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浙江大学因“最强大脑”火了一把——12月18日,在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节目中,来自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和计算机学院的师生,共同完成了一个用脑电波操控小白鼠走迷宫的挑战。 昨天,记者采访了项目负责老师——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研究团队副教授许科帝,他透露了很多在镜头中看不到的“内幕”。 尽管电视节目上挑战是成功了,但许科帝说,这并不是终点,几名学生回校后就一直在做“反思”,因为在他们看来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在发送脑电波给小白鼠的过程中,是不是可以有最佳点位、最佳时间。 用脑电波操控白鼠走迷宫 5人带着3只白鼠挑战“不可能” 许科帝说,上周日大家看到的这项挑战项目,其实是今年8月赴京录制的。 “从接到节目组邀请到上节目,也就一个月时间。”许科帝说,他带着3名研究生、1名技术员去了北京。5人中,两人是研究生物医学工程的,两人是研究计算机的。同行的,还有3只小白鼠。其中一只,就是出现在电视上戴着“博士帽”身背“小红箱”、被主持人撒贝宁称为“小飞侠”的小白鼠。 节目中,挑战者黄丽鹏通过脑电波向小白鼠发出指令,完成了节目组设置的四个关卡:第一关,穿越城市道路;第二关,过水桥;第三关,过隧道;第四关,穿越沙漠。最后需要在60秒内,用脑电波操控小白鼠穿越沙漠地带到达“飞碟”。挑战者共有两次机会。 从镜头上看,小白鼠是不愿意跳出箱子的,更不要说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系列前进、转弯、找到目的地等活动,它的一切行为,全受黄丽鹏的脑电波控制。看过节目的人可以发现,黄丽鹏用意念操控小白鼠做了三个动作:前进、左转与右转。 黄丽鹏一次就挑战成功了,但是,以许科帝的话来说,还是险胜的。毕竟是在倒数2秒时,小白鼠才完成即定的动作到达目的地。 最难的是控制生命体 环境习性都会让小白鼠“闹脾气” 挑战中,不仅操控意念的人是经过挑选的,小白鼠同样也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即使这样,挑战起来仍然有相当大的难度。 “别看我们之前用脑电波控制过无人机,也在实验室带着小白鼠‘玩’过很多次,但是,在节目现场能否挑战成功真的心里没有底。”许科帝说。因为在实验室里,小白鼠经过几次试验对环境比较熟悉了,但央视节目中的挑战环境则要复杂得多。小白鼠活动的沙盘是央视在录节目前一天才制作完成的,比浙江大学实验室的沙盘大了约10倍。“实验室的沙盘才3米×3米。” 同时,小白鼠喜欢阴暗环境,而这次却要在灯光聚集的拍摄环境下活动。 撇去这些因素,最有难度的是控制像小白鼠这样有生命体的物体时,还要考虑到它会受主观行为的影响。比如说最后通过“沙漠”时,喜欢钻角落的它不愿意大步向前,会选择迂回前行的方式。有时候,控制的生命体有着自己特定的行为特征,而接到的指令若与它的行为特征不符,它就会“犟”一下 “闹脾气”。就像大家在节目中看到的那样,在经历第三关过隧道时,它总是徘徊在2号隧道口或2号、3号隧道口,就是不愿意“光临”3号隧道口。在讲解中听到,仅这个环节就耗了30分钟。 人、鼠、计算机指令是否能够完美地配合完成控制与被控制,取决于人的指令发送速度快不快,计算机能否准确读到并且传递给老鼠,老鼠在哪个位置、提前多少时间接收到信息才能最佳执行……“若不是做完了全程,真的很难说会成功!”许科帝说,哪怕实验室里有过成功的经验,也很难保证每次相同的人、相同的鼠、相同的计算机程序下成功率能达到100%!“这就是控制生命体时必须要承担的风险,是与控制机械手等机械体最大的不同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