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face=宋体>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和许多人一样,也常把自己的坎坷遭遇归咎于一个“口”字。
<br></FONT>
<P align=left>我这个人口无遮拦,有什么看法往往脱口而出,造了口业便产生种种后果。多次暗下决心,要把住自己的嘴。然而积习难改,总也管不住!
<p>
<p>
<P align=left>曾以自己的教训劝诫旁人。我说:“语言似箭,不可轻发,一经入耳,有力难拔”。闻者认为很对,答:“是的,是非都因多开口,这个嘴巴呀!……”这话说多了,仔细想想又觉得不大对。这似乎有点倒果为因的意思。
<p>
<p>
<P align=left>何以会造口业呢?问题还在意念。那么这意又从何而来呢?心本清净,受了种种染污才有不净之意。有了不净之意,开口说话进入旁人之耳,这才产生后果的。
<p>
<p>
<P align=left>年轻时接受检查,常被追问听了谁的话?受了谁的影响?年纪大了接受检查,则常被追问这些话给谁说过?影响了什么人?这样看来这口与耳一出一进是密切相联的。把后果都归咎于口是不公平的。
<p>
<p>
<P align=left>人的意念不论好坏大多来自受教。受教的渠道很重要的是耳朵。虽然不少意念受教于书本,但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眼睛看与耳朵听可说是一致的。为此,我要在这里说说这个耳字。我们的语言中涉及耳字的不少。“耳根清净”是一句。如果没有耳旁聒噪,心会很清净,自然可以明白地想清楚许多事。
<p>
<p>
<P align=left>即使是很好的话也不能让它塞在耳朵里,所谓“充耳不闻”就是一个问题。把许多道理执着地塞在耳朵里,再有多么好的新道理也就听不进了。
<p>
<p>
<P align=left>到了这种时候需要做的是“洗耳恭听”。把耳朵里充塞的种种东西洗干净,为的是接受新东西。
<p>
<p>
<P align=left>为了避免上述情况,既要接受好的道理,又不至于充耳不闻,无需经常洗耳,最好的办法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
<p>
<p>
<P align=left>小时候老师常指责我上课听讲“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因此把这句话当作贬意。现在我开始明白了,这实在是一种高境界!
<p>
<p>
<P align=left>不论是佛、是道、是儒,都讲了许多道理,这些道理本来都是不可说的。所谓“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说的目的是启发听者的自觉,自己认识自己。
<p>
<p>
<P align=left>孔子说:“余欲无言。”
<p>
<p>
<P align=left>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p>
<p>
<P align=left>佛说:“四十九年未曾道著一字。”
<p>
<p>
<P align=left>何以如此说?为的是怕听者“充耳不闻”,执着于听到的一些道理,使之成了明心见性的障碍。“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绝不会不留痕迹。到应机的时候,它自会出现,这时候以前听到的道理,便成为自己心中所悟的道理了。
<p>
<p>
<P align=left>从“口”字到“耳”字,从坎坷的过去到今日的反思,我真正体会我曾听到过的任何一句话,都于我无碍而有益。所以会产生不好的后果,都只能归咎于自己。
<p>
<p>
<P align=left>我要努力修的是认识自己,不是积累众多的知识,而是化识为智,真正达到这种境界,口与耳也就都无碍了!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4 20:37:1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