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约而同地跟几位朋友都聊到《BBC纪录片中没敢讲的故事:西方宽松的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会分层》这篇文章,文章大意是这样,西方轻松快乐的教育背后,实际上在悄悄完成社会分层。孩子们的确可以有一个开心、幸福的中小学,但“更少的学习、更多的游戏、更宽松的管理”,实际上意味着如果想要跻身社会精英,你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与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会资源。与中国教育以显性的应试来划分学生群体不同,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来说说这几年在美国的观察和体会。 我一直觉得教育够不够好,一个取决于老师的水平,另一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和学生的比例,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好?因为这个比例很高,顶级私立可以做到1比1,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量身定制学习计划。而在美国的公立学校,它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学会,所以一个班二十来个孩子,资质最差的孩子家长会觉得“噢,这正是我家孩子需要的!”,而资质最好的孩子家长会觉得教学内容太简单太乏味了,他的孩子在这里是浪费时间。 那怎么办呢?于是他们的公立系统出了一些折中措施,有GT program(Gifted & Talented program,天才计划),让拔尖的学生学习更有挑战的知识;有其他形式的分组,比如逃逃所在学校今年开的I&E(Intervention & Enrichment)课程,学生按照能力分组,不同组别接受的教育内容和难度不尽相同。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program来帮助学习能力偏低的孩子,或者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帮助非英语母语的孩子。各种各样的这些Program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个矛盾,我觉得作为社会统一提供的教育资源,其实已经做到尽可能的公平了,但的确不可能适合每个娃,于是,不满足且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自行去购买额外的教育,或者上更好的私立学校,这也合情合理。 所以,现实的确如文章中提到的情况,“在美国,发现当地小学下午3点放学,但是只有黑人邻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这个时候,大多数白人和华人的孩子,都背着书包、拿着乐器,去了各种辅导班。”但这个分层不是悄悄的,而是摆明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