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8|回复: 0

65岁老杭州历时5个月遍访158口古井 以“井”串起杭城别样的文化名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3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老陶再次寻访“一井十眼”的郭婆井。

  “直到65岁,我才发现,关于杭州井的故事,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昨天,游历过上百座城,却执念于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住望江门的65岁老杭州陶德富如此跟时报记者打照面。

  过去的13年,陶德富攀登了西湖边的180余座山,足迹遍及杭城的河溪、石桥和古城墙,如今又开始寻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另一条文化脉络——井。过去5个月来,老陶奔走千余公里,走遍了杭城99处地点的158口井,其中最早的井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新井距今挖凿只有60多年。

  “水是生命之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历经风霜的井,是杭城文化历史和空间格局变迁的见证者,读懂了井,也就从侧面读懂了杭州。”陶德富说。

  解放路与浣纱路交叉口的相国井已不再使用。

  对井的感情源于儿时的记忆

  昨天下午1点,时报记者在鼓楼的城墙下见到了陶德富。他戴着细边眼镜,留着一头干练的短发,两鬓稍许有些花白,但依旧精神奕奕。粗条纹的蓝色衬衫束在卡其色西裤里,领子间挂着墨镜,脚踏登山鞋,一点都看不出已年逾六旬。

  一开口,老陶就笑了,面色红润:“小伙子,你这么年轻也对井感兴趣哦?现在的80后、90后,基本上一生下来用的就是自来水吧。”

  “‘饮水不忘掘井人’,我们生在自来水时代,只是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为了表示自己有备而来,记者翻出“临阵磨枪”习得的知识:“最早,杭州人住在西湖边就地取水,后来城区扩展,喝水就成了民生问题。为此,早在汉晋年间,杭州人就开始凿井,到了唐宋愈加兴起,明清时到达鼎盛,可谓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郭璞、李泌、钱镠、白居易等人都对杭州的‘凿井饮水’做出过贡献。”

  老陶听完“哈哈”一笑,乐了。“这个太泛,我们那个年代才感受得亲切。”他托了下眼镜,出神地指着十五奎巷上的一口水井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家就住在望江门玄坛弄(如今早已拆了),那时候自来水还没普及,冰箱、空调也没有,街坊邻里几十户人家共用小街上的三四口水井,喝水、煮饭、洗衣服……一切用水全靠它们。”

  老陶的父亲是跑运输的,夏天下班回家一身汗,父子俩就一起穿条短裤吊起井水在井边冲凉。“井水是地下水,温度冬暖夏凉,夏天起码比外面30多摄氏度的高温低五六度,妈妈早就用井水给我们‘冰’了啤酒和西瓜,擦了竹榻。洗完澡,我们往竹榻上一躺,乘凉、吃‘冰西瓜’,别提有多爽了。”他很回味。

  “杭州的自来水,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逐渐推广开来的。当时,我们这片居民区就一个取水点。十五六岁的时候,我就去取水点买自来水挑回家。”老陶说,那时候父亲的工资是十几元,买一次水需要3分钱,可以挑一担水约100斤回家,够一大家子用两天。不过,即便如此,许多老人家还是习惯用井水。“自来水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准。逐渐地,井水就慢慢开始变为洗衣服、拖地的生活用水了。到了80年代,我搬了新家,家家户户都有了自来水,井就渐渐从我的印象中淡去了。”

  茶啾弄的茶啾井居民至今还在使用。

  每一口井都有一个故事

  老陶说完,跨上一辆公共自行车,大手一挥:“走,跟我去看看隐藏在杭州老城区大街小巷里的井。”记者欣然前往,只是没想到老陶的体力竟不比年轻人差,一下午骑车近3小时,寻访了20多口井,他竟大气不喘。

  穿梭在上城区的大街小巷里,老陶如鱼得水。在牛羊司巷17号的古井旁,他向记者解说了这口古井因地得名的来历。“那时,这里是官办引入畜牧业牛羊的地方,这口井一度成为饲养牛羊的水源。”老陶的包里塞了个小本子,里面有他这5个月来走访158口井记下的简要笔记,足足有40多页,记得工工整整。但说起这些井,他完全“脱稿”讲解,笔记本上2行字,他可以滔滔不绝说上半小时。

  寻访中,一些古井已经弃用,成为历史景观。比如位于解放路与浣纱路交叉口的相国井,是杭州现存为数不多的千年古井之一。它建于唐代德宗年间(780—805),当时杭州人口近10万户,杭州刺史李泌引西湖水到城内各地,出水口开六井,供杭州居民饮水之需。李泌后为宰相,杭州人为示纪念,将此取名为相国井。六井是杭州最早的供水设施,其余五井均湮没,仅存相国井,是杭州城市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见证。

  金钗袋巷古井(又称白衙巷义井)旁,三个居民正在用井水洗衣服。“这里曾是南宋官署的茶场、杂物场聚集地。正是因为人丁旺,当时作为皇城根下主城区的上城区,居民几乎都扎根在这片,几乎每隔一段,就凿有水井。”老陶如数家珍,一路带着记者走访了凤凰山脚路、宋城路、四牌楼等小巷路边、院落里的单口井、双口井、四眼井……其中不少井至今还在使用,只是由于自来水的普及,更多地作为生活用水,洗衣服、拖地板、清洗之用。

