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Arial size=3><b>改变</b></FONT></FONT></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Arial size=3>
<P>
1、 消费者要买房→要消费者买房</P>
<P>
2、 泛化消费者→消费者细分</P>
<P>
3、 单一行销手段→整合行销传播</P>
<P>
4、 单一大众媒体→分众媒体</P>
<P>
5、 产品行销→品牌行销</P>
<P>
6、 开盘即封盘→长期销售</P>
<P>
7、 销售弱智化→销售系统化、专业化</P>
<P>
8、 先产品后营销→先营销后产品</P>
<P>
……</P>
<P></FONT></FONT>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Arial size=3><b>消费者要买房→要消费者买房</b></FONT></FONT></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Arial size=3>首先戳破一个慌言,有人说房产是大宗固定资产,消费者会主动关注,所以营销无需着力,只要做好产品就可以在家坐等了。</FONT></FONT></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Arial size=3>
<P>
当然,在此之前这种说法似乎是成立的。在杭州有个说法,只要是个房子,就能卖空。投资客所营造的购买狂潮,使自住客也陷入了恐慌之中,被胁迫一起去抢房,杭州楼市因此疯狂。</P>
<P>
然而,投资客抽身后留下的巨大真空,以及由于被胁迫而造成的消费透支,从需求转为供应的雪上加霜,都将使整个楼市处于供大于需的矛盾冲突之中。
抢夺有限的消费者,成为每个楼盘需要思考的营销命题。而一切营销思考的原点,都必须从消费者出发。</P>
<P>
还是老科的那句名言:不是"请消费者注意",而是"请注意消费者"。</FONT></FONT></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Arial size=3>
<P>
<b>消费者都是人,只不过,是不同的人</b></P>
<P>以前的目标客户群只有一种人,就是投资客。对于投资客来说,只有单纯的地段价格比,其他因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自住客也无法挑剔,能买到就算不错了。</P>
<P>
如果像目前的淡市继续保持,具有刚性需求的自住客会成为购房主流。对于自住而言,除了产品性能外,更重要的是能否让自己喜欢。</P>
<P>
有人说房产的构成要素非常复杂,有规划、建筑、景观、户型、交通、配套、会所、物管等等。每一方面都构成差异。只要有差异化,客户就可以选择。但是,消费者都是人,但却是不同的人。甲喜欢的,可能乙不喜欢,乙喜欢的,可能甲不喜欢。开发商只有锁定目标客户群,深入走"分众"路线,真正洞察消费者。</P>
<P>
消费者细分,需要提供差异化的价值。</P>
<P><b>单一营销手段→整合营销传播</b></P><b></b>
<P>
开始只是做点报广,后来搞了房交会,展会效应体现出来了,于是不遗余力投资到展会上。再后来,又多了个产品研讨会、咨询会(说明会),于是乎大小楼盘都开始做说明会,弄得记者们也很"皮",发稿吧,没什么好写,不发吧,人情又却不过去,毕竟用功做产品的开发商太少了。因此,杭州的房地产营销实在很乏味。</P>
<P>
也不是营销人没头脑,实在怪房子太好卖。只有充分竞争的市场,才会产出精彩的营销案例。比如杭州的写字楼市场一直不温不火,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的公元大厦就异军突起,一场德国交响乐就可圈可点,比某些开发商盲目赞助公益、体育项目实效得多。</P>
<P>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营销更讲究系统性,而整合营销传播就是系统营销的工具。除了传统营销手法外,公关营销、事件营销、体验营销、资料库营销、网络营销等现代行销手段将大行其道,这给了营销人充分展现专业的空间。从营销角度而言,只有市场充分竞争,营销才会进步。也只有这样,房地产水平才会越来越高,消费者也才能买到更适合自己的房产品。</P>
<P>
<b>单一大众媒体→分众媒体</b></P><b></b>
<P>
感谢房产的高利润,得以采用大众广告这种最为奢侈的传播模式,但随着媒体效应的下降,性价比高的分众媒体必将受到更多欢迎。</P>
<P>
说实话,目前大众媒体的广告价格与房价一样虚高,而且这种虚高造成了一个恶果,非房产企业越来越远离大众媒体,这对于国内绝大多数中小品牌无疑是个灾难,也不利于培植更多的国内优秀品牌,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和温总理的品牌论是违背的。</P>
