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许多人都被一篇公号文章弄哭了。在这篇题为《“她不死,我也死不成”》的文章里,讲述了拾荒老人蒋贵英一家的故事。 蒋贵英一家四口,她今年81岁,丈夫88岁,长年肺病,女儿58岁,6岁时患脑膜炎,“后来人就傻了”,还有个外孙,刚出生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在许多年里,全家人的主要生活来源靠蒋贵英拾垃圾卖点钱,她也因此被人称作“口袋婆婆”。也因如此,这篇文章唤醒了网友们普遍的同情心。 这篇文章有许多感人的地方,比如有一个叫“弹簧”的公益人士,经常受网友所托,买东西看望蒋贵英。婆婆长期搭乘的公交车,所有司机都主动不收她的车钱。连城管都从来没有撵过她,不时还会买碗面条给她。可见,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 从这家人的生活境遇看,即使有政府扶助恐怕也是杯水车薪,远不足以让这家人摆脱穷困窘境。蒋贵英一家长期处于极度边缘状态,固然有其自身因素,但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类似家庭正属于政府托底救助的典型对象。可是为何政府救助力量却没有发挥必要的作用呢? 蒋贵英一家在成都属于外来人员,在她的老家资阳,又可能是因为她们一家常年在外,因而难以及时了解情况和帮扶。事实上,目前国内的社会保障相较以往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全国城乡普遍建立和健全了困难群众救助体系。而蒋贵英一家的遭遇,则表明这个体系仍有不足之处,特别是对外出(外来)人员,普遍存在类似“两头不靠”的情形。 再有就是,即便有各种社会保障措施,其在申领、发放方面也存在门槛高、手续多等问题,保障水平也是基础、初级的,难以有效应对类似极端个案。例如,四川省从今年起开始实施高龄津贴制度,年满80~90周岁低收入老年人“每人每月不低于25元”,但采取的是自愿申请原则,由村(居)受理、乡镇(街道)审核、县(市、区)审批。一个月25元,高龄补贴如此高不可攀,其落实情况如何也就可想而知。 所以,要想改变“口袋婆婆”一家的命运,不仅亟待民间慈善组织的介入,而且迫切需要提高政府的社会保障水平。换言之,当前社会保障要从低水平、保基本向精细化、精准化过度,提高办事效率和补助标准,确保困难人群得到及时救助。在为蒋贵英掬一把同情泪之余,重要的是我们生活的城市还有没有“口袋婆婆”,且怎样去帮她们改变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