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jh123456

ZT:戏说全国各地的几大怪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0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桥不长是西湖风景中的三怪。

    西湖南面有条普通的小木桥。原先桥长1000多米,故叫长桥。后来湖面淤塞缩小,桥也就短了。今日,寻长桥却只有了长桥公园路边一亭,望去,一湖秋水微波荡漾。长桥徒有虚名,令人惋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0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湖“三绝”是环境优美、风景如画的汪庄、刘庄、环碧庄。

    汪庄位于雷峰夕照山麓,三面临水,山水辉映,风景秀丽,与著名古刹净慈寺为邻,隔湖与苏堤、三潭印月、柳浪闻莺相望。站在庄园内,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刘庄又名水竹居,原为晚清刘学询别墅,坐落在西湖西面的隐秀桥西,背山临水,现园内有梦香阁、望山楼、湖山春晓诸楼台水榭,被誉为“西湖第一名园”。

    环碧庄是宋代阮公在阮公墩上所建的。山水相依,花木扶疏,碧绿环绕,风景优雅,是西湖旅游胜景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0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断桥的传说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啦。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使被称为断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0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孤山的传说

  孤山的孤独是一种充盈的寂寞

  一从冬天说起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北宋•林和靖

  在孤山的时间深处,彳亍着一个人。

  这个人大约四五十岁,很清瘦。胡须在柔韧的西湖风里,斜斜地指着一个方向,衣袂也斜斜地指着同一个方向。于是,他和他身边同样清瘦、同样指着一个方向的柳条一样,看上去非常的飘逸,而且固执。

  当这个人从西湖北岸走过来,踏上西泠桥的刹那,如一只光洁的鸡蛋从蛋壳中脱颖而出,一切繁华的背景被他抛在了身后。他走下西泠桥,往左拐,沿着一条小道,慢慢踱到了孤山的东北麓。

  孤山是西湖北部的一个岛,因独处湖中而得名。它有三个特点,第一,它只有38米高,是西湖群山中最低的山;第二,它是湖中最大的岛;第三,它与湖心亭等其他岛相比,离堤岸最近,仅一桥之隔。就是这一桥之隔,既隔开了喧闹与清静,又使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随意去孤山走走。

  孤山碧波环绕,花木繁茂,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山道小径悠远深长,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的立体园林,其景色早在唐宋就已闻名遐迩。

  沿着平缓的绿色山坡往上走,踱进花树掩映下的幽深小径,就像走进只属于你一个人的心绪里,曲曲折折,明明暗暗,但终究会豁然开朗。停下来,放眼远眺,烟波浩渺的西湖和你隔着一层镂空的枝叶,感觉很远,又很近。随意找块山石坐下,吹吹风,叹叹气,心便会慢慢静下来。

  多少年来,人们把孤山当做放牧心灵的草原。当然,羊放过风,吃过草,总是要回家的。因而,直到一千年前,这个中年男人出现在孤山前,没有哪个属于闹市的人动了真心要在孤山住下来。

  一千年前的那个早晨,一只飞鸟从孤山飞过,看见了这一时刻:一个人走下西泠桥,走进了孤山坦荡的怀抱。

  这个人将手搭在已经有些皱纹的额上,皱起眉,朝山后的天色看了看。

  孤山南麓的天比北麓的蓝,飘着几朵单薄的云,山顶的枝枝叶叶被八九点钟的阳光刻成了一幅巨大的剪纸。

  那么,等太阳照到北麓,该是下午了吧?

