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汇钱潮:FinanceQC
关注,就多一点赚钱机会
美国当地时间10月6日(周一),苹果公司蓝宝石玻璃合作商GT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c(以下简称为“GTAT”)股价惊魂暴跌引发了大洋彼岸尚处于黄金周假期的资本市场人士的强烈惊叹。
由于对外宣布已经正式申请破产保护,GTAT股价当日开盘后瞬间大幅杀跌至最低0.75美元,最终以0.80美元报收,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11.05美元的跌幅高达92.76%!而这种A股市场罕见的猛烈跳水事件,本身就是一种极其深刻的风险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类似GTAT的投资风险在A股市场不是没有,而是早已出现——不同之处在于沪、深A股市场的涨跌停板制度让投资风险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进行了消化。
在GTAT壮烈的跳水背后,其本质是蓝宝石屏幕盖板产业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还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而iPhone6和iPhone6plus放弃采用蓝宝石屏幕盖板只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3年11月,GTAT曾和苹果达成一项价值5.78亿美元的合作协议,计划实现成本仅为十几美元、产能两千万片的蓝宝石屏幕盖板。但由于GTAT的关键技术还不过关,也没有规模化量产经验,导致成本高达55美元,并且没有解决应力问题等缺陷,最终迫使苹果最新一代iPhone手机不得不放弃了采用GTAT的蓝宝石屏幕盖板,并彻底引爆了GTAT眼下的破产危机。
实际上,类似的情况早在A股市场已经上演,市场的投资热情与产业的技术和经验不足所产生的巨大反差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一地鸡毛。纵观A股市场上市公司,早在2007年就开始尝试聚酰亚胺产业化的深圳惠程便是比较鲜活的案例之一——曾经创下86个交易日累计跌幅接近90%的记录。
今年5月初,为了减轻上市公司的负担,深圳惠程对外宣布将其控股子公司长春高琦33.63%股权转让给公司控股股东、前董事长吕晓义,持股比例下降至51%——这意味着深圳惠程终于不得不承认一个血淋淋的事实:自2007年以来,长达7年多,连续巨额投资高达数亿元的聚酰亚胺产业化梦想,破灭了。
作为深圳惠程聚酰亚胺产业化项目的实施主体,长春高琦与上市公司的渊源要追溯至2008年初。当时深圳惠程以自有资金1400万元对长春高琦增资入股。增资完成后,深圳惠程对长春高琦的持股比例为56%,并在随后连续多次投入现金增资或收购股权至持股比例最高达84.63%。
2010年1月初,在聚酰亚胺产业化领域铺垫多时以后,深圳惠程终于对外抛出了一项增发计划——计划以募集资金投入33,140.83万元建设聚酰亚胺产业化项目,项目建设规模:
(1)年产高温过滤用聚酰亚胺纤维2,900吨;
(2)年产电缆护套用聚酰亚胺连续纤维20吨;
(3)年产聚酰亚胺纤维织物80,000平方米;
上述三项产能达产后预计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74,000.00万元,年利润总额17,012.74万元,年净利润12,759.55万元,税后内部收益率43.66%,投资回收期4.28年。
然而,根据2010年初的规划,这项豪掷数亿元的聚酰亚胺产业化项目建设期2年,达产期3年,但在随后的四年多时间里始终让二级市场投资者极其失望:
早在入股长春高琦前后,深圳惠程就曾经对外宣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与长春高琦合作所得到聚酰亚胺纤维综合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具备了产业化生产的条件。
但到了上述增发窗口期的2010年4月,深圳惠程再次对外披露的口径是——“长春高琦仅通过示范生产线生产出了数百公斤聚酰亚胺纤维,年产300吨纤维的生产线预计在2010年8月正式投产,公司能否将示范生产线的成功工艺和技术顺利推广到300吨生产线和募投项目的2,900吨生产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而后深圳惠程2013年报进一步披露,上述项目并未达到预期收益,主要原因系“该项目刚刚进入市场推广阶段,尚未进行大规模销售,同时公司尚未进行大批量生产以及销售,自2010年通过定增募资投产以来迟迟未见效益,2013年亏损接近900万元。”
