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1|回复: 0

评论:调控密集出台 楼市“速冻”效应将显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9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调控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据统计,9月30日以来的2个月,24个城市总共出台了50多个楼市调控新政。算上11月29日的调控,上海已是梅开三度了,"沪几条"不重要了,反正你只要记住,上海楼市调控的脉络就是限购限贷不断"加码"。事实上,深圳、南京、杭州等走的也是一样的路子。

限购限贷还是原来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尽管强调要"一城一策",但在"资产荒、水汪汪"的年代,要管住泡沫还真离不开它们!限购限贷有三方面作用,一是抬高需求的准入门槛,强行打掉一部分需求;二是买房要投入更多自有资金,空手套白狼的一边儿去;三是资金成本不再廉价。

事实上,这三个方面掐住了楼市的七寸--资金和杠杆。2015年以来,基本面悲观,楼市却逆势走高,热点城市房价涨了50%左右,深圳房价翻了一倍。史无前例的暴涨,完全要拜资金和杠杆所赐。CPI组成权重不合理,通胀被低估,银行房贷免利润奉上,杠杆成了收益率的放大镜。

国人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胜过科技探索和研究。获得财富不外乎三条路径,出卖劳动力、务农和工商活动、金融投资。近年来,通过金融投资致富,不管在理念还是实践上,国人都将其演绎到极致,普及成全民的运动。任何一个领域的投资,做着做着,就成了杠杆支持下的投机炒作了。

充足且低成本的杠杆,实乃房价的助推器,国人怎么能错过?结果就是,楼市出现类似于股市的高换手率。2015年,深圳二手房流转率高达8%,京沪也达到4%-5%。不动产交易周期很长,却能创造出如此高的流转率,意味着市场情绪极其高昂,大家趋之若鹜、资金快进快出。

低成本杠杆叠加高流动性溢价,房价涨幅及收益率将"秒杀"任何资产,资金和投资者参与率快速增长。今年以来,每月1万亿左右的信贷投放,进入楼市的约占一半,新增房贷/新增商品房销售额(50%)达到美国次贷危机前的水平,影子银行也大力接济楼市,这就是房价暴涨的基本逻辑。

冻结进入楼市的流动性,降低资产流转率,房价上涨的原动力也就减弱了。限购直接将楼市池子中的流动性抽出一部分,限贷紧缩杠杆率,既有抽出流动性的作用,又有降低流动性溢价的作用。特别是,像"认房又认贷"这样的措施,直接将杠杆推动和房价上涨的循环链条剪断。

即便全社会资金面没有变化,但楼市流动性、杠杆率、流转率全部受到抑制,资金面结构性地收紧了,资金价格也将开始上涨。11月,全国首套房平均利率为4.45%,为今年以来首次回涨,这是近期楼市调控的结果。由此,不断收紧限购和限贷,房价上涨的动力也就不断衰减。

今年以来,楼市过度繁荣带来三个负外部效应,金融加速器效应下的货币过度投放,实体经济"被虹吸"后的结构扭曲,资产泡沫化后的系统性风险预期。近期人民币贬值,已成为楼市过度繁荣后的一个风险"出口"。防风险已取代稳增长,成为经济新主题,当前的调控并非是终点。

高地价助推高房价的问题正在缓减。最近,前期拿地激进的一些开发商,明显感受到了风险和压力,融信、泰和、融创等之前借助杠杆拿地的地产新锐,悄然退出了土地市场。被称为地产界"老司机"的孙宏斌,近日告诫,不要低估这次楼市调控的严峻性,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对于下一步楼市调控,管理层提出"丢掉幻想、端正态度",并将"房价是否逐月环比下跌"作为未来问责地方政府的简明标准。不用担心,只要限购限贷政策到位、执行坚决,不出现"跑冒滴漏",将资金和需求冷冻,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房价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存在。目前,热点楼市成交和供应均出现50%左右的下跌,甚至降至2010年以来的新低,这是楼市被速冻的结果。用不了多久,房价就全面下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桂冠东方
良渚玉湖公园
花园城
火车西站
喜悦和
艺创综合体
味美浙江活动
“麦田”CBD
钱江新城二期
馥香园鸟瞰
西投吉鸿项目
许村新城
光环购物中心
临平文化中心
国风杭州地铁
共享“花”车
南京北部新城
永旺商业项目
钱塘安置项目
西湖步行街
未科航拍
朗云
古玉兰开花
钱塘新项目
锦尚和品府
钱塘高铁站
未科中轴线
临平新城
钱江世纪城
万科大溪谷西
和平广场概念
良渚城建
临平二环
大马弄
南苑街道
临平
杭州大厦
奥体
杭州天际线
西门市集
良渚文化走廊
欢肆效果图
墨尔本高楼
勾庄
临平体育馆
奥体世纪城
江南科技城
馥香园航拍
金沙湖航拍
城北万象城
科创趣城
杭州西站

小黑屋|手机版|电脑版| ( B2-20080242 )

GMT+8, 2024-6-21 08:08 , Processed in 0.04925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