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添快乐

【虎年红榜】嘉园读书会元旦读书会暂停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0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一篇,自己看了很有感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0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当我渐渐老去的时候
孩子…..
哪天你看到我日渐老去,身体也渐渐不行,请耐着性子试着了解我……
如果我吃的脏兮兮,如果我不会穿衣服……
有耐性一点……
你记得我曾花多久时间教你这些事吗?
如果,当我一再重复述说
同样的事情…不要打断我,听我说….
你小时候,我必须一遍又一遍的读着同样的故事,直到你静静睡着……..
当我不想洗澡,不要羞辱我也不要责骂我……
你记得小时候我曾编出多少理由,只为了哄你洗澡…..
当你看到我对新科技的无知,给我一点时间,不要挂着嘲弄的微笑看着我
我曾教了你多少事情啊….如何好好的吃,好好的穿…
如何面对你的生命……
如果交谈中我忽然失忆不知所云,给我一点时间回想…
如果我还是无能为力,
请不要紧张…..
对我而言重要的不是对话,而是能跟你在一起,和你的倾听…..
当我不想吃东西时,不要勉强我.
我清楚知道该什么时候进食
当我的腿不听使唤….
扶我一把….
如同我曾扶着你踏出你人生的第一步….
哪天我告诉你不想再活下去了….请不要生气….
总有一天你会了解…
试着了解我已是风烛残年,来日可数.
有一天你会发现,
即使我有许多过错,我总是尽我所能要给你最好的…
当我靠近你时不要觉得感伤,生气或无奈
你要紧挨着我,如同我当初帮着你展开人生一样的
了解我,帮我….
扶我一把,用爱跟耐心帮我走完人生…
我将用微笑和我始终不变无边无际的爱来回报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0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14日:
故事姐姐--鸣鸣
故事妈妈--教育的小马甲:一一妈妈 (有一段时间没看到一一妈妈了,请一一妈妈联系我)
8月21日:空缺中
8月28日:空缺中
9月4日:空缺中
9月11日:空缺中
9月18日:空缺中
9月25日 ...
天添快乐 发表于 2010-8-9 21:22


添妈,只要公司不加班.8月21日的故事妈妈要不我先来报个名,还没给这么多小朋友讲过故事呢,得在家里好好对吉普排演下.
故事待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应在500楼揭晓的神秘小帅哥叫凡凡(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写的)。是我上楼时遇上的,当时他奶奶准备带他去二楼玩,说没孩子。我说“去三楼读书会吧!很多孩子的。”奶奶问:“有没空调?”答“没有!”
后来这位奶奶还是带着孩子来了,走的时候说,一点都不热。
那天大家都很投入,我去的时候,有妈妈还要回家提电扇,活动中没人喊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现神秘小帅哥
DSC_007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14日:
故事姐姐--鸣鸣
故事妈妈--教育的小马甲:一一妈妈 (有一段时间没看到一一妈妈了,请一一妈妈联系我)
8月21日:故事妈妈-ELLEN:吉普妈妈
8月28日:空缺中
9月4日:空缺中
9月11日:空缺中
9月18日:空缺中
9月25日 :空缺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492# 果壳里的宇宙

涛涛的那段搞怪舞蹈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小帅哥老是摆这种迷死人的造型,我受不了了我!!![em02]
yjyyjy_379 发表于 2010-8-10 09:15

这位帅哥笑起来的时候非常迷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0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出去玩的话,28号的故事姐姐和故事妈妈就是蓁和我啦!抢着报名才行了:emo79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0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出去玩的话,28号的故事姐姐和故事妈妈就是蓁和我啦!抢着报名才行了:emo79_
jhkeyi 发表于 2010-8-10 14:24

很期待啊!蓁蓁和妈妈的故事一定很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0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期待啊!蓁蓁和妈妈的故事一定很精彩!!!
yjyyjy_379 发表于 2010-8-10 14:30

现在搞怪小帅哥的人气那是相当的旺!!!蓁蓁和妈妈一定要搞一场更精彩的!:emo81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0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应在500楼揭晓的神秘小帅哥叫凡凡(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写的)。是我上楼时遇上的,当时他奶奶准备带他去二楼玩,说没孩子。我说“去三楼读书会吧!很多孩子的。”奶奶问:“有没空调?”答“没有!”
后来这位奶奶还 ...
天添快乐 发表于 2010-8-10 13:48

小帅哥不仅人长得俊,名字也起得好,难怪阿姨们都喜欢!!!阿姨们还想不想知道小帅哥今年几岁,属什么的吗?顶到1000楼,就告诉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0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搞怪小帅哥的人气那是相当的旺!!!蓁蓁和妈妈一定要搞一场更精彩的!:emo81_
yjyyjy_379 发表于 2010-8-10 14:32
小帅哥的风头可不能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14日:
   故事姐姐--鸣鸣
   故事妈妈--教育的小马甲:一一妈妈 (有一段时间没看到一一妈妈了,请一一妈妈联系我)
8月21日:
   故事妈妈-ELLEN:吉普妈妈
8月28日:
   故事妈妈-蓁妈
   故事姐姐:蓁蓁
9月4日:空缺中
9月11日:空缺中
9月18日:空缺中
9月25日 :空缺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子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第一篇《让孩子识字不难》

圆圆并不是那种两、三岁就能认识几千字的“神童”,我也从没刻意教过她认字,没给她做过一张识字卡。但就在她过完六周岁生日,离上小学还有半年多的时间里,她给了我们一个惊喜——突然间认识了那么多字!
她不再缠磨着要我给她讲故事,小小的人,居然自己拿本书象模象样地看起来,读得津津有味。我拿一本新来的《米老鼠》杂志让她读给我听,她真的连猜带蒙地读了下来。我真诚地表扬了女儿,夸她读得好。
第一次体会到识字带来的阅读乐趣,她独自看书的兴趣越来越浓。通过阅读,又认识了不少新字,这样一种良性循环,使圆圆的识字量陡增。以至几个月后,到她上了小学一年级,阅读语文课本对她来说已是小菜一碟。
记得她第一天做了小学生,从学校背回一书包课本。回到家,把新书一本本掏出来放到餐桌上,满脸兴奋之色。爸爸找来一本旧挂历给她一本本地包书皮,她就坐在爸爸旁边,兴趣盎然地把语文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听着她朗朗的读书声,我很欣慰地知道,小学生要面对的“识字关”,女儿已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迈过。
圆圆在刚入小学时就能达到一个三年级孩子的识字量及阅读水平,这看起来像个小小的“奇迹”,让老师感叹,也让我惊喜。但我心里非常清楚,圆圆是个极为平常的孩子,她在很短的时间里突然认识那么多字,实际上是个非常简单而自然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这个现象的发生,最终还是得益于教育,是家长有意无意间施行的一种正确教育方法收获的成果。
我想在这里把我的做法谈一谈,目的是让更多的孩子像圆圆一样,轻松识字,早识字。这不仅对于学前或小学识字阶段的孩子有意义,也可能对他一生的学习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的做法谈起来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从我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她讲故事时,就不“讲”,而是“读”。即不把故事内容转化成口语或“儿语”,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给她读。
我想,对于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来说,任何词汇于他都是全新的。我们认为“通俗”的或“不通俗”的,于他来说其实都一样。“大灰狼悠闲地散步”和“大灰狼慢慢地走路”,在刚学说话的孩子听来,并不觉得理解哪个更难。我们最初灌输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了什么。有的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时,怕孩子听不懂,把书面语转化成通俗的口语,这其实没必要。正如一个从小讲汉语的人面对英语时会有为难,而一个从小听英语的孩子却从不觉得听英语是件困难的事一样。所以千万不要担心,孩子天性中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给他“读”或给他“讲”,对他来说同样有吸引力。
