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后的的绿城恐怕是土地市场上最拉风的开发商,处处大手笔购地,刷新各地地价。目前绿城买地花费就已经高达233.71亿元,但截至9月30日,属于绿城集团的销售权益金额仅为226亿元。2009年绿城虽然有平安3年150亿信托资金,农行100亿信用贷款,但与万科的资金链比较来看,绿城的购地行为多少让其股东对其资金链安全有所担心。10月12日,绿城中国投资者关系部戚丽琼终于向外界表态,绿城最近新购买的土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国企合作共同开发的,但至于合作国企的具体名字和投资金额,目前不方便详细披露。一时间,新的“国进民退”又一次出现在舆论中。相比6月央企疯狂拿地的直白行为,这一次似乎更加隐蔽与小心。
其实,国企与开发商合作并不是什么新闻,早期的绿城就曾经和葛洲坝,钱江等国企合作开发项目,近期的万科在南京市场也与南京交通投资集团合作。资金上合作仅仅是一种共赢局面,大家各求所需,但在“需”的后面却是国企“产业”资金的投资错位,相比于“国进民退”这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事情。
国内产能过剩,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导致许多大型企业(包括国企)年初获得的大量信贷资金积压在手。一边是信贷资金利息,另一边是资金合理避税需求,这两者都要求国企需要快速为手中剩余资金寻找出路。
一切看上去与20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是如此的相似,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日元的升值都为日本各大企业积累巨额的财富,日本东京楼价更是达到了35-50万日元每平米,炒作土地的巨额利润,吸引从银行信贷来的产业投资资金纷纷入场。随后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得资产价值缩水,抵押给银行的土地不再值钱,日本银行开始破产,国内流动性开始紧缩,同期又伴随大量外资撤离,使得原本就已经大伤元气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遭此一劫,日本从此一蹶不振。
楼市火爆,房价高涨,吸引资金进入本是正常事情,但如果产业资金“越俎代庖”成为楼市主要投资力量,就如同在三峡大坝中安置了定时炸弹,后果可想而知。庆幸,目前的中国经济仍未完全开发,外资仍不能随意进出,也不至于发生类似与日本的悲剧。但是经济运行总有周期,楼市的回调也不可避免,当产业资金套于楼市,制约生产企业发展,银行不良贷款率提升,恐怕到时付出的将不仅仅是4万亿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