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3|回复: 1

7月新增贷款环比下降77% 不及6月四分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0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08月12日 03:27  新京报
  中国人民银行昨天公布的7月份金融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559亿元,较上月1.53万亿的投放量巨幅下降了77%,是自去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
  央行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今年7月新增贷款虽不如前几个月,但仍超出前7年当月的平均水平。从贷款投向来看,结构明显改善。
  部分银行7月贷款零增长
  1月-7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7.73万亿元,同比多增4.89万亿元。7月贷款仅新增3559亿元,不到6月份的30%。据计算,上半年月均新增贷款逾万亿。
  据了解,四大商业银行今年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量在1700亿元—1800亿元之间。其中,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新增贷款800亿元和550亿元。而在6月,仅中行一家新增贷款就达到1700亿元。7月,部分股份制银行新增贷款为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
  目前建行、工行都已明确全年贷款增量控制目标,分别为9000亿元和1万亿元;考虑到建行和工行上半年的新增贷款分别为7090亿元和8255亿元,这意味着今年接下来的几个月平均月新增贷款将控制在300亿元左右。
  66%为居民贷款
  7月的信贷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贷款增加2365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1193亿元,票据融资则减少1982亿元。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中,居民贷款增加2365亿元,占比达66.5%,较上半年大幅提高。在今年1月至6月的7.37万亿元新增贷款中,居民贷款仅占14%。
  2365亿居民贷款中,短期贷款增加47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887亿元。天治基金表示,居民信贷增加迅速,显示7月份购房和购车需求强烈。根据银监会此前发布的统计数据,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增长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增加较多,此外汽车贷款也出现较快增长。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7月票据融资大幅减少,而中长期贷款却增加3509亿元,加上居民贷款的2365亿元,表明投放到实体经济的贷款其实是增加的,信贷结构已在优化。
  ■ 分析
  原因一 7月为放贷淡季
  中信证券分析师杨辉认为,7月通常是信贷投放的淡季,银行全年信贷投放目标完成从而主动放贷意愿有所降低。上半年已经7万多亿元了,如果按照压缩在10万亿元内计算,下半年每个月新增贷款平均要在4000亿元以内,7月份的新增贷款规模为正常水平。
  一银行人士表示,银行贷款总是集中于年初发放,而贷款的使用相对要更平稳些、并存在着一定的时滞,已经发放的贷款将在未来几个月中继续支撑投资的增长。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每年7月新增贷款都处于相对低位。
  原因二 到期票据过多冲减规模
  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票据融资为1.7万亿元,其中一季度新增票据融资高达1.48万亿元。由于票据融资期限多为3-6个月,这意味着1.7万亿元新增票据融资将大部分在下半年到期。考虑到一季度新增票据融资的天量增长,三季度将成为新增票据融资到期的高峰。
  建行研究部研究员赵庆明表示,这些票据融资将置换成万亿元的中长期贷款,全年10万亿元的信贷增量可能很难实现。由于新增贷款的统计方法是用当月贷款增加量减去到期贷款量,因此到期票据过多,将直接冲减新增贷款总规模。央行调查统计司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票据融资置换为中长期贷款的空间较大。
  原因三 监管层加强监管
  从6月底开始,银监会多次下文规范信贷资金流向,并一再提醒信贷风险,央行也再度重启定向票据,“惩罚”放贷过多的银行。
  在上半年大量放贷的同时,银行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本金。从唯一公布中报的华夏银行数据来看,截至2009年上半年,该行资本充足率为10.36%,低于今年初1.04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为6.84%,低于年初0.62个百分点。
  部分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接近8%,存贷比接近75%,如果继续大幅放贷,可能突破监管红线。而央行的定向票据则回收了部分银行的资本金,银行可贷资金减少。
  ■ 预测
  流动性充裕局面未改
  “虽然新增贷款大幅回落,约4000亿的投放规模是正常的水平,加上大量到期票据置换为中长期贷款,银行实际放贷量并不低,流动性充裕的局面并未发生改变。”中国社科院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
  央行近段时间也一再重申继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央行副行长苏宁上周五称,央行不会采取规模控制的办法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微调一直在进行但不是对货币政策微调而是对货币政策操作重点、力度和节奏的微调。