  他低下头,陷入了沉思。

  这时,有一种声音渐渐朝他逼近——是孤山南麓的湖水在金色的阳光下耀眼的光芒,是渔船丰收后的欢唱,是游人在错落有致的亭台间的笑闹,是文人雅客们落地有声的咬文嚼字,是卷帘掩映后的江南丝竹……

  他突然觉得有点烦。这些来自儿时记忆里温暖的声音,他并非不喜欢,但此刻,他却想远远地避开它,否则,他没有必要从更加繁华的远方回到故乡钱塘为自己找一个安身隐逸之所。

  就是这儿了!背阳的地方永远比向阳的地方清静。这个人在心里说。

  从此,这个人留在了孤山,这一留,就是二十年,一段“梅妻鹤子”的千古佳话也随之拉开了序幕。

  这个人就是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他生于钱塘(杭州隋朝之前称“钱塘”),原名林逋,从小资质聪慧,立志为学。成年后,游学于江淮间,以诗会友。他作诗填词、书法绘画,造诣精深,但秉性恬淡好古,无视富贵功名,不求荣华利禄,自题:“道着权名便绝交。”一生不出仕,连宋真宗都请不动他。

  历史的细节果真是我想像的那样吗?

  不知道。

  当我在一个雪霁的午后来到孤山,在刺骨的寒风里渴望阳光快一点从孤山南麓移到北麓来时,我实在匪夷所思:

  生前死后,林和靖都将孤山东北麓作为自己的安身之所,那么,他为什么会对难得一见阳光的孤山东北麓情有独钟,而不是向阳的南麓呢?

  他来孤山之前,孤山有梅吗?

  他种下三百六十棵梅树,本意是为观赏,还是为生计?

  历史永远只记住晦涩的结论,而忽略有血有肉的细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林和靖是忙碌的。他选了孤山东北麓一块高地,围了一个园子,在云树掩映下结茅为室,编竹为篱,美其名曰“巢居阁”。用他自己的话说:

  “绕舍青山看不足,故穿林表架危轩。但将松籁延嘉客,常带岚霏认远村。”

  又临水修了一个水轩,置了一些简朴的家具,便住了下来。

  如果说,孤山是母亲的怀抱,巢居阁便是母亲的子宫,让他终于有了回归的感觉。

  转眼,冬天到了,下雪了。

  孤山仍然是他儿时记忆里的孤山。经历了几十年风霜后,如久违的家人,乍然相见,百分之二十的陌生感融化在百分之八十与生俱来的亲近感里。他一个人,孤山也一个人,孤山的一切,便成了他的伴。他凝视一棵草,草就是伴;他靠在一棵树上,树就是伴;他和一只乌鸦说话,乌鸦就是伴;他仰头看一朵云,云就是伴……不仅孤山,整个西湖山水,对于他,都是如此。

  然而,闲放孤舟遨游湖山时,一种时有时无的失落感侵扰着他。总觉得,孤山——这天籁般美妙的乐章里,还缺少一种音韵,是什么呢?

  一个雪霁的清晨,他从长夜中醒来,忽觉暗香盈室。他吃惊地推开了窗。一树梅花,正远远地依水而立,如他命里的知音,毫无预兆地猝然来到了他的生命里,并恰恰暗合了他内心深处最本质的秉性。他的眼里慢慢涌起了泪,那颗似乎仍在流浪的心,终于找到了最终的归宿。爱的潮水汹涌而来——是对妻子那样的爱。

  于是,次年春天,他在屋子周围的山地上开始栽种梅树,第二年接着种,第三年还种……日积月累,整整种了三百六十株。

  就像现今的文人,原先把写文章当做玩,后来慢慢当成了谋生的技能。林和靖一开始种梅是喜欢,后来梅竟成了他的衣食来源。他把三百六十株梅树所卖的钱,包成三百六十包,每日取一包,或一钱二钱,用作当日的开支。从此,这个人的生活不知不觉间进入了一种令古人和今人无比羡慕的状态——不富,但衣食无忧、清闲自在——一种特别“小资”的理想生活。有人说他做秀,有人说他是与现实过不了几招败下阵来才屈身隐退……他不管这些,他喜欢,什么东西挡得住喜欢?