需要强调的是,截止2014年6月30日,深圳惠程“高性能耐热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化项目”已经使用募集资金29,950.89万元,占募集资金投入总额的90.37%;“2,900吨高温过滤用聚酰亚胺纤维项目”则按照募投计划已经建成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化生产线1条,该生产线最大产能为每年约300吨,较计划产能悬殊巨大;而受市场需求不足和技术仍需完善的双重因素影响,“20吨电缆护套用聚酰亚胺连续纤维和8万平方米聚酰亚胺纤维织物项目”则甚至还没有开工建设。
对此,深圳惠程方面给出的最新解释,无异于在告诉市场投资者苦心经营长达7年多的聚酰亚胺产业化项目几乎都打了水漂——
按照现有已经建成的生产线投资水平和额度,募投剩余资金3,189.94万元再投入生产线建设,公司预计新增聚酰亚胺纤维产能为每年约200吨。假设募投资金全部投入,预计聚酰亚胺纤维全部产能为每年约500吨,这与募投预期2,900吨产能相差较大。
在公司募投项目开始前,国外只有奥地利赢创公司建成了高温过滤用聚酰亚胺纤维生产线,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开工建设高温过滤用聚酰亚胺纤维生产线的企业,由于没有成熟定型的生产线设备,公司只能依靠自己对工艺和设备进行改造。按照多年市场推广后客户的最粗纤维需求和多年设备磨合后生产出合格纤维产品的最高生产线速度,公司计算出该1条生产线最大产能为每年约300吨。
根据300吨聚酰亚胺纤维产能和产销率100%计算,公司预计销售收入为6,000万元;假设募投资金全部投入,根据500吨聚酰亚胺纤维产能和产销率100%计算,公司预计销售收入为10,000万元。由于营业收入无法覆盖成本、费用和摊销,吉林高琦预计将继续处于亏损状态。
目前,吉林高琦除使用募投资金建成1条聚酰亚胺纤维生产线外,使用自有资金也建成1条聚酰亚胺纤维生产线,最大产能每年约240吨。吉林高琦现有聚酰亚胺纤维最大产能每年约540吨。按照2013年报披露的聚酰亚胺纤维销售情况,吉林高琦的产能利用率不足25%,在市场销售没有出现重大改观前,公司将谨慎投资剩余募集资金。
需要补充的是,深圳惠程早在2009年就开始布局的另一个重要领域——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电池隔膜项目,也同样出现了大打折扣的窘境。
2011年3月,深圳惠程抛出的“年产2亿平方米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电池隔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总投资额约6亿元,计划在2011年7月前正式开工建设,2014年项目预计达产。
但最新的消息是,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电池隔膜产品(一期)项目建设期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预期在项目建成两年内可以逐步实现PI纳米纤维电池隔膜4000万平方米产能。
今年9月底,深圳惠程给出的消息则是“由于产品性能指标和生产工艺尚未最终定型,江西先材的生产设备采购工作尚未开始,由此影响项目建成投产时间比原计划延迟9个月以上。”
反观二级市场表现,自2008年底创下最低5.56元/股触底反弹之后,深圳惠程股价一路扶摇直上,到了2009年底增发事项停牌前41.30元/股(后复权),累计涨幅已经超过7.4倍;而自2010年1月4日披露增发预案至2011年3月30日创下历史最高点,深圳惠程的股价继续一路高歌猛进,累计涨幅257.02%,较之于2008年底最低价更是累计上涨超过了27倍之多!
结合机构参与增发的盛况也可见一斑。按照最终确定的发行价格30.11元/股,较经调整后的发行底价12.20元/股溢价仍然高达146.80%。其中,华商基金甚至还报出了36.00元/股的最高价,较12.20元/股的发行底价高出近3倍。
然而,随着聚酰亚胺产业化项目进展不断低于市场预期,深圳惠程的股价终于出现了GTAT类似的“雪崩”——自2011年3月30日创下历史最高点以后,短短86个交易日持续震荡下跌,累计跌幅高达84.74%!即便是触底以后,深圳惠程的股价依然表现羸弱不振,将近2年的时间里基本上保持低位箱体震荡的运行格局。
值得玩味的是,同样是抱着新材料领域的产业化梦想起飞,无论是GTAT的蓝宝石还是深圳惠程的聚酰亚胺,都无一例外地折翼于技术、经验和市场的不成熟。
但较之于GTAT幸运得多的是,深圳惠程消化了梦想破灭对二级市场股价的巨大冲击花了足足三年多时间,并且不存在申请破产保护之虞,甚至还可能在后续的资本运作过程中迎来凤凰涅槃——只是,这到底是境内外市场投资者的幸运呢还是悲哀?
金汇钱潮关注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