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市教委”)发布了《关于加强2016学年严禁将各类竞赛获奖证书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录取依据有关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 严禁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学生奥数成绩、英语星级考等各类竞赛获奖证书、各类等级考试证书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民办学校在招生简章中应明确承诺招生不收取各种特制的学生个人简历及各类获奖证书。 通知一出,就被上海家长戏称为“最严禁赛令”。 严在哪里? “禁赛令”提出,公办学校违反规定的,由所辖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校长和其他相关人员给予处分;民办学校违反规定的,由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校长或有关责任人员及时纠正,拒不纠正的,实施“双减”措施,即核减该校第二年30%的招生计划数,取消当年政府专项扶持资金。 上海市教委还强调,上海市教育系统内单位一律严禁举办全市或全区(县)性小学阶段的学科竞赛活动。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的竞赛活动一律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得收取活动费、报名费或其他各种名目的费用,也不得向基层学校、学生家长转嫁任何费用。为此,上海市教委设立公开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社会对学校及相关人员违反以上要求行为的举报。 同一天,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也在官网发布联合声明,表示要做到“三个抵制”:抵制参与社会培训机构举办“幼升小”或“小升初”的各种学科类班,抵制将“中环杯”“小机灵杯”“走美杯”“亚太杯”等各类竞赛证书作为录取学生的依据,抵制将学校招生与社会培训机构办班挂钩的行为。 一方面是各民办中小学为了保证升学率挑选优秀生源,另一方面是家长不甘心孩子落入普通学校,能够拉开分数差距的“奥数”似乎成了最佳选择,屡禁不止。 最近发布的这张“上海最严禁赛令”有用吗?家长老师怎么看?升学形势同样严峻的杭州会不会出台类似政策?快报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禁赛令”一出再出 上海家长质疑“换汤不换药” 早在2012年,北京市教委就曾对奥数竞赛提出“三个禁止”: 禁止学校直接或变相采取考试,特别是将奥数等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依据的招生行为; 坚决禁止公办学校单独或和社会培训机构联合或委托举办奥数竞赛等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培训班; 坚决严禁公办学校教师参与此类培训班活动。 北京市教委还申明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章,使各类培训与义务教育升学难以挂钩,使奥数成绩在“小升初”过程中彻底失效。但是,四年过去了,年年喊停的奥数竞赛在北京依然火热。11月7日起,人民日报推出系列报道,直指学生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到课外,从学校转向家长。 这次的“上海最严禁赛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的。 禁令一出,不少上海家长拍手称快,认为“管得好”“是猛药”“真的不能再任由所谓的杯赛继续扼杀仰望星空的一代”。也有人认为,“靠政策是堵不住的,也撼动不了。没有小升初统考,又严禁搞竞赛,那民办学校和学生之间怎么自由选择?” “我侄女今年小学六年级,她去年拿了一个中环杯一等奖,还有一个别的比赛二等奖。本来是蛮好的,上民办初中多了一点砝码,现在不知道是不是没用了啊。上海跟杭州一样的呀,民办就是掐尖。小姑娘学奥数真的是蛮辛苦的。”王女士昨天早上看新闻得知“禁赛令”的消息后,立即打电话给定居上海的弟弟一家了解情况。 程女士的儿子正在上五年级,就读于上海静安区一所知名公办小学,目标并不是民办初中。不上民办就不用参加奥数竞赛了吗?也不是,程女士的儿子数学成绩很好,从五年级开始接触奥数,已经报名下个月的“小机灵杯”。 程女士说,她儿子可以直升到蛮好的一所公办初中,但是在上海,除了“择校”还要“择班”。因为这所公办初中分平行班和特色班,特色班又分为数学班和英语班,考试内容其实都跟杯赛很接近。“我们一个班38人,60%以上在参加奥数培训,除了参加数学杯赛,还有全能五星、3E少儿英语之类的。”对于“禁赛令”,程女士显得很淡定,“我看朋友圈都刷屏了,当时还不知道真的假的,但我觉得这个东西就是换汤不换药,禁也禁不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