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5|回复: 5

[摄影沙龙] 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6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才能拍摄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换句话说,一幅好的或者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这样的问题常常会在众多的摄影人中,当然更多的是在初学摄影的朋友心中萦绕。针对平时自己在观赏众多摄影佳作中受到的启迪,再结合自己的摄影创作实践,联想到当今国内外摄影赛事的评审,慢慢地悟出这样一个体会:
优秀的摄影作品=题材+机遇+技术+审美能力+表现手法
首先是题材。所谓题材,个人认为就是作品所要反映或表现的一种对象。比如战争题材,环保题材,社会生活题材,自然风光题材等等。这些题材又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内容细分为若干小题材,如社会生活的题材中可以分出文化娱乐的题材,医疗卫生的题材,民俗宗教的题材等,自然风光的题材也同样可以分出名山大川的题材,戈壁沙漠的题材,江南水乡的题材等等。
题材可以很宽泛,也可以很狭小。一个好的题材往往可以使一幅作品在内容的表达上以其特定的内涵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在世界级的新闻摄影大赛“荷赛”中,一些反映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热点新闻如中东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相关的作品,就会因其独特而新颖的题材在评选中占尽先机,拔得头筹。同样,当年国内解海龙的一组反映贫困地区孩子上学难的题材,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强烈撼动了社会,由此产生了“希望工程”,名噪一时。在风光摄影领域,一些反映西部大气磅礴、雄浑壮丽的片子也相对更容易打动评委的心,从而引得众多的摄影者向往西部、趋之若鹜。
相对就题材的比较来看,沙漠的胡杨与河边的垂柳,前者往往更容易出彩。西藏的喇嘛与浙江的和尚,前者也肯定更胜一筹。可以这么说,选择了一个好的题材,往往能使一幅作品在创作伊始就因为已经奠定了一个不错的表现对象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用于摄影创作所需的题材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如何在这庞杂繁多的题材中去选取能够让观者眼睛一亮的东西出来,也就是说在社会文化生活或自然人文景观中挖掘出一些能够切中时弊的,鲜见奇特的题材出来,亦就成为一个摄影者所应该具备的敏锐眼光和职业素质的基本条件之一了。
接下来再谈谈机遇。摄影与其被称为“姊妹艺术”的绘画所不同的特征是瞬间成像。它往往受到时间、空间、气候及周边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绘画可以不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画室里就能凭画家丰富的想象随意添彩。而摄影则必须在当时当地特定的环境里进行创作,主观愿望不可能去随意主宰客观场景的变化,只能在被动的等待中去主动地抓取一些稍纵即逝的物象变化,也就是等待所谓的机遇的出现。在创作过程中,有时即使拥有了一个相当不错的题材,来到了一个十分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但由于天公不作美,没有及时地出现理想的光线,或者其他可以用来渲染场景的物象,也就只好留下遗憾,或者继续等待,或者扫兴而归。而有时,虽然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场景,但由于一个意外的机遇有如神仙赐福般的在你正需要的时候降临眼前,引得怦然心动,甚或一阵狂喜,于是激情奔涌,于是忘记一切……只想着把这昙花一现的场景迅速而又贪婪的记录下来。很多人都去拍过云南的梅里雪山,这个题材已经显得有点审美疲劳,几乎都是相同的视角在表现着那座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峰。有的光线平平,缺乏生气,观之索然无味;而有的则色彩诡谲、神秘,影调强烈、醒目,再辅以晨雾缭绕,云彩飞扬,画面直逼眼球,让人过目不忘。因此,唯有抓住机遇,使理想中的光线、色彩及天象赋予画面激动人心的丰富的摄影语言产生,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一幅难得的佳作。
记得去年有一幅全国获奖作品《瞧这一家子》,画面中,一辆飞驰的摩托车上坐着一家三四口人,旁边紧紧跟着一条四蹄腾空拼命奔跑着的小狗,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正是因为这条小狗,使画面陡增情趣而得到了评委的青睐。据作者介绍,当时在构图的时候,仅是一辆摩托车,这样的画面很平常。但突然一条狗窜进了画面,作者眼捷手快,迅速捕捉到了这一天赐良机,从而成就了这幅作品。1998年冬天,我在拍摄《寒江独钓》的时候,正是恰到好处的出现了一条小舟,从而被我及时捕捉并永远定格在了胶片中。当时,我在浙江建德新安江边拍摄。清晨,江面上弥漫着团团白雾,我拿起相机取景、构图。远处一抹山峦在江雾中若隐若现地逶迤,近处,画面的右下方静静的靠泊着几条尚未苏醒的渔船。整体构成一幅很有江南水墨风情味的画面,可惜感觉在画面左侧缺少了点什么,显得过于空旷。正想间,一条小渔船穿破晨雾出现在江面。一阵激动,也顾不得多想,赶紧左右移动,构图、测光、对焦一气呵成,等到小船进入理想的位置时,果断按动快门,定格。片刻工夫,小船就隐没在一团又一团的浓雾里消失了。正因为这条小船,成了画面的点睛之笔而使这幅作品陡然增色。
