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交通部科学研究院等多家权威机构正式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济南、哈尔滨、北京位列全国堵城前三,而杭州与深圳因为治堵效果显著而被评为“年度治堵典范之城”。 “治堵典范”,杭州凭什么?首先看数据,以G20峰会为分水岭,杭州下半年拥堵程度下降了13%。其次看举措,乘着服务保障G20峰会的东风,杭州大力提升城市交通的硬件与软件,“四纵五横”快速路网基本成形,大数据治堵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坚持公交优先,2016年杭州日均公交客运量提升至413万人次,全年增加公交运营里程241公里,新增公交车辆150辆,新建和改造公交停靠站280个;去年,杭州新增公共自行车服务点80处、更新公共自行车10000辆。 成绩面前,保持清醒是必须的。面对交通部科研院的报告,我们不能“选择性忽视”,因为就在同一份报告中的“2016年十大最堵城市”排行榜上,杭州名列第8。“治堵典范”是成绩,“最堵城市”是差距、是现状。治堵,杭州依然任重道远,还有好多硬仗要打。 最大的硬仗当数地铁建设。横向比较,杭州地铁运营里程已明显落后于南京、武汉、成都等城市,省内宁波也有后来居上之势;纵向前瞻,距离2022年亚运会只有5年时间了,地铁建设可谓“只争朝夕”。今年,杭州要确保开通地铁2号线全线、4号线南段;而未来5年,则要全面建成十条地铁线,地铁运营里程达446公里。时间之紧迫、任务之艰巨不言而喻,但又是一场必须打赢、没有退路的硬仗。 依托“智慧城市”,杭州的“智慧交通”前景广阔,拥有无限可能性。杭州需要进一步脑洞大开,尤其需要超越互联网工具的大智慧,向市场要服务,向社会要资源,与企业共建共享 “大数据”,寻求实现“互联网+”之下的交通治理。杭州公务用车服务中心联姻滴滴出行,良渚社区缔约曹操专车,就是“智慧交通”的有益尝试。 治堵,杭州还要善于学习借鉴“他山之石”,比如同样被评为“年度治堵典范之城”的深圳。治堵先治乱,深圳对待交通违章违法,处罚之严厉是全国之最;去年8月起,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HOV”车道,“HOV”车道也称“大容量车辆车道”或“多乘员车道”,乘客多于一人即可走此道,属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舶来品”,目的是缓解早晚上下班期间的交通高峰拥堵状况。其实在美国还有一种“HOT”车道,属于收费的快速路,其好处是,一些有急事要办的人可以选择HOT车道,另有一些不急的人可以选择其他车道,各行其道、各得其所;HOT车道同样对合乘车实行免费。 地铁建设等完善交通设施的硬仗要打好,城市交通治理创新的硬仗也要打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