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21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晚报:公众为何对中石化"天价吊灯"不依不挠
不是传闻中的1200万,是156万。 针对前些天盛传的 “中石化大楼安装1200万元天价吊灯”和“中石化2.4亿元奢华装修”消息,中石化有关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郑重其事地称,中石化办公大楼吊灯包含设计、制作、运输和安装费用,全部造价为156.16万元;所谓 “2.4亿元奢华装修”,实际是中石化小营办公区旧楼维修改造工程,4栋陈年老楼的维修改造工程总预算确实是2.4亿元,其中内装修费用为5925万元;并且强调,以上花销是“经过了严格的招投标程序和严密的监管过程,可以随时接受有关部门的调查”。(7月19日《北京青年报》) 说实话,尽管“1200万元天价吊灯”的消息甫一浮现,即引发热议如潮,可是严格地说,这个没有明确新闻来源的信息有着相当大的 “道听途说”成分。而语焉不详的“2.4亿元奢华装修”,更像是一个为增强“天价吊灯”可信度的背景材料。公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反应已是让人费解!更为耐人寻味的是,中石化旨在澄清谣传而发布的信息,并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连锁效应——有网友进而追问:“1200万是天价,156万难道就便宜了吗?”“4栋旧楼的维修改造就花2.4亿元,那么新建4栋楼能花多少钱?”而一些门户网站的首页上,更是很“标题党”地宣称“中石化证实2.4亿装修4栋楼”。 如此情状,显非中石化方面所乐见。甚至,中石化方面会感到万分委屈,有点莫名其妙,为什么会这样?要解答这个疑惑,我们不妨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中石化属于纯粹的私有企业,不管是“天价吊灯”也好,还是“奢华装修”也罢,即便会引起一些诧异和反感,但不至于导致公众舆论沸反盈天的恶评。显然,公众的舆论焦点所在,是作为国有垄断企业的行为两极化,以及因此衍生的形象分裂化。“天价吊灯”和“奢华装修”或可视作一些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公众心中对于两大石油垄断企业的种种不良想象;抑或是充当了一个药捻子,点燃了公众蓄积已久的怨怼和抵触情绪。 从企业本身来看,中石化和中石油作为国有垄断企业,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于通过“国有”和“垄断”手段,为国内能源供给减低市场风险,具体表现为保证石油的可持续供应和避免终端价格的大幅度波动,最大限度地保护国民利益。可近年来燃油市场的现状是,涨得快而多,降得慢且少,普通民众饱受燃油价格波动之苦,每逢油价风传调整之际,各地加油站挤满等待加油的车辆现象即为明证。 如此,两大石油垄断企业,在公众心目中俨然一个赖在政府襁褓里的坏孩子:一边顶着“全球500强”的光环风光无限,一边却哭着喊着“亏损”要财政补贴的奶吃;一边号称“最赚钱企业”,一边却振振有词地让公众承担比美国还贵的油价;一边堂而皇之地声称勇于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一边却是企业老总的天价年薪和办公楼的“奢华装修”。显然,对“国有垄断”信用极尽“消耗透支”之能事,对自己的市场行为不能自圆其说,正是两大石油企业动则得咎,屡遭公众唾沫攻击的病根儿。 于是,即便“天价吊灯”从1200万元变成156万元,依旧招致骂声一片。或许,这倒应了电影《无间道》里的那句经典台词:“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