诚然,机遇使摄影这门独特的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带有了一定的偶然性。摄影也固然需要机遇,但这机遇又是那样的可遇而不可求。其实,关键还是在于摄影者在创作过程中善于了解机遇、等待机遇、把握机遇、捕捉机遇,机遇往往会很慷慨的给予有准备的摄影者。否则,机遇与你擦肩而过可能都还浑然不觉。
第三便是技术。摄影技术是一名摄影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试想,一个摄影者如果连对自己手中的相机怎样操作都还不很熟悉的话,何谈摄影创作呢?作为摄影者,应该做到对手中的相机性能了如指掌,对一些硬件上的基本操作要求能十分娴熟的运用,所谓“人机合一”。这样才能在拍摄过程中,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气定神闲,有条不紊,不致因面临瞬息变化的场景而手忙脚乱,频频出错,坐失良机。
依赖当代的高科技电子技术,现在摄影者手中的相机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自动测光、对焦等高级功能,拍出一幅曝光准确的照片已经不是个很大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摄影者来说,对相机基本的感光、成像原理最好能够有所了解,尤其是光圈、速度在成像原理中的作用,两者相互间的组合变化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成像的影响,在不同的光线环境下如何进行曝光补偿等等,必须熟练掌握,这对摄影艺术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还应该了解自己所配置的不同焦距镜头的系数与功能,相机感光度的运用,数码相机白平衡的调整及拍摄光比反差较大的景物时如何控制高光溢出等等。了解光圈、焦距及拍摄距离的不同变化对景深所带来的影响,了解特殊环境下的拍摄手法,如大光比的拍摄,逆光的拍摄,动态物体的拍摄,夜景的拍摄等等。同时也应该熟练掌握对相机的辅助器材,如闪光灯、三脚架、快门线及一些滤镜的使用。掌握手持拍摄的稳定姿势,善于运用依托物,尽量使用三脚架。
在每次外出拍摄前,要对所有器材作一番检查。尤其是数码相机里的菜单设置,如感光度,白平衡及像质精度等,是否处于自己确认的状态,存储卡、数码伴侣工作是否正常,电池电量是否充足…… 这些最好能够养成习惯。我有一次外出拍摄,由于前一次拍摄时把感光度设置成了800,当时拍完后没有及时恢复原状,后来也就忘了。等到拍摄了几张片子后才忽然感觉到不对劲,速度怎都这么快?已拍摄的几张片子颗粒很粗,噪点明显,图像质量受到很大影响。由于疏忽而造成的损失有时是不可估量的,甚至成为永远的遗憾。
一旦掌握了摄影技术后,在以后的摄影创作中,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接下来也就涉及到审美能力的话题了。
一群摄影者来到同一个地方进行摄影创作,拍出来的照片有的颇见功力,而有的却平淡乏味。这就是每个人对视野内景致与物体的审美能力的差异所决定的。所谓审美,就是对景致与物体进行观察、认知、提炼进而达到心理上产生美的愉悦的一种过程,而在这样的审美过程中,又不自觉地融入了个人内在的文化底蕴,品味格调,并赋予其强烈的思想情感,直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最终使作品的意境得到升华。新疆美丽的喀纳斯湖吸引了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前往,我见过不少以此为题材的图片。一些优秀的摄影作品,构图得当,主题鲜明,色调醒目,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足见作者的匠心独运与深厚的艺术功底,而这与其很强的审美能力是分不开的,没有积累深厚的美学基础,没有具备敏锐的视觉观察,是不可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的。而有的同一题材的照片,虽然作者千辛万苦也总算来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拍摄了一大摞照片,但观看之后,总感觉要么不是照本宣科如实地记录风景,画面构图杂乱,光线平淡,要么就是毫无主题,信手拈来,见什么拍什么,如不看作者的介绍还以为是在附近哪个公园里拍摄的。真是枉费了这一趟远征。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练就一副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具备一双异同常人的敏锐观察力,这就是作为一名摄影者所应该不断培养、锻炼的重要一环。
摄影者应该不断地训练对物体的观察力。任何一个物体,比如一座山,一棵树,一条船,一只苹果,一只玻璃杯……在心理上应该将其固有的标签化的概念打破,在你的眼里它就是一根线条,一个色块,一个几何构成。在拍摄取景时根据构图的需要充分考虑将光线、影调、线条、色彩及质感等元素予以有机的结合,进行合理的布局。
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上,先贤引入一个很精辟的、富有禅意的见解,所谓“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只是山”,贯穿了山水画的创作过程。“见山是山”,是指作者对所要表现对象的客观映像,“见山不是山”,指眼前客观的景象经过作者主观上审美的要求予以重新认识,此时,“山”的概念已在作者心中淡化,眼前所看到的“山”已经只是画面所构成的一部分元素,创作步骤由此开始提升。接下来,作者便已是“成竹在胸”,“意在笔先”,泼墨挥洒,一幅作品跃然纸上。这时,再看完成的作品,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这山水的韵味却已经得到作者的提炼,意境悠远,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使画意达到极高境界。这样的过程,在摄影创作中很值得借鉴,对摄影艺术创作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平时的不断积累。除了掌握摄影的基本技术技巧外,还应该建立广泛的兴趣与爱好,音乐、美术、文学、历史、地理等都能涉猎,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所谓“功夫在诗外”。这样,在创作中,自然会感到触类旁通,灵感闪现,厚积而薄发。
