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7|回复: 2

来拜读下丰子恺写的有关塘栖的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丰子恺《塘栖》

夏目漱石的小说《旅宿》(日文名《草枕》)中,有这样的一段文章:象火车那样足以代表二十世纪的文明的东西,恐怕没有了。把几百个人装在同样的箱子里蓦然地拉走,毫不留情。被装进在箱子里的许多人,必须大家用同样的速度奔向同一车站,同样地熏沐蒸汽的恩泽。别人都说乘火车,我说是装进火车里。别人都说乘了火车走,我说被火车搬运。象火车那样蔑视个性的东西是没有的了。……”

我翻译这篇小说时,一面非笑这位夏目先生的顽固,一面体谅他的心情。在二十世纪中,这样重视个性,这样嫌恶物质文明的,恐怕没有了。有之,还有一个我,我自己也怀着和他同样的心情呢。从我乡石门湾到杭州,只要坐一小时轮船,乘一小时火车,就可到达。但我常常坐客船,走运河,在塘栖过夜,走它两三天,到横河桥上岸,再坐黄包车来到田家园的寓所。这寓所赛如我的行宫,有一男仆经常照管着。我那时不务正业,全靠在家写作度日,虽不富裕,倒也开销得过。




客船是我们水乡一带地方特有的一种船。水乡地方,河流四通八达。这环境娇养了人,三五里路也要坐船,不肯步行。客船最讲究,船内装备极好。分为船梢、船舱、船头三部分,都有板壁隔开。船梢是摇船人工作之所,烧饭也在这里。船舱是客人坐的,船头上安置什物。舱内设一榻、一小桌,两旁开玻璃窗,窗下都有坐板。那张小桌平时摆在船舱角里,三只短脚搁在坐板上,一只长脚落地。倘有四人共饮,三只短脚可接长来,四脚落地,放在船舱中央。此桌约有二尺见方,叉麻雀也可以。舱内隔壁上都嵌着书画镜框,竟象一间小小的客堂。这种船真可称之为画船。这种画船雇用一天大约一元。(那时米价每石约二元半。)我家在附近各埠都有亲戚,往来常坐客船。因此船家把我们当作老主雇。但普通只雇一天,不在船中宿夜。只有我到杭州,才包它好几天。




吃过早饭,把被褥用品送进船内,从容开船。凭窗闲眺两岸景色,自得其乐。中午,船家送出酒饭来。傍晚到达塘栖,我就上岸去吃酒了。塘栖是一个镇,其特色是家家门前建着凉棚,不怕天雨。有一句话,叫做塘栖镇上落雨,淋勿着发音相似,所以凡事轮不着,就说塘栖镇上落雨。且说塘栖的酒店,有一特色,即酒菜种类多而分量少。几十只小盆子罗列着,有荤有素,有干有湿,有甜有咸,随顾客选择。真正吃酒的人,才能赏识这种酒家。若是壮士、莽汉,象樊哙、鲁智深之流,不宜上这种酒家。他们狼吞虎嚼起来,一盆酒菜不够一口。必须是所谓酒徒,才可请进来。酒徒吃酒,不在菜多,但求味美。呷一口花雕,嚼一片嫩笋,其味无穷。这种人深得酒中三昧,所以称之为。迷于赌博的叫做赌徒,迷于吃酒的叫做酒徒。但爱酒毕竟和爱钱不同,故酒徒不宜与赌徒同列。和尚称为僧徒,与酒徒同列可也。我发了这许多议论,无非要表示我是个酒徒,故能常识塘栖的酒家。我吃过一斤花雕,要酒家做碗素面,便醉饱了。算还了酒钞,便走出门,到淋勿着的塘栖街上去散步。塘栖枇杷是有名的。我买些白沙枇杷,回到船里,分些给船娘,然后自吃。

在船里吃枇杷是一件快适的事。吃枇杷要剥皮,要出核,把手弄脏,把桌子弄脏。吃好之后必须收拾桌子,洗手,实在麻烦。船里吃枇杷就没有这种麻烦。靠在船窗口吃,皮和核都丢在河里,吃好之后在河里洗手。坐船逢雨天,在别处是不快的,在塘栖却别有趣味。因为岸上淋勿着,绝不妨碍你上岸。况且有一种诗趣,使你想起古人的佳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古人赞美江南,不是信口乱道,却是亲身体会才说出来的。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我谢绝了二十世纪的文明产物的火车,不惜工本地坐客船到杭州,实在并非顽固。知我者,其唯夏目漱石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文玲《赏韵塘栖镇》



