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证监会IPO发审会审核有所趋严,发审会人员也大“换血”;加之IPO审核将从“精细化审核机制、长效信息公示机制和常态化现场检查工作机制”三大机制来继续落实“从严监管”要求,及参与企业IPO过会机制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IPO过会率下降。于是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企业IPO将进入一个艰难的下行通道,并得出IPO将逐渐放缓的结论。 那么,社会上产生的这种看法有道理吗?当然,从客观看,也不是一点也没道理:一方面,审核趋严是资本市场监管及把好资本市场第一道关口的需要,也是证监会应该履行的职责,这一点应是毫无动摇之事。所以,过会率下降,可能不是权宜之计,也并非监管部门的心血来潮。另一方面,证监会发审委班子大换血,试图通过严格审核来获得社会各界对企业IPO质量的高度认同,以此来提振广大投资者对证监会发审委的信任,最终消除原存在的一些问题带来的影响,让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广大投资者真正形成价值投资理念,从而为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然而,从长远看,企业IPO趋严、趋紧只能说是权宜之计。从各种因素考虑,提速IPO,让更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缓解融资困局才是根本目标。 首先,银行监管不断严格和规范,企业间接融资也变得相对困难,这需要直接融资加速来解决企业融资困局。比如央行等五部门颁布的资管业务新规,意味着金融严监管,银行要控制和防范风险,企业间接融资的渠道将变窄。因此,解决实体经济融资困局让更多企业IPO过会,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且也不容有任何迟疑和懈怠。 其次,中央政府及央行一直强调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中国证监会官员也在反复强调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比如刘士余就在不久前强调,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更突出位置,充分运用资本市场机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且证监会主席助理也表示,证监会着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尤其,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牢牢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方向,牢牢坚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从这些因素综合考量,证监会提高A股发行节奏的可能性很大,这是中国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事实上中国A股发行的速度也并不缓慢。据证监会资料,截至11月21日,A股IPO已达385家,超过2010年344家的峰值;年内首发募集资金1944.527亿元,超过了2016年的水平。另外,中国A股企业IPO堰塞湖现象依然突出,加上推行“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需要IPO企业较多。IPO审报企业远远大于实质通过的企业,且随着“双创”经济战略实施成效的逐渐显现,更有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需要IPO,服务“一带一路”企业需要IPO。因而,无论是振兴国内实体经济还是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为“一带一路”经济战略顺利推进,都迫切需要企业IPO提速。 另外,企业IPO提速不是坏事,也并不可怕,关键是随着企业IPO提速,已上市企业退出机制也应随之完善,既要让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够上市,又要确保上市之后成为“垃圾公司”的上市企业能及时退出,这样方能保证中国资本市场“血液”的正常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