  “水墨屏风状总非,作诗除是谢元辉。溪桥袅袅穿黄落,樵斧丁丁隔翠微。返照未沉僧独往,长烟如淡鸟横飞。南峰有客锄园罢,闲依篱门望却归。”

  这首《孤山后写望》,把他从容的生活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这是平常的日子,而梅花开时,他便经月不出门,饮酒作诗。

  是怎样的一个月夜?他来到湖边,站在梅下,吟出了流芳百世的那句诗: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静静依水而立。

  梅听懂了这一千古绝唱。

  梅用芬芳的话语回应着他。

  梅想,我是多么幸运的一树梅啊。

  梅成了他的妻。

  他永远忠贞的妻。

  后来,他临终时,对满山梅树说:“二十年来,享尔之清供,已足矣。”他死后,梅林似有感应,慢慢荒芜了。到如今,孤山已找不到一棵古梅。

  当然,他还养了两只鹤。

  林和靖虽然隐逸了,但声名远播。上至当朝者,下至四方达官贵人、平头百姓,对他钦佩有加,造访的人很多。郡守薛映就特别仰慕他和他的诗,因而政事之暇,时常到孤山来,与他吟诗唱和。当他外出游玩,或者踏访寺僧时,如果有客人来到家中,家童就会把客人请进屋,然后把鹤放出去,招呼主人返回。

  鹤轻轻掠过天空。

  鹤一眼就能认出他。

  鹤停在他肩上,默默无语。

  鹤成了他的儿子。

  他永远孝顺的儿子。

  后来,他临终时,抚摸着鹤的身子说:“我欲别去,南山之南,北山之北,任汝往还可也。”但他死后,鹤没有飞走,而是在他墓前悲鸣而死,后人将它们葬于主人的墓侧,墓名“鹤冢”。

  他走了,鹤死了,梅也死了,巢居阁也死了,留下空谷回声,如他的来处——母亲子宫里的余音,一绕一千年。

  现在,他在时间的深处,睡着。

  雪霁的午后,几枝新种的腊梅在他的坟边,隔着一条小路,散发着难以觉察的幽香。几个少男少女笑着叫着在他的坟边打雪仗。

  墓碑上,记载着元代林和靖墓被盗时,发现棺中只有一块端砚、一支玉簪的事。有人说,他死后,便已“夜下玉棺葬湖水”。其实,他已与孤山融为一体,睡在土里,睡在水里,都是一样的。

  我伸出手,轻轻触摸了一下被残雪覆盖着的坟头。

  我的手冰冷冰冷的,他的坟头也冰冷冰冷的。相隔整整一千年的时空,此刻,我们却心灵相通,因为这相同的接近零下的温度。

  一阵风吹过来,树上的积雪纷纷而落。

  我仰起脸,看见高高的雪杉树在下雪,在金色的阳光里下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0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说中的西湖情人桥之一——长桥

  这是一个梁祝凄美的爱情故事。

  长桥其实并不长,可能只有十米左右吧,当年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万松书院读书,毕业的时候,两人依依难舍,就在这十米长桥上你送过来我送过去,来来回回地就送了18里路。

  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化蝶》中的歌词:“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十八相送情切切,山伯永恋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就是指长桥上的依依不舍!所以,这也是西湖的一怪:长桥不长情谊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0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林十八怪是什么?

  (01)山似万物碧水带

  (02)山在城里楼在外

  (03)老树抱住石头爱

  (04)书画石刻风洞载

  (05)鱼鹰渔夫小竹排

  (06)桂花八月满城开

  (07)鸡蛋鸭蛋论个卖

  (08)“巴爷”儿歌唱不衰

  (09)斤鸡六狗“黄”最爱

  (10)天下名桥聚一块

  (11)辣酱腐乳当宝卖

  (12)游人多过本地仔

  (13)西街满眼是老外

  (14)马肉米粉是道菜

  (15)公车不用掏钱袋

  (16)山水摆起大舞台

  (17)狗肉朋友不算坏

  (18)王城独秀紫金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0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林市荔浦县的“十八怪”

  【第○一怪:本地宾馆外商盖】荔浦虽距桂林市区不远,但县城及各旅游景区的宾馆饭店客房常常爆满,主要原因是荔浦居旅游黄金线上,游客多,引来了外地老板的旅游业配套投资。目前,荔浦70%以上高中档宾馆都是县外的企业老板投资经营的。

