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87|回复: 15

甘肃民勤沙化严重 数万人被迫搬迁(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6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甘肃民勤县遭两大沙漠侵袭,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眼下已经达到了94.5%。民勤缺水达6亿立方米,全县已有13.5万亩人工沙枣林枯梢和死亡,50万亩林地沙化,近400万亩天然沙砾草场退化。数十万农田被迫弃耕,数万人搬迁,废弃的村庄随处可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富国和他院墙外干枯的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风"起兮沙飞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废弃的村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青年报8月26日报道 陈富国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开始的:早晨从睡梦中醒来,先是抖落被子上的沙子,然后用一小碗水洗掉脸上的沙子,在吃过混杂着沙子的早饭后,他走出满是沙子的院子,这时,浩瀚的沙漠就出现在他的视野中。
正东方向40公里外,沈嘉道的一天,也是这样开始的。而两人的一天,又都是这样结束的:一天劳作后,吃过混杂着沙子的晚饭,躺在落满细沙的炕上,然后,在风吹沙走的声息中进入梦乡,任由细沙停落在脸上。
居住在甘肃省民勤县两个不同的村庄,两个人的遭遇却是相同的。
71岁的陈富国所在的新沟四社,位于民勤绿洲的西部,紧贴着被称为我国第三大沙漠的巴丹吉林沙漠;64岁的沈嘉道所在的下润六社,则位于绿洲的东部,紧贴的是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的风沙常常侵犯绿洲西部的新沟四社,而腾格里沙漠的风沙,也同样会向绿洲东部的下润六社袭去。
在400多公里的风沙线上,这两大沙漠,日复一日蚕食着河西走廊上这块绿洲。民勤县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眼下已经达到了94.5%。仅剩的绿洲,被两大沙漠一日日围歼,萎缩成一个向西倾斜的三角形,最宽处不过40公里,最窄处仅一路之宽。
在这块正慢慢萎缩的绿洲上,30多万民勤人,像陈富国和沈嘉道一样,饱受风沙侵蚀之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进
紧挨着沙漠的新沟四社,风沙总是不期而至。
8月初的一天,天气刚刚还好好的,突然一股“黑风”从西南方向刮来,天空立刻黯淡下来。陈富国和老伴跑到家门前的打谷场上,拾掇晾晒在那里的酸胖(白茨果)。他弯腰将酸胖扫成一堆,老伴则蹲在地上赶紧将它们装进一只编织袋中。
还没收拾完,黑风就刮过来了,遮天蔽日。狂风夹杂着细沙,唰唰作响,打在人脸上,火辣辣地疼。
“这风还不算大。春天刮风的时候,吸一口气都会吸进很多沙子。”陈爷站在打谷场上,眯着眼睛看天空。这位当过民办教师的老人被尊称为“陈爷”,当地人一般称德高望重的老年男子为“爷”。
这个200余人的村庄,西边仅一公里之外,就是巴丹吉林沙漠。村庄和沙漠之间是农田。这个8月,棉花已经结了骨朵儿,玉米穗子已经吐出。要不了多久,就能收获了。
因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的一个大风口,这样的黑风,成了村子的常客,它常常不请自来。
在陈爷的记忆中,风沙大的时候,天昏地暗,半米之外,不能视物。睡觉时,他通常得把头埋进被子里。不然,风沙一起,呼吸都困难。吃饭也成了大问题,碗底总会留些沙子,有时几乎是“一碗饭半碗沙”。
春天和冬天最难捱。风大的日子,院子里刮来的沙子堆得老高,有时甚至高出窗台,顺着窗户流到炕上。