我给圆圆讲故事始于她一周岁前,不知最初给圆圆读书时她听懂没有,但我每次给她读书时,她都听得如醉如痴,明亮的双眸里充满愉悦的光泽。我给她买的书被我们一遍遍地读着,每次我都一字字指着读,到圆圆开始说话,就跟着咿咿呀呀地鹦鹉学舌,越来越能把妈妈给讲的故事一句句地背出来,还经常自己装模作样地读书。
清楚地记得在圆圆一岁八个月时,爸爸的同事来串门,圆圆站在叔叔身边给自己讲故事,很投入地读着《丑小鸭》。她用小手指着书上的字,一字字读到:“小鸭孤零零的,无精打采地走到河边……”她一页页地翻着,“读”得基本上一字不差。叔叔见状大为惊奇,以为她识字。我笑说,哪里,她把我给她读的内容都背会了。她当时肯定没有文字的概念,估计她当时并不知道嘴里的念念有词和手指所指有什么关系,只是在机械地模仿妈妈讲故事时的声音和动作。
就这样,我一直以“读”的方式给圆圆讲故事,并注意声情并茂。随着她慢慢长大,我发现以“读”代“讲”丝毫不影响她的理解,还丰富了她的语言词汇。她在说话间总是能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很少有小孩子那种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说,或者词不达意的困难。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她开始认识一些字了,这使我确信了“读书”的好处。于是又进一步,从由我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改成由她指着我来读。她指到哪,我读到哪。逐渐地,圆圆理解了文字的作用,把故事与文字联系到了一起。文字在她的眼睛里一点也不空洞枯燥,文字是有内容的,文字就是故事,是有趣而生动的。
同时,当我们带她到公共场所时,总是不失时机地指给她一些文字看,比如在火车站我给她读“禁止吸烟”,告诉她这里人很多,空气不好,这个牌子告诉大家不要在这里吸烟;逛动物园时一起读指示路牌,然后我们就找到了想要看的动物;进了百货商场,先一起看购物导示牌,顺利地直奔我们要去的楼层。天长日久,圆圆养成一种习惯,看到字就想读出来。每次我带她乘公共汽车时,她都会一路不停地读着马路两旁看到的店铺名和广告牌,不认识的字就问我,我也总是兴致勃勃地和她一起读那些招牌,读到一些有趣的店名,我们还会一起谈论一下。
没统计过圆圆在什么时候认识了多少字,凭印象,她在五岁以前认识的字都是零零散散的,不会自己看书,总是由我来给她讲。五岁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也许是某个偶然因素促成,比如说她要妈妈给讲故事,而妈妈说没时间,你先自己看吧,于是她开始自己看书了。对书中内容的强烈好奇,使她顾不上文字的生疏,囫囵吞枣看个大概,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我及时夸奖她识了那么多字,会自己看书,再把她不认识的字给她读一读,这个故事就被她吸收了——她从完全个人的阅读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自此有点一发不可收的势头,书越读越多,字也越认越多。
圆圆到小学二年级后,阅读能力就相当于中学生的水平。当班里绝大多数同学还在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生字的时候,她已开始一本接一本地读长篇小说了。当然她也常常读错别字,以至于我们戏称她为“白字大王”。我提醒她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爸爸妈妈,她因为急于读故事,不影响理解的字一般都不问我们,我们也不在意,随她的便。事实上,读得多了,许多“白字”自然就解决了。
到圆圆十周岁小学毕业时,她已读完了金庸全部的武侠小说,十四部共约三、四十本;郑渊洁系列童话故事数本;此外还有外国名著如《简爱》、《鲁滨逊漂流记》及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等,其它零散的儿童文学书籍以及各类报刊杂志则不计其数。
由于圆圆读的书多,理解力好,所以其它各门功课也都很优秀,学习上始终很轻松。她读完小学二年级,直接读小学四年级,仍然是班里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她在班里岁数最小,但她做事的成熟度及认识问题的水平,却仿佛比实际年龄大几岁。
圆圆上小学四年级时,我给她买了一本繁体字竖排的儿童版《中国通史》,十六开本,约一寸厚。我们经常抽时间一起读,因为繁体字她不认识,开始时还是我一字字指着给她读。这本书读到有一半时,繁体字于她基本上就不再是问题,后半部分她就自己读了。她现在看一些港台及海外出版的汉语资料,觉得很方便。
在2008年招开的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有一位代表提议应该让小学生学习繁体字,多家媒体对这一提议进行了报道。这位代表的想法很好,但我忧虑的是,如果这一想法被贯彻到学校教学中,让孩子们用现行的常规识字方法学繁体字,小学生真的要被累死了。
现在小学生学业负担重,除了由太多“课外班”带来,更主要地,是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孩子们学生字的途径基本上限于课文,每个生字动辄写十遍二十遍,孤立地去认去写,这使孩子们付出了非常艰辛的劳动,却得到很少的成就。
写简化字尚且把孩子们愁得要命,写繁体字……孩子们要知道了,肯定反对这个提议。
繁体字不是不可以学,最重要的是怎样轻松地学。
在对圆圆的教育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把学习生字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本上,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仅孩子学起来轻松,大人实际上也轻松,事半功倍。
每当我看到有的家长洋洋得意地宣称他尚处于学龄前的孩子认了多少字或多少英语单词,而他的方法是就制作一大堆卡片或把英语单词贴得满家,我总是有些担心,这样行吗?
现在还有许多“早教机构”,他们所谓的“早教”其实就是让孩子认识一些字或字母和单词。学习的过程可能弄些花样,有的是扮演“字母角色”,有的是一起大声喊出某个音节,实质也是孤立地学字词。我怀疑,这样的课程,对孩子们有意义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在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提出“有意义学习”,这是一个和“机械学习”相对立的概念。他的重要论断是:有意义学习才是有价值的。依据他的理论,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所以是低效学习前几天又从报纸上看到一个消息,说一个四岁的孩子能认得二千汉字。原来是他的爷爷把字词贴了满家,每天让孩子认。
学外语的人都知道,如果孤立地背单词,忘得很快,但如果把单词放到语境中学习,效果就非常好。所以孩子如果认了好多字,却不会专注地读一本书的话,那是很不妙的一件事。把识字和阅读割开了,可能早早地破坏孩子识字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习中如果再加上炫耀,那是最坏的,恐怕只是在制造一个漂亮的肥皂泡吧。
卢梭说:“人们在煞费苦心地寻找教读书写字的最好办法,有些人发明了单字拼读卡和字卡,有些人把一个孩子的房间变成了印刷厂。真是可怜!”
和谐合理的方法往往是美的,也是有效的;坏方法则把原本简单的事变得复杂、低效;我们在儿童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寻找好方法,不要想当然地用坏方法去教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题记]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陪孩子写作业,现在已成了许多家长的“功课”。
孩子上小学后,整个家庭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变化。孩子的生活中开始有了一种叫“作业”的东西,它仿佛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能带来此后一连串的变化——作业事关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事关未来的升学,升学又决定了事业前途……每个对孩子负责的家长,怎么能不在意这件事呢。于是很多家长放弃自己的一些活动,天天陪着孩子写作业,他们希望以此培养出孩子爱学习,规规矩矩写作业的好习惯。
家长们陪的方式略有不同,有的是在孩子写作业时搬个凳子坐在旁边盯着,非常形象地“陪”;有的是不时地过来,先了解一下要写什么,再不时地过来看看写得怎样,最后还要细心地检查。无论何种陪法,都是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全程参与,从头关照到尾。
孩子需要“陪”吗?我认为不需要。
圆圆刚上学时,学校给新生家长开会,提出家长应该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等要求。但我们没那样做。我们只是在最初几天,当孩子对学校生活、写作业这些事都还比较陌生时,在旁边给予她一些指导和提醒,让她尽快熟知一些基本的规则和做法。这个时间只有一周,后来就没再管她——既不陪写,也不刻意检查她的作业,最多是提醒她一句该写作业了。这不是家长不作为,而是意在培养她自己形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
刚上学的一段时间里,圆圆对写作业感到很新鲜,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写作业,那神情就像对待刚买回来的一个洋娃娃似的。时间稍长,她就失去新鲜感了。回家就先吃东西、玩耍、看电视,一直磨蹭着不去写作业。当我们发现已经有好几天,圆圆都是需要我们提醒才去做作业时,就决定以后连提醒这句话也省了。我和她爸爸达成默契,我们装作完全忘掉写作业这回事,只忙活自己的事情,每天任凭她玩够了再去写作业。
很快,她就把自己搞乱了。有一天回家后,她一直没写作业。先看动画片,饭后玩了一会儿玩具,然后又看书,又看会儿电视。到了已洗脸刷牙,躺床上要睡觉时,才想起今天忘了写作业,急得哭起来。我和她爸爸其实早就着急了,但我们一直装着没注意她的作业问题。这时我们才做出和她一样着急的神情,说:是吗,你今天没写作业啊?
