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rong> 世纪国宝展惊现“天价泥巴”</strong></p><p> <a href="http://www.sina.com.cn/">http://www.sina.com.cn</a> 2005年05月24日05:05 <font color="#a20010">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font></p><p>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30813480842.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30813480842.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br/></p><p> </p><p> 4月26日开始的中华世纪坛“世纪国宝展”,在第一号展柜上,一块毫不起眼的灰褐色泥巴,与秦始皇陵的划船陶俑、中国最早的人造铁器等考古文物一起,戴上国宝桂冠,令众多参观者瞩目。</p><p> 和其他展品相比一个最大的特征是,这块参展的古窖泥依然“活着”。</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 可不要小看了这块古窖泥,它来自于长江之滨的五粮液古窖池,至今已有637年的历史,每一克的古窖泥里含有几百种、约十亿个参与五粮液酿造的微生物,被科技界称为“微生物黄金”。</p><p> 考虑到要保证这块古窖泥的沿途安全,四川专门派出警务人员护送这块“泥巴国宝”进京。</p><p> 为揭开这块“泥巴国宝”的秘密,记者专程赶到中国酒都宜宾,收获了一个个关于“泥巴国宝”的传奇。</p><p> “明代酒坊”:</p><p> 穿越人间600多年的醉人酒香</p><p> 宜宾有一条古香古色的老街———鼓楼街。步入老街,一股浓郁的酒香便扑鼻而来,循香寻去,一处明代风貌的古典式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五粮液古窖池群———“长发升老窖”。进入糟坊内,酒香变得更加浓厚、沁人心脾,雾气腾腾,酿酒的师傅有的在起糟,有的在续糟,有的在蒸酒,白雾缭绕间,一股亮晶晶的原酒顺着主管流淌出来,仿佛让人回到了宋明时期。</p><p> 这里是五粮液集团的一个车间,班组名为“东风组”。副组长张发明说,这里有我国现存最早并一直使用至今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20世纪60年代,国家文物部门的考古专家从窖中的出土物分析,这些窖池属明代成化年建造,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它的年纪比泸州万历年间的酒窖还要老108年,酒业有谚语:“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全凭窖池老。”越是陈窖,酿造出来的酒所含对人体有利的物质比例越高,降低酒精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因此窖龄越长,酿造出来的酒就越好。如今老当益壮的窖池,仍然默默地出产着好酒,其沿袭数千年的独特酿酒工艺和出产的堪称极品的酒,是五粮液的精髓所在。</p><p> 五粮液香绝天下的奥秘之一,就是因为它使用的明代窖池历经六百多年沧桑,一直未中断过发酵。作为浓香型优质大曲酒生产的主要发酵设备———窖池,其质量是浓香型大曲酒质量的关键,其活力的大小、能力的强弱对酒质风格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p><p> 在五粮液古糟坊内参观你会发现,这里的各项操作仍然沿袭的是最古老的酿酒工艺。从分层起糟、续糟、蒸酒到黄泥封窖,全部是人工操作。蒸酒的过程中,“量质摘酒”、“按质并坛”这些传统工艺目前仍应用在五粮液的生产过程中,并成为五粮液优良品质的重要保证。</p><p> 古代就开始应用的“生物工程”</p><p> 五粮液是古窑泥中的古老微生物和空气中的微生物共同协作生产出来的。</p><p> 古窖池一个个被黄泥封好,沉睡着,四四方方的,有5吨卡车的车兜大小,就像烧砖的窑。与窑不同,黄生生的泥土是潮湿的,用手指一戳就一个小窝。有工人扒开泥土在取糟,浓郁的酒香让人眩晕,随着一层层颗粒状的糟料被搬出窖池,灰白色的池壁就露出来了。湿漉漉的,像在往外渗水。张发明师傅告诉记者,到中华世纪坛参展的国宝古窖泥就是他亲手从老窖池池壁上取下来的。他说:“原先灰白色的泥土拿到阳光下竟呈现出红、绿等五颜六色,而且颜色还在不断变化,很奇妙。”</p><p> 五粮液技术中心王戎解释说:“古窖泥里面的总酸、总酯及微生物种类非常多,光是有益的微生物,目前我们能够认识的就达几百种!”</p><p> 据介绍,古窖池是用宜宾独特的弱酸性黄泥粘土建造的,在酒的发酵过程中,窖池中会产生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和香味物质,并且慢慢地向泥窖深入渗透,变成了丰富的天然香源。窖龄越长,微生物和香味物质越多,酒香越浓。