从小到大,陈富国做的最多的事情,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以外,恐怕就数清扫沙子了。常常一觉醒来,屋子里就堆满了沙子。有时,需要清扫三四个小时,才能走出家门。
村子西头的几户人家,至今土坯院墙外还有大堆沙子。沿着沙子,可以轻而易举地走上院墙,当地人形容为“沙压墙,羊上房”。
陈富国始终记得,60多年前一个冬天的傍晚,他和村里的几个孩子从3公里外的小学回家。黑风骤然刮起,几个孩子立刻手拉着手一起走。这是刮大风时,孩子们通常采用的保护方式。那天的风异乎寻常地大,飞沙走石,“伸手不见五指”。当他们走到村口一个避风的地方时,才发现最边上的一个孩子不见了。他们立即手拉着手走到那个失踪的伙伴家中,告知他的父母。他的父母迅速出门寻找。孩子们又挨家告知,每走到一家,都会有大人帮忙去寻找那个失踪的孩子。
黑风刮了一夜。大人们寻找了很长时间,仍然没有找到那个失踪的孩子,最终只得放弃。
5年后,那个孩子的尸骨出现在村东5公里外一个沙丘旁边。
小学毕业后,陈富国就在沙漠腹地放牧。每有大风刮起的时候,他就紧紧拽住马的尾巴,识途的老马总会把他带回家。家里那匹棕红色的老马救过他好几次命。
陈爷经历过最强烈的一次黑风,发生在1993年5月5日。那场黑风直刮了一天一夜。他没敢出门,躲在家里,心惊胆战地听着房子的动静,担心黑风会把房顶掀走,甚至把房子刮倒。他无比忐忑,在家里不停地东看看西瞧瞧。尽管门窗关得紧紧的,一些透风的地方也已经事先用东西塞住,但那些细小的沙子还是钻了进来。那场风过后,靠近门窗的地方,积了一寸厚的沙子。
黑风过后,他的房子安然无恙,但那场黑风却吞噬了民勤30多条学生的生命。
黑风袭击着新沟四社,也同样时常袭击着40公里外的下润六社。
对于风沙,下润六社村支书沈嘉道同样有说不完的故事:谁家的房顶被风沙掀翻了,谁家种的树苗被吹跑了,谁家的羊找不到了……
事实上,在这块最宽不过40公里、最窄仅有一路之宽的狭长绿洲上,那些细小的沙子无处不在,黑风起时,无论身居土坯房,还是躲在县城的楼房中,民勤很少有人能免遭风沙的侵袭。
据说民勤县城原来有老城墙。不过,民间戏称,民勤老城是没有北城墙北大门的。因为北城墙根的沙堆堆得老高,把北城墙和北大门全部遮盖住了。北边的人进城,只要顺着沙堆爬上城墙,再从城墙里侧的沙堆上滑下去即可。在陈富国记忆中,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北城墙被拆除后,沙子才被清理掉。
资料显示,民勤年风沙日139天,8级以上大风日29天,沙暴日37天,最大风力可达11级。民间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原来是住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压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枯死的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退
陈富国所在的村庄,从诞生时起,就被风沙逼得节节退让。
新沟四社原名陈家寨。村民以陈姓为主,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而来。村子西侧不远处,还保留有陈家大院的废墟,如今已是断壁残垣。
陈爷现在的房子位于村子西北角,土坯墙,分里院和外院。里院住人,外院养牲畜。这是西北民居典型的建筑风格,土匪来抢劫,宁愿让他们抢走牛羊车马,也不能让土匪伤害性命。
而他最早的家,则在距离现住房子西南一公里处的一片耕地中。如今那里种了棉花,只有当这个老人弯下腰来,用手扒拉着棉花地边一个小沙包时,才能找到一点人居的痕迹。“看看,这里的土和别处的不一样,这就是我家最早的房子。”陈爷说。
那5间最早的土坯房是被风沙打垮的。5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西边不住人的那间房子屋顶被沙子压塌,沙子旋即灌满了房间。东边的墙由于负重,墙体开始倾斜。整栋房子摇摇欲坠。
为避免房子倒塌伤人,他的父亲只得另外选址盖房。1953年春季的一天,全家11口人搬离老房子。不久,房子果然塌了。