  【第○二怪:龙怀风光惹客来】荔浦在拥有两个国家AAA级景区“亚洲第一洞”、“丰鱼岩”和世界溶洞奇观银子岩景区后,自2003年下半年又成功地打造了被誉为“西部博鳌”的龙怀论坛旅游新品牌。位于青山幽谷之中的龙怀景区,已建成古代牌匾、化石、楹联、票证、根艺等七大博物馆,神秘的龙怀风光更惹来了无数的游客。

  【第○三怪:荔芋扣肉家常菜】一个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把荔浦芋炒得沸沸扬扬,昔日的皇室贡品成了人们渴望的美味佳肴。用五花猪肉与荔浦芋加工制成的"荔浦芋扣肉",曾享有"一家蒸扣,四邻皆香"的美誉。"荔浦芋扣肉"从前只是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如今成一道家常菜。

  【第○四怪:瘦肉型猪粤港卖】荔浦是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每年生猪出栏100多万头。由于荔浦的瘦肉型猪瘦肉率高且肉质鲜美,自然其猪肉就成了港粤和广东地区居民的抢手货。

  【第○五怪:香菇住屋人住外】香菇等食用菌种植成了荔浦农民的一个支柱产业。香菇生长期对温度、湿度的要求很有讲究,该县花箦、双江等镇有的农户为了保证香菇正常生长,实现丰产丰收,就在自己的房屋里搭棚架种植香菇,人却搬到了草房或临时搭建的厂棚居住。当然,如今这种现象已越来越少,他们种菇腰包鼓起后,已建起了钢混楼房。

  【第○六怪:农民进城买蔬菜】近年来,荔浦县已形成了荔浦芋、马蹄、花卉苗木、蔬菜等“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集约化经营格局。一些进城买米吃的农民,同样也进城买蔬菜。

  【第○七怪:“绿证”农民富得快】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作为全国首批50个农民技术资格职称“绿色证书”培训试点县,荔浦县开始了农民“绿证”培训。十多年后,获证农民28371人,全县平均每4户就有1个持“绿证”农民,这些手持“绿证”的跨世纪农民大多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第○八怪:夏橙结果同两代】荔浦夏橙是一种在水果淡季的春夏之交收获的水果。其特点是皮薄细滑、肉红脆嫩、甜而微酸、口感极佳。荔浦夏橙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它一般是头年挂果,第二年4月底5月初成熟,此时果树同年开花新结的小果又已挂满树梢。故荔浦夏橙谓之“两代同堂”果。

  【第○九怪:城里姑娘嫁山寨】荔浦山区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摆脱了昔日贫穷落后的帽子,开始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现代生活。该县蒲芦瑶族乡的万全、万福等边远山村的瑶胞种八角致富,就引了一批来自荔浦、鹿寨等地的城里姑娘嫁到此地,人们把嫁到这里的姑娘戏称为“八角嫂”。

  【第○十怪:凤凰鸡飞区内外】凤凰鸡是荔浦人对果园、树林圈养鸡的统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该县马岭镇凤凰村农民群众首先开始在果园、树林养鸡,并收到了良好经济效益。后来这种养鸡方式迅速向荔浦及邻县普及,但人们仍把此种方式放养的鸡称凤凰鸡。凤凰鸡不仅本地人爱吃,而且还卖到了云南、广东、福建等地。

  【第十一怪:办厂县内无乡界】从2001年起,荔浦县实行了“办企业县内无乡界”的办法。即不靠国道、远离县城的乡镇,只要引来投资的老板看中靠近国道、靠近县城的地方,县里都出面协调办厂问题,打破乡镇界限,办厂所产生的税收全部归引资办厂的乡镇所有。

  【第十二怪:木衣架两头在外】从2000年起,荔浦除购买国内各地的木材外,每年都从越南、泰国、土耳其、德国等国进口部分木材,生产系列木衣架产品。同时,荔浦县所有生产的木衣架产品全部出口欧美等地。有人说:荔浦的木衣架“两头在外”。

