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门马5

(完结)后来者的道路————写在房地产黄金十年谢幕之际

 关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bigheadoll 发表于 2013-4-12 09:00
看到前面的几段,感觉没什么特别的

但读到“中庸”这部分时,才觉得LZ真是高人,知识不够圆融通达,是写 ...

居然能够这样评价……

老兄你要么是实战派的甲鱼,要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cctvt 发表于 2013-4-12 09:38
不要忘记经济和社会制度的联系

这些东西偏理论了,本文最后试做讨论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yukele 发表于 2013-4-14 09:52

实在是太费神了。这篇弄完,几年之内不想再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4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4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识形态相互渗透,优势互补
类似的话,老江说过。

但到胡一辈,好象不见了。说东北邻居意识形态肯定OK的话也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如果能再来点创新……


经过前面的讨论,似乎后来者的道路就已经在眼前了。虽然曲折,但有路就有希望,已经值得庆幸了。然而,我们的体系里最可能缺少一样关键的东西,会让个人后来者无法发挥极致,然后使得这个渴望“复兴”的宏观经济体也达不到期望的高度,这就是“创新”。

创新这东西,就好像是一种突变,没法预见和控制。生物进化史上,有无数的基因突变,只有极少数的突变在自然选择中被保留下来。创新也是如此,只有极少数能够具有价值而被保留或者发扬。可是,正是这极少数,推动了人类文明滚滚向前。

所以,创新需要大量的实验基数,需要有充分尊重“自我性”的自由空间,需要能够容忍新生事物的宽容,还需要能够将创新转化为价值的机制。这正是我们体系的先天不足。

我还在读书的时候,有关创新的各种竞赛和活动就已经铺天盖地了。十几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什么创新的后来者获得成功了吗?没几个。我们能知道的还是最早那批创业者。改革开放之初,转型中的中国有很多空白,首批创业者们的普遍做法,就是照搬西方先进的东西,然后迅速改良复制,把坑占住了。他们让我们拉近和先进的差距,他们功不可没,但光靠他们完成不了超越。没有不尊重他们的意思,我们只是在谈未来。创新和创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创新可以只发挥人的“自我性”,而创业一定需要对“社会性”也有足够的把握。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创新者未必需要创业,就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并获得合适的奖励。帮助创新的人,也可以在市场机制中获得丰厚的回报。让创新者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是很好么。

现实里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创新者被人推倒在地,抢了成果不说还踩上一脚。新生事物一开始总是丑陋的,创新者也几乎都不是在现有体系里如鱼得水的人。当别人来踩来抢的时候,几乎没什么反抗能力。美国的一些年轻人20多岁就能创新出大事业,社会可以宽容他们在某些方面的不成熟,去弥补他们的弱项,保护他们天才的一面,不让别人去戕害。我们这里还远没到这个程度。有的时候,创新得越好,遭遇越离奇,死得越快。

这就是现实。也不奇怪。尊重个人,“限制他人之恶”的机制远没有建立起来,利用权势来掠夺他人的现象还比比皆是。只要不损害到自己,大家都熟视无睹。这里就不再重复第四章对文化源流的分析对比了。鲁迅先生说我们这地方“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国家体系体现的是整体的意识,天然不适合去创新,但是不是能够“弘扬共同之善”,去筛选创新并对合适者加以培养?创新主要依靠民间的活力。参与创新的基础面越广,获得创新成果的可能性越大。培养创新的环境越好,创新真正产生价值的可能性也越大。

没有创新,在当今世界是永远做不到“强”的。在过去发展水平不高的年代,大和强常常是矛盾的。如今不一样。东西方的智慧已经共同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因“大”而更“强”的体系。市场越大,经济的体量越大,选择人才的余地就越大,能够产生“创新”的土壤就越肥沃。美国的强,正是因为它可以找全世界最好的人才,找全世界最便宜的原料,然后把东西卖给全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有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我们的公司、国家依靠数量优势在总量上取得领先,是可以预见的。只是,那不是复兴。大而强,才是祖先们曾经创造的荣光。尊重个人,“限制他人之恶”,让创新得以产生。“弘扬共同之善”,帮助创新者扬长避短,将创新转化为价值。也许,我们可以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创新不是孤立存在的,只在多种条件具备时才能存活。如果近现代西方文明是一座皇冠的话,创新就是皇冠上的明珠。我们需要多久,才能建立起支持创新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社会共识呢?