因为缺钱,他的父亲只搭了两间窝棚。大人们住在窝棚中,其余的人到别处借宿。沙漠昼夜温差大,天气暖和时还好对付,一到冬天,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住在窝棚中的家人只能紧紧地挤在一起,靠相互的体温取暖。
风把窝棚吹倒也是常有的事。一觉醒来,一睁眼就看见了天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3年后,陈富国的父亲终于凑足了钱,在窝棚的旁边盖起了4间土坯房。
那5间老房,原先在村子最西头,往东并列还有6户人家。自从老房倒塌后,没人打理沙子,紧邻他家的那一户就变成了风沙直接侵犯的对象。那一户的房子很快也塌了。接着是更靠东的一户。几年内,这几户人家的房子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依次倒下。他们开始在陈富国的新家附近扎堆盖房。
然而上世纪70年代,陈富国家的新房子又在风沙中倒塌了。他不得不往东北方向再搬出500米,举家搬到了现在的地方。
风沙把房子夷为平地后,村民就在这些平地上种庄稼。种庄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常是今天种下,明天风沙一起,刚播下的种子就被吹得一干二净。村民们只能反复播种,直到播下去的种子生根发芽。春季播种,不折腾个两三次,“那是老天爷开眼照顾”。即使错过播种季节,那些靠地糊口的农民,也要播下种,因为“播种后就会照料这块地。要是不照料,土地很快就被沙埋了,第二年就没法再种”。
一些人家实在无法忍受风沙的折磨,纷纷“逃”往新疆、内蒙古、四川、东北等地投亲靠友。到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的人口减少了将近一半。那个在上世纪70年代已然发展到200多人口的村庄,一下子就空了。现在,虽然村里的在册人口数又恢复到200多,但大部分人并不住在村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求水
8月初的那场黑风,竟然带来了少量雨水。等风势稍弱一些,天空中先是落下几滴雨,不大一会,小雨就哩哩啦啦下了起来。
陈爷站在打谷场上,任由小雨打湿他的衣服。“要是能下上20毫米,今天晚上我杀羊庆祝。”他非常清楚,不足10毫米的降雨量是无效降雨。
这是陈爷今年记忆中第三次降雨。前两次降雨都可忽略不计,他把希望寄托在这次降雨上。他靠捡破烂糊口,没有种田,不担心庄稼缺水。但院墙外的200多棵树,已经5年没有浇水了,十之八九已经干枯。他希望这次降雨,能让它们喝个饱。
那一天的雨,也牵动着沈嘉道的心。这位村里的老支书,在过去的20多年中,带领村民种植了5000多亩树木,试图把沙漠阻挡在这道防风墙之外。但是,那些沙枣树需要水,梭梭草也需要水。因为缺水,那些挨近沙漠的树木同样很长时间没有浇灌了。每当天空有降雨的征兆,他就在紧张的企盼中焦灼不安。因为一旦降水不足,那些树木最终干枯,就可能意味着再一次搬迁,再一次沙逼人退。
小雨打湿了地面,最终在新沟四社没有降够20毫米,陈爷的那些树依旧干渴,他也没有宰他的羊。一只羊的价钱,相当于他和老伴两个月的生活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沈爷稍有宽慰。下润四社的小雨下了近一个小时,院子中的泥土地上,居然有了几洼积水。
在这个年降水量只有110多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600多毫米的地方,水异常珍贵。以至人们戏称,降雨的时候,就连爱骂人的领导都不骂人了。
不过,在50年前,民勤绿洲是不缺水的。
陈富国小时候到沙漠放牧,从来不带水。渴了,用手在沙子中挖几下,就能喝到清冽甘甜的地下水。有的地方,“用脚跺几下就能跺出水来”。
下润六社的北边,原先也是水草肥美的地方。沈嘉道小时候,经常在村庄附近的小湖泊中嬉戏。稍长一些,他经常赶着骆驼穿越腾格里沙漠到内蒙古做生意,即使走出50公里开外,挖上一米多深,也还能挖出水。
