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20|回复: 1

[转帖]实验建筑师舞动商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1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width="100%">

<TR>
<TD align=right>中国房地产报
<HR noShade SIZE=1>
</TD></TR>
<TR>
<TD class=s>编者按:实验建筑逐渐在中国建筑市场有了一席之地,并开始在大批量的“普通设计”中崭露头脚。对此,《中国房地产报》邀请了部分业内人士来谈谈实验建筑与商品房屋设计的关系。

<B>周榕:哈佛大学设计学硕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山西省朔州市市长助理,总规划师</B>

实验建筑和实践建筑其实是两个很清晰的概念,但长期以来界定模糊。实验建筑师和实践建筑师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从划分标准、建筑理想到社会价值等方面均有体现。

<B>商业建筑师与双轨评价</B>

划分建筑师类型的标准同他所从事的设计项目的类型有关,就是要区分作为商品的房地产设计和作为非商品的建筑设计。房地产设计按照商品规律(不一定按建筑规律)制造,就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实现商品价值最大化,这时商品规律是第一位的衡量标准,建筑规律在其中是从属的、第二位的价值标准,商品属性凌驾于建筑价值之上。

建筑师一旦从事了商品设计,就已经被捆绑在一个庞大的商业计划之中了,他只是实现房地产商商业计划行为的一部分。他的建筑行为和建筑人格不再具有独立性,他的设计工作和他的建筑理想不再相关。因此不管任何建筑师,只要从事房地产项目设计,就这个项目而言,都应属于商业建筑师或者房地产设计师。

因此,对于房地产项目的设计有双轨评价标准,即商业标准和建筑标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好的商业建筑师通过建筑设计实现商品的最大价值,即在商业上是否成功地调动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和市场销售;其次还要实现建筑的较高价值。建筑师要分清地产和建筑是不同的设计,不能以建筑理由抵抗地产商品和市场需求。

<B>中国实验建筑师定位不准</B>

实验建筑师投入到商业项目中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房地产成熟的欧美等国,建筑师只做最高端和最低端产品。中产阶级负担不起建筑师量身定做的建筑,因此不被建筑师服务。而产品设计师则研究具有普遍性的产品,设计大量的建筑成品供中产阶级选择。

但在中国,实验、前卫、商业建筑师一股脑地参与到市场中,非常混乱,这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极不成熟的表现。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决西方几十年的居住计划和居住任务,对此任何人都没有经验,任何建筑师的产品都只能依托于既往。这么庞大的市场经常变化更迭,市场没有成熟和沉淀,五年前的产品很快过时,过去五年的经验成为无效。房地产商意识到保守路线的风险不一定小于陌生实验路线的风险,这就给实验建筑师提供了很大的舞台。此时此刻,中国房地产的一切都尚在实践发展中,相信二十年后会逐渐进入稳定成熟期,房地产市场不再有实验建筑师的舞台,而是成熟的商业和产品设计市场。

<B>中国实验建筑现状</B>

以张永和为代表的实验建筑师更多地借助西方新形式主义语言、体系、技巧活跃于中国,在中国本土率先做出耳目一新的作品,加上西方建筑师的进入,推动了新形式主义在与旧形式主义的战争中取得革命性的胜利。源于西方新古典主义的旧形式主义强调比例、对称、均衡等规则,而新形式主义则强调建筑形式的句法逻辑、表皮、肌理等等。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中青年建筑师已全面接受了源于西方的新形式主义语言,但此时的新形式主义已失去了其既往斗争的对象和阵营的区别,只剩下大家对新形式主义的技法、形式的操练是否娴熟、纯粹的问题了。

中国新形式主义的出现对于当年中国建筑的现状具有革命意义,对中国的建筑设计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今天他的历史使命已被商业的力量完成了。大家都在拼命寻找新的形式手法,而由于信息沟通的便捷使西方最新的形式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被复制,因此像从前那样企图在形式间打时间差的设计方法已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目前新形式主义是否具有实验性尚受到质疑。