  【第十三怪:广告做到中央台】荔浦食品在经历各种风雨之后,已成为一种响当当的品牌。荔浦的阜康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大发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率先在中央电视台有关频道做广告,树立企业形象。

  【第十四怪:超市购物真爽快】荔浦县城不大,但流动人口多,商品贸易市场繁荣。自2001年至今,县城已有了百佳、百姓、百汇、诚信四大综合超级市场开张营业。各超市逢节假日都有这样那样的打折促销活动,人们从中也得到不少实惠。

  【第十五怪:夜粥成行通宵摆】每当夜幕降临,在县城的桂平路一条街,各种夜宵摊点陆续上市,热热闹闹的夜宵摊点一直要延续到第二天凌晨五时才打烊。笔者因职业原因,凌晨五时的夜粥也光顾过几次。桂平路夜晚那香味四溢的夜粥可谓荔浦一绝。

  【第十六怪:甘蔗蔸尾称起卖】一般广西各地的群众卖果蔗都习惯把甘蔗的蔸根、蔗尾去掉再卖,这样显示买卖公平合理。而荔浦人却独不同,卖甘蔗的一般先把买者所选中的甘蔗一起过秤后,再把蔗蔸、蔗尾砍掉,同时卖甘蔗的还会把砍下来的蔗尾留下来当作明年的蔗种。这种卖者赚、买者亏的做法在荔浦人眼里却习以为常。

  【第十七怪:开口说话讲“我仔”】荔浦人有个口头禅,那就是“我仔”。不论是喜欢还是讨厌,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仔,今天的事……”等。甚至朋友见面问候、同事聊天,开口也首先是“我仔……”。个中原因,有人揣测可能是缘于荔浦人的爱子情怀吧!

  【第十八怪:老太爱把红花戴】荔浦的老年人活动是异常活跃,老年门球、地掷球、篮球、龙狮表演、戏剧表演、秧歌队、歌舞游行等五花八门。因为活动多,老年人的化装打扮、穿红着绿、插花绣朵的时候就多。所以无论是表演活动前后,还是平时生活打扮,县城街道上六、七十岁的老太头戴一两朵小红花的现象时常可见。老年人追求时尚、追求健康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0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潮汕十八怪之三:“买”是“不要”“有”是“无”

  有学者到潮汕考察后认为,潮汕人应该是少数民族,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更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确实,潮汕方言与中原官话,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外地人到潮汕难于融入本地社会,最难的大概就数语言了。听潮汕话如同听鸟语,讲普通话的人如果按自己的理解去听潮汕话,会闹出许多笑话,有些意思甚至是南辕北辙。

  比如在大街上,有小贩向你推销:要西服吗?要电器吗?要┄┄,不胜其烦。如果你想要,你就得说“爱”,不要则得说“买”。潮汕话中,“不要”是“买”“要”是“爱”,你说古怪不古怪?

  还有有趣的:你到商店买东西,问有没有,假如老板回答说“无”,你千万不要走开,那恰巧是表示“有”的意思。

  有是“无”,无是“有”,生活中最要紧的两个字,竟然黑白颠倒,实在是咄咄怪事。

  其实要理解潮汕方言也不难。据专家考证,潮汕方言是保留古中原音最多的方言了,虽属闽南语系,但由古中原经浙闽一路传来,变异极大,与现今中原官话相比,自然是大有不同了。但也还是有迹可循,例如,把“不要”读作“买”,实际是古字的读音,这种读法,现代汉语中也还保留有一些,“孬”、“甭”就是如此,我们方言中不是也把“不要”读作“彪”吗?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见怪不怪了。

  但潮汕话确实难学,就像潮汕人学普通话一样的难。潮汕人认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学说普通话,你说潮汕话与普通话之间,该有多大的差别!潮汕目前正在大力推广普通话,认为这也是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只是到时候我们可能就再也听不见这稀奇古怪的潮汕鸟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0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镇江三怪是什么?