  位于茶啾弄77号附近的茶啾井,井水清澈,竟可见底。年逾六旬的蔡大妈正和邻居在取水洗衣服。一名大伯从外面回来,直接从茶啾井里取水直饮:“我们这个井噢,水质起起伏伏,这两年上城区的井都设了‘井长’,有人管理,‘五水共治’以后,水质又开始变好了。”

  老陶一路上讲得绘声绘色,紫阳泉的双口井有“泥马渡康王”的神话;瑞石亭13号对面的瑞石四眼井,有着四户人家同时打水的佳话;位于大井巷22号的省级文物“钱塘第一井”旧名寒泉,为五代吴越时韶国师所凿,规模甚大,明弘治年间,井口改为五眼,历千年不竭,是唯一的省级文物井。

  最让人惊叹的是坐落于吴山脚下的郭婆井,是杭州历史悠久的古井之一。它“一井十眼”,是杭州井眼最多的古井。“水清,水量充沛,让它在千年里特别受欢迎。”老陶说,清代戏曲家李渔晚年定居吴山脚下,写过一篇《郭婆井赋》,赞颂郭婆井水“不浊不咸”,称其为“美泉”。

  人食五谷杂粮,圣人也得喝水。杭州最富有诗意的古井位于市中心的孩儿巷98号内,据说宋代大诗人陆游曾数次寓居于此,写下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流芳千古。

  “饮水思源”说的是不忘本

  找寻一座座古井,老陶的兴致越发高了。

  “这5个月来,我坐公交、骑自行车、徒步千余公里,寻井真的不是一时冲动。”他说,自己是个热爱生活的人,退休前从事的是林业工作。去年11月,一次偶然的龙井聚会喝茶,触动了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那天,老陶和老同学在翁家山喝茶,看到“龙泉”古井的井沿被取水的人一次次用绳子拴着桶吊井水,磨出了深深的痕迹。“这是成百上千年才磨出来的印记,当时我就被震撼了——这是这座城市的烙印,由此,萌生了‘寻井’的想法,即便一天往返30公里空跑一场,也不后悔。”他说起了“寻井”的缘由。

  老陶将水井比作城市的眼睛,说在60年前的杭州,没有水井不仅居民不能生活,城市也没了灵气。“每一口井都有自己的故事,它静静地隐藏在杭城的各个角落,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最近,王力宏不是也来杭州收集风和水的声音了吗?其实在我看来,井文化是另一种别样的城市之声。”老陶说,把这些丰富的古井资源串联起来,将“井”连接成一条文化旅游线路,就能感受到杭州千年历史名城的文化气息。

  “如今,尽管在自来水时代中,原本杭城的数千口井大多已废弃,并远离了人们的视野,但许多关于井的故事还在一些地名中得到延续,如大井巷、义井巷、百井坊巷、井弄等,它们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水井密集的坊间、居民区。”老陶说,“饮水思源,说的是不忘本,不忘杭州的悠久文化与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共享“花”车
南京北部新城
永旺商业项目
钱塘安置项目
西湖步行街
未科航拍
朗云
古玉兰开花
钱塘新项目
锦尚和品府
钱塘高铁站
未科中轴线
临平新城
钱江世纪城
万科大溪谷西
和平广场概念
良渚城建
临平二环
大马弄
南苑街道
临平
杭州大厦
奥体
杭州天际线
西门市集
良渚文化走廊
欢肆效果图
墨尔本高楼
勾庄
临平体育馆
奥体世纪城
江南科技城
馥香园航拍
金沙湖航拍
城北万象城
科创趣城
杭州西站
运河
和平里
杭州南站
浙金地块
武林新核心3
武林新核心2
武林新核心1
浦东御桥湾
绿城潮听明月
未科湿地开发
金色钱塘
文教、申花
世纪城地标
滨江棠前嘉座
钱塘江大潮
苏杭城际铁路
春和云境
未科3兄弟亮灯率
沪乍杭铁路
晚上10点的仓前
东湖公园
今年预计交付的新房
良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钱江世纪城主场
这里运河桥造好了
南星桥板块探访
衢州老家绿城房子交付
奇葩户型
4月25日拍卖地块一览表
春和云境
运河二通道
长城创意园开始拆了
这一套房子亏本了
湘湖太古里商业项目规划
湿地河港之上的未科
15号线精确站点公布
杭州二手房库存排名
又一楼盘被曝停工
运河湾TOD
奥体亚运村近照一波
富力地产亏损 157亿
世纪城春季夜景
极氪挂牌了
几块铁架子卖270万
小河油库住宅方案公示
乔司地铁站地块商改住

小黑屋|手机版|电脑版| ( B2-20080242 )

GMT+8, 2024-4-26 15:11 , Processed in 0.04012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