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遠方的星 于 2011-10-28 12:07 编辑
大痴的富春山居
歷經幾世輪迴,不管是誰尋誰來?色身幾經變易,再相逢,依舊不識前生…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東漢時的高士嚴子陵,因拒絕光武帝劉秀以「諫議大夫」之召,而走避浙江桐盧縣城南的富春山麓隱居,易裝江邊垂釣,成為當時一景。 千年後宋代的范仲淹到桐盧任官,在子陵垂釣台感時緬懷,仰慕其人品,而建亭紀念,寫下「嚴先生祠堂記」。「三生石上舊精魂,賞風吟月莫要問…」 唐代隱士李源,捨宅為寺,獨居寺內潛修,善音樂、詩文,與住持圓澤禪師成為知己。60多歲時,二人相約遊四川峨眉山。途中圓澤禪師宿緣現前,千般無奈與李源訣別,留下13年後在杭州天竺寺再見的預言。歲月悠悠,李源依約來到杭州。13歲吹笛牧童吟詩相認,李源含淚懇請同回洛陽。圓澤告知李源:你我二人各有因緣未了,請回吧!悵然而歸的李源,果然奉朝廷召任「諫議大夫」,李源堅不出仕,80多歲終老於慧林寺。 時空到了元代,一個父母早逝的陸姓少年,因家貧過繼給浙江黃姓人家,年邁九旬的黃父見到聰明伶俐的繼子,感嘆:「黃公望子久矣!」遂改名黃公望,字子久。據說自幼就有神童般眼神的黃公望,通音律、山水、能詩文。中年因忤權貴,受累坐牢,出獄後年近五十,於是「絕意仕途、往來三吳、放浪江湖。」 學道後的黃公望,自號大痴道人,師法自然,開始致力於山水畫的創作。1347年初秋,晚年的黃公望與無用師弟,隱居富春江畔「小洞天」,他們倘佯山水,寄樂於畫。面對大山美景,激盪畫興,而有「富春大嶺圖」、「富春山居圖」,將其縱情山水的激情,展現在有限的紙墨中,令觀者產生無限想像。 「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蘭亭」,飽經波折滄桑,最後被浙江宜興收藏家吳之矩傳其子吳洪裕,畫不離身,但他臨終之際竟仿唐太宗以王羲之「蘭亭序」等心愛之物陪葬,幸其姪吳子文從爐火中救起,惜已數尺被焚毀,後此圖一分為二:「剩山圖」火痕可辨,現藏浙江省博物館。焚後還完好的即「富春山居圖」後段,因有黃公望為無用師的題跋,又名「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 2011年6月,分離360年後的「剩山圖卷」、「無用師卷」傳奇性的在台北複合,讓千年後的今人因畫而掀起了兩岸和平交流的美談。 溽暑的6月台北很「富春」,媒體的報導熱熱鬧鬧,你來我往無不附庸風雅,富春江流盪的千古幽魂,也因此跨海復活,各有一段風流。 引起我對「富春山居圖」興趣的倒不是因它是曠世巨作,而是這畫背後的故事。黃公望和他的師弟,一個叫大痴,一個叫無用,這二個修道人老來遠離塵囂,一起遊山玩水。為什麼選擇落腳富春山?那最後的六年發生了什麼逸事?他們又悟了什麼道? 想想:79歲仙風道骨、白髮童顏的黃公望終日船行於富春江兩岸,袖藏紙筆,隨時寫生。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那千丘萬壑、重巒疊嶂,那煙雲變幻、掩映魚舟,入於目、印於心,歷時多年,終於留下人生最後的寫意。85歲仙逝後,此畫就開始了它生生世世的輪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