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共享”的话题一直长盛不衰,衣食住行,共享经济正在从一个新鲜事物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共享经济蓬勃发展,不仅让大家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一批创新企业也在这场消费革命中成为各自行业的领航者。 成立五年的滴滴出行就是出行领域中的代表者。过去五年间,滴滴出行悄无声息地改变了这座城的日常,它颠覆了人们传统的出行方式,它也为很多人提供了心仪的理想工作,如今,它正迈向更广阔的天地,成为了互联网企业中的“出海”先行者,下一段征程——国际化。 “滴滴一下”成为出行“习惯” 5年前出门打车,大家唯一的选择方式是出租车,而短短5年时间,在杭州这座浪漫的旅游城市,出行方式已经变得大不一样。 “以前打出租车只能站在路边挥手招停,或者提前打电话给出租车公司预约个车。”市民李女士说,“明明这种打车方式我用了十几年,但现在回想起来,却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李女士口中的路边“扬招”和“电召”,曾经是很多人出行的常态,但5年前,一个小小的平台,让这种常态成为了历史。 如今想要叫车,只要一部手机,一个APP就可以解决一切。在滴滴平台中输入你的目的地,发布出行需求,不久便会有车开到你的面前。同时,出租车也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有价廉的顺风车,有实惠的快车,也有高品质的专车服务。5年间,这些网约车出行方式不知不觉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每天的出行已经离不开网约车。 在市民王女士的花呗账单明细中,一溜的“滴滴打车”字样展示着它强烈存在感,“是不是最早一批滴滴用户,我不能确定,但自从下载了滴滴出行之后,它就没有从我的手机上消失,使用它已经成为我的习惯。” 如王女士这样的滴滴“粉丝”还有很多很多,据滴滴出行、无界智库、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在2016年1月联合发布的《中国智能出行2015大数据报告》,滴滴专车、快车平均打车成功率为89%,较路边扬招成功率高出约30%。根据滴滴的调查显示,网约车还覆盖城市边缘地区,也就是“城市末梢”,在空间上弥补了公交车和出租车服务不足的区域。 滴滴平台带来千万就业机会 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改善人们生活、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新就业机会。 高银龙是典型的“新杭州人”,2013年,他带着老婆孩子来到了杭州,在他眼中,这是一座“适合居住,很有人文底蕴的城市”。最早,高银龙找了一份销售的工作,但在他看来,这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与他的期待相去甚远,不过他并没有轻易放弃。一年后,一条短信改变了他的生活。 “当时滴滴正在招专车司机,薪水挺不错的,而且时间相当自由,我就去试试了。”之后,高银龙成为了滴滴在杭州的首批专车司机,今年,是他在滴滴的第四年,其间,他没有再换过工作,“对于专车司机这份工作我很满意,工作一点也不无聊,每天可以见到形形色色的人。而且只要够努力,能够获得很不错的收入。这是一份让人有自豪感的工作。” 随着滴滴公司的发展和业务的拓展,越来越多人在滴滴平台获得了如高银龙这样“转职”机会。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的学术支持下,滴滴出行发布了《新经济,新就业——2017年滴滴出行平台就业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从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在滴滴平台获得过收入的司机或车主,总数达2108万,相当于2016年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6.2%; 滴滴平台每天直接为264万司机提供人均超过170元的收入。 在新就业人群中,来自去产能行业的职工数量为393.1万,涉及煤炭、钢铁以及煤电、水泥、化工、有色金属等其他产能过剩行业。另外,滴滴平台上还有178.8万司机是复员、转业军人。同时,滴滴平台还为209.3万女性提供了就业机会。 如今,在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措施的大环境下,各类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等层出不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保就业”提供了可靠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滴滴为代表的分享经济平台创造了千万级的增量就业,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去产能职工、复员转业军人、零就业家庭提供了就业机会,为处在就业过渡期的人们提供了收入来源,起到了就业蓄水池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