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慎独

海归之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4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因为评不上副教授而自杀,浙大不知道每年得去多少个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4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事而事:

"就在前一天晚上,何晶还和丈夫通了个电话,约定第二天一早去看他。"   这个电话是重要的线索,相信有很多的迹象。但不知何故,没有进一步的报道。个人隐私?

目前浙大对每年晋升的职称数有近乎苛刻的限制。今年可以申报副高的老师,大致的条件如何?所谓知己知彼,横向对比的情况,涂博应该是基本清楚的。可以判断的一个事实是,至少他没有觉得明显的优势。问题是,浙大藏龙卧虎,谁比谁差啊?业绩是靠时间积累的。而且游戏规则是老早在那里的。难道回国之前没向人事部门索要相关的政策文件?尤其是待遇、职称

作为海归博士,预期是什么?对自己的评估如何?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如果说国内高校的生存环境这么恶劣,为何还有勇气杀回来呢?更何况,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4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有意思。
我倒觉得这个事情的关键在于浙大有没有欺骗了涂博士,导致他丧失了更好的就业机会以致忧郁成疾而死。
至于涂博士水平怎么样,浙大是不是藏龙卧虎的地方,我并不关心,也没兴趣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4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人太自私了, 自己求了个了断, 毁了至亲的生活。

出去没几年,就丢了最强大的美德: 坚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4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常人很难相信,职称或者待遇,会比生命和亲情更重要
根据目前公开的资料,浙大官方书面承诺他的,只是教职。所有的条件都是涂自己回复答应的。

从披露的部分遗言看,也许他把赌注下在某个项目上了。也许他期待一个project解决他所有的问题。谁都知道大项目意味着什么。但是恐怕最后的结果没他估计的那么顺利。里面的内幕外人不得而知,但江湖也就那么回事。那些破事相信大部分人都经历过的。涂博见识的,肯定不是最黑的

可惜的是涂博没挺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4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活着也就那么几年,啥都是浮云,除了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4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illarw 于 2009-10-24 22:42 编辑

没有在浙大呆过的人,绝对是不能体会现在浙江大学的年轻教师的压力的。拿着极低的薪水,时刻下岗的威胁,面对前面的学霸的欺凌,没有时间好好做科研,而是要怎么为了拿项目奔波,而现在的项目有哪几个不是学霸们在分钱!!!!!

我在这里呆了10年。。。什么样的黑暗都看到了,最后离开。。也许是i没有能力,适应浙大这个环境,这个地方,当然可能也不仅仅是浙大,整个中国学术圈,怎个就是个荒谬的骗局。纳税人的钱,被少数人,瓜分。现在的年轻老师,根本就不可能独立的进行科研。。。
什么抱负,在这里,都会破灭。

我身边,自杀的,辞职的 ,看到的已经太多了,而且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好学,那么有理想的同学,朋友,可是都以不同的方式离开了浙大。包括我。虽然我不能分到浙大的房子了,但是现在这样,觉得很透气。。。。。
离开了,发现外面的天地也很大,不用每天从早到晚,忙得像头驴,却既没有实际意义,也得不到承认。
昨天,过去的一个同事告诉我,他也要离开了。也是海归,和涂博士,住在一个楼,抱着做一番事业,好好做科研的想法,回到浙大。然而回来了半年多,他告诉我,他一天搞科研都没有做过。。。都是给老板打杂,一堆虚无的事情。这样他去,他说,怎么才能有成果? 只会比国外的水平越来越落后。经过纠结,他告诉我,或者还是要开心,好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生活不是他到高校来的初衷。。。其实,这浙大,这样的人,太多了。有的人能想办法去改变,而有的人采取了极端的方法。我们不能责怪涂博士这样的人。也许他放弃了他的责任。但是,我们要想想,当人多么痛苦,才会有这样的选择?在他抉择的时候,我想他肯定挣扎过,一个人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多痛苦的选择,对于逝者,我们惋惜,但是我们要理解。这对他,真的是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盛传的讣告真是浙大产的?活该被骂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推荐我看了有关的一篇博文,有点深度http://blog.qq.com/qzone/622007992/1256248692.htm