我们说这话时,只是表示了微微的惊讶,没有一点责怪的意思——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责怪啊,她哭,就说明她已经知道自己把事情做坏了。家长如果再带着抱怨和批评的口气说“你怎么能忘记写作业呢,现在着急了吧!”孩子就能从中听出“你真不像话”、“活该”的意味,她就会忘记自责,开始对抗家长的批评。我们亲亲她的小脸蛋,语气平和而友好地对她说,宝贝不要哭了,谁都会有忘记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现在想想怎么办吧。听我们这样说,圆圆停止了哭泣。父母这样理解她,可能给了她很大安慰,她情绪平静了不少。
她爸爸心里早就着急了,这时不由自主地说,那就晚睡一会儿,赶快写吧。看得出圆圆当时已困了,她听爸爸这样说,有些不情愿,表现出发愁的样子。
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意愿,他会更愿意去执行。我赶快对圆圆说,你愿意今天写,就晚睡一会儿,今天去写;要是想明天早上写,妈妈就提前一小时过来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写,明天就去学校和老师说一下今天的作业忘了写了,这一次就不写了。
圆圆当时面临的不外乎这几种选择。她想了一下,知道最后一种选择不合适,立即否定了。我敢肯定刚上小学的孩子,如果他以前不曾遭遇学前班或幼儿园布置作业的困惑,如果他的自尊心不曾受到损害,他是不会同意不写作业的。每个学龄儿童心中都有对作业的责任意识;还有自尊和对老师批评的惧怕,这些让他不会随便放弃作业。
圆圆当时虽然想睡觉,但可能是她觉得不写完心里总有个事,不舒服,就说要现在写。我们说好,那就现在写吧。她无可奈何地下床,从书包中掏出书本,说不想在自己的小屋写,要到客厅写,可能是觉得小屋容易勾起睡觉的愿望吧。我和她爸爸再也没说什么,只给她找个小凳,让她到茶几上写,我们就各自干各自的事去了。
过了一小会儿我们也该睡了,洗漱完后,我过来看了一下圆圆。她刚刚写完语文和英语,数学还没写。我说:妈妈爸爸去睡觉了,你写完了自己回房间睡觉吧。
平时她睡得早,都是我们送她进房间。这时,她抬起头,有些嫉妒地说,为什么你们大人就没有作业,就是小孩有作业!我们被逗笑了,说我们其实也有作业,爸爸要画那么多图纸,妈妈要写那么多文章,这都是我们的作业,也必须要按时完成。并说我们可不愿意没作业,没作业就下岗了。写作业的道理小孩子自己其实也明白,就不用给她讲了。我们又亲亲她的小脸蛋,像平时一样愉快地跟她打过招呼,就回自己房间了,留下她一人在客厅写作业。
我们假装关灯睡了,静静地听着她的动静。圆圆大约又写了十几分钟,自己收拾书包去睡了,我们才把悬着的心放下。第二天也没提这事,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
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们,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坚定一个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它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接下来几天,圆圆回家早早就把作业写完了,我们心里很高兴,但没有很夸张地表扬她,只是淡淡地告诉她每天都这样做是个好习惯,应该保持,表情中流露出对她的满意。
早早把作业写完带来的方便和愉快,她自己也能体会到,这个道理一点就透,即使对小孩子,也毋须多说。但她毕竟是孩子,时间稍长,就又开始在写作业方面有些懈怠。距第一次忘记写作业大约十天,圆圆又一次忘了写作业。
本来那天准备睡觉的时间就比平时晚,她想起来作业忘了写,说今天的作业还留得多,得写好长时间,说着又愁得要哭。我们还是采取和前一次大体相同的方法,宽慰过她,就把她一人留在书桌前,我们去睡了。
可能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会不忍心,觉得自己陪在孩子身边,孩子会有安慰,会写得更快更好。但那样会有几个坏处,一是孩子会在家长面前刻意表现他的痛苦,博得家长同情,这既影响他写作业的专心,又影响速度;二是家长陪写,会让他觉得不完成作业至少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他和家长共同的事,时间长了,会在心理上对家长形成绑架,养成依赖心,这特别不利于他自我责任意识的形成;三是家长坐在旁边多半会忍不住唠叨一句,不论是略有不满地说“赶紧写吧,谁让你又忘了呢”,还是善意地提醒“以后回家好好记着写作业,不要再忘了”,或者是看孩子开始磨洋工,忍不住督促“快点写,你看都几点了”。所有这些话对当时的孩子来说都没有意义,还弄得孩子烦。所以即使你有时间,也不要陪他,即使你当时还不想睡觉,也要假装去睡,情绪上要和平时没有两样,千万不要指责孩子。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可没有你那么好的脾气,我一看见孩子没写作业,火气就上来了。那么,我要说,如果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从不去虔诚地思考,不去理性地处理,只是凭性情做事,一遇到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脾气,这只能说明你是个任性的家长。一个任性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培养出一个任性的孩子呢?
那天圆圆确实写得比较晚了,我们一直竖起耳朵听她的动静,到她睡觉时都快十二点了。很心疼她睡这么晚,明天还得早起。但这也是她成长中应该体验的“功课”,她从中一定能学到东西。我们并不觉得她忘了写作业是件坏事,倒觉得它是个教育契机,可以促成圆圆自觉意识的养成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确实,在我们的印象中,圆圆自那以后,再没发生过临睡觉时才想起写作业的事。她很快就学会了安排,有时在学校就能抓紧时间完成不少作业,回家也一般写得很快。
家长应该记住这一条: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什么事情没做好,只让他感受因此带来的不便,就已经够了。孩子每有一种失误,感受到失误带来的不便或损失,才会产生相应的调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样。这种调整需求是每个正常孩子都会有的。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孩子一顿,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证,或者由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掉。可以说,致使儿童无法养成好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所以当家长责怪孩子某个习惯不好时,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儿童所有顽固性的坏习惯,几乎都是小问题没得到合理的疏导解决,长期和家长或教师摩擦冲突形成的。陪孩子写作业就是特别容易养成儿童坏习惯的一种做法。
家长陪的目的是希望有两个提高——效率高、质量高。所以一看到孩子磨蹭或不认真,就会告诉他要应该抓紧时间,应该认真写。天天陪,这些话差不多就会天天说,因为孩子几乎不可能那么安安静静地长时间地坐着,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把作业写得那么完善。开始时孩子还会在意家长的话,时间长了也就不在意了,这惹得家长说话时就会有些不耐烦,孩子就在情绪上开始和家长对立,事情于是开始走向恶性循环。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为儿童所热爱的事情,当它变成一项被监督完成的活计,让人感到不自由时,其中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家长陪着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我们一定要理解什么叫好习惯。
按时按点地坐在书桌前,并不等于有了按时按点学习的习惯。“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陪”所制造的习惯,只是肢体上的;“不陪”才给孩子留下了让习惯在内心生长的空间。“陪”与其说在帮助孩子,不如说是在给他制造麻烦。
很多媒体、教师或“教育专家”都在建议家长应每天陪着孩子写作业,这种说法不知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我见过许多看起来确实需要有人陪着学习的孩子,没人陪就一点都坐不住,甚至是孩子自己提出要求,希望家长陪着写作业——但这个事情不能孤立去看。需要家长陪着写作业,这绝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一个正常要求,这只说明他已养成一个坏习惯。他学习成长中遇到的一系列的摩擦和挫折,已造成了他不会管理自己,造成他内心的无力感和无助感。他对自我管理极为不自信,只好求助于外部力量约束自己。事实上,他的内心是反抗这种“陪”的,所以即使有家长在身边,他也不可能真正把心思放到学习上。
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陪孩子一段时间,但一定要想办法从中抽身。不抽身,孩子的独立性将总也不能生成,那么他会越来越苦恼,越来越不自觉,“陪”的效果也将越来越小。同时家长一定要反思自己在过去时间里对孩子的教育哪里出了错误,这种反思也将决定你如何抽身,决定你的帮助是否能对孩子有正面作用。
抽身的原则:第一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第二要在整个过程中尽量制造孩子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哪怕他开始做得不好,也绝不要制造他的内疚感和失败感。你在抽身之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站立,否则他只能再一次摔倒,且摔得更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克服自己弱点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己。正是从这一点上,开始一个人的自我认识。没有自我认识,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纪律。一个年纪幼小的人,不论他把“懒惰是不好的”这句话记得多么牢,理解得多么清楚,但是如果这种情感没有迫使他在实际行动中管住自己,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孩子的弱点如果总是通过大人的操纵去克服,那所谓“克服”就是不存在的虚幻,只能叫做屈服。屈服是不会成为孩子自我认可的一部分的,只要有机会,他就不再想屈服,就要从约束中挣脱出来。
陪孩子写作业还有一个坏处是,有些家长因为陪孩子付出了时间和辛苦,就产生讨债心理,当孩子成绩不好或习惯不好时,就会说:我花那么多时间陪你培养习惯,你居然学成这样!这样的话更让孩子丧失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时也会产生负罪感,这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也没有好处。
最后想说的是,对于“陪”与“不陪”不要理解得简单化和绝对化。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在学习上或在其它的一些事情上的自觉、独立意识,防止孩子养成依赖家长、没有自觉性的坏习惯。所以“陪”与“不陪”与其说是行为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教育理念,不能简单地从形式上界定。比如有的家长整天忙着喝酒打麻将,确实也没时间没心思陪孩子,孩子干什么他都不管,这样的“不陪”与我们这里说的“不陪”,则完全是两个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不管”是最好的“管”》
[题记]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

有一天,我的一个朋友约我聊天,她是带着一个问题来的,为她单位一个女同事。
她的这位女同事也是她非常要好的一个朋友,在孩子的教育上出了问题,苦恼得要命。同时,我的朋友自己也经常有类似的烦恼,就想和我专门聊聊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的话题从她单位这位女同事开始。
她的这位女同事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工作出色,人也漂亮,为人处世都不错,是个近乎完美的女人,所以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在爱情上奉行宁缺毋滥,一直蹉跎到36岁才结婚。婚后有了个儿子,中年得子,爱得要命。这些年同学们的孩子已一个个上小学,甚至上中学了,大家聚在一起经常感叹孩子如何难教育。她当时在旁边听着觉得不相信,小孩子会那么难教育吗。
当她的孩子还在襁褓中,她就给他读唐诗。她读了很多家教方面的书,知道早期启蒙特别重要。孩子刚学说话,她就天天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和他说话。她儿子确实也表现得聪明伶俐,上幼儿园后,有一家心理研究所来幼儿园采集数据,对孩子们进行了智商测验,结果当然是保密的。但后来园长悄悄告诉她,她儿子全园第一名。她觉得自己是个成功的家长,相信自己倾尽全力,一定会教育出一个出色的孩子,甚至是个神童。
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大到说话如何发音标准,小到如何抓筷子如何玩耍,都进行着认真的指导,只要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就立即指出来,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做。如果孩子的一个缺点重复犯了三次,就要受到批评,三次以上,就每犯一次打一下孩子手背。孩子每天手背挨打的事总会有,比如打翻饭碗,牛奶没喝完就玩去了,见了阿姨没问好,昨天学的单词今天有一半没记住等等。她说,我打他手背一下又不痛,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严格让孩子长记性,她自信在这样的要求下孩子会越来越完善。
我的朋友说,她去过几次这位女同事的家,发现同事对孩子那真是叫用心。虽然人在和你说话,但感觉她的心总是在孩子身上放着,不时地告诉孩子一句什么,比如“到写作业时间了”,“手上的水没擦干净,再去擦一下”,“别穿那双鞋,这双和你的衣服搭配好看”。
朋友感叹说,当妈的都做到这个程度了,可不知为什么她的孩子越来越差。刚上小学时,是班里前三名的学生,到小学六年级毕业时,成了倒数第三名。现在这个孩子已上初中,各方面仍然毫无起色,即使是从小就学习着的英语,成绩也总是很低,总之根本没有一点高智商的痕迹。而且性格特别内向,既不听话,又显得很窝囊。他妈妈实在想不明白,自己呕心沥血地教育他,怎么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觉得这是命运在捉弄她。
朋友问我:你说这问题出在哪儿,这孩子到底怎么了?
