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噶新乡毋宁

杭州(浙江)历史上最惨痛最不可磨灭的一段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5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过疏竹 发表于 2016-1-15 14:18
转帖:阁下颇有些为成吉思汗叫屈的意思。成吉思汗杀人多了,叫他屠夫却是不成的,有人说你当年干吗不在成吉 ...

你转载的这种三无网文越多,恶意抹黑的段子也就越多。

理不辩不明,这种三无网文的蓄意抹黑恰恰能反过来证明造谣者是多么的无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5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过疏竹 发表于 2016-1-15 14:18
转帖:阁下颇有些为成吉思汗叫屈的意思。成吉思汗杀人多了,叫他屠夫却是不成的,有人说你当年干吗不在成吉 ...

你转载的这种三无网文越多,恶意抹黑的段子也就越多。

理不辩不明,这种三无网文的蓄意抹黑恰恰能反过来证明造谣者是多么的无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5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造反有理,革命无罪。——某时代宣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6 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男儿123 发表于 2016-1-15 16:15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明太祖朱元璋对元朝后期坚守安庆的名臣余阙的高度评价:

吴元年(1367年)冬十 ...

傻逼,满清还祭祀袁崇焕呢。历代对前代忠臣都有封赏。用以鼓励自己的臣下也做效仿。
你这种狗鞑子连这种常识都不知道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6 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男儿123 发表于 2016-1-15 12:00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然而江南苏杭两座天堂式名城竟然在元末时代遭遇惨不忍睹的悲惨命运,而且 ...

狗鞑子,又不要逼脸了。元末杭州是朱明是和张士诚抢地盘围城,道理和民国末年共D围长沙一样。属于反元军队之间的争夺。目的并非屠杀汉人本身。
元初蒙古人没屠杭州,屠杭州市在1372年,同期被屠的还有徐州。
你这个不要逼脸的狗鞑子还要撒谎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6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男儿123 发表于 2016-1-15 16:25
你转载的这种三无网文越多,恶意抹黑的段子也就越多。

理不辩不明,这种三无网文的蓄意抹黑恰恰能反过 ...

不要逼脸,南宋人口只有5000多万?南宋中后期嘉定十六年,1223年,官方人口统计就有7681万人,加上金国人口总数超过1亿。南宋在人口峰值阶段,全国人口达到8500万。加上金国人口超过1亿2000万。而1278年,元至元二十七年,统计的元代人口。版图庞大得多包括金国南宋西夏等,总人口才5883万人。这个时候南宋灭亡已经12年。
所谓的元初不屠城,不杀人,那么人口哪里去了?
狗鞑子装蒙古傻子造假数据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6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男儿123 发表于 2016-1-15 20:56
不彻底严厉批判朱明统治罪恶,怎么可能扫荡那些泼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王朝上的污水?怎么可能树立对国家历 ...

哈哈哈,真的假不了、
元史够垃圾了,贴几个元史里写的东西。看看狗鞑的祖宗怎么善待汉族的。
《元典章》记载:“诸蒙古与汉人争斗,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蒙古人打死汉人,一般就罚数下杖刑或出兵役抵罪。反之,如果汉人打死蒙古人,根本不问原因,一律处死抵罪,并没收家产交予蒙古人处理。

  自1279年开始,在平毁所有汉地城郭后,元廷又下令汉人士兵平时在军中也进行武器管制。过了五年,元朝下令汉人禁持弓箭,连各地庙宇神像手中的真刀真枪也被追缴入库(估计关庙中关老爷的大刀也被木刀所替代)。不久,元朝又在昔日女真和南宋辖地收缴所有武器,除把质量好的刀剑归蒙古人使用及上缴兵库外,其余一律销毁。元成宗时代,在元朝两都宿卫军中充值的汉人也不得持弓箭“上岗”,最后甚至规定汉人二十家(一甲)才能使用一把菜刀。

  元朝的这种歧视和民族压迫,翻看《元史》中的《刑法制》,还有更详细的元廷对汉人种种武器限制的最详细记录:诸都邑小民,造弹弓及执者,杖七十七,没家财之半……诸汉人执兵器者,禁之。惟为兵者,不禁。诸汉人有藏铁尺铁骨录及铁柱杖者,禁之。诸私藏甲全副者(全套甲胄),处死。不成副者,杖七十七,徒三年;四件以上,杖七十七,徒二年;不堪使用者,杖五十七。弓箭私有十副者处死;五副以上,杖九十七,徒三年;四副以下,杖九十七,徒二年;不成副者,笞五十七。凡弓一箭三十为副(元杖罪以“七”为断,出于忽必烈的“仁慈”——天饶你一下,地饶你一下,朕饶你一下)。
      

还有元代没有和清代一样有文字狱,最大的原因就是蒙古贵族很多根本就不通汉字。也不搞科举。儒生在元代居然有了十儒九丐的说法。算是中国所有封建王朝中的奇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6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娃哈尔滨 发表于 2016-1-14 08:51
虽然长毛革命是纯邪教运动,但在历史教科书中仍以褒为主

能不褒吗 打自己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6 10: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子之星座 发表于 2016-1-16 04:08
狗鞑子,又不要逼脸了。元末杭州是朱明是和张士诚抢地盘围城,道理和民国末年共D围长沙一样。属于反元军队 ...

