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0|回复: 0

[转载] 中国大学培养不出大师级创新人才的根源(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3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发信人: jaggernaut (求是小猪-求食创薪), 板面: Education<br/>标&nbsp; 题: [转载] 中国大学培养不出大师级创新人才的根源(一)</p><p>发信站: 飘渺水云间 (Sat Dec&nbsp; 9 12:00:33 2006), 转信</p><p>【 原文由 xhh 发表于 Doctor 讨论区 】<br/>作者:南泥湾</p><p>2006年11月20日,国务院第四会议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6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提出<br/>问题:“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br/>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br/>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br/>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br/>常焦虑的一个问题。”</p><p>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说:“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就是教师“,主张培养和引进并重<br/>。四川大学原校长卢铁城提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举<br/>措加以实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回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大学开<br/>始,就太晚了。” 他主张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研究型大学要和中小学建<br/>立更为密切的联系。英国诺丁汉大学名誉校长杨福家建议:改革高考考试方式和招生办<br/>法,高校招生凭高考成绩和高中表现录取,进行大学校长公开招聘的试点等。中国高等<br/>教育学会会长周运清的回答,应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要严格教学秩序和内部<br/>管理,加大教学投入,改变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建议实<br/>行“低速增长、稳步发展”的方针,宏观入手、微观发力,稳定推进“211工程”和“9<br/>85工程”,积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br/>,形成多样化、分类型、分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p><p>钱学森的洞察力不错,的确,科学技术创造性人才按目前中国的培养方式,收效甚微,<br/>大师级人才更不要提。6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的回答有一定道理,但除了高考考试方式<br/>和招生办法与科学技术创造性人才有关外,其他只是一般性人才问题,与温总理的提出<br/>的问题关系不大。</p><p>我的看法与他们有所不同,科学技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其特点。我在中国了接受过基<br/>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美国听过小学、中学、研究生课,直接体会到一些东西,利用周<br/>末把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写出来,找一找中国大学培养不出大师级创新人才的根子在哪里<br/>。</p><p>1. 为什么说目前中国大学没有培养出大师级创造性科技人才?</p><p>目前中国大学没有培养出大师级创造性科技人才,这不只是钱老个人印象,为了更加具<br/>体地说明这个问题,我这里首先明确一下大师级人才的标准。</p><p>大师级人才,指能够以独创性次和奠基性的工作,开辟一个大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理<br/>论和研究方向并取得令人瞩目的重大发现的人才。如果我说大多数自然科学诺贝尔奖(<br/>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和和平奖除外)获得者属于大师级人才(日本的<br/>个别获奖人不能算),我想不会有太多的异议,因为诺贝尔奖侧重于原创性和应用价值<br/>,这样的大师每个领域只有几个,世界范围内总共不会超过500名。数学领域的丘成桐也<br/>是这样的大师级人才。</p><p>比大师级稍逊一级 的可以称为为世界一流杰出人才,在某个领域作过出色的研究,解决<br/>中等或大的问题,具体的如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和2000多名美国科学院院士都是这一类<br/>,外籍院士要另算。在美国的生物学和医学领域,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300名研究员<br/>也应该归于这个级别,王晓东和耶鲁大学的许田教授(毕业于复旦遗传系)是其中的研<br/>究员。</p><p>实际上,够得上一流人才并获得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都是大师级人才,日本获得自然科<br/>学诺贝尔奖如利根川进(生理学和医学奖)是大师级人才,但田中耕一(化学奖)等则<br/>属于创新人才,不够一流水准,所以不是大师级人才。</p><p>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只有台湾的李远哲(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和大陆的杨振宁<br/>()两个大师级人才。大陆杰出人才只有搞生物学的王晓东(美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br/>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李远哲是台大本科毕业,台湾清华硕士,1965年获美国加<br/>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此后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杨振宁1942年毕业于昆明的<br/>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該校研究生毕业。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1956年<br/>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王晓东本<br/>科毕业于北师大生物,1985年,考取“中美生化考试和申请”(CUSBEA)赴美学习,后获<br/>得克萨斯州著名学府——西南医学中心博士学位。因此这三个人只有一半在中国的培养<br/>,主要贡献都不是在中国本土完成,获诺贝尔奖的工作在美国完成且获奖时都已加入了<br/>美国籍(李远哲后来放弃返台)。</p><p>2.科学技术创造性人才的出现与那些因素有关?</p><p>科学技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个连续的系统工程,那么科学技术创造性人才与那些因素<br/>相关呢?</p><p>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人才(知识和能力)和环境(教育、科研体制和经济投入)两个因<br/>素,分别受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培养方式、科技环境4个方面的影响,经济发展水<br/>平对人才的影响在科技环境体现出来。从人才成长的内容和条件看分为:知识积累、能<br/>力培养和科研机会3个方面。</p><p>从人才的培养和出现环节看,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独立研究三个阶段。基础教育<br/>(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本科、博士,博士后)是学习阶段(博士后也可以<br/>看作学生和独立研究的过渡),此后的独立科学研究(副教授、教授或副研、研究员)<br/>是显露阶段。</p><p>大学和高等研究所既是高等教育的场所,又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无疑是创造性科技<br/>人才能否出现的最重要环节,钱老何温总理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奇怪。</p><p>3.美国的国家大师级创新人才最多,说明什么?</p><p>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找出中国大学培养不出大师级创新人才的根子,我们需要知道那<br/>个国家大师级创新人才最多?既然大多数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属于大师级人才,我<br/>就以此作为切入点。统计1901年至2006年的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各国的分布如下:</p><p>1901-1983 1984-1991 1992-2001 2002-2006 总计</p><p>美国 130 26 46 23 220</p><p>英国 62 1 5 3.5 69.5</p><p>德国 49 11 2 1 62</p><p>法国 22 2 2 1 27</p><p>瑞典 16 0 1 0 17</p><p>俄 10 0 1 1.5 12.5</p><p>日本 4 1 2 2 8</p><p>合计 359 51 68 32 510</p><p>从趋势来看,美国获奖数占总数的比例逐年增高, 1901-1983年期间的36%,1984-1991<br/>年期间的51%,1992-2001年期间的68%。2006年囊括了3项自然科学诺贝尔奖,2002-200<br/>6年间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占72%。说明世界科技的重心逐渐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反<br/>映出美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科技环境的成功和优势。</p><p>接下来,我进一步比较中美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科技环境三方面的差别,基础教育<br/>、高等教育着重于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科技环境侧重于遴选体制和投入总量。</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临平新城
丰收湖天街
海潮望月城
黄山风景
丹枫四季
临平城区
闻堰综合体
桂冠东方验房
缤纷城
临平老宅
京东Mall
江荣府
“金手指”
产业孵化基地
空中花园
河滨之城
临平未来农场
江河汇
未科航拍
临平公园
招商花园城
金沙湖晚霞
桂冠东方
花园城
火车西站
喜悦和
艺创综合体
味美浙江活动
钱江新城二期
馥香园鸟瞰
西投吉鸿项目
许村新城
光环购物中心
临平文化中心
国风杭州地铁
共享“花”车
南京北部新城
永旺商业项目
钱塘安置项目
西湖步行街
未科航拍
朗云
古玉兰开花
钱塘新项目
锦尚和品府
钱塘高铁站
未科中轴线
临平新城
钱江世纪城
万科大溪谷西
和平广场概念
良渚城建
临平二环
大马弄
南苑街道
临平
杭州大厦
奥体
杭州天际线

小黑屋|手机版|电脑版| ( B2-20080242 )

GMT+8, 2024-11-17 00:19 , Processed in 0.05801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