<B>中国建筑师的第二次选择</B>

中国目前的实验建筑还处于形式主义的创新和逻辑阶段,不具备引导中国建筑未来的能力。中国建筑师面临着集体的第二次选择,是继续将西方的新形式主义进行到底,还是转向更多思考,而不只仅仅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第一代实验建筑师提供的更多是形式范本,思想相当贫瘠。第二代、第三代中国实验建筑师则必须要同中国的本土和城市现实结合起来,不仅提供形式,更要提供思想。

在未来,实验建筑要抛弃以形式主义为根本目的的探求,更多地研究形式背后的东西,如:技术、环境、生态问题以及研究中国本土文化和属于中国人的居住模式。实验建筑师要担当起抵抗全球化运动中被西方建筑规则全盘西化的责任。

在高端产品层面,寻求中国本土居住思想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能否在中国延续,是实验建筑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低端产品层面,实验建筑师则需要提高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目前相当多的城市出现城市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家庭,他们不能负担高昂的居住成本。没有开发商会主动探索经济适用房的设计,有关部门也缺乏研究建造技术和运转费用等问题。而目前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与豪宅的技术和造价几乎没有区别,因此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探索更有效的方式节约土地成本,研究适用技术降低建筑造价及运转费用,例如如何降低冬季采暖费用等。对于目前大量居住问题如何低价高质量地完成及如何解决更多低收入阶层的居住问题,才是真正的实验建筑师所要研究的低端层面课题。

而中间阶层本不应由实验建筑师过度投入,但在目前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关注中端产品,这是由于高端产品总设计费用低,而低端产品几乎没有利润的缘故。这样,实验建筑师就不具有任何实验性了。

<B>西方建筑的蔓延与刺激</B>

建筑最终以形式出现,但以形式出现和以形式为目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国建筑师更多地在设计形式上的机器建筑,没有使城市感到亲切、幸福。在西方实验建筑师中,比如弗兰克·盖里是从现代艺术中寻找自由革命的精神;库哈斯则更多的通过建筑表达对城市未来的思考,解决快速变化和密度加剧的城市环境,再次寻找城市的力量,而不是沦为平庸的形式机器。这是他们建筑所蕴含的思想内核,而非追求形式的怪异。CCTV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作品,它的建成会令东三环CBD地区有非常大的改观,会令枯燥乏味的地区活跃起来。一个城市会随一个建筑舞动起来,建筑会成为拯救城市的小小奇迹。

对于在中国的西方实验建筑,将会在两方面影响中国实验建筑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会使实验建筑从形式探索转向思想探索,例如借助西方的思想和理论武器套用在中国城市建设上;另一方面由于受西方思想的刺激,滋生出现代本土化建筑思想与西方相抗衡。

<B>实验与实践的合流</B>

建筑史是记载英雄和革命性、变异性建筑事件的历史,制造大量住宅的建筑师不会载入史册,因此在建筑史上,无疑实验建筑师更加重要。但是对于城市面貌、人们的生存更加重要的是大量的实践建筑师。

实验建筑师因为道德、学术价值高于商业形象,更容易吸引眼球,取得媒体、舆论支持。实验和实践建筑师两者同处于一个建筑圈中,其中有不严格的高下之分的公论,一些有追求的实践建筑师会效仿学习实验建筑的成果,会接受实验建筑的评价标准。如果老的实验建筑师停滞不前,没有创造新的可供学习的范本,就会被新的实践建筑师践踏过去,最终二者越发接近并最终合流。

<B>吴钢: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建筑设计硕士及城市设计博士;维思平建筑事务所董事总经理,主设计师;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B>

简单地将建筑师划分为“实验建筑师和实践建筑师”两类是不恰当的。任何建筑师都不会简单地完成建筑设计任务,所有的设计结果都应来源于不同程度的实验和研究,只是关注的对象和采取的策略不同。

<B>实验建筑的高度和范围</B>

我国的实验建筑近几年来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更多的注重空间、形式以及其与历史文化关系的研究,基于建造技术、城市和政策层面的研究成果和创新仍然较少。

