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小菜店叫板农贸市场
“3公里死亡圈”说法失灵
“蚕豆5斤5元、土豆1斤2.5元、蒜苗一把2.3元、品牌豆腐一盒1.3元、香蕉一串5元。”前天早晨8点,家住杭州西湖区紫金文苑的陈女士在小区后门的小菜店里一共花了16.1元。排在她前面的几位主妇和她一样,刚刚送完孩子上学,在这里花几分钟买好菜,就准备上班了。在大约300米远的紫金文苑正门前,就是新开的沃尔玛印象城店。
业界一度认为沃尔玛一旦在某地开出,就会对周边同业的店铺有杀伤力,号称“3公里死亡圈”。但这一说法似乎对小区菜店失灵。随着小菜店提供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加上某些本地菜的价格优势,更多的顾客被分流到了这里。
从去年到今年,这样的小菜店在杭州城里呈遍地开花之势。小菜店从最先只提供新鲜蔬菜和干货,到既有水果、肉类,还有活鱼、活鸡。不仅开到离农贸市场较远的小区,有的还紧邻农贸市场和超市开出,看起来还是有不少人光顾。
在武林广场附近几百米长的一条胭脂巷里,接连开出了3家社区小菜店。而在几百米外,过了体育场路和中河路路口,就是屏风街农贸市场。在青春坊社区,一家社区小菜店里有蔬菜、水果、副食品,在它周围几百米的范围内,有世纪联华庆春店、新华路农贸市场和仙林苑农贸市场。
逛一逛
小菜店各自有竞争法宝
一条胭脂巷里有三家小菜店,竞争很激烈,却也各有千秋。张老板打的是生鲜牌,在他的菜店里,每天有当季的苋菜、空心菜、冬瓜等四五十个品种的蔬菜,和荔枝、杨梅、西瓜等七八种瓜果,还有鲜肉和鲫鱼等。张老板说,这是他开出的第二家小菜店了。他每周把安徽蚌埠老家的本鸡运
来,卖25元/斤。每周只能运来一二十只鸡,要买都要趁早预订,店里还负责活杀,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能全部卖光。等到天气冷一点,他还打算弄土泥鳅、兔子之类的土货来卖。土鸡都是请老乡顺便带来的,张老板说,如果能解决运输的问题,土鸡还能卖得更多。此外还有送货上门服务,周围的居民只要买满20元,就可以帮送上门。
另一家的品种最丰富,女店主是河南人。她的店里不仅有蔬果生鲜,还有大米、祖名豆制品和几十种调料,光是糖就有冰糖、白糖、糖粉等好几种。杭州人每天早饭吃的新鲜年糕、面条也有。最近还新增加了冷柜,卖冰激凌和饮料,俨然成了一个袖珍超市。
第三家小菜店主打下沙本地蔬菜。老板娘指着一大箩筐大番茄说,这些番茄都是当天从下沙运来的,每天都卖光,有顾客下班晚就买不到了。一些上了年纪的顾客很喜欢这里的老面馒头,一包有三只,只卖一元。一位老大爷一口气买了10包。老板娘说,买馒头的都是老客人,经常不够卖。
价格也要有优势
小菜店都开在社区里,人气旺,店租也相对便宜。水星阁一家小菜店的租金为2万多元一年。观巷一家小菜店甚至把门面打通,两个门面连在一起开。一家小菜店的店主说,每天凌晨2点,他们就会到勾庄的批发市场里进货。
总体来说,小菜店的品种没法和农贸市场相比,但随着购买的人增多,小菜店的部分蔬菜价格也能比农贸市场便宜。记者在同一天里,在青春坊附近的小菜店、农贸市场和超市随机选取了3种蔬菜进行价格比较,小菜店的价格略微便宜。很多小菜店和快餐店有合作,没有卖完的蔬菜在晚上就卖给快餐店。快餐店第二天要用的原料一般都在头天晚上洗切完毕,档期刚好接上。
观察
放大的便利商机
“周末去超市或农贸市场,周一到周四就在小区菜店买买”。今年春节后,我的一位女同事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再调查了办公室四位做爸爸的同事,虽然他们住在杭州城东南西北,居然也是差不多的买菜方式,原因都是他们的小区边上开出了小菜店!
回顾10多年里的杭州菜篮子路径,从路边摊到农贸市场,中间冒出过农改超,现在的生鲜超市也已经成了气候,但同时社区小菜店和生鲜专卖店(如海鲜专卖店、猪肉专卖店、水果专卖店等)也是迅速跟进,这一切都是以方便、新鲜和专业为前提。
以住在青春坊小区的上班族张小姐为例。对她来说,大超市和农贸市场离小区不近不远,只有周末才有时间去。平时上下班开车的她,因为停车难和下班晚,反而很少让她有去超市和农贸市场买菜的冲动。每天下班后,农贸市场基本已经关门,去大超市又太费时间,于是经常光顾小区里的一家小菜店,小菜店每天营业到晚上,蔬菜、水果、副食品都有。
当然,社区小菜店目前在杭州还属于新生事物,一些小店打理得井井有条,有的小店仍然相当混乱。我想,既然能为老百姓带来便利和实惠,就值得大家好好去鼓励和爱护它。都市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