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杭新路一路向南,当你在翠山绿水间看到一片青砖黛瓦、层层密檐,那就是到了中国美术学院的象山校区。 校园内有座山,形如大象俯卧,名曰象山。山下是一湾小河与数座长满青苔的江南石板小桥。 刚过去的这个双休日,凉爽了不少,校园内三三两两都是转塘周围居民模样的人,有的推着童车,有的随意“瘫”着放空自己,还有新人趁风凉赶拍婚纱照……如果我不是知道自己在美院,还以为身处哪个城区的公园。 转塘这个名字,最早来自唐诗“路绕定山转,塘连花浦横”。千年前,这里就是风景宜人的居所。 千年后的转塘,迎来中国美院,校园内有山有水有小桥,有堤坝有田畈有鱼塘,像极了一首风景诗:春天满目油菜,夏日可赏葵园,傍山依水的都是著名建筑师作品,楼宇间的廊桥、长而幽深的巷道、交叠的楼梯、起伏的斜廊……这一切,引领着你走进象山校园所承续的江南人文传统中。 在豆瓣里有一份逛美院的攻略,主题包里有爬山、观景、逛展,以及淘私家设计,等等。 住宿吃饭去水岸山居,这个原生态的大房子,用生土(未经人类加工过的原生土壤)建造,用了波浪形的黑瓦屋顶,黄色土墙,线条利落,晚上别有韵味。 画画、拍照自然是去葵园。院长许江常常说:“葵代表了一代人的理想。” 自2001年设计之初,著名建筑设计师王澍主打的就是“山水人文”的理念。整个校园围山而建,近850亩中,别具匠心的21座建筑仅占50%,其余都让位给了山水和农田。 除此之外,校园内每一处别具匠心的“小物件”,都是在完成这幅“山水巨制”。 远眺山坡,树林中隐藏的是民艺馆,出自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畏研吾的手笔。整个博物馆形态呈菱形,单层坡顶,随丘陵“之”字形俯伏,与倾斜的地形相结合,体现“让建筑自然消失”的理念。 小河对岸,停靠着一个外壳剥蚀的蒸汽火车头。这辆曾经承载着父辈的青春和怅惋的蒸汽车头启程于“快城快客——2008上海双年展”,是中国美院井士剑教授的作品《移城》。2010年的春天,它驶进象山校园,车厢内变成怀旧式咖啡馆,时不时地有人来合影。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花落中国美院,让象山建筑走进更广阔人群的视野。 而它的生活气息,从选择第一块材料起就定下了:建筑主要采用竹模板混凝土,本地杉木、竹、钢,还有100多万片从绍兴、嘉兴、湖州、宜兴等地居民家收购来的旧砖、瓦片、缸片,以及从临安、桐庐搜寻来的石头……这些聚合在一起,拼筑成了山水校园与城市生活共存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