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nlaoshi 于 2011-12-7 12:12 编辑
去了敬老院。。。
文 亦安的天空
是班里热心家长组织的活动。我们带着孩子,共9个家庭,去了位于钱塘江岸的双浦镇那里的敬老院。
因为等人及绕城高速小拥堵,折腾到那里的时间已经比预期的晚了大半个小时。原先安排好的节目都取消了。本来是要给老爷爷老奶奶表演节目的,还要合照什么的。结果到了那里,12点左右了,老人们吃完中饭,有的去散步,有的关门午休了。三个楼层走廊上稀稀落落有几位坐着晒太阳。
敬老院位于双浦镇的乡下开阔地处,是八九十年代造的类似于小学校舍的那种模式。7辆车子鱼贯而入。叽叽喳喳下来一批活蹦乱跳的孩子。老人们愿意看到车上下来的是各级领导还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只有他们知道。
只见孩子争先恐后将后备箱里搬下来的一份份装着水果点心的小礼物给老爷爷老奶奶送过去。应该是没有人教过的,只听孩子们一声声的“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开开心心”之类的,让人吃惊于孩子的良好表现。
后来也拍了几张照片。镜头里是笑容可掬的老人和花一样的孩子,就少了明星作秀的成分。这样的照片给孩子们做个纪念,留待翻到这一页的时候可以记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这一刻。
来匆匆去匆匆的瞬间,在我脑海里,占据更多的,是老人们一张张呆滞的老脸。走出敬老院的门口,我实在忍不住,就跟小亦爸爸说了一句话:那些老人,应该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也是这么小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活泼可爱,曾经是父母心头的宝贝和全部吧!
一份淡淡的伤感。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这句话谁都知道。在这样偏僻的乡下,这样一群老人,举目无亲,他们一天天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是因为我思想保守吗?这次没有身临其境,没有直接看到敬老院里的老人真实的脸,我也曾经这样幼稚地想过:进敬老院是很平常的事情啊,老人在一起,也能找到属于老人的快乐和幸福,那里或许有歌声,有笑语,有属于他们的丰富生活。。。。。。
我确实曾经说过,我以后也会到敬老院去。我也听到一些老人说,他愿意以后到敬老院去。可是现在,以后,我不会再跟人说这样的话。我也不要家里的老人去敬老院。
回来后我跟我妈说了我的感受。我妈说,老人去敬老院是没有办法才去的,就跟孩子上幼儿园一样,无依无靠,很不情愿的。只是孩子会天天又哭又闹的,而老人则不声不响而已。
“去敬老院”“去幼儿园”不得不去的那种无奈,或许差不多,可是接下来就不一样了------孩子是能很快适应新环境的,一天一个样,天天开心起来;而老人呢,很难适应新环境,一天一个样,只是他们是越老越不成样了。生命的衰退会不容置疑地来临。其实应该说,“去敬老院”是越来越苦,“上幼儿园”是越来越乐。
“养儿防老”是一种传统的家庭观念,其实之所以说某一些传统是应该继承的,一定有它的道理。养儿防老没有什么不对。那种说老人可以进敬老院安享晚年的或者说只要有钱老了没有关系的年轻人,他们没有体会过做老人的心情,其实他们说的这话没有足够的分量;那种自己认为可以去敬老院,或者已经去了的老人,不能否认他们有很大可能是因为对子女没有期望了。有一位妈妈说了,他们医院住院部总是在节假日病床爆满,原因是小病小痛的老人都被子女送到医院“养老”了,子女则带着自己的子女游山玩水去了。家里的别墅住着保姆和宠物狗,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占到的财富仅为一张临时病床。有钱又怎么样?你下不了床,你自己花得了钱吗?
子女教育成功与否不在于子女是否在学业事业上出类拔萃。不在于“貌饰”,而在于“质实”。
当然万事都有特例,在敬老院找到幸福快乐的老人一定也有。不过我想用我老妈的话来作为对老人是否该进敬老院的个人总结------ “老人最好是跟小辈一起住,家庭关系融洽的前提下,给老人一个房间。行动不便的老人,子女工作忙没有办法照顾,可以请一位保姆看护,然后早晚有子女看老人一面,这样老人就会感觉到心满意足。”
这就是老人的心愿。至少我妈是感觉这样就是最幸福的老人了。
这话也许对纠结着如何对待老人的子女有丁点儿启示:你小时候,父母是怎样千方百计让你幸福快乐的,你现在用等于或者小于父母那时候的用心,用心经营好一个家庭,用心争取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用心去满足老爸老妈想要一个房间,一位保姆,更重要的是能栖身在你身边的小小心愿。
201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