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亚洲最长、风景最美”的城市隧道——紫之隧道,迎来了初次绽放时刻的惊鸿一瞥,本网全程视频拍摄记录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15分钟,群山穿越三重天!紫之隧道的贯通,完全打通了城西与之江、滨江间群山环抱的天然屏障,缓解了城西、之江人民曾经苦不堪言的交通出行。 隧道贯通的背后,是隧道所有参建人员连续3年,365天节假日、周末全无休的辛勤劳作。他们都是与时间赛跑的人,为这座城市的交通出行,贡献着自己的热血与青春。 8月2日下午,本网总策划丁晓红独家专访,紫之隧道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兼总工程师傅翼,为大家讲述紫之隧道通车背后的故事。由市城投集团、市城建发展公司带领下的一线建设团队,如何在3年时间内,攻克地质、环境上的一个又一个难关。
主持人:住在杭州网总策划 丁晓红 多媒体:戴利强 牟嘉 本网总策划丁晓红独家专访紫之隧道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兼总工程师傅翼 设计亮点 “浅埋暗挖”,路面交通照常运行 丁晓红:紫之隧道全长14.4公里,是杭州,乃至全国、全亚洲最长的城市隧道。它在设计上有哪些亮点? 傅翼:在设计上,首先根据地质和环境特点,分段采取了三种施工工法。在两头,紫金港路和之浦路上,进隧道口采用了明挖施工。在北段下穿天目山路、西溪路,以及在南段下穿之江路、梅灵南路采用的是浅埋暗挖,穿山采用的是钻爆法。 特别在浅埋暗挖段隧道施工过程中顶部覆盖层非常薄,隧道顶部距离地面最小覆盖层是8米,施工难度很大。长距离的浅埋暗挖,最大的好处就是把对社会交通出行的影响降至最低。在3年施工期间,天目山路、西溪路,包括梅灵南路的交通都是比较通畅的。 在运营期,紫之隧道也有很多亮点。 比如,在隧道全线设置了6个通风井,其中4座排风、2座送风,通过排风和送风的结合,改善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又如,在3段隧道中间的2个露头点,做了相应的照明加强,尽量减少明暗交替的感觉等等。 本网总策划丁晓红与紫之隧道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兼总工程师傅翼 施工难点 穿越西湖群山,三种地层 丁晓红:杭州本身地形地貌就比较复杂,紫之隧道还要穿越西湖群山,并且不影响地面交通流量,在施工过程中势必会遇到难关,你们是如何攻克这些难关的? 傅翼:刚才提到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它采取了长距离大断面浅埋暗挖。浅埋暗挖需要穿越了三种地层。第一种,从之江路刚进入时的淤泥土。这个时候要解决淤泥土稳定性问题,如果不能对淤泥土有效加固,会产生土体流动。我们采用的是地表加固的方式,对淤泥层进行改良。 第二种,要穿越软岩。在软岩和碎石层之间会有地下水,地下水对于整个地下开挖安全隐患有很大的增加。地下水出现的时候,我们会进行有序引排,同时通过加固处理度过软岩这一关。 第三种,还会遇到硬岩。由于我们的覆盖层非常薄,而且上面还有管线、车辆,采用爆破施工对于整体干扰比较大。基于这种情况,我们采取的是机械开挖为主,这样安全风险能够得到控制。但是整个施工效率是比较慢的,这样给我们整个项目安全,包括进度带来很大的困难。 紫之隧道之浦路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