  镇江美食多,出名有“三怪”

  名城镇江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在这些传说中,有一则是“三怪”的歌谣,内容是:“镇江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煮锅盖”。

  香醋

  

  醋,“以江苏镇江为最佳”。镇江香醋,在我国诸多醋品中别具一格,它色、香、酸、醇、浓俱全。尝一口,酸而味鲜,香而微甜,不涩,存放愈久,味道愈醇,而且不会变质。这就是“三怪谣”中的“香醋摆不坏”。这是因为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独特的精湛工艺。镇江香醋以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采用优良的酸醋菌种,经过固体分层发酵及酿酒、制酵、淋醋三大过程,40多道工序,历时70多天精制而成,再经一定储存期,然后才出厂。

  镇江香醋名不虚传。镇江恒顺酱醋厂,创建于1850年。镇江广为流传的“杜康造酒儿造醋”的民间传说,为镇江香醋蒙上了神奇的色彩。

  肴肉

  

  镇江的肴肉,又叫水晶肉蹄,皮白肉红,卤冻透明,一块块晶莹发亮,煞是可爱!它肥而不腻,香酥鲜嫩。如果再蘸点姜醋,就更别有风味。它能使品尝者产生好香、好嫩、好酥、好鲜之感。吃肴肉的确是一种特殊的享受。

  镇江人吃肴肉有个习惯,清早上馆子,泡壶茶,放碟姜丝,将肴肉蘸着香醋姜丝吃。这就是“三怪谣”中的“菜肉不当菜”。

  水晶肴蹄虽然在镇江有许多酒楼饭店都有供应,但其质量分出高低。品尝者总认为宴春楼酒楼的肴肉质量最佳,最为正宗。

  锅盖面

  

  传说古时候,镇江有户人家,妻子为丈夫下面条,一不小心将锅灶上的汤罐盖滑入面锅里。哪晓得这样下出来的面条比往常好吃,不硬不烂,软熟相当。于是,他就伙同别人开了个面店。由于面锅里放锅盖,又是合伙开店,所以镇江的面店又称“伙面店”,下出来的面条,人们爱称“锅盖面”。

  镇江的面店,将一只小锅盖撂在锅里,让它漂在水上,汤溢不出来,又透气,下的面条就是好吃。这就是“三怪谣”中的“面锅里煮锅盖”。

  镇江香醋的传说

  镇江香醋,驰名中外。其色浓而味鲜,香而微甜,酸而不涩,并以“香醋摆不坏”而著称。

  相传,香醋是酒圣杜康的儿子黑塔发明的。

  就在杜康发明了酿酒术的那一年,他举家来到镇江,在城外开了个前店后作的小槽坊,酿酒卖酒。儿子黑塔帮助父亲酿酒,在作坊里提水、搬缸什么都干,同时还养了匹黑马。

  一天,黑塔做完了活计,给缸内酒槽加了几桶水,兴致勃勃的搬起酒坛子一口气喝了好几斤米酒,米酒后劲不小,没多久,黑塔就醉醺醺的回马房睡觉了。突然,耳边响起了一声震雷,黑塔就迷迷糊糊睁开眼睛看见房内站着一位白发老翁,正笑眯眯的指着大缸对他说:“黑塔,你酿的调味琼浆,已经二十一天了,今日酉时就可以品尝了。”黑塔正欲再问,谁知老翁已不见。和他大声喊:“仙翁,仙翁!”自己便被惊醒,原来刚才是自己梦中所见,梦中所闻。

  黑塔回想刚才梦中发生的事情,觉得十分奇怪,这大缸中装的不过是喂马用的酒糟再加了几桶水,怎么会是调味的琼浆?黑塔将信将疑,其实正觉唇干舌燥,就喝了一碗。谁知一喝,只觉得满嘴香喷喷,酸溜溜,甜滋滋,顿觉神清气爽,浑身舒坦。

  黑塔大步走进父亲房中,将刚才梦中所见、口中所尝一五一十的告诉了父亲。杜康听了也觉得神气,便跟黑塔一起来到马房,一看大缸里的水是与往日不同,黝黑,透明。用手指蘸了蘸,送进口中尝了尝,果然香酸微舔。

  杜康又细问了黑塔一遍,对老翁讲的“二十一”天、“酉时”琢磨许久,还边用手比画着,突然拽住黑塔在地上用手指写了起来:“二十一日酉时,这加起来就是个‘醋’字,兴许着琼浆就是‘醋’吧!”

