是投资于人的才能,投资于人的才能最典型的是投资艺术家;投资于人的政治前途,通过投资人的政治前途来获得经济利益;投资于人的关系。人的一生中交往的关系人是10-30-60。你遇到危机的时候,能借钱的对象不超过10个人,每天你都可以想一遍,谁能够借钱给你?就算是把亲戚、朋友、父母都加上,你到那时候能开口借钱的对象不会超过10个人。再一层就属于熟人朋友,经常打交道的,做点事的,大概不超过30人,这30人还包括前面说的那10个人。虽然你电话本里人多,但其实你多数都记不住,有时侯干脆忘了。最外一圈就是所谓的熟人,也就是打起电话来记得住这个人,而且了解他的背景,可能很长时间都没见的那种“朋友”,最多也就是60个,这60个还包括了前面说的那30个。因此,人,这一生,其实不需要太多的关系就能应付得了。需要花精力去了解的人,其实很少,不会很多,不超过60个。只要把这60个的名单每天都盘好,就够你一生用了,不需要象有些人那样,一天到晚在外面忽悠,忽悠的结果其实大多没什么用。
另外,冯仑懂“钱”:“钱心跟着人心走”;懂“女人”:“女人永远是男人的老师”。是个“有”钱、“有”女人的人。

3、潘石屹《我用一生去寻找》
书的副标题是“潘石屹的人生哲学”,诚然!绝对的议论文,10%事儿、90%理儿,但这10%却都是内心最隐秘的,潘石屹把自己赤裸裸的交代了。三本书里,唯独这本是平常的32开,不像那二本是现在“流行”的大开本,就像潘石屹的个儿,但书通篇用自己的话一气呵成的说完了迄今为止自己知道的道理和思考。很久没有遇到一口气要读完的书了,这是一本,而且像大片一样开头平实,越到后面,越有高潮的感觉,酣畅淋漓,回味久久。
潘石屹的关键词是:安静、平静、诚实、灵魂,还有他自己发现的词磋商。读书的前半部分我嘀咕他是个基督教徒,后半部分,好嘛,老子、孔子、佛陀,道、儒、释,道德经、中庸等等一块儿来了,最后以“大美无言”、“大用无为”和“山语间的劳作生活”结尾,渐渐归于平静。
印象最深的句子有:“看到刚出世婴儿的状态,你就会感到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误入歧途走了多远!”、“可以跟信仰的力量相比的,可能就是爱情的力量了”、“在磋商的过程中,自己要像个空心的竹子,要放低心态,要谦虚。自己所处的位置较低,别人的思想和智慧才会被接收和流淌过来”。
潘石屹形容他的客户和他的关系就像钥匙跟锁的关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人的审美和需求各有不同,你的产品中的户型布局、材料特征、装修效果,实际上都包含着密码。如果客人身上的密码跟你的密码对应了,锁就开了,他就是你的客户”。看来,这本书的密码和我的对上了,是一本我还会拿起来再读的书。

小结一下:
1、  王石、冯仑、潘石屹都是房地产企业领导人,三本书书名都不错;

2、  冯仑是潘石屹(创业时的)大哥,王石(至少在书里)是他俩的大哥;

3、  《我用一生去寻找》是智慧的、五颗星;《野蛮生长》是机智的、四颗星;《道路与梦想》是叙事的、三颗星。

当然,产生这些差别与他们的性格、经历、(书的)立意有关,更是因为我喜欢读书,更喜欢透过书读人。另外,《道路与梦想》里的事我相信是王石讲的,字却怀疑是他写的






最近在看冯仑的《野蛮生长》,特别是关于自由与幸福的论述,让我很有感触。因为自从上班以来,就感觉时时刻刻被束缚住了,就连下班后都感觉浑身不自在。究其原因,大概有三点:第一,自己不能决定上下班的时间;第二,自己不能决定发多少的工资;第三,自己没办法决定爱去哪儿就去哪儿。但是,要做到上面的三点,也不是现阶段我所能做到的。因此,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书里寻找我的“理想国”。

    冯仑说,上面三点之外,我们再加上另外的三件事,就会活得更快乐。第一不算小钱;第二不算时间;第三不算是非。我完全同意他的说法。我发现我有时候活得也挺糊涂的,有点像他描述的状态,因此,很多别人认为的“不快乐”的事情,在我这里完全没有了。但是要做到完全像他说的状态,我觉得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第三点,我觉得自己做得特别不好。不算是非,就是不要在乎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因为我们的很多痛苦是因为介于自己的角色和周围的人给我们的评价所带来的。人的一生的苦恼大都来源于是非的判断。因为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跟别人的期待有所冲突,别人就会对我们有所评价,于是这个评价就会对你产生影响,正面的,负面的。在这方面,我觉得老子和庄子做得非常好。他们几乎是超脱于世界之上,因此才能活得那么的洒脱。