而黄泥含有的铁、磷、镍、钴等多种元素,对酒的美质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起固化作用的镍和起催化作用的钴。</p><p> “白酒的酿制是一项生物工程,五粮液的酿造更是传承自唐宋年间的生物工程。”王戎告诉记者。</p><p> “酿酒的关键是微生物,香气实际上是微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决定了酒香的不同。”王戎说,“在酒糟的发酵过程中,窖池中会产生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和香味物质,并且慢慢地向泥窖深处渗透,变成了丰富的天然香源,窖龄越长,微生物和香味物质越多,酒香越浓。”</p><p> “那么,这样一块老窖泥土中含有多少个微生物呢?泥土的颜色为什么会变化?”记者很好奇。</p><p> “科研人员经过检测分析后发现,五粮液的每1克老窖泥中,含10亿个以上的微生物,形成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群落!泥土的颜色之所以变化,是因为里面的微生物还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产生新的物质。”</p><p> “有多少种微生物参与五粮液的发酵?”</p><p>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五粮液的酿造过程中,有150多种空气和泥土中的有益微生物共生共存所形成的网络,参与窖池发酵。例如大家熟知的酵母菌、己酸菌、乳酸菌、乙酸菌、丁酸菌等等,当然还有几十种生物活性酶在为这些微生物做辅助工作。”</p><p> 参展国宝窖泥竟然还“活着”</p><p> 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到北京参展的这一块国宝窖泥里面的微生物是否还能存活?</p><p> 五粮液技术中心王戎告诉记者,五粮液古窖泥里面的微生物是厌氧菌,离开了原来的生存环境,这些微生物会“长出”芽孢,芽孢处于暂时的应激休眠状态,一旦再回到原来的环境,这些芽孢会生长成新的微生物。</p><p> 记者问:“如果这些古窖泥被偷走,是不是五粮液就会存在技术机密失落的危险?”</p><p> 王戎:“一方面我们对古窖池和古窖泥采取了最严密的保护措施,另外一个方面,如果离开了宜宾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些古窖泥就无法真正存活下去。”</p><p> 五粮液总裁王国春强调说,“宜宾温暖、湿润、少日照、微风、四季如春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最适合酿酒过程中己酸菌、乳酸菌、乙酸菌、丁酸菌、酵母菌等微生物按照相互依存的比例形成群落。而宜宾酒窖的地温温度,常年维持在10-20℃,正是酒窖中的酿酒微生物得以正常生长的温度。”</p><p> 五粮液的古窖泥是在这种特殊的地质、特殊的土壤、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在特定的工艺条件辅助下,通过长期不断培养形成的。通过数百年的沉淀和累积,窖泥中栖息着的这些多种功能性微生物,参与了曲酒香味物质的合成和窖泥物化结构的改善,经过缓慢的生化作用,才产生出以己酸乙酯为主体的香气成分,并最终赋予了五粮液浓香曲酒特有的香味和风味。而酱香型白酒窖池是用石头垒砌的,因此缺少了窖泥这一关键性因素,造成酒味单调低下,这也是浓香型白酒是我国主流白酒的一个重要原因。</p><p> 我国白酒酿造历史悠久,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多传统技艺有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即使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有些传统操作还未能彻底解释清楚。据了解,美国、日本等一些科学发达的国家,借用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分析五粮液“古窖泥”中的成分,试图培养自己的“老窖”,但至今都没有成功。究其原因,就是离开了宜宾得天独厚的环境,很多有益微生物不能生存,五粮液已成为中国一个著名的原产地保护品牌!</p><p> 记者了解到,五粮液集团十分重视古窖泥资源这一原创性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工作和开发应用工作,五粮液技术中心也专门成立了《窖池生态体系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组,长期对窖池生态体系的机理进行持续、深入地剖析和开发应用,努力寻找和诠释五粮液这一原创性核心技术的秘密和技巧。</p><p> 五粮液明代古窖的美名,就像它酿出的美酒,香了长江,醉了中华,香得山高水长,醉得天长地久,香醉了人间600年时光。 新华社记者段世文</p><br/>[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30 8:15:0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