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是应届毕业生奔赴宣讲会找工作的日子。今年以来,最能引起大学生关注的,或许莫过于二三线城市展现出的求贤若渴的姿态:从西安“5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到武汉“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再到成都以房留人、产业引人、服务引人的“蓉漂”计划,“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城市比拼,让我们看到城市引进人才的诚意,也看到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期望。 笔者五年前大学毕业时,城市抢人尚不似如今这般“凶残”。那时候,“人才”二字,大多指院士、学者等高端人士,与本科生是没什么关系的。至于所谓的落户政策、各类补贴甚至购房折扣,更是没想过,也没听过。然而,短短五年便“移风易俗”,众多二三线城市对本科生以及一些技术性专科生伸出颇具诱惑力的橄榄枝,我们在歆羡之余,不免穷根究底:城市“抢人大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落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来。城市化进程,是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发展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通过经济建设走向小康社会不可回避的历史阶段。城市化,当然不单单指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还应是“人”的城市化:这里的“人”,不能仅仅是院士、学者等各类高端人才,而是以本科为主体的受过高等教育通识教育的大学生。近些年,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规模和外延不断扩大,如果说“城建”是壳,是硬实力,那么,年轻大学生则是那些处于急速扩展不断奋发的二三线城市的“灵魂”,是软实力。软硬两个方面的齐头并进,不仅是对城市原有阶层结构的丰富和补充,更是促使其焕发活力的推手。 其次,应当归因在城市的人才溢出效应。这里的人才溢出,不仅仅表现在北上广深等城市间横向的溢出,也有成都、武汉等城市内部从主城区到高新区到郊区的纵向的溢出。这些年,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的“城市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交通拥堵,到空气污染,从户口紧缩,到房价上涨。一线城市的容量被极速涌入的年轻大学生充实无余。而一线城市所具有的上升空间、薪酬待遇、城市文化、配套设施等优势,正不断被二三线城市追赶乃至追平,因此,人才分流也就如约而至。这样的分流,从华为总部迁出深圳的传言,到美国硅谷草创科技公司的“后撤”,便可窥之一二。而在城市内部,又呈现人才由主城区外溢,并且向人才开发区、高新技术区、郊区涌入的趋势。薪酬待遇、上升空间、市场氛围等等,都加剧了这种溢出效应的持续演进。 最后,当然要归功于人才的种种竞争力。21世纪什么最重要?当然是人才。但什么是人才?或许见仁见智。此前,人们认为只有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这些高站在金字塔顶尖的才可称之为人才,但实践证明,俞敏洪、马云、雷军这类本科生,也可以引领时代潮流的“风骚”。首先,年轻大学生本身就是优质资源。年轻大学生的涌入,带来的是消费、是税收、是社保、是劳动力,是公共支出成本的分担,是对城市外延的充实与再造。再者,年轻大学生的创造思维,更是一个城市竞争力、活力以及发展后劲的保障。以85后、90后为主体的大学毕业生,其有别于上一代人的互联网思维、创新意识、拼搏激情、奉献精神,无不对城市的竞争力蓄力加油。而当这样的人才形成体量庞大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洼地,其碰撞而出的思维火花与衍生出的创新经济,更将引领城市发展迈步时代前沿。 “抢人大战”如火如荼地进行,一大批有诚意的人才新政次第抛出。我们在欣喜之余,也期盼这些人才政迅速落地落实,为城市增强竞争力、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凝聚年轻的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