建筑设计是一个与整个建筑工业有关的综合问题。建筑一方面通过建筑设计和艺术手段解决基本的功能、美学等设计问题;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建造工业的技术手段得以实现,同时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还有生态、能源等社会问题,而这些改善人类未来环境的技术研究目前还非常缺乏。

另外,实验研究的成果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也较少。许多城市千篇一律的规划布局;功能区域简单的分割所造成的城市交通拥堵、生活不便等问题,其实是一种效率极低的传统建造方式。目前城市的规划设计仍然没有摆脱老的模式,因此设计观念的不断更新非常重要,对于规划控制模式、功能分隔城市区域、城市空间形态的政策也应及时调整。

<B>建造和设计同样重要</B>

建筑设计本身是基于研究和思考的实践,只是研究的角度、对象和层面不同,这种研究可以涉及城市、建筑、材料、技术、基本元素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因此,简单地将建筑划分为实验建筑和实践建筑是不恰当的。如果进入本期主题的评价体系,应该将建筑师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实验建筑师、实践建筑师、实验和实践结合的建筑师、商业建筑师。依据这样的语汇标准,实践建筑师应该加以肯定,而商业建筑师则具有贬义色彩。

实践建筑师是充分运用设计理念、技术手段建造符合功能需求和建造要求的建筑,把商业价值和建筑价值很好地结合,将好的设计在市场和商业环境下实施。商业建筑师则应该遵循基本职业道德和基本设计原理,如果不关心城市及建造的逻辑和基本的空间形式原则,就是不合格的建筑师。

对于中国目前大规模的建设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更加需要将建筑设计和建造规则完美结合的建筑工程师。建筑作品首先必须符合建筑基本原理,之后再谈创新和实验。中国大量的建筑不能属于无休止夸大的实验建筑,可以有几个真正的高手去做实验建筑,但是不需要所有的建筑师都进行无止境的想象。

<B>同一标准与合作</B>

不论实验建筑还是实践建筑都应该遵循同样的建筑标准和基本要素。国内目前缺少统一的关于设计标准和规则的定义以及对好的城市、建筑、环境的基本评价标准和决策法则,这也是造成建筑思想混乱、建筑行为盲目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有艺术家、实验建筑师和实践建筑师很好地合作了,才能产生好的建筑作品。因为,不懂建筑原理的艺术家和不懂美学的建筑师一样可怕。

<B>高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曾工作于北京建筑设计院、陈世民建筑事务所,目前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设立高兴设计工作室</B>

建筑总是存在一定的背景中,包括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经济背景和具体的城市环境背景。因而建筑在形式上要服从于城市整体风貌,体现民族特色,在特定的环境中生长出特定的建筑而不是争相成为“引人注目”和所谓的“标志性”建筑;建筑的功能也要服从于城市的整体利益,不仅体现该建筑的实际功能,还要将其环境置于社会效益中考虑,尽量服务更多的人们;建筑是城市文化延续的方式。建筑设计是创造时宜的、为人服务的空间,首先就是要知道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然后再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一些建筑不仅要满足具体人群的使用需求,而且也部分地提供给社会不定人群使用。对于建筑师来说,建筑设计就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B>实验建筑——不能脱离中国国情</B>

不管你是不是承认“实验建筑师”和“实验建筑”的存在,我们都得承认近年来在我国有一部分建筑成为了广大市民和建筑界人士争论的焦点,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市场的审美导向,也带来了一些“新建筑”的声音。实验建筑本应该以科学理性为基础,成为一种前沿的、为解决城市建筑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满足人们需求而对建筑进行的一种革新。既然建筑是为人服务的,就应该立足于人性,对人真切地关注,解决不同人群切实的具体问题,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国情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

目前,大批的海归派建筑师给我国城市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建筑思想,然而部分却局限于建筑的形式,一种脱离中国文化和具体人群的、没有经过消化的形式。我们不仅需要建筑的新形式,更需要在建筑技术、材料、施工等方面的革新。我们提倡进行历史和文脉的建筑,因为这种建筑能使人们极为自然地理解和使用,并且能表现出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虽然如此,但并不是回归过去,模仿传统的建筑风格,相反,应该表现对周围环境的文化价值具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以及用完美的技术知识进行建筑革新。革新的目的不是获取新奇,而是经济地解决实际问题;革新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单栋的建筑,而是整个城市或地区,如城市的交通和公共建筑疏散的关系问题、经济适用房的“经济”问题、上班族的居所和工作地的联系问题等等。

