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归难寻旧时巢 按理说,人居环境有了这么大的改善陈老先生应该高兴才对,但是从他的言语中仍透出了深深的惋惜:随着旧城改造的迅猛发展,一个个大红“拆”字随处可见。然而这个“拆”字令人又喜又忧。喜的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愁的是在一些书法并不高明的“拆”字下,抹掉了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保留的东西,不知“拆”出了多少“遗憾”!他掰着手指头给我们讲述被拆的经典老房子,目中甚至透出丝丝的湿意。“丰子恺旧居可以说是杭州传统民居的典型风格:粉墙黛瓦,蔷薇花儿爬上墙、探进楼窗,掩映着小小的墙门,可望见二楼红色木玻璃窗半掩半开,有点“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意。可是这样的旧式小楼却被拆了。”“在浣纱路与开元路的拐角上,现在‘开元大酒店’原址上,原有一幢颇具近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小洋楼,墙内有一片小花园,建筑的造型和细部结构、用材都是十分讲究的,如果在小区改造时留着这幢建筑和绿地,就留下了杭州近代建筑的精品。可惜,在‘剃光头’(成片改造)中也被拆去了。” 清泰路水洋桥边两幢颇能代表上世纪30、40年代时的商业建筑,那里在解放前曾是卖银子的银楼,一般情况下,杭州市民是不会让它拆的,但是这么有风格的楼房还是被炸掉了。“事后我曾问当时负责拆迁的有关人员,怎么一声不吭地就把房子拆掉了,那位负责人的回答让我又好气又好笑:‘要是被你知道,房子哪还能拆,那里的旧城改造还怎么改!’”陈老无奈地说。 自从旧城全面改造以后,深巷变成小区,小河形成了小溪(池塘却被填平了),参差错落的“粉墙黛瓦”成了排列成行的“方盒子”。在这个“解决住房难”的过程中,拆迁“势不可挡”,人们已无暇顾及保留传统风貌或创造城市应有的特色。“一个城市,要不断地建设和改造,这是永恒的主题,但保护自然和历史遗存,也是永远必须坚持的原则。每一个城市都有其传统文化,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其格局、文物古迹、古建筑和园林艺术,是历史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的宝贵财富,这些都是城市的精华。”陈老说,杭州是吴越和南宋的国都,虽然自元朝以后破坏较多,但文物古迹还是相当多的。一些古建筑、名人故居、古树名木分布在市区的坊巷中,其周围的环境应该保护,造成与之相适应的氛围。又如近代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也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环节。如果在改造旧城时不加保护和一概推倒,在破坏原有城市空间结构的同时也破坏了城市的传统文化。“而现在,如果我们回头再想去看看老祖宗留下来的老房子,就如同‘燕归’难觅旧时之巢了!” 推土机下救出“清河坊” 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大片大片的旧城被改造,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住进“方盒子”的人,在解决拥挤后不久,随着文化品位的提高,对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的认识也产生了新的飞跃。对失去传统美的惋惜和追求必要空间和环境艺术的强烈愿望油然而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呼唤着在住宅变迁中抢救残存的精品,重塑“天堂”特色。陈老给我们打了个比方:“我们将社会缩小到一个家,他家里面有老人传下来的老古董,但是为了温饱,他把它卖掉了。最后生活好了,古董也值钱了,他说那个时候要是不卖就对了,但是不卖的话就得不到温饱。我们的城市发展也是这样。” “我们对第一个老建筑的抢救工作是从清河坊开始的,”讲到这里老教授非常激动,“当时的清河坊就是我从推土机下救出来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清河坊要拓宽成30米,旁边的房子都得拆掉。这个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个街区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从南宋时即为京城最繁华的地方,瓦子、酒肆、歌馆多集于此,有‘五花儿中心’之美称。无论是从历史积淀的文化影响和声誉,或是从现有的遗存来审视,都是杭州呈现历史文化和创造现代文明的最精华地段。“这么重要的一个历史见证怎么可以说拆就拆呢?我和电视台赶紧去把当时老房子的样貌拍下来,否则以后这个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中最著名的街坊就没有了。幸好,一个报社记者为此还写了封信给当时的仇保兴市长,市长立即下批示要了解这个情况,让我陪调查小组去看。我从早上开始沿着清河坊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给他们讲历史、讲建筑,讲到回春堂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那时候已经有工人在屋顶上面拆瓦片,紧急关头,建委总工再打电话到清河坊的改造指挥部要他们立即停下来,调查小组立即向市政府汇报,到了第二天,市政府就决定要保护清河坊,回春堂的原貌才得以保存至今。” 从清河坊开始,古建筑的保护工程真正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