创新,是后来者最光明的道路。创新,是复兴路上的下一个主旋律,恐怕也是最难以解决的困难。当创新可以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涌现,这将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以效率为导向的因子,终于成功融入到这个古老文明的血液中来,让她焕发出了又一次崭新的生命!到那时,我们应该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于实现了……

就拿本文来说吧,本文应该算是一种创新,可能拿来作为一个小案例,大家也容易理解。在网络上边做连载边写作时,一直在细看大家的反馈,一直在观察自己的感受。这篇文字发出来了,而且居然涉及到了现在这个深度。

做这次“创新”,首先是要过的,是自己内心这一关。也就是敢不敢写,敢不敢发。这还真是个问题。平时不觉得,等到真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时,第一反应是心虚、胆颤。毕竟这是对某些主流学术思想提出的根本性质疑,毕竟要涉及到某些人和事。从小到大受的教育,都是要“乖”、“听话”,走稳当的路,跟随社会的主流。发表奇谈怪论或者特立独行是会被孤立的。在我们这个类型的社会,一旦被孤立日子恐怕是不好过的。以前熟悉的生活可能就回不去了。这不是说笑,身边遇到过真实的例子。人们对“新”是不怎么宽容的。犹豫再三之后,还是写了,还是发了。然后一个人咂摸这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很可能不能让人坦然发表看法,陷入一种焦虑的歇斯底里。

然后要解决个技术问题,这文字在哪里发,怎么发?既然决定要发了,那么当然希望能被人看到。但杂志社、出版社凭什么发表新意见呢?须知成熟的机构最怕犯错了,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更加如此。我们的传统,不习惯去看事情本身,而是先看话是谁说的,事情是谁做的。这就如同传统婚姻更关心娶的是谁家的女儿而不太关心这女儿本身究竟是怎样的。连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女主角们,都一个个身世显赫,好满足大家内心的这种倾向——上一章已经仔细分析了咱们这个偏重“社会性”的传统。于是,决定不浪费时间精力找传统传播机构了,选择在三个网络论坛上发。一是天涯论坛,人气和影响力在那里摆着,无需多讲。一是杭州某房地产专业论坛,里面聚集了大量关心房地产懂房地产的朋友。最后是一个小众论坛,一些经历了房地产十年的老朋友们小聚的地方。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检验了。大家愿不愿意看,能不能接受,有没有共鸣,是不是发表意见来推进思考的深入。很幸运,这篇文字得到了很多热情的支持。那些持反对意见的朋友,对这篇文字的启发有时甚至更大。感谢诸位,将尽量让你们的思考和更多的人分享。不过,从各种回馈里还是可以感受到社会心态里对“创新”的不友好因子。请关注事情本身,而不要动不动就去揣测事情背后的人。是人就有诉求,是人就有缺点。在以效率为导向的社会里,不要用完人、圣人和他人的标准来要求创新者。一个人就应该坦然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个人就应该通过分工合作让发挥自己的长处补足自己的短处。时代变了,“数量”固然依旧重要,但“质量”已经是决定性因素了。那种通过打击别人来争夺利益的做法已经过时了,你有本事把所有人(包括国际竞争者)都打击了吗?通过提高效率、创造价值来取得共赢,才是人们的呼唤。没有“土壤”哪里来的“天才”?看来,这种土壤首先要生在人们的观念里。什么时候人们能这么干:对好玩的新东西说一声“酷”,对讨厌的新东西说一声“离我远点”,而不去做什么多余动作。那就是个巨大的进步了。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正式面世了。某国家级出版社在网络论坛看到了这篇文字,希望能够出版。作为作者,既开心又担心。开心是当然的。担心的是,签订出版合同后出版社是有权对内容做修改的。不是光用契约手段把双方的物质利益绑定就足够了,还需要在某些问题上建立共识。于是,专门拜访了出版社的责任编辑,相信出版社是一定能提供很多好的专业意见的。“创新”终究还是要有力量去推动的,是需要被“知遇”和“提携”的。

任何的创新恐怕都要过这么几个关。社会足够鼓励创新吗?真的保护创新吗?那些将别人的创新偷走抢走的人,会受到全社会的最强烈谴责吗?成熟企业学会接纳创新了吗?再次强调,创新和创业是不一样的。创新这个嫩芽是可以嫁接到大树上的。

