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对于建筑初步“建筑认识与分析”的看法课题:建筑认识与分析</P>
作品形式:文本+模型</P>
<p></p></P>
怎么样认识建筑,理解建筑的问题。</P>
<p></p></P>
关于本课题: <p></p>基本介绍:该课程内容拟安排在一年级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一种相对专业的眼光来认识建筑。更理性的说,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建立一种关于建筑的知识结构,用一种相对理性系统的方式,来认识一个建筑的整体过程。</P>
完成:4周</P>
<p></p></P>
怎么样开始这个课题<p></p>就我个人认为,该课程是关于建筑学专业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伴随建筑学学习的始终。因为自从我们真正迈入这门学问的门槛,我们就在认识建筑,并且认识在不断的扩大和深化的过程中。但是其积累的知识和思考框架是基本稳定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P>
而对于一个从来没有专业学习过建筑学的人,他虽然对于建筑也会形成自己的认识,或者对于那些更善于思考的人,也会形成自己对于建筑的认识体系,但是通过专业的学习,建立这样的体系要轻松简单的多。在老师的系统指导下,建立该框架所需要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要少的多。(这就是该课程最重要的目的。)</P>
虽然名称是建筑认识与分析,实际上也是对于设计的认识和分析。如果我们理解了建筑,那么也自然理解了设计。</P>
对于我们这些从来没有接触过建筑设计的同学,他们会说,“当我们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样思考,或者说我们无所适从。”实际上,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学过建筑,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P>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开始呢?</P>
<B> <p></p></B></P>
具体步骤<p></p>做任何事情,首先得明白其目的所在,这样,我们干起来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而为了同一个目标,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理解和实际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P>
<p></p></P>
第一步:发现和明确问题<p></p>发现和明确问题的一般方法:。。。。。。<p></p></P>
关于对问题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P>
首先围绕该课题,提出各种可能的问题;这是一个发散型的思维过程。然后对所有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理性的分类。</P>
这里有几个注意点:在提问阶段,是发散型的思维过程,可以任意的,没有限制的。但实际上,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我们对于问题能提到怎样的深度,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一个对于该课题没有相关知识积累的人,是不可能提出具有深度的问题的。这样问题的提出虽然可能对专家没有多大的作用,但是,对于自己,和对于同一层面共同学习的人,这个作用却是不可小视的。当然,为了使我们对于该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或者通过交流,来加大关于该课题相关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P>
在收集和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过于随意,而需要有一个相对的核心。因此,在开始该工作之前,需要明确一些内容。</P>
1.明确问题的范围,感知到问题的边界</P>
2.感知到问题的阴型</P>
3.感知到问题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P>
这是在开始信息积累之前所必须明确的,其实也是对于信息积累的行动指导的策略问题。</P>
<p></p></P>
关于对“认识建筑与分析”该问题理解的具体化。<p></p></P>
(一开始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的,建筑认识和分析,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全面表述对一个建筑的分析和理解”)。当然,我们可以完全独立的来完成这个课题,就象我们在高中阶段写论文一样,来泛泛的谈谈对于城市中某一建筑物的自我理解。但是这样的方式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我们不可能停留在表面化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而这样深度的认识仅仅依靠个人的独立思考是不够的。该课程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同学们的相互讨论中完成,其所表述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个人感受,而应该是全面系统的,内容和内容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P>
这里面实际上包含了这样几个问题:</P>
1. 用自己的语言?这是一个有创造性的问题,我们并不需要完全照搬前人对于同一建筑的认识,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此一。其二,即使我们有些内容和别人是一样的,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也就是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这个内容。这同样是具有创造性的。</P>
2. 全面表述?这是专业和非专业的重要区别。作为非专业的人,同样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相对来说,往往是不够全面的。而所谓的“全面”,到底是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和表述建筑,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该“全面”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全面和表述上的全面。建筑的相关内容可以包括,建筑的背景,设计者的生平,代表作品、建筑的功能构成、建筑的空间构成、形体构成、建筑的材料、色彩、交通流线、经济花费情况、经济收益情况、文化背景、流派、相关建筑、设计过程、建筑结构体系、建筑设备等等。要说明这么多内容,我们发现,仅仅依靠语言是不够的,我们用传统的一般的语言方式没有办法把我们思考的所有这些内容说清楚。我们发现不得不依靠一些新的表述手段,也就是我说的全面表述的另一层含义。我们必须依靠图形,模型,图解来说明甚至还需要动用新的技术手段,来彻底的表述一个概念。最后的成果应该是一份图文并茂的东西。</P>
3. 建筑?这是我们的核心。那么应该从什么建筑入手呢?哪些建筑值得我们全面的认识和分析。这对于初学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在指导下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比自己毫无目的的工作要有效的多。</P>
