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lmeyzny在2007-8-24 22:52:00的发言:解放初期的上海美蒋封锁口岸使存粮不足1亿斤,仅够半个月的消费,存棉只够纱厂开工1月。投机商利用棉粮紧张,掀起“七月涨风”,使物价上涨1倍,其中7月11~16日的6天时间米价上涨96%。上海市委通过行政机构采取抛售物资、加强市场管理和配售平价米等三项措施,到7月底物价转向平稳。“七月涨风”平抑后,只取得两、三个月的平稳时期。10月投机商又以纱布掀起比7月更猛烈的“十月涨风”,这次以纱布和粮食为主,形成全面暴涨,范围遍及全国时间持续达50天,是上海解放后最严重的物价波动,10月上旬到11月下旬,棉纱上涨3.8倍,棉布上涨3.5倍,大米上涨3.3倍。 上海于11月25日在陈云直接指挥下与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大量抛售纱布,并且边抛售边降价,使投机商两面挨耳光,一面借的钱要付利息,一面物价下跌赔本。1950年的春节抢购风,投机商认为农历新年“红盘”必涨,于是在春节前拼命抢购粮食和纱布,准备在春节开盘后大干,没想到充沛物资使市场开盘后保持原价投机商从此老实。 后来呢? 后来投机商是没有了,干脆什么商都没有了。你必须到国营商店购买东西。价钱不高,可第一你没钱,第二你有钱也买不到。你买粮食类要用粮票,买肉要用肉票,买纺织类要用布票。一个成年人,一个月的粮票是28斤吧,还是粗粮。在北方,当时每人一个月油票是3两。即使是这样,你兴冲冲拿着钱和肉票去买肉,还不一定能买到。 不过,凭票买粮的幸福也仅仅限于城市户口。如果是农村户口呢?为了满足城市需求,兑现城市粮票总量,国家给农民制定了缴纳公粮的指标,缴纳完毕,剩下可以自己当口粮。50年代末,中原地区遭遇了3年人为灾害。农田减产严重,农民交不上公粮,对付这些刁民,我党我军是不会客气的---武力强征!把农民自己的口粮拿走,敢反抗的都是反革-命,先把他的命革了。最后河南饿死3000万人,是共和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人口控制战役。 后来,到了90年代初,各种票逐渐取消,商品也开始充盈货架,中国又重新陷落于投机商的魔爪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