    江南小镇一直是我创作的摇篮,江南小镇更有牵我心魂的亲缘,故而,一提到江南小镇,就像提到故乡的母亲,精气神儿就来了。

    今天所说的小镇不是别处,而是我访问过的余杭塘栖镇。

    原来只知塘栖和水有千丝万缕的情缘,立之水边,得于水泽,明明白白傍于大水的古镇,水当然是它的第一音韵。

    来到塘栖,仔仔细细看过了塘栖,更知道塘栖所依傍的不是一般的水,而是越时千年的古运河。

    始建于北宋的小镇塘栖,元代后益发得潇洒起来。人都知水是城市也是乡村的血脉,一个城市一个古镇,倘若有可依凭的江河湖海,那是怎样的神清气爽!而贯穿南北的古运河,自它开通之日起,便成了水上的通衢大道,更令结串于它身边的城镇,一个个山鲜水活,就像得了吉光瑞气的珠玉,一颗颗都色泽亮丽百般妩媚起来。

    紧挨杭州的余杭,本来就是杭州的延伸,塘栖又是余杭最有代表性的古镇。而今,无论地域人事,都好讲求时髦竞相争“秀”,河宽、桥密、塘多、漾清、特色非凡的塘栖,毫无疑义的成了杭城“北秀”的主要区块。

    那年,“千年之舟”停泊古运河水道的第一站,便教我们看了那座令人耳目一亮的广济桥。之所以耳目一亮,即在于它建自1489年的六百年历史,也在于它七孔石拱的不凡规模,更令其骄于人世的,它是现今仅存于千里古运河上的一座古桥。于是,当我们虔诚地走上一级级石纹斑驳的台阶,当我们抚摸那一块块椭圆而苍黑的桥头石、低头俯视桥下那一脉潺湲流淌的运河水时,历史的丰盈和苍凉,倏然入心,而那一语道不尽的古镇风韵,也就一丝丝一缕缕地随着漫无边际的遥想,缓缓漾入了心底。

    正是新年旧年相交之际,本就怀着思古闲情来游逛的我们,自然还要去叩读那块屹立桥畔的“御碑”———曾经几下江南的乾隆皇帝,亲笔彰扬的“御碑”无计其数,但这块碑属“江南最大”,内容也无出其右,它记载了浙江黎民在大灾年月不欠分文如期上缴钱粮的实绩———这是此间百姓国家观念纳税意识的明证,难怪乾隆下旨赐免地丁银三十万两。

    风光宜人、景观多多的塘栖,除了始建于东晋、元末的郭璞井、水南庙;除了雄姿巍然梵音悠远的古刹青莲寺、玉喜寺外,最教人向往的景地,当然是有“古、广、齐”之谓的超山十里梅花香雪海。

    “十里梅花香雪海”!光听名字就是一轴不朽而风骨独特的画卷,一阙天然而香味隽永的诗篇。为这天然诗画添彩的,是数千年前种植的老杆如铁虬枝如镌的唐梅和宋梅,为其增光的,是它的人文景观———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印石书画大师吴昌硕的纪念馆、纪念碑和墓地,就在此间的大明堂和浮香阁畔。

    岁首春来,梅似香雪,香雪如梅,交织成此间最迷人的风光。梅雪易消,香魂永驻。后人将这位生于安吉的篆刻大师移冢此地,是因安吉与余杭都属杭城,而香雪海中新亭旧阁的构建,无处不召唤着梅魂雪魄,就如与有“梅妻鹤子”之喻的林和靖镌碑西泠一样,这个极有诗意的安息地,最符合这位印人篆刻家平生钟情香雪寒梅的心迹。

    跨天桥、步亭台,走大街、穿小巷,悠悠扬扬的小风徐徐吹拂,风中,那湖蟹年糕的鲜香,桂花藕粉的甜味,融和着江南水乡百物齐全的盈盈丰饶,融和着小镇人阖家团聚的其乐融融,益发的鲜甜香酥,浓郁的乡情,点点滴滴都沁入心底。哦,塘栖的味道,原来就是要这样品赏的,一步步一处处漫步塘栖,你才会明白它为什么被称作“江南佳丽地”。

    “江南佳丽地”的塘栖之韵,说到底是古运河为它弹拨的,如果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这些美称细细罗列起来,那更是一部江南水乡名优特产的百科全书,因为此地的珍产名果,实在不胜枚举。

    即便省却了虎岩石婆峰的寻胜探幽,略去了丁山湖的钓鱼采菱,古镇塘栖的风韵,也不是一天可以领略得完的。如果光为尝享一点珍馐,那么,成熟于春末的塘栖枇杷,就会教你大流口水。因为,美名在外的塘栖枇杷,不光是一句“特产”就可概括,那大若鸡卵的个儿,那细腻若糯如糖如蜜的滋味,端端是百里挑一的佳果。我相信,杨贵妃若是早早得尝,肯定会舍却岭南荔枝而首选塘栖枇杷!