    按照现在的统计,在中国,中产阶级一生大概有450万就足够了,450管一个孩子,供一个房子,养一部车子,一年还能有几次的度假,吃什么还不用算账,这样就挺自由、挺幸福的了。这是物质上的自由,但是,所有自由都来源于内心的自由,物质手段是其次的。一个人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就一定要获得自由的状态,内心要自由。也只有内心自由的人才能获得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wz 于 2010-11-3 14:33 编辑

好的一塌糊涂,在这个没有偶像的时代,冯仑就是男人的楷模!生活的真实,就像他书里面写的,王石属于那种可以贴在墙上的神了!而冯仑则是实实在在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而且是一个成功的男人!好!强烈建议男人都看一下!
一个通宵读完冯仑的《野蛮生长》,所幸的是,在他的书里我却看到了这种自由精神。作者屈身生意江湖二十年,通过独特的个人经历,有实有据,不欺不瞒,不亢不卑,有惊有险,娓娓道来; 有的地方,让人愤怒; 有的地方让人狂笑不已; 谈到牟其中的地方,比任何一个小说都精彩。“牟其中劳改出来了,生活上所有的事归我冯仑管,我负责养老送终。对我个人来说,无非多了一个爹,原则上我爹多少他多少。”

我读到此,双眼已湿润。

作者用冷静的文字,勾画出一个中国新一代企业家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具一身的冯仑形象。其中探讨生死、金钱与女人、幸福与历史的章节尤其好,透露出人生经验和智慧。这让我想到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一句名言:“传统的意义实在要广大得多。它不是继承得到的,你如要得到它,就必须用很大的劳力。”冯仑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分层机制,机警地保持了文化批判的有效性并做出正确的评判。

在我阅读过的中国此类书里,只有两本书可与之媲美: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和傅雷的《傅雷家书》。《野蛮生长》绝对不是一本普通的人生感悟书,该是一本研究中国改革三十年必读的活教材。





据说要想成为成功的人,就要多跟成功的人在一起,如果身边没有这样成功的人,就多读读成功人士的思想:)这本书的确是用心之作,对所有想成功和想拥有自己事业的人都是一个好的指路明灯,成功的道理很简单,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冯仑做到了,所以他是榜样!


相比较其他类似的书籍,作者虽然用的是口语,但是写的东西都是干货。既然是干货按照鲜货的价格来卖,还是很值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当网 >>“风马牛:冯仑和他的快意人生(《野蛮生长》阅读伴侣)”的全部评论


中国的企业家中冯仑不是最成功的一位,但一定是最精彩的一位。《风马牛:冯仑和他的快意人生》最有趣的地方是通过这本书阅读冯仑这个人,就如同一个后窗,从他的足迹、视野、思考中看这个人。其实我最感兴趣的是冯仑前传的部分,少年冯仑已经很臭屁了~
八公一下,其中有一位少年同学的留言说“仑仑,愿你早日加入共青团,学好本领,建设主国”,落款是74年8月,冯仑时年15。这位叫易宁的神秘嘉宾何许人也?不是老冯同志的初恋情人吧~~~————


回复(0) | 举报
有6人认为此评论有用。

  



1
1


xizl2000@***.***

初级评论员
活跃度积分:0



《风马牛》是本好书!
心情指数:开心 阅读场所:沙发


发表于 2010-08-26 17:03:21
我看过老冯的新版《风马牛》,因为我是风马牛集中营的资深望友 ,参加过风马牛集中营的多次活动,有吃有喝,有玩有乐 ,还能现场亲近老冯分享为人之道、经商之法,甚为感念。上次在九朝会的活动中有幸得到了一本《风马牛》,用了一天看完了,感触颇深。

这本书看来真的是老冯自己的文字,部分是老冯自己写的部分是老冯自己说的,有老冯惯有的麻辣和鲜活。如果说《野蛮生长》是精品川菜,《风马牛》就是大排档的麻辣烫----轻松随意,不拘食态,非常给劲儿 !尤其是出自风马牛电子杂志中老冯《乱炖》的内容篇章,有老冯其他文字中少有的恣意妄为,显露老冯杂家本色,真是值得看看!