<P>
在房产牛市,开发商不太关注广告效益,做广告更像是人情赞助。更可见层出不穷的评比,把开发商和消费者都搞恶心了。</P>
<P>
但媒体效应下降后,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就会学着斤斤计较了,毕竟,一个整版差不多是一套房啊!我已经听到不止一个开发商这么说了。</P>
<P>
所以,在新形势下,原来一些弱势媒体可能日子会好过一些,比如《楼市》、《浙商》等浙江杂志,一些直邮媒体如果能解决发行量的相对公正性,也会大有发展。网络媒体,性价比非常好,值得推荐。</P>
<P>
此外,一些开发商的自办刊物也相当不错,比如绿城、开元、坤和等,包括盛世管家编的《盛世地产》,如果能加上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导入,可以更集中地锁定客户群,并通过口碑行销把媒体效应扩展开去。</P>
<P>
说心里话,房价如果要挤掉泡沫,媒体也应该如是。</P>
<P><b>产品行销→品牌行销</b></P><b></b>
<P>
要人买东西有两种,一种是像脑白金烦得你不得不买,一种是像麦当劳一样让你不知不觉爱上它。前者买的是产品,后者消费的是品牌。所谓品牌,简单来说,就是能让消费者感受到个性鲜明的核心价值。</P>
<P>
任何一个品牌背后都有一个好产品,但不是每个好产品都是一个品牌。</P>
<P>
因为房产品的复杂性,开发商是最容易迷恋于产品的。从目前的广告来看,新形势下,许多开发商喜欢讲实的,开始逐项打产品的优点,像通和枫林的几则系列报广即是如此。但是这种转变未必是好事,实际上把某些细枝末节的优点放大,并不见得能打动消费者。</P>
<P>
以前曾经写过文章论述过杭州房产策划公司的几个阶段,至今我仍认为,品牌行销是最高境界。不过,要达到确实非常困难。比如广州的丽江花园,奥林匹克花园,上海的兰乔圣菲等。其实杭州的白荡海、公元大厦也不错。而所谓的找卖点,放大,实际上是一种倒退。97、98年的房产广告尽这样干。</P>
<P>
不要惊艳后的一夜情,要让消费者爱上她--品牌营销才是最高境界。</P>
<P><b>开盘即封盘→长期销售</b></P>
<P>按说,买房也不是买白菜,哪能没见着就抢疯?但是,疯了的市场就是这样。以前售楼小姐那个牛啊,眼睛朝天看的,爱买不买,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想买房还得排着队找关系。</P>
<P>
观望心态重,下单自然就慢。现在的售楼小姐有点找不着北了。其实想想看,从销售额看,每年销售一个亿的企业就算不小的企业了,换算到杭州的房价来看,卖个百十套房早就超过这个数了。所以开发商不用心慌,大不了放慢开发节奏,要紧的是调整心态。</P>
<P>其实从营销人的角度来看,销售周期变长,营销的价值才真正开始体现。</P>
<P><b>销售弱智化→销售系统化、专业化</b></P><b></b>
<P>
我没做过销售,其实不懂销售管理。但看过一些管理表格,就足够让我震惊的了。一件事情要做专业了,细节是很可怕的。现在杭州许多公司策划、销售不分家,其实这根本是两个专业。特别是销售这一块,很少有人真花心思去研究。</P>
<P>
杭州房产公司一直不愿意找代理公司,的确,在房子供不应求的形势下,那纯粹是在送钱给代理商。但是,以后就不一样了。我听到过不止一个销售主管说,现在的销售员能力太差了,根本不能抓住客户。其实这一点不奇怪,因为她根本没有受过严格的训练,仅仅有一些礼仪知识是做不好销售的。</P>
<P>
所以,真正专业的代理公司有福了,春天就要来了。</P>
<P><b>先产品后营销→先营销后产品</b></P><b></b>
<P>
可能有人不以为然,毕竟房产是很特殊的商品,比如,拿地就不是开发商能单方面决定的。但是,拿地之前不是也要做投资分析吗?那就已经开始在做营销了。其实做营销的关键点还是在关注消费者,就是你的产品到底卖给谁?当然,好的营销不是只有一个单一的答案,同一块地,可能有多种方案,这就需要结合公司自己的资源、能力,以及竞争对手的状况,以及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让决策人最终选择一个他认为的最优答案。</P>
<P>
所以我认为,是营销在指导建设,好的整合者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营销人员,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好的营销大师一定在企业的原因了。比如潘十一、王石,杭州的许广跃等。</P>
<P></FONT></FONT> </P>
<P><FONT size=3></FONT> </P>[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5 14:47:3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