  从此杜康父子按照老翁指点办法,在缸内酒槽中加水,经过二十一天酿制,缸中便酿出醋来,再将缸凿一个孔,这醋就源源不断的流淌出来了。杜康父子将这调味琼浆送给左邻右舍品尝,左邻右舍又连连说味道好,没多久,远近街坊都赶过来买,这醋便在镇江城内卖开了,又传出镇江城,名扬四方。

  后来镇江人发现,醋摆久了也不会变质,反而存放愈久,味道愈加醇香。“香醋摆不坏”,便成了镇江醋的一大特点。

  镇江水晶肴肉的传说

  古人云:“五味调和百味香。”中国烹饪历来讲究调味,认为善于调和各种味道,使之相济相和,才能达到美食的最高境界。同时古人又认为调和五味是一件非常微妙玄通之事,并不容易做到。《吕氏春秋·本味》说:“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普通人品尝菜肴时,常常为厨师的精湛技艺所叹服,为菜味的美妙丰富所诧异,以至吃过一次,而终生难以忘怀。

  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菜肴有许多,这些菜肴的发明,大多来自厨师的聪明才智和对烹饪技艺淋漓尽致的发挥。但也有很多来自大自然的点悟与恩赐,甚至,有的是由于人们误打误撞,操作错误所致。江苏有道风味名菜叫水晶肴肉,又称镇江肴肉,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味道芳香鲜润,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这道风味独特的菜肴便产生于一个错误。

  相传,三百多年前,镇江酒海街有一家小酒店,一天店主买回来几只猪蹄,预备过几天煮吃,因天气闷热怕变质,就想先用盐腌制一下,谁知误将一包硝撒了进去。硝是妻子买来给父亲做鞭炮用的。第二天,妻子到处找硝,店主才发觉犯了错,连忙打开缸盖子看,却发现不但肉质未变,猪蹄反而肉质硬结,色泽红润鲜艳。夫妻俩担心有毒,为了去除硝味,反复用清水浸泡,再于沸水中焯,多次换水。看看差不多了,便加葱、姜、花椒、茴香等调料放入锅中焖煮,过了不久,锅中的猪蹄散发出诱人的香气。香气飘到街上,引来邻居品尝,吃过后大家都觉得滋味非常鲜美,远过于一般的烹制。店主见众人喜爱,从此便用这种方法制作猪蹄,不久名声就传出去了。因为该菜肴的卤冻晶莹剔透,明净如水晶,人们便将它称作“水晶肴肉”。

  “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江肉食烧。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这是一位食客品尝之后的即席咏赞。水晶肴肉问世至今,赞誉自四面八方涌来,可谓名满天下。镇江人对它更是倍加喜爱,并且在镇江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次张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请柬,请他去瑶池赴蟠桃宴。半路上,张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仔细一看,原来是水晶肴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馋虫挠心,便变成一个老头买了一些,饱餐一顿,继续上路。快到瑶池时,忽然对赴蟠桃宴没了兴趣,心想水晶肴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于是掉转毛驴,打道回府了。

  这个故事自然是杜撰无疑,但也可以看作一个比喻——水晶肴肉之美,足可让神仙动心。水晶肴肉的烹制,在近几十年中经名师不断创新,加工方法与花色都有很大改进和提高。最有名的水晶肴肉皮色洁白,光滑透明似水晶,肉色鲜红像火腿,稍带咸味,酥香适口,肥而不腻,瘦不嵌齿。食时加蘸姜丝和香醋,更感到芳香鲜润。看来错误的操作只可成就一时之美,要想使菜肴的魅力长存,还需人们不断地努力求精。

