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正式瓜佬儿 于 2014-3-26 21:16 编辑
昙花庵路运河桥东侧运河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平行,但西侧的非机动车道上、下则建成了倒“U”型走向,并不与昙花庵路桥平行。换句话说,西侧的非机动车上桥或下桥都有绕很大的一个弯。运河桥机动车从水湘路处开始上桥,而非机动车则要到运河西路处才能上桥,上桥至桥中心的本来只要70米,绕行后至桥中心大约为200米。
现在的情况是,几乎所有的非机动车都在走机动车道,甚至包括行人,这样桥上就存在着机动车、非机动车及人混行的现象。长久下去,极有可能发生事故。
现在建议,昙花庵路西侧的非机动车道重新建设,建得与东侧一样,如果不是现在就考虑改进,出了大事就麻烦了。
此事我曾经反映过,交警部门有一个意见(附后),而建委的答复我感觉很离奇。根据他们的说法,好像这是不得以而为之的设计(详见附后),他们最后说:简言之,这是两不利条件下“相权取其轻”的结果,希望市民理解。对于所反映的实际情况,建议加强标志标识引导及安全管理措施。 我觉得这是不负责的说法。“天大地大,人民为大”, “两害”相权取其轻,当人民群众的安危存在危险的时候,是根本没有理由来进行比较的,一切均应以人为本。在目前实际路面情况,仅靠“加强标志标识引导及安全管理措施”很难取到实质性的效果。有关部门应“居安而思危”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如果今后由此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究竟谁应该担责? 应当指出,桥、路的设计、周边的房子建造的规划是一体的,是同时规划的。桥在周围土地出让之前就已设计和建造,只不过因为拆迁等问题而拖延了几年,桥的建造与周边的环境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推托不得以才如此也说不过去。 此外,昙花庵路运河桥北面的衍家桥(严家路运河桥)情况与昙花庵路运河桥情况几乎一样,但采取就是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并行通过同一桥面并分道的,从目测看其坡度还不如昙花庵路运河桥那么平缓。所谓要昙花庵路西侧要设计慢车道则坡道路面就要加长的理由不见得能够成立。 现在昙花庵路运河桥刚建成不久,车流、自行车流、人流还不算很多,但昙花庵路是通向城东的东西向主要通道,今后车流、自行车流、人流将会猛增,如果现在不开始加设西侧两边的慢车道及人行道,等到“亡了羊才来补牢”就晚了。
图一:
(非机动车上桥路呈倒“U”字型,差不多在桥的中心的西侧与昙花庵路运河桥90度,设计上非机动车必须大长度绕行。专家可能从设计效果上来看是否美观,但不考虑是否实用和安全) 图二:
(骑车的、行人几乎全部走机动车道,非常危险,即便大量人员二十四小时值守估计仍无法阻止非机动车及和行人在机动车道上走)
图三:见附件
(在东侧的红绿灯口,待通过红绿灯的非机动车行人阻塞了机动车的右向转弯)
附一:网友评论http://zzhzbbs.zjol.com.cn/thread-18436984-1-1.html
附二: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回复 12月24日,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回复: 经实地查看:昙花庵路运河桥西面非机动车上桥匝道不与主桥面平行,非机动车上下桥需要绕行相当长的距离才能上桥。因此,目前存在昙花庵路西向东过运河桥的非机动车借用机动车道行驶的情况。由于市政道桥建设部不属于交警部门负责,该段道路也未通过验收,没有移交交警部门管理,故交警部门无法对该情况进行处置。但属地中队将会把情况进行汇报,提出可行性措施,尽可能解决该问题。经沟通,反映人表示理解。
附三:市建委回复 1月3日,市建委回复: 昙花庵路跨运河桥梁在方案确定前,我委组织专家及相关部门进行了专题的研究论证,确定以下的原则:非机动车应考虑骑行过桥,坡度控制在2.5%以内;运河桥西接线在运河西路以西的规划支路前落地,并保证有一定的安全距离;运河西路下穿接线桥净高不小于4.5米。按以上要求,最终确定桥梁采用西侧接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引桥分离,非机动车匝道沿运河西路布设,东侧接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引桥同断面布置的形式。
毫无疑问,非机动车道采用与机动车道平行方式,对使用人来说更为便捷,昙花庵路运河桥西侧非机动车道之所以采用匝道绕行方式,主要是缘于两个困难:一是用地条件所限,为保证桥梁的通行能力,目前所实施的方案已局部占用两侧地块用地;其二,也是更大的难度在于路网的限制,如果把非机动车道拉直,起始点将直接落在昙花庵路与支路交叉口上,如果继续向西拉过三新路,则不仅占用更多用地、花较大的费用,同时也会增加绕行距离、降低服务水平。简言之,这是两不利条件下“相权取其轻”的结果,希望市民理解。对于所反映的实际情况,建议加强标志标识引导及安全管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