<p></p></P>
我们怎么样来进行这个工作呢?首先我们得找一个切入点。我们需要一个相对简单的入口,寻找一个相对著名的建筑。因为方法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可以找到的著名建筑的资料多,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P>
第二步:信息的积累<p></p> <p></p></P>
积累的目的是了解关于这个问题的一切。就算是最微不足道的问题,也需要收集足够的知识才能得以解决。</P>
关于信息积累的一般方法。。。。<p></p></P>
1.短期与长期。</P>
2.有针对性和普遍性。</P>
<p></p></P>
对我们该课题来说,是短期的有针对性的信息积累,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的收集需要的信息。我们怎么知道哪些是需要的?</P>
关于信息积累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P>
我们对于信息积累的认识是建立在我们对研究对象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的。而对于一个问题,我们必然有知道的部分和不知道的部分。对于有所了解的事物,我们总是从知道的部分入手,通过知道的信息,去学习和积累新的相关内容。但是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我们可能会感到无从入手。因为我们对该问题不知道范围和边界,我们感到茫然。这是很正常的。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寻找相关的导论性的书籍,对该问题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他没有足够的深度,但是有助于我们建立该问题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初学者是至关重要的。</P>
老师在初学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对于大学阶段的学习,老师起到引路人的作用。在大学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自学来实现的。老师给我们引一条相对普遍化的道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努力。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前面再没有道路了,那么就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开创一条新的道路了,科学和人文的道路不就是这么走出来的吗?!</P>
这种导论性的书籍一般是经典著作,是我们短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这个短期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例如《城市规划原理》这是关于城市和城市规划学的入门级导论性书籍。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表述是比较全面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这样的经典,来逐渐积累,并建立自己关于某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同时我们找一些专题性的书籍来看,当然这些书籍的选择是围绕导论展开的。慢慢的,我们就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从无到有的一般性学习过程。</P>
<p></p></P>
针对我们“建筑认识与分析”问题的具体化,我们其实需要积累两个方面的信息:<p></p></P>
1.建筑方面</P>
2.表述方面(我们举过一个例子,要表述音乐,只能用音乐本身,每一个专业,有其自身的语言表述体系。)</P>
<p></p></P>
量的积累和质的变化。</P>
信息量的积累仅仅是一个手段,我们的目的是导致一个变化,就是在某一个时刻,将这些信息组织与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而产生新的认识。</P>
而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例如我们可以选择赖特为切入点。赖特是我们比较了解的建筑师。有关赖特的资料很多,这可以减少我们收集资料方面的工作量。但是赖特的作品很多,我们可以选择最有名的“流水别墅”或者“古根海姆博物馆”。然后继续选择与“流水别墅”相关的资料。比如流水别墅在哪里啊?什么时候建造的?建造的背景,周围的情况?但是建筑师的想法,业主的想法,流水别墅的室外形态,室内形态,功能组织,流线组织,景观组织,结构问题,技术问题……相关的内容会很多,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资料都收集到了,那么我们对于该建筑的认识应该也比较清楚了。此时,我们可以说是关于该建筑的入门级专家了,我们可以请外行来提些我们想不到的问题,我想,他们的问题一般不会跑出我们思考的结构体系。</P>
第三步:分步骤分层次分析<p></p>一个建筑分析的实例。</P>
每个人有自己认识问题的方法和习惯。我们当然可以采用自己的方法和观察问题的角度,但是在形成一种良好的观察问题的方法之前,我们可以参考一种相对理性全面的分析方法。</P>
1. 建筑建造是时间,地点,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P>
2. 人物:建筑师及其相关情况</P>
3. 人物:业主及其相关情况</P>
4. 代表作品,在其整体创作过程中的位置:时间位置和重要性位置</P>
<p></p></P>
5. 建筑的功能组织(图示)</P>
6. 建筑的形体组织(平面和立面的形式构成逻辑)(图示)</P>
7. 建筑的空间组织(空间形式的构成逻辑)</P>
8. 建筑的结构形式(特点)(常用建筑结构形式图示)<p></p></P>
9. 建筑的外围护体系(图示)</P>
10. 建筑表面</P>
<p></p></P>
11. 建筑的交通组织(图示)</P>
12. 建筑的景观组织(建筑的视觉效果组织)</P>
13. 对建筑物建造环境的思考</P>
<p></p></P>
14. 建筑细部设计(建筑构造设计)</P>
15. 建筑的环境设计</P>
16. 建筑的技术设计(水,电,热,通风,通讯,热工,其他)</P>
17. 建筑的材料应用</P>
18. 建筑安全考虑(防洪,防火,防震,防盗)</P>
19. 建筑经济考虑</P>
20. 环境保护考虑</P>
21. 建筑的通用性和变化性考虑</P>
22. 同源哲学或艺术相关情况</P>
23. 同流派建筑师情况</P>
<p></p></P>
对于信息的积累和信息的分析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我们正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导着信息积累的方向,同时通过不断收集信息,并对信息了解的深入,我们也在不断的深化分析的层次。</P>
第四步: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表述<p></p>观点是以专业为核心的。</P>
表述也是以专业为核心</P>
关于图解思考的参考性书籍</P>
《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美〕(第二版)》<p></p></P>
《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 [美]》<p></p></P>
<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8 10:08:3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