《华商报》10月22日报道,9月17日,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一名海归博士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6天,他刚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给该博士口头承诺,却未能履行。这位博士在遗书中说,“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回国后没有科研可做、每月除去房租只剩下2000元、超高的房价……等等,被认为是海归博士自杀的原因。令人关注的是,他是浙江大学“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这就让人纳闷:引进的“学术骨干”,回国后为何难以开展科研?为何待遇如此之低?

浙大的“1311计划”其实已透露出答案,据悉,“1311计划”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我不知道那位博士回国前,是否根据这些数据做过算术。这里不妨简单算一下,100位大师,按每位年薪50万计算(22日的《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大学准备引进10至20名杰出人才、80至100名学科带头人,最高年薪可达百万元人民币,50万年薪只是武汉大学的一半),就是5000万,再按每位科研启动经费200万计算(对“大师”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就是2个亿。也就是说,仅100位“大师”就要花去两个来亿。还需要继续计算300位核心人才和100个创新团队吗?这一路算下来,算到学术骨干,留下的资源就可怜得剩那么一点点了。

媒体的报道,也揭示出“计划”的主体是大师们:位于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那些都是给“大师”们准备的。

100位大师,好大的气派!可问题是,放眼全中国高校,有多少真正的大师?分析今日一些高校的“大师”人物,水平不一定是“大师”,条件待遇却一定是“大师级”;更有众多“大师”级人物,多处兼职,处处领薪,早先浙大传出的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案,当事的院士,是浙大聘来兼职任院长的,每年到校工作时间不长,连自己署名发表论文也“不知情”,不知浙大是否给他“大师级”年薪?

在高校的“大师情结”之下,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朝少数的“大师级”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师,只有跟在“大师们”、“准大师们”之后打工,卖苦力,拿着糊口的工资。学术的理想和激情,在不能自主的科研中,渐渐丧失,所能生出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媳妇熬成婆,挤入“大师”队伍,然后拥有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再让一帮年轻人干活,自己坐享其成。也有的年轻人接受不了现实,比如这位博士,发出“残酷、无信、无情”之叹,做出极端之举。

有研究表明,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龄为40.16岁,35岁取得成果最多。并指出,一生中黄金创造期大致是26岁至46岁年龄段。因此,重视为青年学者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国际上的共识。在美国的博士教育中,几乎很少有博士没有全额奖学金的,读博士期间,博士们就不为自己的生计担忧,全额奖学金足以让他们全心投入研究。而获得大学教职之后,一个普通讲师就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可以指导博士生。

我国高校近年来办学资金越来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好转,原因就在于学术资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权、学术权拥有者手中。与国外大学一校之内教授待遇相差不大不同,国内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术头衔的教授,待遇相距很远,有的甚至达10倍,更不用说普通教师与那些“大师级”教授的待遇差距了。

在中国高校的“大师计划”之下,有为的青年学者要么陷入焦虑,要么走上“运作大师路线”。这样的大学大师梦,也可能只是做梦了。这次海归博士的自杀,能否惊醒大学的美梦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校的这种搞法,最终只会象国企改革那样
矛盾重重,弊病丛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27# willarw

深有同感!
要不是为了港湾的破房子熬时间,我早就离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em7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已经走了,让死者安息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一下,你是否是这个意思:
1.浙大管理层的负责人都会严格按照职权来招聘,在招涂博士的过程中根本不可能允诺给予副教授这种超过其职权的事。
(我觉得这种推测性的东西没什么意义。最好是那几位招聘当事人自 ...
自己装修 发表于 2009-10-24 09:45