我想想说:问题还是出在妈妈身上。改善的方法很简单,但我怀疑,正因为简单,这位妈妈恐怕难以做到,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愿意去做。在朋友疑惑的目光中我告诉她,这位好强的妈妈,她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管得太细太严。治疗的方法当然是反面,就是“不管”。
“不管?”朋友睁大眼睛。
我说,可能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对孩子管得特别细特别严的家长,大都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成功动机在他们的生命中始终比较强,他们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在工作或事业上属于那种放哪儿都会干好,都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同样,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们成功心更切,也很自信,把对自己的管理,都拿来套用到孩子身上。可是,他们基本上都失望了。
朋友点头说,对对对,是这样,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儿童不是一块石头,成人刻刀所到之处留下的,并不完全是雕刻者单方面的想法。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为一个雕刻师,那教育这种雕刻所留下的痕迹则是雕刻与被雕刻双方互动形成的。作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这种互动性,漠视儿童的感觉,以为在受教育方面,儿童就是块没有弹性的石头,刻什么样长什么样,那么一块璞玉在他手中也会变成一块顽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这种互动性,就谈不上尊重儿童。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
朋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接着说,从你的陈述中我可以感觉到,这位家长确实很用心,但实际上她的行为里教育要素很少,更多地是“指令”和“监视”。指令和监视是教育吗?不是!教育如果这么简单,每个家长都可称心如愿,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恨铁不成钢的悲叹了。指令和监视的主要成分就是管制。现在家家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孩子。而且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中,所以每个做父母的在开始时都铆足了劲,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但儿童教育是件最重艺术,不重辛苦的事。只有那些注重教育艺术的人才会把孩子教育好。瞎用功,乱用力,只会把事越做越坏——这可以解释你这位同事的孩子为什么会每况愈下。
我接着分析这位妈妈,她在孩子面前其实一直扮演着一个权威的角色,因为只有权威才有资格对别人进行不间断的指令和监视。而就人的天性来说,没有人喜欢自己眼前整天矗立一个权威。所有对权威的服从都伴随着压抑和不快,都会形成内心的冲突——孩子当然不会对这个问题有这么清楚的认识,他只是经常感到不舒服,觉得做什么事都不自由,常不能令大人满意,这让他感觉很烦。于是他慢慢变得不听话,没有自控力,不自信,笨拙而苦闷。所以,家长一定要对“过犹不及”这回事有所警觉,不要在孩子面前充当权威(尽管是以温和的爱的形式出现)。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我们成人不也经常有这种感觉吗。
朋友说,是啊,经你这样一分析,觉得真是这么回事。看来以后要少管孩子。
我点头说是这样,所以,我们可以把上面的想法总结为一句话:“不管”是最好的“管”。
朋友笑起来,说这句话总结得太好了,并说自己在教育孩子中要记住这句话,也要告诉她的那位同事记住这一点。我说,你可以对你的同事讲讲这句话,但不要期待她一定能接受。我对不少家长讲过,不知为什么,一些家长一听“不管”这个词就反感。
看朋友有些惊讶,我对她讲了下面一件事。
前几天遇到一位父亲训儿子说,我小时候家里孩子多,你爷爷奶奶忙,谁管我啊,我能走到今天,不就是靠自觉吗。我和你妈妈对你多关心,每天花那么多时间陪你学习,你却一点不懂得努力,你怎么就那么不自觉呢?
因为我和这位父亲很熟,就直率地对他说:你这是说对了,就是因为你小时候没人管,才学会了自觉;你儿子不自觉,恰是因为他太“有人管”了。该他自己想的,父母都替他想到了;该他自己感受的,父母都去给他提醒了,他干吗还要自己去留这个神呢,他哪里有机会学习自我管理呢?这位父亲对我的话很不满意,他反驳说,“照你这样说,不去管孩子,倒是可以做好家长,我们这么用心却错了?!”他因为这事,好长时间表现出不爱搭理我。
这位父亲的反应并不意外。我遇到不少对孩子管制太多的家长,总想说服他们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和时间,给孩子一些犯错误的机会,就提议让他们以后少管孩子——这是改变问题的必经之路。但我的提议多半会遭到家长类似的质问。在他们看来,让家长“不管”孩子,就如同让他们放弃孩子的抚养权一样刺耳和反感。事实是他们根本不想去理解我这里所说的“不管”——它不是削弱家长的责任,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需要家长内心树立起的一种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
朋友点点头,家长总要求孩子改正这个那个缺点;但对于别人给他指出的缺点,却并不愿意接受,从内心都不肯承认自己有这个缺点。我也点点头,这就是为什么给家长做工作特别难,也是许多孩子身上的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
我们沉默了片刻,朋友说,你说的这些我全都理解了。不过,我有个具体问题。假如孩子马上要考试了,比如马上要中考或高考,他还不学习,或者钢琴马上要考级了,他不好好练琴,那家长该怎么办,难道也不要说吗?
我说,对一个孩子来说,马上要有重要的考试,却还不去认真学习,这确实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但这“不自觉”只是表象,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系列问题,比如理性不足、厌倦感、自制力差、价值观不成熟、缺少自尊、自卑等。说实在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和家长一直以来不合适的管理方式一定有因果关系。如果家长想管,就一定要改变一下方法,用以前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因为他目前的状态就是长期以来你所实施的“管”的一个结果。至于用什么方法管,我无法给出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只能说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小病小治,大病大治,孩子的问题越严重,家长越要根本性地改变教育方法,越要拿出足够的耐心,想办法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关于这一点,还是从我自己的经验上来谈一下吧。也许能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我女儿圆圆上高一时,圣诞节我们送了她一个便携式CD机,本意是让她学习得累了听听音乐。但她经常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歌,还隔三差五地去买光盘,对当时的流行歌手、歌曲了如指掌。以我们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判断,这样学习肯定要分心。如果是在小学,她这样我们也不着急。可现在是高中,时间这样珍贵,竞争这样激烈,你要稍懈怠一点,别人就会赶上来。我和她爸爸有些着急,就提醒她学习时最好不要听音乐,给她讲道理说,高中的作业和小学的不一样,不是为了完成,而是为了在写的过程中思考和理解。
第一次说时,她只说她知道了,并说她自己觉得不影响学习。过了几天,我们看她还是天天戴着耳机写作业,有些忍不住了,就又说她。这次她有些不耐烦了,怪我们唠叨,说她自己知道怎样才好,告诉我们不要管她。
接下来好长时间,我们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总是很着急的。不光是听耳机的事,主要是她表现出来的整个学习态度的松懈让我们有些着急。这种时候,我们也很多次产生去“管”的冲动,但最终还是忍住了。我和她爸爸商量后决定,这件事不再去管她,随她去吧。
我们这样考虑:也许她只是新鲜,且现在学习还不够紧张,到高二、高三时学习更紧张了,新鲜劲同时也过了,她自然会紧张起来。也许是她心理上有压力,用这种方式释放,她现在表现出的松懈是她进行自我调整必须经历的一种状态。也许她只是迷恋音乐,很多人在青少年时期都会在某一阶段对某个事情产生深刻的迷恋,生硬打断了并不好——在这一切“也许”之上,我们有一份明智:人的学习行为是由两套系统合成的,一套是躯体的,一套是心理的。用强迫的方法可以让一个孩子坐到书桌前,眼睛放到书本上,手里拿上笔——即使他的躯体都到位了,但没有人能让他的心思也到位。如果不是出于自觉自愿,纵然我们让圆圆收起CD机,她也不会因此更专心学习,相反,心可能会离学习更远。既然圆圆说不影响学习,并说她自己知道怎样才好,我们就要相信她的话。
所以,我和她爸爸互相提醒,管住自己嘴,不再去说这件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不说”是件比“说”更难做到的事。孩子的行为每天都在对你的心理形成挑战,这实在需要家长用足够的理智和耐心去消解这件事。当然,时间长了,我们就真正地不在意,真的忘记去管她了。没注意圆圆从什么时间开始,学习时不再听音乐了,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她书架上的CD机落了很多灰尘。
她考上大学后我问起过这件事。圆圆说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业确实是会分心,这一点实际上她心里一直知道,但开始时就是想听,约束不住自己。到高三时那么紧张,自己从内心就不愿有什么事情打扰学习,写作业时当然就不会再听了。看来孩子心里对什么事情都是有数的,她只要有一颗上进心,有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一定会进行自我调整。
我的朋友说:嗯,我越听越明白了,你这是老子的“无为而治”。
我笑笑说,差不多吧。看她还没听厌,我就不厌其烦地接着说,人生来不是为了让别人去“管”的,自由是每个人骨子里最珍爱的东西。儿童尤其应该舒展他们的天性,无拘无束地成长。儿童是一个完美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深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家长如果有农人的信念和适度,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好。
朋友很感叹地说,平时到学校开家长会,校长或老师们一说到孩子们的问题,就强调家长要多关心孩子,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多管管孩子。通过今天的聊天我才知道,其实在当下,很多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家长管得少,恰是因为管得太多了。我笑笑说,你说到问题的要害了。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知道在孩子的某些发展阶段上和某些发展方面,你是无能为力的,或者说是不需要作为的——这一点,如果你不怕得罪人,就回去给你的同事建议一下,就她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作为”才是最好的作为,“不管”就是最好的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篇、《替孩子写作业》——呵护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题记]替孩子写作业,不是家长帮孩子进行学习舞弊,而是以理性对抗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错误,以不得已的方式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让孩子生活得更快乐一些,并教给孩子实事求是地面对学习。它是保护孩子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正文]圆圆上小学后,我们对她写作业基本上采取“不管”的态度。每天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她写得如何,我们都不去问,也不去检查,一切都交给她自己安排。她在完成作业方面也没让我们操心,总是很自觉。但一段时间后,她开始对作业表现出厌烦,抱怨说一个生字干吗要写三行呀,而且这一课的生字前天就写了一遍,昨天写了一遍,今天还要再写。
有一天,她又在写作业时表现出不耐烦,我就认真地了解了一下她当天的作业内容,感觉有些东西确实是不需要写,或不需要写那么多。比如生字,老师总是以“行”为单位布置,几乎没有以“个”来布置。动不动就2行、3行,甚至5行。
我相信一个孩子如果愿意去记住一个字的话,他是用不着写这么多遍的。于是和圆圆商量,你去找老师说一下,可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决定一个字该写几遍就写几遍,你要是不愿意去说,妈妈去和老师说一下。圆圆一听就摇头。以她的直觉,老师是不可能同意的。
现在有人呼吁给中小学生布置个性化作业,但几乎没有哪个老师会这样去做。不仅因为那样比较麻烦,更是因为很多人根深蒂固地认为那样不应该。如果哪个孩子胆敢去对老师说我掌握这些内容了,可以少写一些。老师肯定会说,大家都在一个班,凭什么你可以少写作业——学习是苦役而不是福利,少写就是“占便宜”了——这些垃圾观念就这样被灌输进孩子心里,同时也进入学生的观念中。如果真有哪个老师同意某个同学少写,别的同学也会起来反对,凭什么照顾他。
我理解圆圆的为难,也考虑这样确实不现实。这不是一门课的问题,操作起来非常麻烦,很不方便。我想了想,问圆圆,是不是这些字你都会认,也会写了,觉得不需要写那么多遍?她说是。我说:“那这样,你不要看书,妈妈读,你默写。只要写得正确,写一个就行,如果写得不正确,就写三遍,剩下的妈妈替你写,这样好不好?”