  镇江锅盖面的传说

  传说从前有户人家,住在山东,就夫妻两个,两人感情很好。不过,丈夫老是有病,胃口不开,妻子特意下面端给他,丈夫刚吃一口就说:“哎!硬了。”妻子马上再下碗烂点的,丈夫又说:“哎!面太烂了。”

  妻子急煞了:人是铁,饭是钢,三天不吃软叮当。想什么办法叫丈夫开胃呢?她用粗竹蔑排成行,一把它们连起来,用粗竹杠压在上面,把面压平了,叠起来再“跳”,把面“跳”得象纸一样薄。她想:这样薄的面,丈夫一定喜欢吃。哪晓得,这种面更难下,不是烂得象浆糊,就是硬得象没熟。

  这天,妻子出门拎水,面已经下在锅里,回来迟了,面汤溢得满灶。她手忙脚乱,掀开锅盖,拿起水舀子,接二连三地把汤罐里的水往锅里浇,水舀子一碰,把个汤罐盖子碰到面锅里去了,当时也没在意。哪晓得,丈夫吃着这碗面,又爽口又适味,三口两口就吃光了。

  丈夫问妻子:“你这碗面怎么下的?好吃得很呢!我还想吃。”妻子笑着说:“怎么下的?面锅里煮锅盖!今儿汤罐盖滚到面锅里了。”丈夫忙说:“对,你就再给我下碗面锅里煮锅盖!”妻子又用汤罐盖子放在锅里,盖在面上煮。果然,丈夫吃得很香,胃口大开。以后,妻子就天天煮锅盖面给丈夫吃,过了个把月,丈夫的病竟好了。

  丈夫身体一好,便到江南去访友。一去三年,音信全无。妻子哪能放心呢?她就赶到江南来找丈夫。

  到了镇江,这里找,那里找,都找不到。怎么办呢?妻子身上带的盘费也差不多了。好歹自己有个煮面的手艺,就到一家面店里卖面做伙计。

  女的想:我是从山东来找丈夫的,丈夫喜欢吃我的锅盖面,我就在这店里做,说不定有朝一日,丈夫来吃锅盖面,就会看见我了。她天天把面“跳”得非常薄,切得非常细,煮得非常好,用心尽意。这家面店本来生意清淡,自从她一来,生意特别兴旺。

  再说女的丈夫,到了江南没找着朋友,也流落在镇江,住在一座破庙里。一天,听人说城里有家面店很有特色,他便想起自己做锅盖面的妻子来,非常的想念,就去吃面了。面一上嘴,就觉得象自己的妻子煮的。找到这位做面师傅,原来真是自己的妻子。夫妻相认,自然喜欢的不得了。

  既然“锅盖面”镇江人这么爱吃,不如自已合伙起来做吧,这么挂起了牌子叫“镇江伙面店”。“伙面”,就流传下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1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em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临平新城
丰收湖天街
海潮望月城
黄山风景
丹枫四季
临平城区
闻堰综合体
桂冠东方验房
缤纷城
临平老宅
京东Mall
江荣府
“金手指”
产业孵化基地
空中花园
河滨之城
临平未来农场
江河汇
未科航拍
临平公园
招商花园城
金沙湖晚霞
桂冠东方
花园城
火车西站
喜悦和
艺创综合体
味美浙江活动
钱江新城二期
馥香园鸟瞰
西投吉鸿项目
许村新城
光环购物中心
临平文化中心
国风杭州地铁
共享“花”车
南京北部新城
永旺商业项目
钱塘安置项目
西湖步行街
未科航拍
朗云
古玉兰开花
钱塘新项目
锦尚和品府
钱塘高铁站
未科中轴线
临平新城
钱江世纪城
万科大溪谷西
和平广场概念
良渚城建
临平二环
大马弄
南苑街道
临平
杭州大厦
奥体
杭州天际线

小黑屋|手机版|电脑版| ( B2-20080242 )

GMT+8, 2024-11-17 10:42 , Processed in 0.05251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