推测的东西确实没有任何意义,问题在于现在网上流行推测。既然不了解浙大那套评审程序的人都可以胡乱推测,为什么校内的人就不可以有根据地推测?我实在想不出什么级别的人有这个胆子对职称做出承诺。如果真有人这么干,是条汉子就敢做敢当,别不像个男人!
我赞同Happyma的,如果确实因为评不上副教授而自杀,每年不知有多少了。那么是否评不上就是黑暗?评上就不黑暗了?今年评不上又不是以后永远评不上了,两次机会连一次还没用过呢。如果确因条件不够有关人员告知不要参评,那是真的关心他,不想让他浪费一次机会,也没什么错呀,请问谁愿意评第二次?如果因此自杀,以后对不了解程序和规则的海归,谁还敢说实话呢?不说实话,自杀的岂不是更要多了?
现在网上的议论仍然是凭想象、凭推测的多,缺乏必要的证据。号称6页遗书却只公布了几句话,为什么?既然要公开,为什么不全部公开?想起前面谁发过的“文革吵架”贴,可见把文章中的几句话拿出来作为语录是连吵架都经不起推敲的。网上那些所谓揭开内幕、深挖根源的文章,也都是借题发挥而已。
有说待遇低的,与自己差不多情况的其他人呢?是否也同样待遇?湖南那个月薪1W的不也......以湖南海归为关键字搜一下吧。
任何还把自己当作浙大人的同事都会为此痛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赞赏楼上以浙大声誉为已任的态度。这件事已经造成了太坏的影响,连我那与浙大无甚关联已是美国人的姐姐都打电话问起这事儿。近些年来,浙大老是出负面新闻,当然,每件都有其偶然性。可是,当偶然不断的出现时,让人不禁想深思一下,这背后是否有必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35# 四十而惑
我要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归博士自杀源于学术圈忧人现实

日期:2009-10-23 作者:夏余才 来源:红网


  9月17日,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一名海归博士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6天,他刚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经给该博士口头承诺,但却未能履行。(10月22日华商网)

  当我们在扼腕叹息一个生命的戛然而止时,我们又不能不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名海归博士踏上了不归途?是职称申报,还是校方承诺?作为局外人,我们无从得知。然而,不管哪种原因,我们都不能回避和逃避的是,我们需要为这名海归生命的流逝而承担一定的责任。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经做过一次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的大调查,其结果显示,不回国的留学生最大的顾虑是感觉时下国内是“人情社会,关系网复杂”。事实也似乎再次印证了他们的顾虑。在浙江大学自杀海归博士的遗书里,他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正如浙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文华所说,适应环境有一个过程。为什么许多海归一回到国内就出现了“水土不服”?原因即在如此。因为国外的环境与国内的环境,特别是学术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诚如一位海归坦言,在国外,圈子似乎只是在专业上形成的。可在国内就有所不同,不但有学术圈子,还有行政圈子,甚至学术圈和行政圈结合起来形成更复杂的圈子。

  事实是很多海归并不懂得国内的人情和关系,也不愿意将精力放在人情与关系的处理上。有人感叹,怎么有些在国外蛮有成就的人,一回到国内就难有作为呢?其原因亦在于此。据调查,有83.4%的留学生表示,特殊政策并非吸引他们回国的主因。看来即使政策最好,如果国内关系和人情的复杂程度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话,海外的留学生仍然会选择不回来。

  既然我们要大力引进和吸收人才,就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不至于让他们在复杂的人情和关系网中沉浮,更不能让他们倍感绝望,乃至有了轻生的念头。海归博士的自杀,以及他在遗书中所写的话,不能不给我们再次敲响警钟!而他的自杀,其后果也不仅仅丧失的是一位优秀的人才,更为严重的是还将会影响到更多身在海外渴望回国报效的留学生,使他们对回国抱有一种畏惧心理,并由此而阻止了他们踏上回国之途的脚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勇:海归讲师自杀敲响学术环境的警钟


2009-10-22 新民网

跳楼海归博士自杀虽然只是个例,但是道出了我国数百万留学生不愿回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民来论】9月17日,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海归博士涂序新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遗言中说:“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在跳楼前6天,他刚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经给该博士口头承诺,但却未能履行。(《华商报》10月22日)

  单从这位海归博士的简历和个人的简单介绍中看,无疑是一位优秀人才,然而这样一位海归优秀人才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这样的悲剧不能不让人悲痛和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逼死了这位海归博士?究竟现实给了这位海归博士压力?为什么海归博士等优秀人才成为高危人群?