圆圆听我这样说,目光复杂地看着我,有惊喜又有怀疑,她有些不相信我的话。她小小的心肯定在犹疑,这样做是否正确,这样是在弄虚作假吗?
我读懂了她的眼神,非常肯定而坦然地说:“这样没关系,学习是为了学会,老师让写这么多遍不就是为了你们都会写吗,只要你会了,就不需要写那么多,你说是不是?”圆圆觉得我说得有道理,但她还是担心,说:“要是老师发现是你写的,就会批评我。”我说:“妈妈尽量照着你的字写,差不多能和你写得一样,老师应该也看不出来吧。要不咱们今天就试试?”
圆圆又兴奋又有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当天语文一共要写8个生字,每个生字写2行。这几个生字里只有一个字圆圆不会写,她就把这一个字写了三遍,其余的都只写了一个。原本160个字的作业,现在变成了11个字——这一下子多么轻松啊。我注意到,圆圆写这11个字时分外认真,尤其是她不会写的那个字,认认真真地写了三遍。我相信以这样的认真,三遍足以让她记住这个字如何写了。剩下的由我照着圆圆的笔迹认真地去写,尽量使老师看不出差异。
我发现,成人草草地写字是很轻松的,可以一写一大片。要是一笔一画地写,还真是费力气。而且如果你的字写得还不错,却想把它写得差一些,像个孩子的字的话,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替她写作业。每次孩子写什么,哪些剩下由我来写,这事一定是由孩子自己来做决定,我从不代替圆圆进行判断。这样做,一是可以让孩子自己检测自己,二是让她更愿意把该记的记住,因为她对学习内容掌握得越多越好,自己需要写的作业就越少。
她爸爸开始不同意我这样做,担心我替她写作业会惯坏了她,让她形成依赖思想。我说不用担心,以我对圆圆的了解,她绝不可能拿一些她还没掌握的功课让我做。她让我代劳的,一定是她认为自己没必要写的。孩子天生有善恶观,而人的天性就是趋善避恶的。一个心地纯洁、有自尊心的孩子,绝不可能利用别人的善意去弄虚作假。
事实确实如此,自从我开始替圆圆写作业,她对写作业这件事越来越坦然了。心理上轻松了,她反而更自觉了。但凡自己再多用点功夫就能写完的,她一般就不用我帮忙。她从没有因为自己想偷懒,给我布置“作业”。这一点我在帮忙中能感觉出来。所以尽管我断断续续“帮忙”一直到她上初一,但次数并不是很多。印象中除了刚开始那阶段多些,后来差不多平均每学期只有三四次。
我发现,替孩子写作业不但没有坏处,而且有很多好处。
首先是没让作业为难孩子,没有让孩子觉得上学是在受苦,保护了她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让她知道,学习是个最需要实事求是的事,既不是为了为难自己,也不是为了逢迎他人,这让她更务实,也更高效;此外,让她从作业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
圆圆读课外书一直没断过,初中时还花很多时间玩游戏,偷偷地写小说。上高中后,功课虽忙,还是没间断读课外书,甚至读英文原版小说、看漫画——这些都占用了她不少时间,但她都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成绩也一直不错。有人奇怪,她哪里来那么多时间?我想,这与她从小懂得在学习上把握轻重缓急,能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计划有关。而她的大量阅读又给她带来了知识和智力上的进步,使她的学习能力更强,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有效。总的来说,她一直把自我学习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两套工作协调得很好,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中。这比那些让作业败坏了学习胃口、半小时的作业写两小时的孩子幸运得多。
在这里,我想提醒父母们,在孩子的中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一定要注意给孩子留出自由安排的时间,切不可让写作业、练琴、上课外班等这些事把孩子的时间占满。要让孩子每天都有自由安排的时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像空气对于健康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学生的时间被各种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里要提醒的是,“自由时间”绝不可以拿来消费在看电视上,电视是另一种捆绑,对孩子来说尤其是一种坏消遣。这个时间可以让孩子读书、找小伙伴玩耍,或者和家长一起跑步、打球、下棋等等。任何有利于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活动都是好的。
替孩子写作业是个非同寻常的举动,很多家长肯定都会有圆圆爸爸那样的担心。
这其实反映了成人对儿童认识上有误区。他们不相信孩子的天性是向善的,他们的思维有一个错误前提,认为孩子是没有自控力的,离开了成人的监督,给出自由的条件,孩子就会完全失去约束,就会堕落。还有家长说,我的孩子和你的不一样,我的孩子爱耍小聪明,要是替他写一次作业,他以后不知道会有多少借口来让我代写呢。
如果你的孩子真的表现出这样,那么问题不是出在你替他写作业上,也不是在孩子自身的天性中,而是在前面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家长和孩子相处的一些细节出了问题。每家的细节各不相同,但性质差不多,肯定都是因为家长操作不当,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经常性地制造了他的负罪感,让孩子不懂得自爱,他才越来越变得像个小无赖,每天把心思用于偷奸耍滑。
一个始终被尊重的孩子,一定是个懂得自尊自爱的人,他绝不可能利用家长的善意去做任何让他感到羞耻的事情。
教育全在细节中。替孩子写作业这事,就是家长和孩子相处中千万个细节中的一种,如果在细节处理上做不好,结果可能会完全相反。细节处理水平,还是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有一位家长,他的孩子已上小学四年级,平时总是不喜欢写作业,家长一方面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另一方面又总担心孩子学得不扎实,天天严格地检查孩子的作业。我对他讲了替孩子写作业的事,他回家照着做。
孩子最不喜欢英语这门课,他就准备从英语上来帮助孩子。他对孩子说,这些英语单词不用按老师的要求写十遍,凡你会写的,只写一个,不会的,写三个。这样孩子就把几个不会的写了三遍,其余的写了一遍。孩子为此非常高兴。
过了一会儿,他又来考孩子,想看看刚才不会写的,写了三遍是不是记住了。结果,孩子还是有两个不会。他有些生气,说刚刚写过怎么这么快就忘了呢,于是让孩子把这两个单词每个写10遍。孩子有些不高兴,说你不是说只写三遍嘛,怎么又变成10遍了。孩子拗不过家长,只好气乎乎地写了10遍。
再过一会儿,父亲又去检查,刚刚写过的单词孩子又写错了。父亲很生气,忍不住质问孩子,这两个单词你都写了十几遍了,怎么还没记住呢?每个再写20遍!
孩子这时的情绪已经非常抵触了。家长没理会孩子的情绪,想他写二十多遍,怎么都该记住了。令家长想不到的是,过了一会儿再去检查时,孩子还是写不出来。他怒不可遏,觉得不可思议,一气之下就要求孩子把这两个单词每个写50遍,说不信你就记不住。
孩子不干了,这样算下来,作业量比原来的每个单词写10遍还多呢。父子俩因此大闹一场。到了这种地步,替孩子写作业变得比不替还糟糕。
事后他向我抱怨说,你那个方法对我的孩子不适用。我的孩子不像你的孩子那么懂事,你的孩子能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我的不能。
真的是孩子不一样吗?不是!