    塘栖的“枇杷节”,而今更是有模有样热热闹闹地一年一度,有了这本介绍此间风水的影集在手,古镇塘栖的风韵,就似千年运河,深悠绵长地印入你的心屏,那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更似不绝如缕的江南丝竹,永远缭绕在你的耳际。

因而,我的咏叹既是助兴的和弦,也可算是开场曲中的“过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汪逸芳《美人靠》

  

美人靠,是塘栖沿河沿街的独特设施。据说古时候的小家碧玉常倚栏凭眺,看日出日落,望船来船归,敷衍出的爱情故事大约只有灰暗暗的廊檐街知道了。

也许我们的祖先崇尚规范的美,虽说中间隔了一条小河,依然是遥遥对称的廊檐街,遥遥对称的梯形河埠,和遥遥相对的美人靠。

通常一段廊檐街下,紧靠两端界墙各有一截美人靠,两个美人靠中间是一个两边都可以上下的河埠,一边为净埠,洗衣淘米洗菜,一边为脏埠,洗尿布洗内裤和洗拖把。

天晴的时候,从美人靠的横栏里逸斜出一竿一竿的湿衣服,万国旗似的高高扬在河面上。

古时候美人坐的地方,到了我们小时候,已经变成搁淘箩放菜篮的歇脚地,候洗的与洗好的都在这儿相遇,从箩里篮里滴出来的水浙浙沥沥地流下去,渗进白灰灰的干泥地里,张家长李家短的小城故事便从这儿开播。

说不完的新闻,道不尽的旧事,河岸的居户延续了一代又一代;一代一代的后裔,最早坐着小船沿着小河外流,流向京沪海外。无论去了天涯海角,待等双鬓染白耳聋眼花的时候,总要乘飞机,坐火车,飘洋过海地回归,怎么出去就怎么回来,最后一道工具自然是小船,回来了就为了看一看梦中的小河,梦中的美人靠和这比肩排着的廊檐街。





虞铭《寻梦塘栖》



很多年以后,我将会想起,那个芙蓉花盛开的秋天——引起十五岁男孩注意的,除了新学期的女同学外,还有清芬弥漫的橘树林里的那一方叫《栖溪讲舍碑记》的石碣。在以后的年月里,我是校园内唯一弄明白碑文意义的学生。长大以后阅读方志、寻访故老,渐渐知道,操场边垂柳绕植的荷池,便是范氏旧圃“一曲水”的遗址;而教室后那排老房子,画家蒲华在那里度过了成名之前的最后时光,醉醒醒时把墨水涂抹成花、荷、山水……我每天沿着南横头的廊檐,从蒹蕸水榭的门口转弯,翻越八字桥,穿过冯家长弄间的颓墙与荒草,来到大人们叫它“书院”的地方。在塘栖二中三年的学习结束后,我离开了我的故乡。

    我离开的那个故乡,人们叫它塘栖。它的父亲是一座七孔的石拱桥,母亲是一条叫“栖水”的大河。从五百年前,政府宣布官方漕运正式由此通过时,塘栖彻底改变了它的命运:土地并不适宜种植粮食,而良好的水运条件,却使它成为杭州的粮仓。徽州、宁波的商人,绍兴、东阳的手工业者,聚集在此,“负塘而栖”,沿河的商业迅速繁荣起来。在后来的数百年间,大清皇帝一次又一次来到塘栖后,它与南浔、乌镇成为江南最繁华、最富庶的三个市镇。

    很少有地方会成为时光岁月与兵灾人祸的漏网之鱼。于是,倭寇的快船曾在大运河中百历争流,徐海领着海盗们在西石塘上大开杀戒,挨家挨户地抢劫;而太平军也与绿营兵勇为争夺七十二条半弄堂激烈巷战,东小河火药房爆炸后,滚滚浓烟弥漫在翠紫湖的上空,久久不肯散去。

    就在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前夕,清朝政府又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思想大屠杀留给了地杰人灵的塘栖,那场二百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几乎让所有塘栖的读书人都扔掉纸笔,要么去学佛,要么去经商。

    杀完了杭州城所有的满族人后,大平军又烧毁了塘栖镇上的每一处梵刹道宫,留给故乡的只是晚步弄里的一个瓦砾山,若干年后正好用来填埋北小河,成为埋葬“东方威尼斯”的第一抔土。

    武昌城下的枪声还未曾响过,“仙鹤”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业品商标之一印在了大纶丝厂的货柜上,运到大洋彼岸。而塘栖商人与沪杭买办之间的讨价还价,化作一串莫尔斯信号,从丁山湖上的天空划过。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塘栖又被分为水北、市东、市西三个镇,由三个镇长和两个警署来管理。塘栖人逐渐学会用电话问候远方的亲友,习惯在明亮的电灯下逛逛广济路的夜市。乘火轮船来的戏班子,凌晨刚把整本戏文唱完,一声悠长的“回声”拉过,占浙江省五分之一还多的缫丝机正好轰轰响起,五千多个女工拎着饭盒排队进人丝厂大门,塘栖又开始新的一天。