你造谣的越多,只能越被打脸。原来你就是个历史小白,狗屁都不知道就敢出来辩论。1372年我也是醉了,1368年朱元璋就占领北京,元顺帝返回漠北了,1372年蒙古军是飞去杭州的吗?向你这种看了几篇三三无网文就被洗脑的蝗虫,连朝代的起码的年代常识都没的小白,真的是让人无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6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子之星座 发表于 2016-1-16 04:44
党项被灭,和安庆有毛关系,党项被灭,被屠的城是兴庆府。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遵守成吉思汗遗诏,进 ...

睁大你的眼睛好好看看,谁跟你说安庆了,说的是中兴府,当然了,对于你这种历史小白肯定不知道中兴府和兴庆府是一个地方。。


有谣言说成吉思汗去世之前曾经下令灭绝党项人,成吉思汗去世数日后,西夏末帝李睍开城出降,随即被杀,谣言宣称蒙古军杀死李睍后进入中兴府屠城,将城内所有活着的人全部杀害。谣言还说在此之前,蒙军已经屠遍了西夏的所有城池,使西夏国民“百无一二,白骨遍野”,因此蒙军屠尽中兴府后,不但使立国一百九十年的西夏就此灭亡,更使建立西夏的党项羌从此不复存在了。

事实并非如此,谣言之所以是谣言,就因为它经不住真实历史资料的反驳。造谣者以一种悲情和煽情的口吻大肆渲染蒙古把党项人全部灭绝,明显是在蓄意挑拨,抹黑诬蔑。

------------------------------------------------------------
------------------------------------------------------------

首先,蒙古并没有屠尽西夏的所有城池,更没有把党项人灭族,因为元朝的唐兀人(属于色目人)就是元朝对党项人的称呼。

关于蒙古屠尽中兴府这种高论,很明显是造谣者自己编出来的,也可能是有人看了网络上的黑材料直接以讹传讹搬过来的。

蒙古进攻西夏甘州的时候,并未屠城,《元史》卷120《察罕传》则记载如下:“师次甘州,察罕父曲也怯律居守城中,察罕射书招之,且求见其弟。时弟年十三,命登城于高处见之。且遣使谕城中,使早降。其副阿绰等三十六人合谋,杀曲也怯律父子,并杀使者,并力拒守。城破,帝欲尽坑之,察罕言百姓无辜,止罪三十六人。”

《元史》中并没有蒙古灭西夏后在西夏首都屠城的记载,而是有没屠城的记载。

根据《元史》记载,蒙古灭西夏后,只是杀死了投降的西夏末帝李睍,并没有屠城,还派了将领察罕入中兴府安抚百姓。

《元史·太祖本纪》中,成吉思汗的遗言是关于灭金方略的,根本没有提到要对西夏首都中兴府屠城的事情,后面有没有记载蒙古军屠西夏首都。

《新元史·太祖本纪》中,提到的是成吉思汗要求在西夏末帝李睍投降后杀掉他,根本没说屠城,后面在成吉思汗死后,众将领只是杀了投降的西夏末帝,也没有屠城。

《元史》卷120《察罕传》则记载如下:“众方议降,会帝崩,诸将擒夏主杀之,复议屠中兴,察罕力谏止之,驰入,安集遗民。”也就是说,成吉思汗并未下令屠城,而是在他去世后,众将领杀死投降的西夏末帝后,打算屠城,但是因为察罕反对,并没有屠城。蒙古军最高统帅还派了将领察罕入中兴府安抚百姓。

《元史·太祖本纪》网址: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yuanshi/yuas_001.htm
《元史》卷120《察罕传》网址: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yuanshi/yuas_120.htm
《新元史·太祖本纪》网址: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xys/00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6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子之星座 发表于 2016-1-16 05:46
哈哈哈,真的假不了、
元史够垃圾了,贴几个元史里写的东西。看看狗鞑的祖宗怎么善待汉族的。
《元典章 ...

向这种垃圾网文,造谣抹黑的东西太多,全TMD的漏洞,只能一样一样打你脸,看我怎么把你的猪脸扇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6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子之星座 发表于 2016-1-16 04:44
党项被灭,和安庆有毛关系,党项被灭,被屠的城是兴庆府。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遵守成吉思汗遗诏,进 ...