我坦率地对他说,这不能单方面责怪孩子。其实,首先是你没树立起对这种做法的信心。你在一开始就缺少诚意,与其说你是想帮助孩子,不如说你只是想用这种方法来试探一下孩子。试试你的孩子是不是也能像别人的孩子那样,家长一改变,他就能跟上趟。所以你在帮他写完作业后,就要检查他记没记住。同时,你在潜意识中,还把自己替孩子写作业看成是对他的恩惠,要求孩子立即用令人满意的效果来回报你,他辜负了你的期望,没记住,你就生气,接下来就再次动用惩罚手段,让他一遍又一遍地写。原本你替孩子写作业是为了让孩子摆脱不合理作业的役使之苦,到头来却又把作业变回为“刑役”。这样,你的行为就前后矛盾了,孩子被你搞糊涂了。他不仅对学习增加一层厌恶,也对家长的行为也增加一层愤恨。他会更不想学习,更不听家长的话。
这位家长一下子很难接受我的分析和对他的批评,坚持说,孩子和孩子不一样,你的孩子用心,适合这种方法;我那孩子,就是不用心,不适合这种方法。
我说,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是不一样。你的孩子在过去那么长时间里,一直是在作业的压迫下和家长的监督下苦苦挣扎,他已习惯了和作业对立,和家长对立。现在家长突然改变,前期心理工作如果做得不到位的话,孩子肯定会有些无所适从,对学习缺少信心,也缺少一下就能学会的能力。你必须要有很大的耐心修复他的心理,等待他慢慢改变。
家长还是有些气愤地说,可我的孩子怎么就那么笨呢,为什么写那么多遍还记不住?我看还是他不用心!
我说,一个单词写了几十遍还是记不住,这其实和孩子笨不笨没关系,而是和他的情绪有关。厌恶感会把所有的记忆通道都堵死。好多看起来聪明伶俐的孩子,为什么一到学习上就愚笨得厉害,原因就在这里。从表面上看,这些孩子确实对学习不用心,但孩子用不用心,不是凭空来的。“用心”就像“用力”一样,也需要一些生长基础,也要有一个成长和积淀过程。即使是成年人,想对一个什么东西“用心”,前提也必须是不讨厌、不排斥这个东西。一个人怎么可能既讨厌一个东西,又去对它“用心”呢?
我看家长不吱声了,似乎有所思悟,就继续对他说,你只有先淡化孩子对作业的厌倦情绪,慢慢培植他对学习的自信和好感,然后才可能谈用心不用心。你的孩子已经四年级,对学习的厌倦情绪已积聚了好长时间,所以改造也会是个比较长的过程,年级越高这个过程越长。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孩子用三年形成的坏毛病,你想用三天改变,那是不可能的。
我建议这位家长换一种做法,只是单纯地从减轻孩子学习负担入手,帮忙仅限于帮忙,不附带任何其它条件;不要因为家长帮忙了,就要求孩子一定要把当天写的单词全部掌握。允许他有些东西暂时学不会,允许他在作业中有错误。做家长的,一定要理解孩子。就这件事来说,那两个单词写过了还不会,这时候孩子内心其实是很羞愧且很自卑的。家长要体谅孩子的心,告诉孩子不要着急,不会的可以再写两遍,如果还掌握不了,就先放两天再说,慢慢来。然后从他的表现和作业中找到可以表扬的东西,给予肯定,比如夸他的作业比平时写得整齐,说他作业的正确率比平时高等,总之让孩子不时地从学习中体验到一种愉悦的情绪,这样慢慢缓解他对作业的厌恶。
替孩子写作业,不是家长帮孩子进行学习舞弊;而是以理性对抗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错误,以不得已的方式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让孩子生活得更快乐一些,并教给孩子实事求是地面对学习。它是保护孩子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所以家长要首先从内心完全接受这件事,非常坦然,然后才去做。如果你自己心里缺少诚意,心存疑虑,有负罪感,那你在做的时候就会给孩子传达一个不良刺激,让孩子觉得这是在投机取巧,产生负罪感。人对某种习俗或常规的挑战,没有正义感垫底是不可能的。你绝不可能在孩子面前隐藏你的疑虑,孩子比雷达还灵,能从你的眼神、语气中捕捉到你所有的真实态度。
圆圆上小学时回家给我讲一件事,听起来像个笑话。
有个同学发现班里另一个同学的语文生字本一行只有8个字,而自己的是一行10个字,就回家抱怨说,人家的妈妈会买本儿,你怎么买时候不看看每行有几个字。她妈妈说我知道啊,买的时候人家就问是要一行8个字的还是10个字的,我就买了10个字的,这不是为了让你多写两个字记得牢吗。
多写两个字,家长认为占便宜了,孩子认为吃亏了。圆圆说有的同学向老师反映这个问题,要求用一行8个字作业本儿的同学,也要按每字10个的数量来写,但老师觉得那样得有两个字写到下一行,一行行推下来会显得很乱,不整齐,就还是按行数写。她班里好多同学因此煞费苦心地到处找一行8个字的本儿——孩子们被逼得把心思都用这里了。
三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几乎古今中外所有伟大的教育家都在儿童教育上提出个别对待,差异化教学的思想。但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中小学,很少能看到有哪个教师在作业上不搞一刀切。一刀切确实是比较省心省力气,但不同的孩子却不得不接受被相同的模子来裁切的痛苦。这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却多年来堂而皇之地盛行着,很少有教师或家长考虑到它的不妥。
不能苛求社会为每个孩子提供一种完美的教育;但作为家长,有责任为我们独有的孩子营造一个尽可能良好的教育环境。家长们如果有办法能让孩子从繁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当然更好。比如通过努力,促进校方进行教学改革;或通过某种影响力,促进政策性解决等。如果做不到这些,替孩子写作业不失为一种立竿见影的方法。
“替孩子写作业”表面上看是件被逼上梁山的无奈之举,其实更主要地是一种教育意识,一种思维方式。即在孩子的学习中,家长应该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帮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难。不同的孩子身处不同的学校,遇到不同的老师,会产生不同的困难。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但一定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只要你实事求是地去帮助孩子,很多办法自然会出来。
最后要提醒的一点是,无论你用什么办法,都要注意,不要弄巧成拙,不要因为家长的做事不慎,给孩子惹麻烦。比如替写作业被老师发现,引起老师的反感,给孩子脸色看,这就得不偿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篇《像牛顿一样》

[题记]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象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
[正文]我们经常说圆圆“像牛顿一样”,这不是一句表扬,而是批评,批评她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用心,犯各种低级错误。
这句话来自圆圆小时候看过的一个故事。说牛顿醉心于实验,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来看他,但就是等不到,朋友和他开玩笑,把佣人给牛顿准备的午饭都吃了,然后走了。待牛顿终于从实验室出来,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残局,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然后离开饭桌,又钻进实验室。
天才因为太痴心于某件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犯傻,做些令人发笑或令人生气的事,流传下来成为经典故事。可现实生活中出现这类人和事,却多半会被看作“不用心”、“不聪明”,引起人们的不屑或生气。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儿童教育中。
绝大多数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醉心于某件事。或者是用全部心思思考第一只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以至于听不到妈妈三番五次叫吃饭的声音;或是玩得过分投入,忘了上厕所,尿了裤子;也可能读一本有趣的画册,忘记了写作业……一千个孩子会有一千件痴迷的事情,尽管这些事情在大人看来,是多么简单或毫无趣味;再加上孩子们的幼稚和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甚至闯一些小祸。
大人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这些小“不是”,这不是件小事,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的一个朋友说到她未竟的文学梦时,讲到一个事情。她初中时经常一边拉风箱蒸馒头一边看小说,结果有几次看得太投入,没注意看火,把火弄灭了,她的父亲一发现就打骂她一顿。近三十年过去了,她说起这事还是很难过,觉得这事对她的心理健康和事业成长有长久的消极影响。用她的遭遇对比爱迪生的母亲对儿子种种“过错”的理解和支持,真的可以感到,孩子最后成不成“才”,父母在这些细节上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是很关键的。
如何看待孩子无意中犯的一些小错误,对这些小错误家长应该以何种态度处理——这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
我的女儿圆圆作为一个普通孩子,别人会犯的小错误她也经常犯。比如花好几百元买个电子辞典,用了没几天就丢了,都不知道丢哪儿了;做炒鸡蛋,蛋皮磕开后,把蛋液直接打进垃圾桶,接下来考虑蛋壳该扔哪里,才发现搞错了;让她把剪子放回工具箱,她拿着剪子在家里绕一圈,返回来奇怪地问我给她剪子干吗。每当这个时候,我只能无可奈何地说她“象牛顿一样”。
她的“牛顿行为”还常常给我添乱。她初中时住校,一周回一趟家。开始一段时间,周末返校时总是有什么必需的东西忘了带,到学校后就给家打电话,要求送一趟。她的学校离家远,我和她爸爸跑一趟半天时间就没了,还得向单位请假。每到这时候,我们心里也是气鼓鼓的,但从没因为这个训过她,只是表示我们特别忙,这样浪费时间太可惜了。话说到这里就足够了。我们明白孩子在给你打电话时,她已经知道由于自己的疏忽给父母带来麻烦了,这种情况下父母就用不着再责备她,如果父母责备,倒是给了她辩解却不肯反省的机会。
虽然她每次返校时我和她爸爸都会有些担心什么事情她忘了,又要我们跑一趟,但我们不会帮她收拾东西,只叮嘱她一句:好好想想,把东西都带全了。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下来,她就很少丢三落四的了,自己能把该带的东西都收拾妥当。我看她专门弄了个小本,把要做的事一样样记下来,临走前再翻一次,看看有没有什么事情没做。
人的不足有各种各样。在生活料理方面,圆圆不是个能力很强的人,这肯定和我们的教育有关,应该是无意中包办了不少本该由她自己干的事;也可能和人的天性有关,每个人的能力和弱点不一定表现在哪方面。我们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尽量接受,另一方面是尽量帮助她克服弱项。但这帮助不是热心地帮她干这干那。知道家长不可能帮她一辈子,我们的“帮助”就是尽量让她自己去做;我们要做的,主要是“有耐心”,允许她把事情做得一团糟。
如果生怕孩子有什么考虑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虑了,一点不落地盯着他,从长远来看,这是帮孩子的倒忙。凡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
圆圆刚上高中时,早上总是走得着急,经常忘了拿钥匙或带手表,弄得自己很不方便,我和她爸爸就经常提醒“拿钥匙”、“戴手表”。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不是回事儿。她一直依赖我们的提醒,自己不去想办法提醒自己。我让她回来锁车后马上把钥匙装书包里,第二天只要背书包就肯定拿了钥匙,不要进家门后随手丢在写字台上;手表也摘下来放在书包的小袋里。她嘴上答应着,但就是经常心不在焉,还是习惯把钥匙和手表随手扔写字台上。
又有一次她没拿钥匙,到学校无法锁自行车,恰被查到。不锁自行车属于违反校规的行为,要写检讨书,还影响班级的评优成绩。这让圆圆很难过,我们心里肯定对她也有责怪,但没说“早提醒过你”之类的话,只是开一句玩笑,说她像牛顿一样,难免犯些小错误;并鼓励她按学校的规定,到公共教室打扫几次卫生,争取把班级扣掉的分给找回来。我还把她写得工工整整的“检讨书”用相机拍下来,逗她说从现在开始就给“牛顿博士”收集资料,等她将来成大名了,这就是经典故事。
我们这样的态度让圆圆变得愉快起来,不再为这件事沮丧。她后来通过在学校劳动很快把班级丢的分给找回来了,最重要的是从此后,她真的再没有忘记带自行车钥匙和手表。
并不是说家长不要批评孩子,但批评一定要用常规的“批评”方式表达吗?