回复(0) | 举报
有4人认为此评论有用。有1人认为此评论没用。
  






1
1


LucasD
北京
初级评论员
活跃度积分:0



前传很赞~
心情指数:伤感 沉重 受益匪浅
阅读场所:床上 办公室


发表于 2010-08-26 11:45:19
最好看的部分莫过于前传了,看完之后感触很多。
原来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成功是有原因的,是需要立长志的,需要坚持的~尽管有运气成分在里面,但并非所有运气好的人都能做到冯仑这样。
看完后又很惭愧,想想MD我像冯仑这个年纪的时候自己都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我会去读史记么,会去和好友探讨人生么?会每天对自己进行反省,自我批判么?

好吧,我承认我是个懒惰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如此腐朽,我已无话可说

岁月如梭。作为一个曾经如醉如痴的爱诗者,与诗相伴的美好岁月,似乎已越来越离我们远去。
  如今,像食指的《相信未来》,李亚伟的《中文系》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直抵人心,令人激情澎湃,回味无穷的经典之作,仿佛已成为了遥远的绝响。
这么多年来,我是多么希望能够在众多的报刊杂志中喜出望外地发现一首好诗!然而,我常常在失望中怀着希望,在希望中又再一次失望。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诗坛,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型的农贸集市,到处都是吵吵嚷嚷的吆喝声。