希望五年十年之后,作者自己能有足够的经历和感受,针对“创新”这个话题,再来一次真正的思考和总结。

创新,“死”人的事情总是要经常发生的。敢于创新的后来者,面临的现状也还不乐观。这就是考验人的时候了,而且还一定需要一些运气。理想主义者们,不管你们磨练了多少现实主义的技巧,成为铺路石的觉悟,有没有?有没有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apooooo 发表于 2013-4-14 19:13
雄文不可欺啊

谢这个“雄”字。

文毕竟还是文。“知”的目的还是“行”,所以佩服那些大“行”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P民无语 发表于 2013-4-14 21:47
意识形态相互渗透,优势互补
类似的话,老江说过。

这些倒没有注意过。纯关注问题本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5 21: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华然 于 2013-4-15 21:46 编辑

值得一看。经济学到后面,是对三大假设的反思及松绑。楼主说的三大陷阱在一般的行为经济学或发展经济学等分支流派中有类似的批判。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汪丁丁说的,任何的理论都有前提假设条件,而其他的经济理论都呈现出强烈的支离破碎的现状。包括楼主的,显然是一篇拥有高水平的经济人文道德世俗及个人和群体心理学素养的好文,可以有启示,但无法模仿。是鱼,但非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然 发表于 2013-4-15 21:37
值得一看。经济学到后面,是对三大假设的反思及松绑。楼主说的三大陷阱在一般的行为经济学或发展经济学等分 ...

赞这一句:是“鱼”不是“渔”。意思是,有案例,并没有形成系统和体系。

好吧,接下来花一点篇幅,梳理一下。再请赐教。

“渔”比“鱼”要枯燥一点,这个不介意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陈才能出新,关注推陈的步子是否会再大些,有没有邓公当年改革开放的魄力,当年的阻力也不小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文经济原理总结:人本经济观
(此部分为经济学理论爱好者所作,普通读者可以不阅读)

在前几章讨论的基础上,梳理“人本经济”的系统观点。

一、人本经济的观察角度

人是第一生产力,人是人本经济观看待经济的着眼点。经济个体(包含自然人和法人)的质量、数量和构架模式决定了经济整体的强弱。

如果把经济整体拆分为一个个经济个体。那么,总量=质量1+质量2+……+质量m+……+质量n   (式1)
这里,质量m是第m个经济个体的净产出(净产出=产出-成本)。这个经济个体可以是自然人,可以是法人。这里的n代表了经济个体的总数目。

如果我们把经济整体看做一个个行业(单个市场)的集合。那么,总量=质量1*数量1+质量2*数量2+……+质量m*数量m+……+质量n*数量n   (式2)
质量m是第m个行业的人均潜在净产出水平,数量m是第m个行业的人员数量。“*”是数学符号乘号。这里的n代表了行业(单个市场)的总数目。
为了方便论述,这个n个行业已经按照“质量”由高到低进行排序,使得质量1≥质量2≥……≥质量m≥……≥质量n。

如果我们把经济看做一个整体。那么,总量=质量*数量  (式3)
这里的质量,是经济个体在单位时间的净产出(净产出=产出-成本)水平。这里的数量,是经济个体的数目字。这里的“*”,是经济的构架和模式。


二、中庸人假设

人构成了经济,人是第一生产力。如何看待人,决定了一个经济理论的适用范围。为了能够说明复杂经济问题特别是转轨经济体面临的问题,人本经济观这样看待人:
人性有两个基本面。一是自我性,一是社会性。自我性,就是人的私心私欲。社会性,就是人对社会其他成员的需要和因此担负起的对他人的责任。在自我性和社会性产生冲突时,人将根据自己的经验、倾向,做一个平衡性选择。
这种看待人的方式,称之为“中庸人假设”。“中”是一个度量的概念,是人性两个基本面的某个平衡点,“庸”则是一个经验值,是多次面临类似问题后,人的经常性选择。

理性人和中庸人的异同。理性人假设和中庸人假设实际上都是为了描述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强调了人的自我性,把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化为经济利益交换。中庸人也是理性的,只是理性的范围更广。因为中庸人考虑了自我性,还考虑了社会性。由于加入了社会性,中庸人的理性是带有主观性的,是含有价值判断的。一个年轻人放弃城市里优厚的工作回家乡创业,可以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理性选择,包含了这个年轻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从一段时间内的个人收益上来讲,他是有损失的。但如果他能够带领乡亲们致富的话,他就会获得大家的认可和支持,很可能在中长期取得各方面的大收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不确定性有害原则