  不过刘煜辉表示,未来一段时间信贷很难大幅压缩。因为2009年上半年开工的基建项目周期较长,随后两年还需要进一步融资。若得不到后续贷款,很可能成为烂尾工程,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巨大压力。银行明年上半年的放贷惯性还将继续。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表示,从“宽松货币政策”到“紧缩货币政策”的登场还有相当一段时间差,估计约10个月左右。
  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货币政策的全面转向应当以上调基准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为标志,预计在明年第三季度前后,我国可能启动加息进程。
  ■ 影响
  A股先跌后升终结五连阴
  信贷数据和宏观经济数据的发布直接影响A股行情。昨日上午10时左右,恰好在相关数据发布之后,沪深A股开始出现掉头下行的趋势,在随后的50分钟内跌至全日最低点,跌幅接近1%。
  但投资者信心逐渐在午后复苏,沪深指数开始回升,至收盘时,沪指缩量涨0.46%,报3264.73点,终结五连阴。从盘面看,主要权重股都已企稳,地产股也出现反弹。
  分析此次宏观数据,博时基金研究部总经理夏春认为,整体来看,经济回升趋势并未改变,但下半年投资的拉动力将逐渐变弱,经济回升驱动力可能将逐渐转向内需。从价格方面来看,下半年基本不存在通胀可能。但原材料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中游行业将面临成本压力。
  信诚优胜精选基金经理黄小坚则表示,短期的指数涨跌并不能改变市场的大趋势,目前市场热点切换快速,建议投资者通过新基金介入股市。
  (吴敏)
  ■ 操作
  央票收益率升幅放缓
  昨天,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共发行1050亿元票据,央票发行收益率和正回购利率虽然继续上涨,但升幅放缓,显企稳迹象。
  央行昨天发行的200亿元一年期央行票据,中标收益率上升2个基点至1.7605%,自7月初一年期央票重启发行以来已累计上行近26个基点。同于昨日进行的850亿元28天期正回购,中标利率为1.18%,也较上周续涨2个基点,自6月底启动升势以来涨幅累计已达28个基点。不过,收益率从之前的5个基点至目前的2个基点,涨幅明显缩减,呈现企稳迹象。
  交易员指出,由于本周央票和正回购到期量偏大,而央行考虑到市场承受力,周四的央票发行量将较为有限,预计本周公开市场还将延续净投放的态势。央行上周公开市场净投放330亿元,前周则净回笼520亿元。央行昨天数据显示,1-7月份净投放现金25亿元,同比少投放541亿元。
  第一创业昨天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未来三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规模逐步减少,分别为2228亿、1475亿和1002亿。可以预计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也将逐步减少。就下半年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来说,还谈不上央行要采取手段控制。因而央行不存在通过公开市场大量回笼货币的强烈动力。
  ■ 相关
  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半年回落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1-7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5932亿元,增长32.9%,比上年同期加快5.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长了15.6%,比6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
  解读: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这个回落的波动,在预期之外。
  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这是固定资产投资年初持续加速以来的首次回落。分析其结构,发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现“中央项目减速、地方项目持稳”的格局。7月中央项目增长25.3%,较上月的28.6%显著回落3.3个百分点,这也是在年初冲至40.3%的高位后,连续第五个月回落。
  鲁政委表示,这表明宏观政策在控制财政支持项目的节奏,同时加大对民间投资的力度。不过他表示,投资回落非因信贷减少,因为在7月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信贷同比增长46.7%,较上月继续加快2.1个百分点,保持了去年11月以来的持续加速态势。同比增速出现回落的反倒是利用外资和自筹资金。“这也反映了民间投资的启动任重道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丰收湖天街
海潮望月城
黄山风景
丹枫四季
临平城区
闻堰综合体
桂冠东方验房
缤纷城
临平老宅
京东Mall
江荣府
“金手指”
产业孵化基地
空中花园
河滨之城
临平未来农场
江河汇
未科航拍
临平公园
招商花园城
金沙湖晚霞
桂冠东方
花园城
火车西站
喜悦和
艺创综合体
味美浙江活动
钱江新城二期
馥香园鸟瞰
西投吉鸿项目
许村新城
光环购物中心
临平文化中心
国风杭州地铁
共享“花”车
南京北部新城
永旺商业项目
钱塘安置项目
西湖步行街
未科航拍
朗云
古玉兰开花
钱塘新项目
锦尚和品府
钱塘高铁站
未科中轴线
临平新城
钱江世纪城
万科大溪谷西
和平广场概念
良渚城建
临平二环
大马弄
南苑街道
临平
杭州大厦
奥体
杭州天际线

小黑屋|手机版|电脑版| ( B2-20080242 )

GMT+8, 2024-11-5 16:24 , Processed in 0.04904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