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楼市执行限购令的46个城市,其使命陆续将于年尾结束,住建部以“限购令决不放松”高调回绝,国家高层也再次重述从紧的态度,致使地方政府郁闷至极。地方政府一边向城市建设和保障房安居工程持续输血,一边是逐渐锐减的土地财税收入,入不敷出的地方“钱袋子”日渐瘦身,何时得以缓解,的确很难全面回答。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11个月,全国130个主要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总收入为1.1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200亿元,减幅高达30%,而全国范围内,土地财政减少约万亿元。由此可见,土地财政成就了地方经济的辉煌,也造就了地方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一旦走到了边际,出现泡沫,需要控制时,在短期内找不到替身,愈发危险,调控和发展总达不到两全其美。 自上海楼市房价领跌,迅速蔓延多个城市,第一梯队的房企,进行跑量促销。第二三梯队的房企,识破其中蕴藏的“计谋”,也纷纷加入促销的阵营,至此,让11月份的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下降为99.87,首次缩小到100大关内,是楼市真正回归理性,还是房价“假摔”,经过调查和走访,房价下降的只是个别项目,并非整体情况,区域不同行情更是不同,整体出现大跌的可能行不高,或许还不到时机。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11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变动情况,与10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9个,持平的城市有16个。与10月份相比,11月份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增加了15个。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2%。同时,与2010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个,比10月份增加了2个。涨幅回落的城市有61个,比10月份增加了2个。11月份,同比涨幅在5.0%以内的城市有61个,比10月份增加了4个。 上述情形是国家高层和普通百姓所期望的,出现这样的局面,是房地产综合调控,合力加压的效果,并不是市场自动归位效果,其中就是优劣相兼的“限购令”和灵活不灵便的信贷政策,封堵出的“业绩”,也不是市场自控的结果,这就好比不断被扭紧的发条,一旦出现松动,后果不堪设想。 房企为了保命,继续在调控中立于不败之地,求救和自救两者结合显得尤为重要,赚钱是企业的天职,为社会肩负起责任和使命,也是应尽的义务,出资为公益事业做贡献,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回归,尽管其中蕴含着噱头和作秀,只要是把真金白银为民谋福,都是值得的,恒大地产出巨资打造足球经济产业,就是其中的典范,而为数不少的地方打着文化产业园区的幌子,变相大幅度低价圈地。 从微观企业层面看,在国内从民营房企、地方性国企地产,到从不差钱的央企地产,也纷纷断臂求生,海航地产卖地,信达地产转让股权、绿城负债高企牵手中投等等,其都曾叱咤风云的房企大佬,如今也面临无米下锅的囧状。而以恒隆地产、和记黄埔地产为首的港派房企斥资数百亿狂砸内地,纷纷抄底二线城市的商业或商住地块;以仁恒置地、嘉德置地为代表的新加坡跨国房企也纷纷抄底内地楼市,以致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格局。 所以说,楼市调控不绝于耳,各路房企纷纷出招应对,以致让楼市出现新格局,“绿了”住宅地产,却“火了”商业地产。有外资纷纷撤退,也有外资纷纷进入,让国内楼市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持续胶着,不知何时楼市才能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