不确定性,会给经济体的决策带来困难和风险,会提高经济体的成本,会减弱经济体的凝聚力。因此,人本经济观树立这样一个原则:不确定性是有害的,应将不确定性尽量减到最少。

不确定性有害原则表明,人本经济观承认经济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现象,并且把不确定性作为研究对象之一。

不确定性来源于多个方面。以下列举最主要的两项。
1人的社会性带来不确定性。以高考为例。每个考生都尽量争取好的分数,这是考生的自我性。但能不能考取某大学的某专业,不仅仅取决于这个考生得了多少分,还取决于同一志愿其他考生考了多少分。这就是考生必须面对的社会性。在现实经济竞争中,竞争维度比考试要多元,社会性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更多。
2信息量超出理性的现有处理能力,带来不确定性。这个不难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新方法和新工具,理性的处理能力是在不断进步。


四、经济人阶梯

经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现象。不确定性主要源自人。那么,对人的描述越简单,不确定性就越少。根据“不确定性有害原则”,应该尽量将对人的假设进行简化。当面对的问题比较复杂,不得不对经济人做更全面描述时,那么就要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为了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对经济人的描述要不断扩展,研究者就要忍受相应产生的不确定性,这就形成了一个阶梯。因为这个阶梯源自对经济人描述的角度,所以称之为“经济人阶梯”。

下面对“经济人阶梯”做出分析,回到开篇的三个式子中去。

(式1)总量=质量1+质量2+……+质量m+……+质量n   
这里,质量m是第m个经济个体的净产出(净产出=产出-成本)。这个经济个体可以是自然人,可以是法人。这里的n代表了经济个体的总数目。
式1不考虑经济个体结成整体的方式,那么经济整体就是一个个经济个体的简单相加。这时,个人在产出上和他人不产生联系,因此不需要对经济人做出抽象的归纳,面临的不确定性极小。
式1成立的条件,就是每个经济个体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者游牧经济社会,符合这样的情况。当代经济中,也有满足此条件的情况。比如,公司中的某一个基层生产部门。


(式2)总量=质量1*数量1+质量2*数量2+……+质量m*数量m+……+质量n*数量n   
这里,质量m是第m个行业的人均潜在净产出水平,数量m是第m个行业的人员数量。“*”是数学符号乘号。这里的n代表了行业(单个市场)的总数目。
式2把经济整体当做一个个行业(也就是单个市场)的数学相加,即不考察单个市场是如何组成经济整体的。这时,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已经产生了,必须解释人们是如何组成一个行业(或市场)的,相互间是怎样一种关系。理性人假设做出了合适的解释:在单个市场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经济利益交换的关系,彼此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这种利益最大化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部分。理性人假设较合理地抽象了在单个市场中人与人的关系。微观经济学用科学方法,在单个市场上找到了各方均衡状态下的极值,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有关微观经济学的详细理论就请阅读相关的著作吧,前辈们研究得已经很透彻了。

注:式2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差别呢?式2的着眼点是经济整体,解释了人和资本在行业(或市场)间的壁垒。不同行业的人均产出水平是不一样的。高质量的人和资本总是流向高产出的行业。但这些高产出水平的行业一般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进入门槛。各个行业的利润水平之间会维持一个相对水平,但不存在某些理论中认为的“社会平均产出水平”。银行业的产出水平和沙县小吃的产出水平是不会一致的。


(式3)总量=质量*数量  
这里的质量,是经济个体在单位时间的净产出(净产出=产出-成本)水平。这里的数量,是经济个体的数目字。这里的“*”,是经济体的构架和模式。
式3把经济看做一个整体来分析。由前文(第二、三章)考察的各类现实案例可知,人与人的关系已经不能由经济利益交换来概括。中庸人假设就是为了面对这种情况。人性有两个基本面,一是自我性,二是社会性。经济整体的质量来源于经济个体的自我性。自我性得到的激励越强、发挥空间越大,经济个体提升质量的可能性越大。经济整体在数量上的号召力,则主要来源于对经济个体人性的满足。那么,优先满足经济个体的自我性还是社会性呢?这取决于对“中庸”的认识和倾向。不同背景的人们有不同的选择,而且会随着环境、年龄、经历等发生改变。
这时,“*”已经不是个数学运算符号了,而是将经济个体们组织成经济整体的构架和模式,包括硬性制度、软性文化在内的一系列安排。“*”不仅仅决定了现有“质量”、“数量”下的“总量”,而且会反过来影响“质量”和“数量”。也就是说,“*”的改变可以改变现有经济个体的“质量”水平,也可以改变对经济个体的号召力而影响“数量”。当“*”维持不变时,那么“质量”和“数量”决定了经济整体的“总量”。