但现在这些都只是回忆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水日渐成为一个大问题。来自祁连山的融化雪水,原本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块绿洲。但随着祁连山雪线下降、上游截流,流入民勤的水越来越少。再加上人口增多、过度耕种等,民勤越发“水贵如油”。目前,流经民勤的石羊河只能提供不到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民勤仍缺水6亿立方米。缺口只能靠地下水补充。
地下水位也急剧下降。原先地下水位不足1米,现在井要打到二三十米深,才能出水。但这些水,大都已经盐碱化,牲畜不能饮用,灌溉不长庄稼。要想得到好点的水,不少地方井要打到百米深。
争水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据说石羊河上游截流后,民勤一位县领导曾带人去炸水库。水库未炸成,领导最终受了处分。这个故事,官方并未记载。但在民间,人们都津津乐道于一位县长带人炸水库的“壮举”。
沈嘉道对争水的故事也并不陌生。20多年前,下润六社旁边打了8口井,为附近的村庄供水。水源源不断地往外抽,六社的用水却越来越困难。六社的村民于是经常在半夜时分,将电源切断,或者将水渠扒开,浇到自己的田地里。
直到现在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争水的事才不再发生。然而说是自来水,在新沟四社,每5天才供一次水,每次仅半小时。水量不大,陈富国每次只够接一五斗缸的水。可他养了10只羊、一头猪、一条狗和10只鸡,这点水远远不够。他只能节约着用水,早晨只用一碗水洗脸,然后将废水攒起来。攒几天可以洗一次衣服。洗衣服的水,澄清后再喂给牲畜。
即便如此节约,每个月他还得到5公里外的乡里买3次水,每立方米0.5元。他家没有拖拉机或大牲畜,只能和老伴用架子车拉回来。通常拉一次水得花两小时。架子车那两只核定载重量250公斤的轮胎,每次都被压得瘪瘪的,爆胎是常有的事。
灌溉用水也被限制。去年各村的机井上加设了供水装置,虽说是按需放水,但通常不能满足需要。
陈爷的大女儿,嫁到另一个邻近沙漠的村子。今年,那个村的水量远远不足。当地政府要求村民建大棚,但村民认为不合算,拒绝了政府的要求。其结果是,水送得更少了。
作物也因此受了影响。一种名叫友谊瓜的西瓜品种,用水充足的话,大的能长20斤重,小一点的也有七八斤。但是今年的瓜,因为没浇够水,大一点的不过六七斤,比拳头大不了多少的西瓜比比皆是。
因为缺水,全县已有13.5万亩人工沙枣林枯梢和死亡,35万亩白刺、红柳等天然植被处于死亡或半死亡状态,50万亩林地沙化,近400万亩天然沙砾草场退化……民勤县的公路两侧,随处可见大片死亡的植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
柴湾消失了,那些大的固定沙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人工防风林。尽管树木长得郁郁葱葱,陈富国却并未感觉到风沙有所减弱。
起大风时,他家西侧的院墙外,照旧会形成沙堆。前几年,那些沙堆爬上了围墙。后来,他雇铲车清理了,花了他200多元。在沙漠边缘生活了约70年,他早已习以为常。
为保住自己的房子,他在房子盖起后不久,就在院子周围,陆陆续续栽了200多棵树,有白杨树、沙枣树和红柳树。修房子、栽树,几乎花去了他全部的收入,他甚至再也拿不出钱来,将房子的前墙换成红砖。然而这个关乎面子和实力的问题,在风沙面前,根本不算什么。村子里的人家几乎都和他一样,大部分收入,都投到了防沙治沙上。
在这场人与沙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人们耗尽了能量。口袋掏空了,力气用尽了,怨气生够了,可风沙却依旧。
新沟四社大部分人家的房子是土坯房,偶尔有看起来体面的几户,也只不过是把前墙换成了红砖。站在村西侧一个沙丘上放眼东望,整个村子一片泥土色。
人们抱怨,即便种地,成本也比外地大。播种后要铺地膜,耕地边上要筑防风墙,多次播种才能成活。
有门路的人早走了。剩下的一些人,也大都有搬走的想法。但对他们而言,搬家不是容易的事,要找个好的落脚地很困难。再说,搬走了,很可能就从此失去了土地。另外,搬出去后修建新的房屋,需要一大笔钱。算过这些账后,许多人只好留在原地,继续和沙漠斗争。毕竟,无论战果如何,至少土地上还能有点收成。