<B>设计思考——建筑秩序的逻辑性</B>

建筑是一门综合的学科,集艺术、技术、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为一体。建筑师是指挥和策划者。无论是实验建筑师还是实践建筑师都往往将建筑作为一种产品,将建筑设计作为一种生产过程,使得建筑创作成为产品的生产流程,建筑的功能、结构等成为零件的装配。建筑绝不是单一存在的个体,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秩序一样,也是庞大秩序中的一个设计思考,是一种从逻辑学、空间学等角度为解决建筑存在问题(其本质是满足人们需求)所进行的一种思考。缺乏设计思考往往使建筑溢流于形式,同时也是我国建筑教育的缺陷。

<B>建筑红线——建筑融于城市的界面</B>

我们的生活是多彩的,我们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我们也希望城市能提供丰富的空间和功能,满足人们即时的休闲、娱乐等需要。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主要表现在将建筑设计作为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来对待。建筑师考虑的范围不仅仅是建筑红线以内的设计内容,服务的人群也不仅仅是建筑的主要使用者。建筑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占据着城市的空间,必然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功能结构和其他社会群体,因此,建筑设计必须服从于整个社会和城市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建筑单体使用者的利益。

建筑红线仅仅是建筑建造的控制范围,而不应成为人们行为活动的围墙。生活在布满围墙的城市中,对每个人来说,活动范围缩小了,自由度也降低了,对整个城市来说是空间碎片的组合,人与人之间形成隔离,城市的冷漠油然而生。

<B>恰到好处——个性服从社会利益</B>

没有浓妆艳抹,没有矫揉造作,而是剖析自身,在形式上尊重城市整体需要,在功能、材料、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创新,在服从整体社会利益的基础上表现个性,这是杰出的建筑作品的表现。这种个性体现在建筑的性质、所服务群体的特点及建筑所面临的整体环境、气候、经济、技术等制约条件上。那种不受条件限制、夸大地彰显个性的建筑必然造成一种财富的炫耀和攀比,给城市风貌制造混乱,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也是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一个恰当的建筑艺术形式放入一个恰当的地理位置同时能融入它所处的环境,不可再次分割;运用恰当的材料、结构、技术等合理地组织空间,为今天和明天的人群服务。这才是一个杰出的建筑作品。

</TD></TR></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1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b>经营意识——建筑及环境的增值

</b>建筑的物质使用属性决定了建筑具有的商品属性,设计作品的可行性中也渗透着盈利的理念。建筑师的经营意识首先表现在将建筑及其环境转化为价值,让它增值。其次,体现在空间组织的高效性上,而这又是一个城市社会问题。试问上班族每天需要花多少时间在路途中?为此,我们不能在心仪的公司工作,或者我们不能更自由地选择住所。如果存在一种城市租住网络的科学管理和规划,让上班族能够方便地、更自由地就近租借住所,在节省时间、精力、金钱和能源的同时,也解决相关的城市交通等社会问题。

另外,建筑设计的经营意识还体现在建筑实体外的能源消费和人的行为方式上。如城市经济适用房面对的社会群体是在经济上处于劣势的群体,在住所中不仅体现在建造成本的经济性,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使用中的经济性,即建筑水电气等能源的低耗性,购物、医疗、学校等设施的易达性(节省交通费和时间),工作信息和机会的多样性等等。立足弱势群体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这是一种对经济适用房的经营管理策略。所以建筑师所构筑的城市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创造,亦是展示文化社会和处于时间、空间中个体的结合性艺术。

