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从《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上摘录下来的一些术语和评价方法,给大家参考一下,方便大家写点意见。 指公路本身形成的景观以及公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即展现在行车者视野中的由公路线形、公路构造物和周围环境共同组成的图景。公路景观构成分为内部景观和外部景观。 指公路路域外与公路及沿线设施关系较密切的环境景观因子。主要包括自然、人文两种景观类型,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文物古迹等。 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通常将被公路穿过或临近公路的环境敏感区称为环境敏感点。它是公路项目特有的 对环境敏感区的一种称呼,实际上是环境敏感区相对路线很长的公路而言的一种提法。环境敏感点的性质和范围根据评价的环境要素不同而相应改变,因此,又可分为噪声敏感点、生态敏感点等。 通常将穿过或临近环境敏感区的公路路段称为环境敏感路段,其长度一般对应于环境敏感点的大小,它也是公路项目特有的名词术语。与环境敏感点相似,环境敏感路段也可分为噪声敏感路段和生态敏感路段等。在公路环境评价中,经常把环境敏感点与环境敏感路段对应使用。 五 评价的环境要素主要有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地表水环境、声环境、环境空气、社会经济、景观等,具体项目评价的环境因子应经过环境影响识别与筛选后确定。 六 评价应按项目工程特点、区域环境特征及环境功能区划等进行路段(敏感点)划分,并确定各路段的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 环境保护措施应以“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实效”为原则,并符合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必要时应有比选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可行性、费用效益比、可操作性等论证。
八 在比选路线方案时,应结合工程量、施工难度、工程费用,对沿线地方政府、公众意见和环境影响的程度(环境敏感度、受影响人群数量以及环境影响损益量)等指标进行综合比选,采用定量和定性方式,从环保角度推荐较佳方案。
1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区域社会环境评价和沿线社会环境评价。 2 区域社会环境评价因子一般为矿产资源利用、工农业生产、地区发展规划、旅游资源、文化教育等,评价范围宜是线路直接经过的市、县一级行政辖区,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划定的直接影响区。 3 沿线社会环境评价因子一般为社区发展、农村生计方式、居民生活质量、征迁安置、土地利用、基础设施、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等,评价范围宜是受公路直接影响的区域,评价对象为直接受影响个人、群体或单位。 4 评价因子视其受项目的具体影响程度分为重大影响评价因子、中等影响评价因子和轻度影响评价因子,影响视其结果又分为正影响和负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宜列表统计项目影响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环境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现状评价应重点分析沿线社会环境评价范围内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和承受能力,并指出项目应重视的社会环境敏感因素。
应从社区建设、人口结构、文化结构、社区经济发展、路线对两侧交往的阻隔及民族因素等方面分析评价项目建设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应从农村生计方式、居民生活收入及结构、健康保健、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评价。 1 应分析评价征地拆迁对受影响人口生活条件、生产条件等的影响; 2 应根据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项目再安置提出指导性意见。 3 有条件时可简要描述拆迁再安置计划并作宏观评述。 1 应分析评价建设项目对沿线现有交通设施、电力设施及通讯设施等的影响。 2 应分析评述建设项目对水利排灌设施的影响,并进行必要的防洪分析。 应主要分析项目建设与直接影响区内县级以上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并分析其影响。 5.3.7
针对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中叙述的不利环境影响,应提出相应的减缓或消除不利影响的措施、对策与建议。
注意:以下是关于公众参与方面的内容,但是我电话了解过,他们的环评单位的工作进展还没有进行到这一步,晚一些会进行这项工作。敬请关注!
十二 公众参与包括项目方案决策、勘察、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等过程进行的征询和协商。 包括公众个人、政府部门、感兴趣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专家。
3 项目主要环境问题,及对各单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认可程度; 4 对路线走向、局部选线方案、建设规模、(互通)立交设置、服务(停车)区设
4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做出较全面、客观的分析结论; 5 对公众座谈会的集中式意见,直接归纳、分析,并与调查表的统计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分析。
1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在整理归纳公众意见后,将其客观地反馈给项目建设单位。同时还应对直接影响区公众意见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对项目建设单位提出在后续的研究设计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和处理原则。 2 宜给出项目建设单位对于公众意见的初步处理意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