根据上述分析,得到“经济人阶梯”:
经济人假设
人与人关系
不确定性
优先级
式1
不考虑
☆☆☆  极小
1(最优先)
式2
理性人假设
利益交换
★☆☆  小
2
式3
中庸人假设
社会、经济关系
★★☆  大
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公司治理和管理者阶梯(上)——公司与市场的边界
在复合经济时代,经济体已经不再主要由“社会性”组织起来了。以效率(质量)为导向、以“自我性”为基础、以盈利为目标的新兴经济体,开始大量涌现。这就是公司。
在追求“质量”上,公司这种组织形式无疑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公司成员首先是按照效率原则被组织起来的,性价比和适用性是主要考量因素。这显然比按照社会性(是否同宗、同乡、同学……)组织的经济体更能追求质量。公司管理者是由资本担任或选择的,资本是按效率(质量)——也就是利润——来做出决策的,那么管理者就会努力争取更高的效率(质量)。
公司已经是复合经济体里的主要经济组织模式了。公司数量众多遍布各个行业,面对的情况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出现大量合格的管理者。虽然公司主要依据质量来组织,必须尊重人的自我性。但是,对于管理者而言,如果不考虑人的社会性,团队连维持都存在问题。因为团队本身就有社会性的含义。把握好社会性,可以让团队有更好的产出。当公司发展到足够大时,人的社会性对整体的影响就是决定性的了(请见第二章案例),理性人假设必须让位于中庸人假设。
一个有趣的问题就产生了。既然公司是以效率(质量)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也是以效率(质量)为导向的,那么公司与市场经济的边界是什么呢?哪些事情该由公司去做,哪些事情让市场去解决呢?
有一种看法,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解释“公司与市场经济的边界”。如果从市场上获得的价格低于自身生产的成本,那么公司会选择从市场购买。反之,则公司自身生产。总之,公司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均衡点,决定了公司与市场的边界。也就是说,公司和市场相比,谁更有效率(质量)就是谁的地盘。
我们如果对上面的回答仍不满足,可以继续问下去:为什么公司内部交易成本可能比市场还低呢?这个问题有另一种问法:公司为什么可能比市场更有效率(质量)呢?我们知道,市场是建立在人的自我性之上的,根本不考虑人的社会性。公司作为人构成的以效率(质量)为导向的组织,天然依赖人的社会性和自我性而存在。两相比较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社会性在某些情况下比人的自我性能产生更高的效率(质量)。资深管理者们有一个共识:“金钱是最差的激励方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公司与市场经济的边界”,就是人的社会性与自我性的效率(质量)边界。为了帮助管理者找到“中庸”之道,找到通过社会性与自我性来管理团队的均衡点,梳理了“管理者阶梯”。
九、公司治理和管理者阶梯(下)——管理者阶梯
以管理者的视点,用人本经济观的方法,对公司管理进行分析,得到“管理者阶梯”。管理者阶梯中,对团队成员社会性的管理和对自我性的管理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阶梯一:
(式1)总量=质量1+质量2+……+质量m+……+质量n   
质量m是第m个员工的净产出水平。
适用管理简单团队。简单团队,指团队中人员较少,且彼此间分工简单。管理者清楚知道每个成员的工作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有时间和精力与每一个团队成员详细沟通,将每个人的状态调整到最好。团队成员的工作状态彼此都一目了然,沟通交流的成本很低,不需要对经济人做出抽象的归纳,管理者通过直接沟通,对团队成员社会性和自我性进行管理。对于管理者来说,信息的不确定性是小的。
此种情况适用大公司的基层团队,也适用于微型公司。团队的人数,在网络房地产企业中一般不适合超过8个,以6个为宜。人数再多,普通基层管理者的精力就难以覆盖了。
阶梯二:
(式2)总量=质量1*数量1+质量2*数量2+……+质量m*数量m+……+质量n*数量n   
这里,质量m是第m个简单团队的人均净产出水平,数量m是第m个简单团队的人员数量。“*”是数学符号乘号。
适用管理较复杂团队。较复杂团队至少由几个简单团队组成。但管理者还是可以认识团队里的大多数人。
此种情况下,管理者对团队普通成员有一定了解,但已经无法知道每一个人的工作状态了。各个简单团队间的协调已经成为了重要问题,无法只通过人对人的沟通来解决。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简单团队的基层管理者来完成对整个团队的掌控。另一方面,需要借助制度来进行管理。
制度一般包含一系列的量化指标和行为规范,明确告诉团队成员应该完成什么,产生冲突怎么解决。制度是通过奖惩来规范团队成员行为的,是针对人的“自我性”设立的硬性约束。没有奖惩的制度就失去了价值。
较复杂团队中,管理者仍可以通过沟通对团队成员的社会性进行管理,但是已经不能够靠沟通对团队成员的自我性进行管理了。
阶梯三:
(式3)总量=质量*数量  
这里的质量,是经济个体在单位时间的净产出(净产出=产出-成本)水平。这里的数量,是经济个体的数目字。这里的“*”,是经济体的构架和模式。
适用管理复杂团队。复杂团队里,最高管理者已经无法认识大多数成员。
此种情况下,管理者和团队基层成员的信息交流成本极大,两者无法依靠人际交流来建立在社会性上的共识。制度依然是管理团队必不可少的工具。可是,由于团队规模已经完全超出了管理者直接掌控的范围,制度的执行可以有谁来保障呢?建立公司共同的价值观——也就是企业文化——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选择。
企业文化可以提供这样一些东西:共同的目标、基本的信任、归属感……这些源自人的社会性的需要,对团队成员的产出水平有极大影响。有管理经验者很容易理解这点。
根据上述分析,得到“管理者阶梯”:
管理目标
管理者与成员关系
对社会性的管理
对自我性的管理
不确定性
适用式子
简单团队
非常熟悉
直接沟通
直接沟通
☆☆☆ 很小
式1
较复杂团队
认识,但交流有限
沟通(可借助基层管理者)
制度
★☆☆  小
式2
复杂团队
陌生
共识、企业文化
制度
★★☆  大
式3
可以看到,面对不同团队,管理者要具有的素质、采用的方法、处事的准则都是不一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后发经济体为什么总选择从“社会”主义出发

