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公交移动支付背后的数据库 曾遭遇“滑铁卢”的定制公交再出发 大数据下的“定制出行”究竟能走多远? 对于杭州市民来说,定制公交不是一个陌生词汇。早在2014年12月底,杭州就推出首条定制公交线,从丁桥到城西,不过由于定价和线路因素,开通三天,由于入座率未满60%而取消。 作为一件新生事物,开头有挫折,很正常。然而,这两年来,杭州公交集团一直没有放弃尝试。 最近,在中国新能源客车应用交流大会,杭州公交集团透露,将联合蚂蚁金服,再度尝试定制服务。而这一次似乎底气更足,这份自信来自于今年8月,公交506路20辆公交车应用支付宝试点成功。 “如果支付宝在所有公交路线上都能实现,背后的出行数据是很丰富,也很全面,对入座率把握也会更准确。”杭州公交集团总经理卢智宏乐观地表示,与此有关的实践正在酝酿中:10月31日,6条“互联网快线”将逐步试运行。 两年前就试水的定制公交 为何没能走远? 2014年12月27日,杭州首条定制公交在大家的期待中上路,早上7点,从丁桥公交站出发,到达城西节能公司,历时71分钟。 49个座位,42位乘客,基本都是沿途的上班族,定制公交的相关负责人,杭州白马安达公共交通客运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旻还记得当时的数据。 当时,路线是这样定制出来的:乘客登录“爱杭州”APP,进入定制公交平台,输入想要的专属线路,信息就自动提交给公交集团。公交集团综合考虑,整理出1条或多条热门线路,重新发回平台,再由乘客们挑选,点击“我要加入”。 公交集团将“我要加入”点击人数多的线路升级成为拟开行线路,乘客们再进行预订座位缴费,如果一条线路乘客数达到车辆座位数的60%,那么一周之内,定制公交就会开通。 “当时首条线路有两三百号人加入,希望这条线路开通,正式预订也有50多位乘客,所以很快就开通了。” 不过,等到第二天,乘客少了不少,等到第三天,还不到20位,这条路线也到此为止。 “主要原因在于价格。当时定价是按照路程油耗、员工工资、车辆折旧维修等费用来综合衡量的,全程每位13元,很多乘客觉得太贵了,比普通公交贵了一倍,但这个定价相对于我们的运营成本来说,其实是勉强持平,甚至还会亏损。” 据了解,定制公交最火爆时曾开出过9条路线,但最后都因定价高、路线堵等原因取消,目前剩下的两条路线就是因为连接城郊,乘客稳定,才得以长期固定下来。 价格太高,这也是当时全国很多城市推行定制公交面临的普遍问题。 “无论何种行业,定制化本身就需要承担更多的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方法就是要有源源不断的稳定客流。但客源在哪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足够多且准确的数据分析,这在当时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数据网络平台是做好定制公交的最基本条件,这恰恰是我们传统企业最薄弱的环节,还有技术、能力、创意等等。 借力支付宝收集大数据 6条“互联网快车”今天试运行 毫无疑问,对于公交集团来说,要下好定制公交这盘棋,建立完善出行数据是重要的第一步。这也是近年来在大数据背景下,杭州公交集团一直在做的“互联网+”探索。 “之前我们尝试定制公交,数据由乘客提供,由他们来决定开设哪些路线,这样的数据样本量太小,而且很难保证是否与真正出行需求相匹配。但现在,对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有了新的解决办法。”卢智宏指的是,公交移动支付上的创新以及数据营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