<B>李忠: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有限公司北京区董事总经理</B>

为了实践的实验——这是一个拗口的题目,但不得不这样写。因为,我们在讨论一个难以说清的命题。这个命题,就像我们过去几千年一直在讨论的“圣王之辩”那样,到底是先圣后王呢,还是先王后圣?所以,对于建筑师而言,实验也是实践,实践也是实验。
一切实验,都是为了实践的实验,虽然这种实践,不一定是由自己去完成;一切实践,都需要先做一个实验,虽然这个实验,不一定是由自己来做。
一切实践的发起,都会来源于一个实验,因为第一个实践一定可以称之为实验;而一切实验的结束,最终都将归根为实践,因为实验的多了,失却了独特性,多了普遍性,独特的实验也就变成了平凡的实践。

<B>今天的“光明城市” </B>

在建筑史中,要想给实验建筑师和实践建筑师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建筑毕竟是一种实体,都是住人的场所,不可能分的那么清楚。

有许多实验建筑师都有许多实践作品,也有许多实践建筑师都做过建筑实验。比如对于具有极强社会主义思想的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来说,他一生都致力于建筑的实践,关心普罗大众的民生,从来没有把自己归入另类的行列,而总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接受并传播,甚至发扬光大。但是,当世人并不了解他的时候,却把他的一系列自己认为是实践的东西,当成了实验品;把这位具有极强实践意识的建筑大师,当成了一个只会写小册子的实验者(这好像还是我们的莱特大师送给柯布大师的称号)。所以,当这位大师提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光明城市”构想时,许多人把他当成了狂想,并且也没有人给他机会让他实现这个光明城市。只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才惊奇地发现,我们今天所居住的城市。怎么看上去这么面熟啊?哎?!这不就是柯布大师当年构想的光明城市吗?原来这不是一个实验的设想,而是一个实践的计划!

<B>马赛公寓的三大实践</B>

好在我们的柯布大师当时也并没有那么郁闷,他终于得到一个机会,让他完成了一个他计划里光明城市的局部,就是著名的马赛公寓。这个在当时轰动一时的作品,又一次被大家当作了一个实验品,大家一开始都只注意到它的独特与怪异,把它看作一个另类的东西。但是没想到,马赛公寓从诞生之初,就表现出了旺盛的拓展力,一栋一栋的“类马赛公寓”、“仿马赛公寓”、“小马赛公寓”纷纷拔地而起,一个被大家认为是实验品的建筑,迅速地放大为一种实践,而且是一种相当广泛的实践。这种实践影响之深,使得任何一个书写建筑史,特别是住宅史的建筑历史学家,都不可能回避。德国的彼得·法勒先生在他的《住宅平面》一书中,这样评价马赛公寓:“在马赛的联合住宅中实现了柯布西埃多年设计发展的设想。它是未来城市规划中的结构元素。此项目当时的情形是战后的欧洲处于废墟之中,也包括战前的许多乌托邦思想及完美意念,但在当时的建筑时期,还是有重要意义,它对战后工业化住宅建造的影响恐怕至今都不能低估。而且由它而产生的许多问题一直是住宅争论的中心。”

诚如斯言!就在2005年,我依然看到一个建筑师拿着柯布在60年前所做的马赛公寓的跃层户型剖面,向开发商推荐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户型!唉,柯布啊,柯布,如果你知道在你的身后,你的伟大实践将具有如此深远影响力的话,如果你知道你60年前那些被认为是乌托邦的梦想,在今天变为现实的话,你是否能原谅那些在当初误解你的人呢?只可惜你没有看到这天,没有看到在60年后的今天,你的一切被当时误认为实验的建筑,都居然变成了今天的实践。其实,有太多的人读不懂你柯布,如果想了解你和你的马赛公寓,不能只看那些代表着粗野主义的混凝土墙壁,也不能只看那些被你涂上了亮丽的纯色的隔墙,更不能把眼睛只盯在那几座具有类毕加索风格的通风堂上。因为只看到那些,谁都会认为这是个实验性的作品,但是他们都忘了,在你眼里,马赛公寓至少集合了你的三大实践:第一,作为光明城市中经典住宅的实践;第二,作为一种“集合城市”大众生活模式的实践;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你的一项关于建筑“模数”的重要实践。这也正如法勒先生所评论的:勒·柯布西埃在此项目中演示了以“模数”命名的尺度标准在所有细节上的运用。试想,模数是什么?模数是走向标准化的起点,模数是进行建筑设计乃至建造控制的工具,模数是为未来同一类建筑模式进行推广的前提!