  事实上海归博士自杀又在理解之内,因为前段时间就已经有报告称我国自杀人群以青年人为主,主要原因在于青年人的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过重。而导致海归博士自杀首先压力也应该来自经济压力,就是高房价。杭州商品房价格在2万元/平方米左右,而一个海归博士的工资只有4000元左右,除去房租只剩2000元。换言之,这位海归博士就算不吃不喝,要想在杭州买上一套属于自己的90平方米的房屋,需要90年的时间,实际上就是这辈子都买不上房子,这样的压力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何况是一个社会和家庭期望极高的海归博士。如果说前段时间的深圳报告称高房价只是逼走优秀人才,那么现在海归博士自杀可以说高房价已经不只是逼走优秀人才,而是逼死优秀人才。

  其次,国内高校的学术环境是逼死海归博士的又一个原因。先不说副教授职称评定与海归博士自杀有没有直接原因,但是就从海归博士的遗言来看,国内科研项目的招标体制等学术环境与其自杀有关。这位海归博士之所以放弃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国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大学对他做出某种承诺,就是回国后提供科研项目,但遗言中的“无信、无情”两词就说明回国后,国内大学并没有履行原先承诺,没有提供科研项目,因为国内的科研项目基本上是大学领导、博导、硕导、教授的专利,根本轮不到一个刚刚海归的博士。然而一个海归博士在工资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要想迅速买房、改善生活,只能寻求科研项目获得科研资金,当科研项目之路断了之后,只能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海归博士自杀虽然只是个例,但是道出了我国数百万留学生不愿回国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国内的生活压力比外国大,学术环境不如国外公平、公正。而海归博士以自杀方式结束年轻的生命和遗言内容的实质性含义,就是他后悔没有继续留在国外,后悔选择回国发展。如果我们今天不重视一位海归博士的自杀,也许明天没有更多的海归博士自杀,但是回国的留学博士将越来越少,甚至是没有留学博士回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秦淮川:浙大海归博士涂序新跳楼之死,为何让人唏嘘?


2009-10-22 国际在线(北京) 

没有人知道,涂博士是怎么从3楼走到顶楼11层,然后纵身跃下的。这位32岁的海归,今年6月才从美国芝加哥市返回中国。回国之前,他的悲剧毫无征兆,似锦前程在等待着他。然而9月17日凌晨2点,在留下了6页遗书后,他走上了他所居住的浙大综合楼顶楼。就在跳楼前6天,他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10月22日《华商报》)

一个青年才俊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离开尘世,于他自己而言,也许是一种解脱,但留给他人的必然是绵绵心痛。尤其让人足堪痛惜的是,涂博士正值当打之年,从今天6月返国,到他弃世,不过3个月时间,在3个月究竟发生了多么惊心动魄的事情,导致他忍心抛开幼女奔向天国?我们不得而知。

拘泥于信息的不完整,我们无法猜定涂博士的死因。报道称,跳楼疑与评职称有关,即,他的死可能和他提前知道了评选结果有关——或许他得知自己没有被评上副教授。尽管这只是猜测,并未得到证实,但我们无需讳言职称之恶,日前,中青报报道,职称已成中国之“累”,多数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调查发现,职称评审造成寻租、作假、腐败现象严重;名额分配中潜规则重重,拉关系等现象层出不穷。凡是洞悉现实语境中的人都知道,这些病灶绝非虚言。