就像割伤了自然会感到痛一样,孩子犯了一些小错或闯了祸,不用你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内疚和痛苦。家长这时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说一些早已说过的提醒的话,只会让他觉得丢面子,觉得烦;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为了表达对你唠叨的不满,可能会故意顶嘴或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出现这样教训与反抗的态势,孩子就会渐渐地真的对自己的错误不在乎,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
许多人在平时也知道孩子有了过失要好好和他谈。但一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情时,经常条件反射地冲孩子发火,“我早就提醒过你了,你居然还……”,“你怎么那么不小心……”,过火的教训话说过了,事后又后悔,可下次遇到同样的事,还是忍不住先发一通火。一些家长只好用“我脾气不好”来为自己开脱,来平衡自己。“脾气不好”在家长身上可能只是个小毛病,可它给孩子带来的却会是个大恶果。这会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一个痼疾。或变得脾气暴躁,自卑固执;或是屡教不改,一错再错。
家长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至于偶尔的“过错”给孩子自己及家长带来的时间、经济等方面的损失,算作培养孩子成长必交的学费,可以换回他的成长、成才、成功。他拆坏了一辆新买的玩具汽车,可能就此激发了制造一架航天飞机的兴趣和潜能;今天炒糊一锅菜,明天就可能出个烹饪高手。建立正确的儿童观,用期许的眼光看孩子那些“闯祸”行为,就会感到它们是良机而不是坏事。这样的心境下,你内心还会有“火”吗?
“像牛顿一样”既是家长如何理解孩子的一个问题,也是以什么方式批评教育孩子的问题。人们常说一个人会不会说话,不在于说什么,在于如何说。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以保护孩子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某种能力为目的。凡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损害的批评方式都是不好的,都是家长要彻底戒除掉的。
“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他哪里错了,又不损害他自尊心,还暗含了对他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他某种才能的褒奖。这样的批评话,孩子比较爱听。
哪怕有的孩子永远在生活细节上不精明,永远有“像牛顿一样”的毛病,只要不是什么大事,请允许他有这些毛病。
想一下我们自己,同样也有很多弱点,会不时地犯些小错。比如我不止一次地犯可笑的错误,穿运动衣出去跑步,跑的过程中觉得运动裤有些别扭,回来才发现是把前后穿反了;去商场退一件衣服,进了商场才发现衣服根本没带出来……这些毛病像肤色一样,长在我身上,不好去掉。我的先生和孩子也各自有他们的“毛病”,发生了,我们笑笑,经常自嘲我们的那些低级错误为“像牛顿一样”。这在我的家里完全是件趣事,不会遭到蔑视或训斥。
有的孩子认真细致,有的孩子粗枝大叶;有的心灵手巧,有的笨手笨脚;有的孩子从小善于关注生活小节,表现得精明能干;也有的孩子喜欢默默思考,思想整天不知在哪里飞翔,样子宛若梦游……孩子的状态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差异存在。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人的丰富性。
一些太求完美的父母特别注意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当孩子犯了一些小错误,或在某方面表现出能力不济时,他们就忧心忡忡,就想立即帮助孩子改变——而他们选用的方法就是告诉孩子你应该如何如何,一旦孩子在后来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时,他们可能就会拉下脸来——这时,他们事实上已变成太苛刻的父母。
牛顿如果整天因为不注意生活小节挨训,他还能是牛顿吗?爱迪生如果整天被苛责,他还能是爱迪生吗?
凡出于经验的或心不在焉的过错,只要不涉及道德问题,都不必指责或发火,甚至不需要提出来,孩子自己会在这种过程中感受不便和损失,知道以后该如何做。我们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孩子,但同时一定要有耐心等待他经历并成长,甚至要故意给他制造一些机会让他尝点不用心的苦头。只要孩子有自尊自爱的心态,有足够多的经历,该学会的他都能学会,该注意的他都会注意到。
退一步说,如果孩子的天性造就了他在某些方面就是低能,那么他也不会因为家长的教训或不断的提醒而有所改变;反而会因为你的不断唠叨,更降低这方面的能力,并同时增加自卑。
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象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篇:《古诗滋养的孩子》

[题记]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正文]圆圆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她读一些诗歌。我发现她既爱听,也爱记。
大约她三岁时,我学习电脑打字,每天背“五笔字型”字根口诀。五笔输入法发明人王永明先生把“字根表”编得像诗一样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我背的时候圆圆在旁边听到了,到晚上关灯我躺在床上背的时候,有的地方想不起来,她竟然都能提示我。这些没有内容的东西,小家伙随意听来,居然记得比我还快,我很惊叹孩子的记忆力。
中国文字原本就蕴含着艺术美,周作人先生说,中国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与音乐性的特点。而中国古典诗歌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我在教圆圆读诗的过程中,逐渐坚定了一个认识,即儿童应该大量背诵诗歌,尤其是古诗。
从圆圆四、五岁时,我开始正式教她读古诗。我们最早用的读本是一套配有插图的《幼儿读古诗》,共六本,大约有一百多首诗,那些诗都很短,一般只有四句。我经常和她一起朗读这些古诗,等读熟了再一起背。这方面并没有做计划,做得比较随意,但因为持续不断地做,到她6岁上小学前,这些诗基本上都会背了。
近年看过一些资料,有的人反对在孩子小时候教他们读古诗。认为孩子不理解,只是鹦鹉学舌地记住一些音节,所以提议在孩子小时候应该教他读儿歌,不要背古诗。我个人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
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
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事实是,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
在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比如我在教圆圆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由于诗本身明白如话,只解释一下什么是“曲项”就可以了。
少解释不等于不“解读”。我和圆圆对一些非常美的句子经常会反复品味,比如看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会关注它的对仗工整,体会每个用字的精致;看到“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就想象那样一种生活场景是多么朴实有趣。这就是读诗的享受。但对于每一首诗,我和圆圆更多地是把时间花在一次次的读和一次次的背诵上。
我们从学习中体会到,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
这种学习方法看起来简单刻板,实际上很有道理。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
“少讲多读”并没有影响圆圆对诗歌的理解,我经常发现自己以为简要的解释,有时也是多余。记得圆圆5岁时第一次读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时,她觉得李白好潇洒,觉得这首诗特别好玩。我们刚刚读完,她就对这首诗进行了“改编”——把“李白”改成“圆圆”,把“长安”改成“烟台”,把“臣”改成“俺”——逗得我一家三口都哈哈大笑起来。无须解释一个字,我知道她已经理解这首诗了。
读得多背得多了,不仅字面意思圆圆很容易理解,她也逐渐学会领略诗歌中方方面面的美。圆圆上小学时有一次我和她一起读杜甫的《登高》,当我们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她沉默片刻,轻叹一口气,忍不住地说“写得真好呀!”我从未解释过这句诗,事实上我也无从去“解释”,但她读懂了,她被这语言美深深打动了。
孩子之所以能对学习古诗有长久的兴趣,也在于家长从来不把背古诗当作一项单方面加给她的任务,而是当作共同的爱好,一起来慢慢享受。我们一起想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景致;又一起享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暖。圆圆背诵古诗的过程一直也是我背诵的过程,我尽量和她一起背,尤其在她小时候,凡要求她背的诗,必定也是我会背的。在教她的过程中我也复习和背诵了好多古诗词。
圆圆认字后,我总是把要背的诗抄到一个小本上,经常在乘公交车或饭后睡前的时间和圆圆一起读几句背几句,不知不觉一个小本就用完了。每背完一个小本,我们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圆圆阅读和背诵的首先是唐诗,后来又背诵宋词,再后来又背了一些元曲。小学期间背的篇目最多,上初中后,开始背一些长诗,比如《长恨歌》、《琵琶行》等。
圆圆刚开始背长诗时有一些为难,我们就采取了化整为零的办法,每次背一小截。当时她住校,每周回来往小本上抄几句,然后拿到学校去背,不断地把新背的和前面背过的连起来,一首长诗就一点点地解决了。
事实上诗歌越背越容易,这方面也同样存在熟能生巧。
开始时圆圆背一首诗比较费时间,到后来,一首绝句只需花几分钟读两三遍,看看注解,合上书就背下来了。即便是背长诗,基于以前背诵的功底,她背诵的时候也比较容易。
整个中小学期间,圆圆在学习古典诗词方面显得比同学们轻松多了,一方面是课本上学到的诗词她基本上都已提前背过,另一个方面就是她具有了更好的背诵能力。她初中时回家跟我说,语文课学《琵琶行》,要求大家背诵,不少同学觉得太难背了,还有同学责怪白居易,说他干吗把诗写那么长,这不是为难人吗!