<B>另类与前卫的区别</B>

如果是一个另类的实验作品,他的实验者为什么会为这种实验品准备好模数呢?这就像我们想印制一本独一无二的绝版书,我们在印制完成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进行毁版,而柯布没有,他不但不毁版,还把他的版式设计模数化以便于模式的传播。这是一种多么社会主义的想法啊,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解释,我们还会认为柯布是一个另类的建筑师、马赛公寓是一个实验性的建筑作品吗?当然不是!如果我们非要给出一个定义,那么至少在1945年时的柯布绝不是一个另类建筑师,要真说特别,那也应当把他看作一个前卫建筑师,而他就是因为太前卫了,所以才让我们觉得另类。其实,前卫和另类完全是两回事——前卫一定会另类,因为只要一个人走快了,走到时代的前列,那么他注定就是孤独的;但另类却并不一定是前卫,相对于前卫而言,另类要容易得多!

这就如同当我们一个大部队在前进时,先知先行者一定要离群,因为只有离群,他才能起到先知先行的作用。但离群者却不一定是先行者,因为许多先行者只不过是误入歧途的迷路者而已,他对于在探索中寻找目标的大部队而言,起不到任何指导作用。但这些人,却往往会把自己当成先驱,只是他们会纳闷:为什么我这个先驱背后,总是没有人跟上来呢?为什么大家都不沿着我指引的路线奋勇前进呢?我难道不是在走一条独特的路吗?是的,这些人走的是独特的路,但问题是,正确的路虽然是独特的,但独特的路却不一定是正确的,当独特仅仅表现为另类时,我们这些所谓的先驱们,也就变成先烈了!

所以,另类与前卫,其实针对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另类完全是个人的事,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要自己喜欢,怎么另类都可以。如果有人喜欢你这种另类,并且愿意为你这种另类买单,那你大可拿着这种另类当武器,把另类进行到底。自娱自乐,或同时娱乐少部分人,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不要把自己标榜为前卫,因为前卫这个词是一件社会的事,一个人做的事是否真正前卫,不是由自己说的,而是由社会说的;不是今天能看出来的,而是到明天才能看出来;不是现在就能得出结论,而是要通过历史的检验才能得出结论的。所以历史会记住像柯布大师这样在探索中执著前行的勇士,因为他的前卫所带来的成果,我们在几十年后依然在享用,而那些另类者呢,我们或许早就忘了他们的名字,就像徐悲鸿先生说的,有许多所谓的艺术家,画几个颠倒的苹果,就自认为有益于艺术,有贡献于人类,这可真是太有趣了。

所以,我们说到这儿,就有必要对实验也进行一个分类,为了前卫的实验和为了另类的实验。其实这是完全两类不同的创作态度,为了前卫的实验,是一种“公心”,它的出发点还在于把建筑看作是人们居住的场所,并未失去建筑的本心。有了这种出发点,我们大可不必对实验的成功与否作过多的评论,因为我们只要允许人进行实验,就必须允许人失败,否则没有失败的实验怎么能叫实验呢?成功或失败在这里只是一个水平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创作态度的问题。就连我们的柯布大师,不也在昌迪加尔新城中,出现过一些城市尺度上的失败吗?但是,这丝毫不能否定柯布大师在现代建筑中,进行本土化实验所代表的先进意义。如果没有这种实验,也就不会有今天如此强势的本土化建筑思潮。而印度,也就不会在这种实验的示范下,产生一批像里瓦尔、柯里亚那样的本土化现代建筑大师了。