    想想塘栖街头,那些现在看来很可笑的建筑,在当时规划者的眼里,与世贸大厦之间的距离只有零点零一厘米。也许我们无权责备谁——当年父辈们挥汗填平西小河的时候,真的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在帝国主义的炸弹落下时,防空洞可以掩护我们弱小的身躯。

    都说故乡是祖先漂泊的最后一站——祖父告诉我,他两岁时来到塘栖,那年正好袁世凯取代孙文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而我却在十五岁那年夏天,随父母徙家临平,来到了我女儿的故乡。沿着东大街长长的石板路去临平中学,桂芳桥堍临河的茶馆仍有老人在吆喝,方泳隆的石库门里,下午还会飘出云片糕的香味,只是梅头堰已不再有牛车……婚后寓居东大街,曲营精舍旁是三百五十年前的东江草堂,风雨之夜仿佛传来沈去矜、张祖望、毛先舒在南楼的唱和之声,时而无奈,时而悲壮。由赵家弄北行,穿过大园,便是曲园先生“史埭春灯”处。“史家埭上春风醉,看了花灯缓缓归。”在自己的书斋里,逗逗小女,翻翻《劳氏碎金》《春在堂随笔》,感觉一切都有渊源,沈东江、劳平甫、俞曲园其实离我很近,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传递。

    后来,和两位塘栖的学子一同寻访我家年逾八旬的外舅婆,她是我妈妈的舅母,刚从塘栖耶稣堂长老会中退下来,亲历了民国、抗战、解放、“文革”,直到改革开放。她的公公(我妈妈的外祖父)曾追随苏格兰传教士金·乐德创办了塘栖耶稣教总堂,成为教会的第一任长老。在老人的讲述间,童年依稀的记忆被一点一点唤起——幼年在水北教堂里生活的日子里,昏暗的大房间、带着木百页的窗户,还有内藏暗室的壁厨——现在知道,是那位美北长老会的传教士在东南自保的动乱岁月里为自己备下的栖身之所。星期天的下午,大人们关好门窗,放下布帘,偷偷地聚会祷告,分食饼酒。待我再去抄录“文革”时被外舅婆偷偷珍藏下来的《纪念金·乐德石碑》时,昔日的铜版照片与英文《圣经》早已化为尘埃。甚至在“百度”和“google”里也找不出金·乐德的一丝痕迹,好像此人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传教士、外家二代长老和我幼年居住过的小洋楼,也已坍为一堆瓦砾,证实了基督对圣殿的预言:“这地方的每一块石头都要被拆下来,没有一块石头会留在另一块上面。”(《新约·马太福音》)

    大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有名的学者,曾经花费很多时间撰写《洛阳名园记》。在他眼里,洛阳园圃的废兴,见证着洛阳的盛衰,乃至天下的治乱。而在我看来,《塘栖艺文志》的撰著,也成为中国历史变迁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而那一团火,从江湖诗僧的行囊间开始,它穿过新桥湾的会元石牌坊,停驻在吕水山的德勋书院前,倭寇、太平军、造反派曾试图将它打灭,卓天寅、劳氏兄弟、彩燕又重新将它拾起,一代又一代为其传薪。

    等我再读泗水潜夫《武林旧事序》:“及客修门面,闻退场老监谈先朝旧事,辄耳谛听,如小儿观优”时,不觉笑道:那个傻孩子,不就是我吗?



                                  2005年冬于临平东海花园之曳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临平文化中心
国风杭州地铁
共享“花”车
南京北部新城
永旺商业项目
钱塘安置项目
西湖步行街
未科航拍
朗云
古玉兰开花
钱塘新项目
锦尚和品府
钱塘高铁站
未科中轴线
临平新城
钱江世纪城
万科大溪谷西
和平广场概念
良渚城建
临平二环
大马弄
南苑街道
临平
杭州大厦
奥体
杭州天际线
西门市集
良渚文化走廊
欢肆效果图
墨尔本高楼
勾庄
临平体育馆
奥体世纪城
江南科技城
馥香园航拍
金沙湖航拍
城北万象城
科创趣城
杭州西站
运河
和平里
杭州南站
浙金地块
武林新核心3
武林新核心2
武林新核心1
浦东御桥湾
绿城潮听明月
未科湿地开发
金色钱塘
文教、申花
世纪城地标
滨江棠前嘉座
钱塘江大潮
苏杭城际铁路
春和云境
未科3兄弟亮灯率

小黑屋|手机版|电脑版| ( B2-20080242 )

GMT+8, 2024-5-4 12:25 , Processed in 0.04118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