在职称原因之外,其实最该关注的是涂博士的遗书,而遗书中的几句话更让人心惊肉跳、感喟不已。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这几个字,可谓字字如刀,让人不寒而栗之余,备感悲哀。在大家的印象里,学术圈相对单纯,干净,人事斗争少,生存压力相对不大,由于都是学人,都是高智识阶层,彼此之间应该保持尊严,温文尔雅,再不济,也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不会那么赤裸裸,更不会撕破脸皮,穷凶极恶。由于大家素质较高,也很少存在坑蒙拐骗,所谓的“性、知识分子和谎言”之类的剧情,很难发生。

但现实告诉我们,如今的学术圈已经不是当年的学术圈,或者说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学术圈,那种干净、单纯的学术圈只是一相情愿的幻觉而已。涂博士所感叹的残酷、无信和无情,想必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亲身体会的,非有切肤之痛,难有如此痛切的判断。事实上,就近年来,我们通过媒体公开报道的信息看,学术圈也早非净土了,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恶,几乎学术圈都有。学术不端,比如抄袭还算等而下之的,学术腐败也让人见怪不怪了,学霸林立,互相倾轧,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欺世盗名。屡屡有人感叹,学术圈已异化成名利场,此话不假,看看一个个学人,为了一点名与利,不惜撕破脸皮打破头,就足以知道名利具有的杀伤力了。还有人感叹,学术圈只有利益,没有学术,不管此说是否夸张,但就我们的观感而言,确实失望。


著名学者丁东谈到当今中国的学术生态环境,颇为激愤,他称,当今学术体制有如此基本特征:一是以官治学,权力本位。二是量化管理,这是以官治学的技术管理模式。三是设租寻租,权钱交易。这是以官治学的直接后果。四是压制创新,劣胜优汰。以胡萝卜为主,并不是不用杀威棒。当然,这只是丁东的一家之言,但我们不得不叹息,在许多时候,丁先生所总结的富有针对性和真实性。在这样的学术生态环境下,不谙世事的人确实很难适应,也难以很好地生存下去。

总之,一个海归博士的非正常死亡,让人唏嘘不已,在唏嘘之余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下当下的学术生态环境。不管涂博士的死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当下的学术生态环境都堪忧,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到了非整饬不可的地步了。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学者丁东谈到当今中国的学术生态环境,颇为激愤,他称,当今学术体制有如此基本特征:一是以官治学,权力本位。二是量化管理,这是以官治学的技术管理模式。三是设租寻租,权钱交易。这是以官治学的直接后果。四是压制创新,劣胜优汰。以胡萝卜为主,并不是不用杀威棒。当然,这只是丁东的一家之言,但我们不得不叹息,在许多时候,丁先生所总结的富有针对性和真实性。在这样的学术生态环境下,不谙世事的人确实很难适应,也难以很好地生存下去。

值得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井人家
临平万达
城站公交站
湖翠里航拍
金钥匙航拍
玖樟台
玉湖公园
临平新城
丰收湖天街
海潮望月城
黄山风景
丹枫四季
临平城区
闻堰综合体
桂冠东方验房
缤纷城
临平老宅
京东Mall
江荣府
“金手指”
产业孵化基地
空中花园
河滨之城
临平未来农场
江河汇
未科航拍
临平公园
招商花园城
金沙湖晚霞
桂冠东方
花园城
火车西站
喜悦和
艺创综合体
味美浙江活动
钱江新城二期
馥香园鸟瞰
西投吉鸿项目
许村新城
光环购物中心
临平文化中心
国风杭州地铁
共享“花”车
南京北部新城
永旺商业项目
钱塘安置项目
西湖步行街
未科航拍
朗云
古玉兰开花
钱塘新项目
锦尚和品府
钱塘高铁站
未科中轴线
临平新城
钱江世纪城
万科大溪谷西
和平广场概念
良渚城建
临平二环
大马弄
南苑街道
临平
杭州大厦
奥体
杭州天际线

小黑屋|手机版|电脑版| ( B2-20080242 )

GMT+8, 2024-12-26 14:33 , Processed in 0.08978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