<B>学习大师的功德心</B>

柯布大师是一位实验派建筑师,我们也没有否认过。因为有许多实践派的建筑大师,都曾做过建筑实验,但依然应当归于实践派。如果你非要说在进行实验的这一时段内,他必须归为实验派的话,那我也只好同意,至少柯布大师在进行朗香教堂设计时,他还算是一位实验派建筑师。可是,大师所进行的实验,全都不是为了自身的兴趣,而是为了某种社会责任,即使是最为另类的朗香教堂也不例外,那可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聆听上帝声音的一只虔诚的耳朵,并不是私人的事情。正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建筑毕竟不是建筑师私人的事情,只有有了像柯布大师这样的公心,这种前卫的实验才会变成有益的实验。否则,如果我们为了另类而另类,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那样的实验就变成建筑师的私心,而许多建筑就成为建筑师手中的玩物了。当然,如果大家都像菲利浦·约翰逊大师那样有钱,拿着自己的钱去玩另类,那倒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但如果是拿着客户的钱来自己过把瘾,那恐怕就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态度了!
所以,我们那些自我标榜为另类亦或前卫的实验派建筑师们,还是好好向柯布这位老前辈好好学习学习吧。学学他的公德心,学学他的社会责任感,学学他那种属于法国人的社会主义意识,以及在这种意识支配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建筑实践。虽然有很多人把它看成是实验。但事实上,柯布给自己的定义,从来都是一个实践者,一个现代建筑历史使命的实践者,虽然有时候他并没有那么多实践的机会。
我们这些实践建筑师们,当然不如实验建筑师更前卫更另类,但实验建筑师们要思考的,也不是比我们这些实践派前卫就可以了,你们应该去和国际上的实验建筑师比一比,谁更另类,谁更前卫,谁更实验。这似乎才是我们的实验建筑师们应当做的事情。否则在家里一味充当实践建筑师的批判者,那这种实验建筑师岂不成了和围棋大师比跳水的人了么?
前卫还是另类,实验还是实践,先驱还是先烈,公心还是私心,小众还是大众,这些问题还需再思考,因为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做或不做,才是根本问题)!

<B>郭晓东: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毕业,曾在加拿大、美国工作生活多年,现任华润置地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B>

实验建筑和实践建筑的界限难以界定,没有必要加以割裂和对立起来。而社会原本就是由多层次的阶层、结构组成的,双方服务的对象和理念虽然不同,但是都具有各自的社会价值。中国建筑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不论是实验建筑还是实践建筑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设计理念的更新和设计品质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的。当然,目前二者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对于中国来说,现在最需要迫切解决的是实践建筑师的问题,因为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迅速定型的阶段,社会更加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实践建筑师。

<B>实践建筑师的职业化程度不够
1.建筑师应站在城市的高度</B>

先进的建筑教育所训练的思考方式应该是站在城市高度看待建筑,而中国从建筑教育上一直就忽略建筑和城市关系的问题,建筑师也多是关注建筑本身而忽视建筑所处的环境。当然,问题的发生不全是建筑师的问题,城市管理者也要更多地引导建筑师考虑城市和区域环境。但现实社会中的城市管理者和开发商在指导设计时多强调“标新立异”、“城市坐标”,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建筑师背叛城市的原有轨迹。同时社会舆论和群体意识也助长了这种倾向。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如果我们聚焦在某个单体建筑时也许不差,但是面向城市整体时将会迷失方向。
建筑师在价值取向上往往是比较被动的,他们要迎合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在生存与否的问题上会首先选择生存。

<B>2.建筑师应加强对功能和技术的把握</B>

中国的很多建筑师很难设计出好的建筑,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经历而缺乏对功能的了解。比如设计别墅的人可能刚毕业几年,他根本无法知道居住在别墅的人需要的是什么产品,就如同设计西直门立交桥的人根本就不会开车;再比如,国际公司对租用的甲级写字楼标准有严格的评价体系,而中国的很多建筑师却对此知之甚少。
经验的缺乏还体现在对建造技术的掌握上。我们现在看赫尔佐格的“鸟巢”,往往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设计的创意上,但是他在职业生涯的早期设计了很多低价住宅,他对建筑构造、节点做法、材料处理和工地配合都事必躬亲,正是从这些由少至多的积累才使其对于材料的把握达到了极致。国外的顶级设计师大多是从小房子做起的,而中国不少建筑师是“坐着飞机干起来的”,刚刚毕业就可能接手10万平方米的建筑。大家都愿意去做创意的工作,而不愿意做研究材料技术和构造做法之类的具体工作,这就反映了一个建筑师的职业感问题。

