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期间,人们在享受长假的同时,也体味着“在路上”的酸甜苦辣。根据交通、铁路等部门的预测,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将有超过7.5亿人次出行。国家旅游局人士表示,现行的假日制度,造成出游时间过于集中,带来交通严重拥堵、安全压力大、景区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等问题。据悉,今后假日制度改进方案可能包括:确立国家、地方两级假日安排制度,允许各地增设地方节假日;允许各地调整部分现有节假日休假时间,自主安排错峰休假;允许各地根据重大活动、重要赛事、特殊天气等情况,调整安排休假;落实中小学春假和秋假,用学生的假日带动落实带薪年休假。(10月5日《京华时报》) 现行的假日制度,弊端突出。居民花费更高的出行和旅游成本,却只能获得质量更低的旅游体验。景区及关联的酒店、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开足马力也无法满足需求,还造成许多居民因为买不到出行车票(机票)、订不到酒店房间而放弃出行。 这些假期放弃出行的居民,也很难在其他时段造访景区,为旅游服务产业贡献产值。国庆、春节、五一等假期之外的更多时间里,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服务行业,接待资源又面临闲置的困境,影响了相关企业、个人的投资收益,反过来刺激经营者在假期期间想尽办法多收钱,必然进一步拉低游客的体验质量,相关的旅游消费投诉居高不下。 旅游主管部门希望通过调整改进假日制度,来走出上述困境。理论上讲,如果能够更为灵活的设定假期(不同省份乃至不同城市有不同的黄金周长假,地方还可以增设一些本地特色的节假日,根据重大活动等调整休假),这些安排又能得到最佳响应,让旅游城市和景区都能在不同时间获得接近均等、饱和的客流,肯定能够实现旅游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这种考虑真是现实的吗?现行假日制度中仅有国庆通过调假,汇总为七天长假,其他被列入统一放假范围的传统节日除春节外,假期都较短。稍具可行的调整方式是,取消国庆的统一七天长假,将之恢复为三天或五天假期。但已列入放假范围的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则较难取消放假。这意味着,从现有假日安排中可以释放、调配的假期是很有限的。即便允许地方增设本地特色的节假日,操作空间也不免狭窄。 当然,有一种可能,就是国家不仅允许地方在执行统一节假日的同时,自行增设节假日,而且允许增设较多、较长的节假日。问题是,即便国家赋予地方这方面权限,相信不会有太多地方把这样的权限用足。假期太多、太长,如果不能执行到位,不能在机关和国企单位之外的私企、外企等单位执行,显然毫无意义;但如果能够执行到位,必然起到恶化投资和营商环境的作用,届时除了旅游业,其他产业的运营都将大受影响。别忘了,旅游业企业的职工也有休假权,假期服务游客,其他时间总得调休,这样一来,包括旅游业企业在内,各界企业的用工成本都会提高,反过来直接造成降低用人单位雇工的积极性和数量的负面作用。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国家仅仅保留春节、国庆这样的统一假期,把其他现在已经列入放假的节日悉数取消,假期天数允许各地自由操作和组合,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黄金周。如果实现这种安排,仍将面临的问题是,第一,休假职工愿意出行旅游的比例,未必会比现在有大幅提升(很多人选择在国庆出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年当中除了春节,就要属国庆期间才有出个远门的时间条件,如果人们的选择增加,是否非要用足假期出行,就不得而知。相类似的例子是,不少大城市、旅游城市的居民,很少甚至从未造访本地知名景区,原因就是拥有充分的时间选择可能,选择一旦不再稀缺,便不受重视,不列为首选); 第二,国内很多旅游城市、知名景区适于旅游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且相对集中。例如,北方的一些旅游城市,高原、草原景区,都只适合每年6-9月造访;而四川、贵州等省份的景区,每年部分时段受到地震、洪水及因此引发的泥石流等灾害的威胁,旅游者显然需要避开这些时段。广东等沿海省份的旅游城市,眼下正遭遇“彩虹”台风的侵袭。很显然,各地自由放假时段只能尽可能集中在适于旅游的时间,也就是每年的6-9月,这实际上已经是很多有条件休年假的上班族选择休假的扎堆时段,以及学生群体暑假出行的高峰期。可以预期,即便允许各地自由放假,并不足以在每年的6-9月之外的其他时间,大幅增加旅游城市、景区的客流。 允许各地根据重大活动、重要赛事、特殊天气等情况,调整安排休假,这其实也是目前很多地方已经推行的政策(选项),释放居民旅游热情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很难想象能有更可行的方式,在地方重大活动或遭遇特殊天气的情况下,引导更多居民出门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