本文第一章用较通俗的语言和案例,描述了后来者难以通过纯粹市场经济方式取得发展。这里,用学术的方式来解释,为什么后发经济体总选择从“社会”主义出发。

原因一:理性人假设会加剧后发经济体与先进经济体的“质量”差距。
西方经济学描绘的纯粹市场经济,在经济人阶梯中就是理性人假设下的复合经济。式2描绘了这种情况。
式2:总量=质量1*数量1+质量2*数量2+……+质量m*数量m+……+质量n*数量n
因为要把先进经济体和后发经济体放在一起考察,那么这里的“总量”是指全球经济。如前文假设,这个n个行业已经按照“质量”由高到低进行排序,使得质量1≥质量2≥……≥质量m≥……≥质量n。
我们把问题简化一下。全球经济里只有两个经济体,一个是先进经济体A,一个是后发经济体B。行业1到m属于先进经济体A,行业(m+1)到n属于后发经济体B。既然是先进经济体,那么经济个体的“质量”水平总是远高于后发经济体,也就是说高产出水平的行业集中在先进经济体中。虽然上面的简化过于极端,但与事实相差不远。
那么,在理性人假设之下会发生什么呢?行业(m+1)到n中的优秀经济个体会向行业1到m流动。也就是说经济体B中最高质量的经济个体会流向经济体A。其最终的结果是,后发经济体B的“质量”与先进经济体A的差距越拉越大。“总量”差距同样如此。

后发经济体和先进经济体的存在,本身就体现了人的社会性。如果西方经济学者完全、彻底地认同纯粹市场经济,那么就应该提倡对全人类一视同仁,让不分国度的人们都享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待遇。一边鼓吹全球市场一体化享受着全世界的资源和市场,一边却把后发国家的社会问题挡在自己门外,这至少算不上公平正义吧?