<B>3.建筑师应具有一定的市场观念</B>

建筑师要更多地关注终端客户即房子使用者的需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建筑师往往关注他们客户(比如发展商)的想法,而忽略对终端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客户的需求涉及到人的行为学、心理学的问题,对于年龄、性别的研究,以及对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的研究,都反映出建筑师关注市场的程度。
另外,建筑师也应对宏观市场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大致的了解。例如一个城市住宅产品的发展方向和写字楼产品标准变化轨迹;国家政策的调整对建筑产品的影响等等。

<B>实验建筑欠缺理论思考</B>

中国定义的“实验建筑和实践建筑”,就如同国外前卫建筑和市场化建筑的区别。实验建筑在中国的出现说明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中国有了使实验建筑成活的土壤,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确实是一件好事。实验建筑的意义不一定是针对现在,而是对未来产生影响。
中国实验建筑近几年的发展进步很快,和国际建筑的差距大幅度缩小,这来自于资讯的共享、交往的增多、海外建筑师的回归、国外建筑师的参与等等原因。当然更重要的是和社会的土壤分不开的,比如只有社会富足的时候人们才会热衷于收藏。
中国的实验建筑目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的实验建筑过分热衷于形式,缺少对生态、技术、材料、城市等各方位的探索。这是由于社会价值取向造成的,社会环境对实验建筑的需求并不是出于对建筑价值和理念的追求,而是出于商业目的。因此实验建筑更多地出现了只重研究外在表现形式、忽略建筑本身价值的倾向,其现象就是急功近利,较为浮躁。二是缺乏自己的理论和思想体系。中国的建筑师因为缺少对本国社会、文化、经济的更多思考和相应解决策略,就多番引用西方的建筑理论和形式的片断,尤以对日本建筑师的借鉴最多。日本建筑师在走现代主义路线的同时,追求日本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精神再现,因此也获得了在世界建筑上的地位和影响。

<B>建筑的提高依靠市场</B>

评价二者不一定有统一的标准,如果我们对实验建筑师和实践建筑师做出一样要求的话,他们是无法做出好的建筑的。对于实践建筑师我们的要求是更加职业化,而对于实验建筑师则应给予适当宽松的设计条件,但是动机要正确,不能以抓人眼球和炒作为目的,因为动机会影响结果。我们无法用规范制约设计,因为建筑设计品质不是靠行政命令去提高的,而是要靠市场环境和建筑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去规范市场。
对于实验建筑师和实践建筑师能否合作这个问题,在国外是有合作事务所的例子,但是他们的建筑理念必须相近。否则,公司的市场定位就会模糊,造成公司品牌的混乱,最终被市场和客户所抛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超山
湖滨跨年
杭州体育场
百井人家
临平万达
城站公交站
湖翠里航拍
金钥匙航拍
玖樟台
玉湖公园
临平新城
丰收湖天街
海潮望月城
黄山风景
丹枫四季
临平城区
闻堰综合体
桂冠东方验房
缤纷城
临平老宅
京东Mall
江荣府
“金手指”
产业孵化基地
空中花园
河滨之城
临平未来农场
江河汇
未科航拍
临平公园
招商花园城
金沙湖晚霞
桂冠东方
花园城
火车西站
喜悦和
艺创综合体
味美浙江活动
钱江新城二期
馥香园鸟瞰
西投吉鸿项目
许村新城
光环购物中心
临平文化中心
国风杭州地铁
共享“花”车
南京北部新城
永旺商业项目
钱塘安置项目
西湖步行街
未科航拍
朗云
古玉兰开花
钱塘新项目
锦尚和品府
钱塘高铁站
未科中轴线
临平新城
钱江世纪城
万科大溪谷西
和平广场概念
良渚城建
临平二环
大马弄
南苑街道
临平
杭州大厦
奥体
杭州天际线

小黑屋|手机版|电脑版| ( B2-20080242 )

GMT+8, 2025-1-11 20:39 , Processed in 0.10544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