在保护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方面,我觉得还要注意的是,带领孩子学习古典诗歌的动机一定要单纯,至少要让孩子感觉到单纯。
一些家长在孩子背会一些诗后,总是要求孩子给客人表演背诗;还有的家长不断地计较孩子背会多少首,仿佛背诵是为了一个数字;也有家长直接告诉孩子,多背些诗对写作文好……
诗歌是一块精美蛋糕,我们把它送口中,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也不是为将来某一天可能饿肚子而储存更多热量。在享受之外没有其它功利心——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而不是为了“会背诗”,在诗歌之外没有任何其它目的——这才是应有的目的。
所以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诗,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背会了多少诗,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诗歌抱有单纯的心境,也才能产生真正的好感。
只有喜爱,才能谈得上接受。如果一个人在读诗中从没有为诗中的情打动,从没为语言的美震撼,从没为智慧而深思,纵使他会背一万首诗,也还是个不会读诗的人。
我见过某民办教育机构出了一张据说能让孩子们快速背会上百首古诗的光盘,它把古诗配上快速变换的动画和动感十足的音乐,以现在歌坛流行的快节奏的“说唱法”念出来。事实是所有的诗都变成了配乐“快板儿”,不管什么内容都用一个味道念出来。这张光盘被卖到好多小学里,受到一些老师和家长们的欢迎。但是,这样的“教学”里,孩子们到哪去体味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思想美和文字美?它只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个背诵数字,带不来阅读享受。我怀疑这样背诵来的东西也不会记忆得深刻,难以在记忆中扎根,从长远来看,实际上是浪费时间。
圆圆在背诵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也接触了一些好的现代诗。她真正感受到了诗歌的美,甚至产生了自己写诗的冲动。
她在小学时,就自己尝试着去写诗。有一次我们一起到海边玩,快到海边时,远远望去海水很蓝;当我们走到沙滩上,发现海水是绿色的,因为那天有些海藻;她光脚丫跑进水里,发现脚丫白白的,水根本没有颜色。她就用手捧起水来,对我说了她看到的海水颜色的变化。我说,你发现诗了。回家后,她在我的指导下,写出这些文字:
“我站在远处看海/海是蓝色的/我站在近处看海/海是绿色的/我用手捧起海水/咦,大海的颜色跑哪儿去了?”
这是她七岁时写的诗。过了不久,我给她换了一块新枕巾,蓝色的。她说像大海的颜色。我开玩笑说,枕着它可能会梦见大海。她顺着我的话说,再加块黄色的就可以梦沙滩了。她又马上想象,要换成绿色的,是不是就可以梦到草地了?我亲亲她的小脸蛋说,你的话就像诗一样,写下来吧。圆圆后来就写了这样一首诗:
我枕着蓝色的枕巾/梦见了大海//我枕着黄色的枕巾/梦见了沙滩//我枕着红色的枕巾/梦见了玫瑰花//我枕着绿色的枕巾/梦见了草地//我枕着各种颜色的枕巾/做了各种颜色的梦。
这些诗说不上有多好,也就是小学生的水平;但能从生活中发现诗意,她的生活因此不一样了。她上中学后偶尔也写诗,有的写得还真是不错。
圆圆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一直很浓厚,理解得也很好。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很欣赏她这方面的修养,让圆圆给同学们讲过两次古诗赏析。圆圆认真准备后,在课堂上把那两首古诗解读得非常好。据说有的同学居然听得很感动,评价说第一次被一首诗打动,发现诗歌这么美。
她在写作文时经常引用一些诗句,总是能够提升文采,作文成绩一直不错。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试题正好是对一句古诗的解读,那句古诗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以圆圆平时对古典诗词的领悟力,她读完这两句诗时,肯定容易找到感觉。她从老子的“大美不言”写到在平凡中创造不凡业绩的当代楷模方永刚。她的语文获得了140分的高分(总分150分),作文应该有不错的成绩。圆圆觉得自己很幸运,说一直以来的古诗词背诵在这次考试中帮了大忙。
有的家长因为自己没有读诗的爱好或能力,想到教孩子读诗,可能会觉得为难。我想这其实没关系。我在前面谈到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家长只要能做到这一点,问题基本上可以解决。
现在有很多不错的古典诗词选读本,一般都有较完备的注解,读懂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多买几个版本,挑自己喜欢的去读,对照着去理解。有的句子暂时读不懂也没关系,以后读得多了自然会懂。况且对诗歌的理解本来就是多元的,不一定要寻求什么标准解释。
只要家长能经常和孩子一起去读去背,这方面修养自然会加深。孩子的感悟多半比家长更好,他在简单的诵读中,也会有好多收获。家长和孩子一起去学习,是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更容易唤起孩子的兴趣,也会让双方都有很强的成就感。
孩子学古诗从幼儿时开始较好,但也许你的孩子已上中学。这也没关系,读诗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学习是件终身的事情,不存在绝对的“错过时机”。也许你还会顾虑孩子的功课太紧张,没时间。这需要我们动些脑筋,让孩子少上一些课外补习班,多利用时间的边角料,时间总能找到。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学习班,专门学习古典诗词文赋。是否要报这些班,家长应慎重。
如果这些学习班的教师的古典文学修养较好,会引导孩子阅读,这样的班可以参加。但我担心一些老师把这种班办成另一种“课外补习班”,给孩子们“讲诗”,逼着孩子们背诗,那样可能会导致孩子对诗歌产生厌倦感,失去学习的意义。
有一个最简单的考察办法,就是向一些参加过学习班的孩子打听一下他们的学习感觉,或让自己的孩子试听一段时间。孩子们喜不喜欢,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写到这里,我猜想可能有人会这样想,虽然读诗有种种好处,可现在这个时代需要的是专业技术知识,还是先抓紧时间学课程吧。
这样想可以理解,但不一定有道理;须知有这么一句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从小表现出超常的数学才能,刚上中学一年就把中学几年的数学都学完了。有人建议他去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他父亲不同意。父亲是一位大学数学教授,他对杨振宁提出的要求却是,花几年的时间去学中国古典文学。后来,杨振宁先生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古典文学对他的熏陶,认为这种熏陶对他的科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
同样,温家宝总理的古诗文修养也让人津津乐道,他在每一次重大的记者招待会中,都会信手拈来一些诗句,为他清晰、严谨的讲话增添深情而动人的色彩——文化修养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本身,它还是完善的思维方式。
我国古典诗歌浩瀚如大海,璀璨如星河,每个人所接触的不过沧海一粟;并且对所接触的有限的篇章,我们也不敢说完全读懂了读透了——即便这样,已受益匪浅。
有一次,我看到圆圆上高中时写的一个小随笔,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从初中到现在,我在每一个摘抄本里都抄了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人说《红楼梦》是读不尽的,我认为,《长恨歌》也是读不尽的”。她有这样的感觉,我真的很欣慰——生活里有些美丽的爱好,那是怎样的一种滋润;人生中有些读不尽的东西,那是怎样的一种财富啊!
所以,我最后想说的是,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之外,他更有一个“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世界。让孩子多读些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玖樟台
玉湖公园
临平新城
丰收湖天街
海潮望月城
黄山风景
丹枫四季
临平城区
闻堰综合体
桂冠东方验房
缤纷城
临平老宅
京东Mall
江荣府
“金手指”
产业孵化基地
空中花园
河滨之城
临平未来农场
江河汇
未科航拍
临平公园
招商花园城
金沙湖晚霞
桂冠东方
花园城
火车西站
喜悦和
艺创综合体
味美浙江活动
钱江新城二期
馥香园鸟瞰
西投吉鸿项目
许村新城
光环购物中心
临平文化中心
国风杭州地铁
共享“花”车
南京北部新城
永旺商业项目
钱塘安置项目
西湖步行街
未科航拍
朗云
古玉兰开花
钱塘新项目
锦尚和品府
钱塘高铁站
未科中轴线
临平新城
钱江世纪城
万科大溪谷西
和平广场概念
良渚城建
临平二环
大马弄
南苑街道
临平
杭州大厦
奥体
杭州天际线

小黑屋|手机版|电脑版| ( B2-20080242 )

GMT+8, 2024-11-30 07:59 , Processed in 0.17306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