最后就是摄影的表现手法。如何把眼前的景物按照审美的主观愿望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运用摄影所特定的表现手法来予以实施。在熟练掌握相机使用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创作需要灵活应用,如通过光圈大小的设置来达到景深的变化,或虚化背景,突出主体,或纵深透视,展示全景;通过快门速度的快与慢,来抓取物体的瞬间或表现物体的动感;还有使用重复曝光,慢门释放时拉伸镜头变换焦距及应用当今数码后期制作技术等等诸多的摄影与制作技巧,以达到作者所需要的创作效果,深化主题。我的一幅摄影作品《潮涌》,就是因为采用了慢门的表现手法,赋予了画面以虚幻、灵动的美感。
1999年的一个夏夜,我站在福建崇武海边的一个招待所走廊上看海。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月光下的大海,闪着粼粼波光。海浪有节奏的拍打着嶙峋的礁石,涛声阵阵,海风吹拂,十分惬意。这时,一个想法在大脑闪现,在没有任何灯光仅有月光照明的大海采用长时间的曝光拍摄手法,一定会有非同寻常的效果。于是,立即支起三脚架,固定好相机,在十分微弱的光线下凭感觉进行构图、对焦。光圈设置8,速度设置B门,用快门连接线按下快门后锁定,开始曝光。约摸三个多小时后,我起床关闭快门,收镜。照片冲洗出来后,效果确实不凡。由于长时间的曝光,潮起潮落的海水在棕褐色的礁石边幻化成如烟如雾,薄如轻纱的状态,恍若仙境,画面在视觉上产生了一种神秘、飘逸、灵动的美感。2005年11月,作品参加在丽水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
在运用摄影的表现手法时,除了能娴熟的使用技术技巧外,还应该把表达摄影基本语言的诸多元素能够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用。这些元素就是摄影的构图、光线、色彩、影调、质感等等,通过将这些基本元素的综合运用,来提升作品在形式上的艺术观赏价值,来体现作者独特的构思与想法,来传达摄影画面所要告知读者的一种作者的意愿,以吸引观者的眼球,打动观者的心灵,使作者的情感表达与观者的审美感受产生强烈的共鸣。当然,这些基本元素的使用在整个摄影创作上来讲,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现,形式还得同内容相结合,这样才会使摄影作品既具有华丽的外表,又赋予其主题的灵魂。如果一味的追求表现形式,刻意玩弄光影,就像一篇文章通篇都是华丽的词藻而缺乏内涵的话,那么,这样的作品就会变得华而不实,缺乏生命力。
综上所述,一幅摄影作品,假如都具备题材、机遇、技术、审美能力和表现手法等优势的话,那当然是十分的完美了。但是,在实际创作中,并非一定会遇到十全十美、遂心所愿的好事。题材和机遇,客观的因素占了很大的比例,往往可遇不可求。而技术、审美能力和表现手法则是通过摄影者的主观意愿可以来掌握的,摄影者要善于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地域及所要表现的主题和内容,孰轻孰重,予以灵活的应变和把握。即使普通的题材,即使没有机遇,也照样能够充分调动主观因素拍出好的作品来。这些都需要平时不断的学习、观摩、实践和总结,摄影的功力就是这样练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赞同,所以转给大家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6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时斑转来好东西闹, 不过太长的,慢慢较看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6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6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目标太累,玩的心态,只要自得其乐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过程要认真,结果不重要,当成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临平新城
丰收湖天街
海潮望月城
黄山风景
丹枫四季
临平城区
闻堰综合体
桂冠东方验房
缤纷城
临平老宅
京东Mall
江荣府
“金手指”
产业孵化基地
空中花园
河滨之城
临平未来农场
江河汇
未科航拍
临平公园
招商花园城
金沙湖晚霞
桂冠东方
花园城
火车西站
喜悦和
艺创综合体
味美浙江活动
钱江新城二期
馥香园鸟瞰
西投吉鸿项目
许村新城
光环购物中心
临平文化中心
国风杭州地铁
共享“花”车
南京北部新城
永旺商业项目
钱塘安置项目
西湖步行街
未科航拍
朗云
古玉兰开花
钱塘新项目
锦尚和品府
钱塘高铁站
未科中轴线
临平新城
钱江世纪城
万科大溪谷西
和平广场概念
良渚城建
临平二环
大马弄
南苑街道
临平
杭州大厦
奥体
杭州天际线

小黑屋|手机版|电脑版| ( B2-20080242 )

GMT+8, 2024-11-15 16:40 , Processed in 0.06436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