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陈富国所在的新沟四社相比,腾格里沙漠边缘沈嘉道所在的下润六社状况要好一些。
这里村民们种植养殖的收入,再加上退耕还林的补偿,人均年收入能有4000元。村支书沈嘉道还在搬迁到阿拉善盟的堂哥那里学到一招:沙丘下种苁蓉。这种珍贵的药材,也能卖不少钱。
人工林中还可套种经济作物。沈爷曾鼓动大家免费承包沙漠。套种也好,种植苁蓉也好,前提是必须把沙漠中的植被养活。
改革开放不久,沈嘉道当上了下润六社的村支书。一上任,他就号召村民植树。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下润六社的村民共植树5000多亩,在村子北边筑起了一道长约3公里、宽约一公里的防风林。
早些年,村民种植的幼苗,经常被风刮跑。“大树刮得倒栽葱,小树刮得无影踪”。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要种树,因为他们相信,“哪怕是一棵活不了的树,也能抵挡一阵风沙”。
为调动村民积极性,沈爷曾采用“骗”的手段。他许诺村民,大家都植树吧,自己垫钱先把树种上,村里再跟政府要补贴。到如今,绿树都成荫了,可他承诺的补贴始终没有要到手。
但沈爷并没有因此惹上麻烦,“要想在这里活下去,就必须要植树。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的,至今也没有人向我提过补贴的事”。
尽管收入还算可观,村子里的人还是陆续离开。原先200多人口,现在在册人数只有124人。在村里留守的人中,壮劳力不足15人,小孩不足10人,其余的都外出打工了。
老支书也有好去处。他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外地工作,可以养活老两口。但他与陈富国一样,并不想离开这块生他养他的故土。
有学者研究指出,从历史上看,民勤的人口承载上限是20万人,而现在民勤人口超过了30万,生态移民是减轻民勤绿洲压力最好的办法。
这个道理,陈富国和沈嘉道都明白。但他们依然希望政府在移民的同时,能想办法挽留住沙漠边缘的人们,因为“没有人的地方就已经是沙漠了”。
令村支书沈嘉道担忧的是,一旦村里的老人种不动地,浇不动树,地就荒了,树就死了,一片新的无人区就会形成,沙漠也就会卷土重来。村民20多年来的努力,将化为乌有。
毕竟,当陈爷和沈爷在他们各自的村庄里朝着绿洲腹地节节“败退”时,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已经相距越来越近了。这块日渐被蚕食的绿洲,在它的南部,两大沙漠只有一路之隔了。
人们预测说,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多少年,这块绿洲,也许就会被两大沙漠吞噬。到那时候,再没有什么能阻止第三大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融合为一体,变成中国的第二大沙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许村新城
光环购物中心
临平文化中心
国风杭州地铁
共享“花”车
南京北部新城
永旺商业项目
钱塘安置项目
西湖步行街
未科航拍
朗云
古玉兰开花
钱塘新项目
锦尚和品府
钱塘高铁站
未科中轴线
临平新城
钱江世纪城
万科大溪谷西
和平广场概念
良渚城建
临平二环
大马弄
南苑街道
临平
杭州大厦
奥体
杭州天际线
西门市集
良渚文化走廊
欢肆效果图
墨尔本高楼
勾庄
临平体育馆
奥体世纪城
江南科技城
馥香园航拍
金沙湖航拍
城北万象城
科创趣城
杭州西站
运河
和平里
杭州南站
浙金地块
武林新核心3
武林新核心2
武林新核心1
浦东御桥湾
绿城潮听明月
未科湿地开发
金色钱塘
文教、申花
世纪城地标
滨江棠前嘉座
钱塘江大潮
苏杭城际铁路
春和云境
未科3兄弟亮灯率

小黑屋|手机版|电脑版| ( B2-20080242 )

GMT+8, 2024-5-12 12:38 , Processed in 0.05340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