  有人说,如今的中国,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诗人们却反过来说,那是因为读者们不懂得怎样去欣赏现代诗歌。事实上,这完全是那些无能的蹩脚诗人们不能自圆其说的谎言。当今的诗歌之所以如此令人不忍卒读,让众多的读者望而生厌,这完全是因为诗歌早已被当今的诗人们糟蹋得不成样子。试问,有几个诗人不是把写诗当作自娱自乐的卡拉OK,想怎么唱,就怎么唱?这里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下面这两首诗,我们就可以对当代诗歌的写作管中窥豹:
  晚上十一点多,
  在开始安静下来的城市里,
  人行道上的下班者显得特别多,
  他们主要是妇女,他们都特别匆忙,
  急急拐进大厦入口。
  ——黄灿然《下班》
  母亲老了,
  扶墙走路,
  已踏不出脚步声。
  ——毛小军的无名诗
  前者是一位被某些批评家誉为“比以前更成熟,更有原创性,是源自本民族地域土壤和个体独特经验感受的”代表诗人新近发表的作品。而后者却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远在新疆的成都打工青年生平写出的仅有的一首诗。两相比较,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我们看到,黄灿然先生的这首诗,最多也就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一个或者住在高楼大厦的“阔人”对生活在最底层的穷人的一点有限的怜悯。它哪里有为了生存,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无力照顾自己年迈的母亲的打工者们那样的切肤之痛?在诸如黄灿然先生这样一些诗人的笔下,写诗或许仅仅是为了玩艺术和技巧,而并非像毛小军那样被生活的艰辛逼迫得痛苦慨叹,禁不住发言为诗。事实上,当代诗歌正走向一条越来越远离劳苦大众的羊肠小道。当今的一些诗人,真可以和中国的足球运动员们“媲美”。他们自己球踢得太臭,却反而常常抱怨球迷们没有素质,是在瞎起哄,不懂球。在我看来,2006年的“梨花体”事件,正是广大读者对当代诗歌日益堕落的有力反拨。我们看到,明明是诗人在恶搞读者和诗,却反被那些自以为是的诗人们说成是“暴民”们在恶搞诗歌和诗人。在这些诗人的眼里,他们的什么都是诗,就像黄灿然先生在诗中所写的那样:
  世界全是诗,从我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
  我的赤裸是诗,窗帘飘动是诗,
  我妻子上班前的身体是诗,
  我上班前穿衣服穿袜子穿鞋时
  小狗小小的不安是诗,
  我对她的爱和怜悯是诗,
  我来到街上是诗,水果档是诗,
  菜市场是诗,茶餐厅是诗,
  小巷新开的补习社是诗,
  我边走边想起女儿是诗……
  这首名为《全是世界,全是物质》的诗,实在是写得太像懒婆娘的裹脚,令人难以卒读。总之,鸡毛蒜皮,“太阳下一切是诗,阴天下一切是诗,全是诗”。也许,这种“全是诗”的“审美眼光”正好反映了当今诗坛某些诗人的创作心态和写作现状:只要是诗人,伤风感冒打个喷嚏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诗。如果广大读者拒绝接受,不买诗人们的账,就会被说成是土包子不懂毕加索。照“梨花诗人”的说法,就是“诗人们的诗歌写作跟读者的阅读审美之间落差非常大”,“不在同一个平台上,大家没有办法交流”。但赵丽华们哪里知道,像“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以及“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一个人/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这样的诗,究竟要在怎样的平台上才能让读者缴械投降,甘愿去做他们“艺术的俘虏“,颠倒黑白地说“梨花体”就是天底下最好的诗呢?
  其实,古今中外真正的诗人,从来就不是高高在上,把自己打扮成为审美水平高人一等的人。遗憾的是,一些自诩为了不起的诗人,写起诗来就像嫖客玩弄小姐一样,关起门来尽情发泄,自得其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他们对于自己创作中的弊病,就像阿Q忌讳别人说自己头上的癞疮疤一样,谁哪怕说一个“光”或者“亮”这样的字眼,他们就会跟谁急。而我们的一些文学批评家们,不但对诗人们的讳疾忌医视若无睹,反而还拼命为其大唱赞歌,动辄指责读者不懂现代诗歌艺术。照赵丽华们的逻辑,随便他们怎么糟蹋诗,任何人都不能说半个“不”字。正因如此,赵丽华才在自己的泄愤之作《让世界充满蠢货》里对批评其诗作的人们大吐口水,破口大骂。在赵丽华们看来,“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对诗歌说三道四/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对诗人品头论足”。只有那些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当众脱光裤子的人才有资格谈诗和评诗。他们才是真正的诗人,才是“梨花体”难得的知音。
  记得有记者曾问赵丽华:“就总体而言,你会给自己的诗歌创作打多少分?”赵回答说:“我肯定是中国非常优秀的诗人之一,这一点毫无疑问。”近日,笔者从《人民文学》杂志的“诗特大号”上有幸拜读了“梨花诗人”的又一组新作。其中一首名为《吸引》的诗写道:“听到的多是些半真半假的语言/顾及面子,或掩饰某种真实/而肉体和思想并行不悖的话语才是由衷的/俗世规则和传统观念把你拽开,拽走/灵与肉搏斗,挣扎,走开/然后更快地弹回来/将肉身撞破/没有人这样告诉你:/在你不由自主的时候/让思想听凭肉体”。我不知道,人民文学的编辑们是怎样看中这样的诗的,反正,我费了半天的力,跟着诗人绕来绕去,结果却像是误入了精神病院,听到了一个精神病人摸头不知脑的喃喃自语。(作者:唐小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共享“花”车
南京北部新城
永旺商业项目
钱塘安置项目
西湖步行街
未科航拍
朗云
古玉兰开花
钱塘新项目
锦尚和品府
钱塘高铁站
未科中轴线
临平新城
钱江世纪城
万科大溪谷西
和平广场概念
良渚城建
临平二环
大马弄
南苑街道
临平
杭州大厦
奥体
杭州天际线
西门市集
良渚文化走廊
欢肆效果图
墨尔本高楼
勾庄
临平体育馆
奥体世纪城
江南科技城
馥香园航拍
金沙湖航拍
城北万象城
科创趣城
杭州西站
运河
和平里
杭州南站
浙金地块
武林新核心3
武林新核心2
武林新核心1
浦东御桥湾
绿城潮听明月
未科湿地开发
金色钱塘
文教、申花
世纪城地标
滨江棠前嘉座
钱塘江大潮
苏杭城际铁路
春和云境
未科3兄弟亮灯率
沪乍杭铁路
晚上10点的仓前
东湖公园
今年预计交付的新房
良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钱江世纪城主场
这里运河桥造好了
南星桥板块探访
衢州老家绿城房子交付
奇葩户型
4月25日拍卖地块一览表
春和云境
运河二通道
长城创意园开始拆了
这一套房子亏本了
湘湖太古里商业项目规划
湿地河港之上的未科
15号线精确站点公布
杭州二手房库存排名
又一楼盘被曝停工
运河湾TOD
奥体亚运村近照一波
富力地产亏损 157亿
世纪城春季夜景
极氪挂牌了
几块铁架子卖270万
小河油库住宅方案公示
乔司地铁站地块商改住

小黑屋|手机版|电脑版| ( B2-20080242 )

GMT+8, 2024-4-25 22:58 , Processed in 0.04917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