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2000年的时候大清早从火车东站坐学校大巴去杭商院报道,那时对杭州的第一印象是:天亮得真早啊,才5、6点钟。 大巴在体育场路和保俶路转了个弯,很明显的感觉是突然从城里拐进了一个相对萧条的地方,而这种印象一直陪伴了我两三年,每次坐11路公交车回学校,城市就好像在那个拐角处断了点。 在没有进入房地产行业之前,脑子里完全没有“城西”的概念,最多觉得是文教区,而那时的文教区对我而言也只有5条路:文一、文二、文三、教工路、学院路、西溪河下路(现改名保俶北路”,而且这几条路都各自有鲜明的记忆,简而言之。 文一路:小吃或改善伙食。 文二路:夜市,录像厅、游戏房。 文三路:电子市场。 教工路:东院和本部之间来回穿过。 学院路:偶尔买衣服。 西溪河下路:散步或一起散步。 所谓近乡情怯,虽然毕业之后也一直呆在城西工作和生活,但那这几条路也很少再回去走过,但难免的坐车路过,也目睹了它们几年的变迁。 录像厅和游戏房变成了兰庭国际。 杭商院本部的一半御西湖了。 计量学院变成了枫华府第。 理工大学变成了城市芯宇。 …… 当然,最最变化的,文一文二文三全都拓宽了,尤其是文一路,印象中好像原来梧桐树挺多的,现在疏疏落落,虽然多了个梧桐公寓。 而且更搞笑的是,这几条路虽然貌似轮番挖了拓了好几年,但堵车堵得越来越厉害,哪怕都单行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