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妥协 人生就是一场妥协,什么可以妥协,什么不能妥协,这两者之间的认知差距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当年刚辞职的时候,特别多人跑过来问,福建移动体制内待遇那么好,那么稳定,为啥选择离开呀? 当下我总是淡(zhuang)淡(bi)的说,福州上下班太堵了,好浪费时间。 话音未落就被人痛扁被人不耻,不过说真的,其实那还就是辞职的核心原因,很多人很难从底层思维去理解这个问题,七年就是一辈子,当你从更长远的规划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今天就来好好聊下这个话题以及我所认知的房价的定价机制。 2、时间 比尔盖茨2月1日在个人博客上针对和巴菲特在1月28日哥伦比亚大学会谈的总结,里面有一段话印象深刻:比尔盖茨对主持人說,你该看看巴菲特的日程表。出于好奇,主持人拿过来翻阅起來:出乎意外,大部分是空白的。巴菲特说:基本上,以我现在的富裕程度,我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唯一例外的是,我没法买到更多的时间,所以我不得不小心谨慎的使用时间。 比尔盖茨接接过话茬,非常认真严肃(有点像在仰望星空)的说,他从巴菲特身上学到了一点,一个CEO不要把自己搞得那么忙,大部分的CEO都有參加不完的事务和会议安排,但巴菲特不是这样。得坐下來,安静的阅读和思考,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现在上班通勤族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上班工作8小时,但考虑到跑通勤的问题,早上起码要提前1个小时出门抢车位接送小孩赶地铁什么的,很多其实6点多7点就起来了,也就是说为了这8小时还要多给出1-2小时,再加上潜在的加班时间,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将近12小时,快达到了每天的一半! 一天有一半的时间是为了干活忙碌,睡觉标准8小时,最后只有4个小时让你吃饭学习运动娱乐社交,往往最重要的是事是在这四小时里面,如果要增加学习的时间,要么从睡眠里挤,要么时间复用从上班通勤的时候挤(这也是喜马拉雅进入到到红利期的核心原因).PS。其实个人感觉通勤时间的学习太被动,思考方式无法有效的进行归纳总结。 这按照时薪计算其实是非常不划算的,甚至比不过街边卖一点点奶茶和烤红薯的。 所以现在的白领,让你走最远的通勤,干最久的活,吃最难吃的午餐,刷最狠的信用卡,还最贵的房贷、交最贵的房租,还真成了白领。 因为你每天只有24件商品(时间)可以分配及兜售的,所以时间才是真正的地段,而且很多人的地段不由自己决定。 李笑来不是说过,所谓财富自由的本质是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但核心问题就是大多数人不知如何用正确的姿势出卖自己的时间。 3、房产的定价 其实地产的定价是按照效率配套也就是时间定价的,很多人没有正确的理解时间这个概念,贵的房产,一定是完成一天吃喝拉撒睡教育社交学习的时间最多,所以要么省时间,要么省钱,在这里效率定价才是最本质的定价。 享受大城市密集协作的红利,这座城市各种基础资料就是很廉价,北上广深的生活成本并不高,只是房子贵,贵的逻辑就是因为贵的房子通常都帮你节约了时间。在这座城市富人花钱为自己买回一些时间,而穷人的时间不值钱,为了省钱去消耗时间。随着大城市间高铁圈的密集连接,这个密集协作的红利会越来越集中,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这也是一线房价难跌,三四线房子难涨的核心原因。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长期强逻辑的支撑。 社会分工的细化直接的结果就是带来现代都市族的失能,就是你的能力已经高度专业化了只能在大城市才能有协作生存空间,而小城市基本上没市场,你看都市的小白领为什么回老家发现很难适应,其实就是这个道理,老家因为社会分工不细,很多事都必须自己搞定。 当然从维度层面,我是支持鼓励在一线城市参与未来更深层次的分工协作浪潮中,幂律分布将越来越多呈现在高度集中的某些产业,和这些产业共生共成长是年轻人符合复利原则的选择。 4、复利的成长 所以辞职的背后是时间分配机制的选择,选择在复利的方向然后和时间做朋友,是一件很安定很舒服的状态。 学习可以复利,可以形成颗粒度不断丰富完善的知识地图,形成有生命力的一种正反馈的生态。 投资可以复利,可以不断地滚雪球,接受短暂的慢也是为了长远的快。 关于复利,成甲老师在他的《好好学习》一书P171页给了具体的阐述,永澄兄也做了补充: 复利的本质就是A+=A,也就是你做了一件事A,这件事情的结果,会让你原来的做法变得更好,这就是复利。 在决策时,一定要考虑复利,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复利,真的可以不用做了。 最近我一直提到的非连续性,其实就是通过复利实现跃迁的。 所以,只有理解复利,才可能理解跨越式发展的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