所以,后发经济体如果片面听信了“理性人假设”或者“纯粹市场经济”,一定会为先进经济体提供市场和高质量经济个体,但自身能否发展起来就不好说了。尽管后发经济体中的某些精英阶层会倾向于选择接受西方的这一套理论,可是广大基层的民众恐怕不会这么想。

原因二:“社会性”在起步时对后发经济体民众更有号召力也更具操作性。

后发经济体追赶先进的过程,就是从“单一经济”走向“复合经济”的过程。后发经济体起步时,几乎都处于“单一经济”状态。需要通过人的社会性来产生经济体的凝聚力。复合经济则完全不同,劳动力的“质量”差异极大。“质量”对“总量”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数量”,具于核心位置。所以,复合经济必须是能够尊重劳动力的质量差异的,必须是能够保障经济利益交换的,必须能激励“质量”的提高。那么,人的自我性就必须得到承认、重视和激发。单一经济和复合经济对于人性的基本认识是完全不同的,有些方面是对立的。后发经济体必须彻底改变制度和共识,这需要考虑民众的接受能力。

等待内部自发形成社会分工,逐步走向“复合经济”,显然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外部条件也未必许可。抓住人性中的社会性,以国家意志的方式迅速建立社会分工,无疑更快捷,也更容易让民众接受。

用式3(总量=质量*数量)来解释这个过程,就是一边保证“数量”,一边用人的主观判断(国家意志)来实现社会分工,强制产生“质量”差异。这样,在“*”上依然还是以民众熟悉的社会性为主,复合经济也初步建立起来了。这样的复合经济并不是以“质量”为导向建立的,是以经济体成员共同的意志建立起来的。虽然与复合经济的最终内涵还有很大偏差,但对于后发经济体已经是巨大的进步,而且是可以走得通的道路。为后发经济体进一步理解复合经济,找到新的平衡点奠定了基础。

式3还表明,后发经济体的“数量”越大,用“社会性”来完成初步社会大分工的倾向性越大。这是因为,单一经济时代“数量”越大,说明这个经济体在“社会性”上产生的凝聚力越大,失去“数量”优势的损失也越大。这样的经济体当然会更愿意选择符合现状且成本更小的道路。

原因三:人的“社会性”在某些条件下比“自我性”能产生更高的效率(质量)。

回顾上文“公司治理和管理者阶梯(上)——公司与市场的边界”,人的社会性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带来比自我性更高的效率(质量)。

公司是以效率(质量)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也是以效率(质量)为导向的,公司作为人构成的以效率(质量)为导向的组织,天然依赖人的社会性和自我性而存在。市场是建立在人的自我性之上的,根本不考虑人的社会性。两相比较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社会性在某些情况下比人的自我性能产生更高的效率(质量)。如果不是如此,那么经济体中就根本不需要出现公司这样的法人,而应该纯粹由个人组成。在管理界,资深管理者们用通俗的言语这样表达:“金钱是最差的激励方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共同的目标、基本的信任、归属感……这些源自人的社会性的需要,对团队成员的产出水平有极大影响。有管理经验者很容易理解这点。

公司这样以盈利为目的而产生的组织,竟然是因为人的社会性在效率(质量)上超越“自我性”的产物。那么后发经济体选择首先满足人的社会性,依然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达到比“市场选择”更高的效率(质量)。这种社会性的满足,可以是荣誉,可以是信念,可以是内心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具体的例子,中国人都能知道几个。比如雷锋精神,比如爱国主义。不是所有人都赞同为社会性而牺牲自我性,有人称之为“傻”。但请不要轻易嘲笑不理解的事情,那也可能是彼此认识水平不同。“存天理,灭人欲”固然不好,但“一切向钱看”同样不美妙。

综合以上三点,解答了后发经济体总选择从“社会”主义出发的原因。请注意,这里讨论的是“出发”,是一个阶段性概念。最终的目标,之前的讨论已经明确了。



十一、创新

“创新”是一种突变,无法预测。大部分创新可能是没什么价值的,某些创新则带来了质量上的突破,是可以带来代差的“x”因素。怎样来描述创新呢?没有人知道创新将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更不知道这个创新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创新的产生,是孤立的,无法预测。是
(式1)总量=质量1+质量2+……+质量m+……+质量n  
在质量m上的某个突然变化。经济体里敢于创新的个体越多,创新思维越活跃,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创新的价值,需要市场去筛选和验证。这就要看
(式2)总量=质量1*数量1+质量2*数量2+……+质量m*数量m+……+质量n*数量n   
产生创新的行业m,质量m(第m个行业的人均潜在净产出水平)是不是得到了提高。创新要成功,需要市场具有相应的安排,能够及时发现创新的价值并给予推动。这不是创新者本身可以做到的。

