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正葛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于1986年至1988年以讲师身份去德国马普高分子
研究所跟随Spiess教授读博士后期间,获得Leibniz奖的荣誉已载入史册, 两个多
月来更在网上盛传,只是在荣誉故事的发源地复旦大学却没人敢谈论它,甚至评论
杨玉良获此荣誉的新语丝也被封的严严实实, 这真是对他们的杨校长最大的不敬.
更奇怪的是:人们竟然从德国Leibniz奖委员会公布的历届获奖科学家名单中找不
到杨玉良三个字,因此这个载入史册的荣誉纯属子虚乌有,只能称为“杨玉良神
话” 了.
杨玉良神话的文字表述已有两个版本:
杨玉良神话版本1--<上海地方志版>(简称<地方版>):“杨玉良获得1988年
Leibniz奖”;
杨玉良神话版本2--<杨玉良课题组版>(简称<专业版>):“杨玉良的研究成果
成了Spiess教授研究组获得1987年Leibniz奖的主要内容”;
但还有其它版本,例如杨玉良的母校浙江省海盐元济中学在学校网站<著名校
友>栏中介绍杨玉良时也写到Leibniz奖:
“杨玉良,1952年10月14日生,海盐人….1986年底提前两年获复旦大学理学
博士学位…..1986年—1988年应邀赴西德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做博士后,建立了一
系列研究高分子结构、序列和分子运动相关性的固体核磁共振新技术,他所在的
(Spiess教授)研究小组因此获得全德DFG颁发的1987年度莱布尼茨(Leibniz)大
奖”。(海盐元济中学,浙江省一级重点高级中学1999-2009校庆专版)
此段文字可概括成为如下的版本.
杨玉良神话版本3--<浙江省元济中学版>(简称浙江版): Spiess教授研究小
组因杨玉良的研究获得1987年Leibniz大奖.
三个神话版本文字稍有不同,本质完全一样.版本1说:“杨玉良得Leibniz奖”,
版本2,版本3则说:“没有杨玉良,Spiess教授(研究组)休想得Leibniz奖”,依然
是“杨玉良得Leibniz奖”.任何人都无法狡辩这三个版本的原始资料不是来自杨
玉良本人.
三个版本不是天上掉下的.至于地上,老实说,上海地方志办公室,或者浙江省
海盐元济中学此前知道德国有一个Leibniz奖的难得有一两个,而知道杨玉良于
1986—1988在Spiess教授那里进修的也不会多,更不要说知道杨玉良在那里搞什
么“序列和分子运动相关性的固体核磁共振新技术”研究. 人世间没有无缘无故
的爱,有谁会爱杨玉良爱到把Leibniz奖的荣誉赠给杨玉良,让他日后升迁一路顺
风;人世间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有谁会恨杨玉良恨到故意给一顶“获Leibniz奖”
大帽子,让他在2009年下半年后日子尴尬.
三个神话版本不同的表述更显别具匠心。
<地方志版>是要世代传下去的,含糊不得:“杨玉良获得1988年Leibniz奖”;
<专业版>的表述有点烦。高分子同行进出德国机会多的是,万一到德国一查,
肯定露馅,只能晦涩一点:“(杨玉良)研究成果为1987年Leibniz奖的主要内容”;
<浙江版>的表述就难上难。一旦直接写上“获得Leibniz奖”, 杨玉良母校
浙江省海盐元济中学领导肯定驱车直奔上海,恳请杨玉良务必赏给一个花体德文
写成的Leibniz奖状的复印件,放在烫金的镜框里,为全校增辉.可杨玉良哪有
Leibniz奖状的影子,那<浙江版>的表述也只能委屈一下了.
这只是对已经露出水面的三个版本破绽的剖析,然而问题更在于“还有没有
其它版本”?特别是杨玉良“获Leibniz奖”回国后,接下来申报副教授,教授,上
海杰出青年,五一劳动模范,以至申请科学院院士时,使用的是什么样版本?有人会
说:“问题缺乏证据,更多靠推断,是不负责的,…,不会、也没必要回应”,复
旦党委宣传部领导在回记者提问时就这么说的.禀告宣传部这位领导,德国
Leibniz奖委员会公布的名单中没有杨玉良,就是杨玉良涉嫌冒称获得Leibniz奖
的最硬的证据,在这世界上大概没有人能推翻它了.而杨冒称获得了Leibniz奖,当
然要改写成各种版本,派各种用场,否则冒这么大的险干什么.
千万不要让“杨玉良获得1988年Leibniz奖”成为Leibniz奖历史上中国蒙羞
的闹剧了. 恳请杨玉良院士向社会公众说清楚吧: “杨玉良获得Leibniz奖神话”
到底有多少种版本?
(XYS20091201)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