创新能否持续发生,不断带来价值。这就要看创新者的空间和利益有没有得到保障。
(式3)总量=质量*数量
中的“*”必须是能够尊重自我性,能够“限制他人之恶”的。而且是能够鼓励创新,把创新当做一件“共同之善”加以弘扬的。创新者得到足够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创新成功的可能性会越大。

因此,看似偶然的“创新”,实则需要个体意识、市场安排、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支撑。脆弱而易于扼杀或剥夺的“创新”,在尊重自我性、“限制他人之恶”的环境下比较有可能持续发生。如果西方文明是一座皇冠,那么创新就是皇冠上的明珠。对于以“弘扬共同之善”为出发点的经济体来说,“创新”将是一个最大的课题。没有创新,将只有“大”,没有“强”,这样的经济体只能做跟随者,难以有“自己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后记


知识有什么价值?可以获得内心宁静,可以未卜先知趋利避害。

今天,知识的价值又已经不限于上面两点了。一个公司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内部成员的认知水平决定了整体经济到底有多强大。知识被更多的人掌握,经济个体的质量就能更高,合作的内部交易成本就能更低,乃至作出突破创新,这样经济整体就会越来越强大。所以,希望用通俗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让尽量多的人能够弄明白复杂的道理。这也是十年来的一大感悟。

在这个敬重祖先的国度里,人们天然就有着薪火传承的文化倾向。在过去三千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个族群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和文明(之一),历经磨难却总能破茧重生。在这个族群的某个深处,一定有恢弘的气度和磅礴的力量。重新回到应有的位置,成为这个族群发自内心的渴望,视作对于祖先、后代和自己的当然责任。现代经济学将整个世界纳入一体的大气魄大格局大智慧,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人们的认同和共鸣——这正是我们所要的。我们还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不仰视,不藐视,只平视。

现实就在那里,总不如理想那么精彩。一个庞大而古老的国家要面对的问题太多了。希望人们能够少一点怨恨,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迷茫,多一点内心平静。争论可以,但不要停下脚步。在这个宗教式微的时代里,知识可以起到一些作用。

希望更多的人能来思考本文讲的问题。一个人口数以十亿计的经济体要真正强大,需要很多很多的人能够担负起各种经济组织领导人的角色。需要更多更多的人成为经济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没有基本的共识,没有基本的知识,没有基本的经验,这一切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个国家的人民,是不是能够渡过一个个难关,还是要看人民自己。我们每个人的认识和行为,决定了这个国家的高度。如果我们没有办法解决,那么说明我们并没有那么出众,并不能为这个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如果,仅仅是如果,我们的确有智慧有办法做的更好些,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坦然的屹立于这个世界,坦然来一次“伟大的复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全文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意见。

  一个十年过去了。对于作者来说,这篇东西写完,自己走出象牙塔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此可以彻底翻过去了。是时候再一次放下,以初学者的心态重新开始了。

  JUST DO I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9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临平文化中心
国风杭州地铁
共享“花”车
南京北部新城
永旺商业项目
钱塘安置项目
西湖步行街
未科航拍
朗云
古玉兰开花
钱塘新项目
锦尚和品府
钱塘高铁站
未科中轴线
临平新城
钱江世纪城
万科大溪谷西
和平广场概念
良渚城建
临平二环
大马弄
南苑街道
临平
杭州大厦
奥体
杭州天际线
西门市集
良渚文化走廊
欢肆效果图
墨尔本高楼
勾庄
临平体育馆
奥体世纪城
江南科技城
馥香园航拍
金沙湖航拍
城北万象城
科创趣城
杭州西站
运河
和平里
杭州南站
浙金地块
武林新核心3
武林新核心2
武林新核心1
浦东御桥湾
绿城潮听明月
未科湿地开发
金色钱塘
文教、申花
世纪城地标
滨江棠前嘉座
钱塘江大潮
苏杭城际铁路
春和云境
未科3兄弟亮灯率

小黑屋|手机版|电脑版| ( B2-20080242 )

GMT+8, 2024-5-6 04:22 , Processed in 0.04489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