哈哈,造谣的东西是禁不起推敲的,扇肿你的猪脸:
元朝的确没有修一部专门的《西夏史》,主要是因为西夏不论是领土、人口、国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等,和辽朝、两宋、金朝,都差别极大。而且西夏虽然实际上是独立政权,但是西夏先是向辽朝和北宋称臣,后来又向金朝和大蒙古国称臣。所以不具备单独修史的资格。

不过《宋史》《辽史》《金史》,都专门在后面为西夏立传。

具体见《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和卷四百八十六《夏国传》,以及《辽史》卷一百十五《西夏传》,《金史》卷一百三十四《西夏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6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子之星座 发表于 2016-1-16 04:44
党项被灭,和安庆有毛关系,党项被灭,被屠的城是兴庆府。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遵守成吉思汗遗诏,进 ...

抽死你三无网文

“太祖征西夏,严李王诛之,怒其负,固不服,欲屠其城。群臣莫敢言。公谏曰:”犯顺效逆者,既已就戮,民各为其主,百万之罪,宜活。陛下同仁一视,子怜万国,非敌百姓也,幸寛天诛”。【太祖悦悟,遂赦之】(《紫山大全集》卷16《德兴燕京太原人匠达鲁花赤王公神道碑》)

《元史·察罕传》里说“会帝崩,诸将擒夏主杀之,复议屠中兴,察罕力谏止之,驰入,安集遗民”。实际上,屠城的命令是大汗死后群臣自作主张所下,被西夏降将察罕以成吉思汗遗命制止了。中兴府除西夏皇族损失惨重外,没有发生所谓的屠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6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子之星座 发表于 2016-1-16 05:46
哈哈哈,真的假不了、
元史够垃圾了,贴几个元史里写的东西。看看狗鞑的祖宗怎么善待汉族的。
《元典章 ...

抽死你三无网文的猪脸

九儒十丐???
http://tieba.baidu.com/p/11690747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6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test2016 发表于 2016-1-14 09:23
你是蒙古鞑子吧?倭寇的历史研究窝藏祸心,你引用个什么?

女真人  杀人如割麻,臭闻数百里  屠杭州、 ...

这位亮了,女真人和蒙古人都能混为一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6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子之星座 发表于 2016-1-16 05:46
哈哈哈,真的假不了、
元史够垃圾了,贴几个元史里写的东西。看看狗鞑的祖宗怎么善待汉族的。
《元典章 ...

抽死你断章取义的三无网文的猪脸:

现代有些人看到《元史·刑法》有“诸蒙古人因争及乘醉殴死汉人者,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及“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没有把刑法全篇看完,就以为“诸蒙古人”是指普通蒙古人,就片面说元朝把民众分为四等人!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令“禁长军之官不恤士卒,及士卒亡命避役,侵扰初附百姓者,俱有罪”蒙古军人尚且不允许侵扰归附百姓,蒙古庶人又怎么会被允许侵扰归附百姓呢?
这里的诸蒙古人指的是怯薛军,也就是皇家禁卫军而已。这TMD在哪朝哪代不是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6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子之星座 发表于 2016-1-16 05:46
哈哈哈,真的假不了、
元史够垃圾了,贴几个元史里写的东西。看看狗鞑的祖宗怎么善待汉族的。
《元典章 ...

元代不搞科举?抽死你三无网文的猪脸:

灭南宋之前,“戊戌选试”共录取4030人。灭南宋之后,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到1368年元朝退回草原,这50多年里,元朝举行科举16次,录取1139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6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子之星座 发表于 2016-1-16 05:11
傻逼,顾炎武黄宗羲这种人会在明代出现,就是说明了明代学术的发达活跃。东林党可以对朝政叽叽歪歪的前提 ...

抽死你三无网文的猪脸,汉人取名只能用数字????????

据说元朝有个规矩,普通百姓取名,要依据父母年龄之和或者兄弟排行,也就是说,名字是一堆数字编号。果真如此,还是以讹传讹了呢?

朱元璋家三代的名字,都跟数字关系密切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名很怪,叫朱重八。他爸爸名字也怪,叫朱五四。他爷爷呢,叫朱初一。“重八”就是“八八”,也就是说,朱元璋又叫“朱八八”。由此可见,朱家三代都跟数字关系密切:祖父是一,父亲是五十四,孙子是八十八,全是一百以内的自然数。

      朱家三代为啥要这样取名呢?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老师解释道:朱元璋及其父祖生在元朝,元朝有个规矩,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当年明月老师给了解释,没给这解释的出处。

      我上网去搜,搜到了出处。清朝人俞樾在《春在堂随笔》第五卷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意思是元朝禁止老百姓取正式名字,只让他们按照排行或者父母的年龄编个号。俞樾还举出道光年间绍兴一带的取名风俗为证:“近年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四五。”照这个逻辑,朱元璋名叫“重八”(八八),很可能是因为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刚好八十八岁;朱元璋的爸爸名叫“五四”,则可能是因为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刚好五十四岁。这样看来,夫妻双方的年龄应该都在二十岁以上和五十岁以下,这是很正常的生育年龄

      但是朱元璋的爷爷朱初一的名字就不能这样解释了,他叫初一,不可能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只有一岁,人类的繁殖力没这么强。那么朱初一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按照当年明月老师的解释,该名字应该源于出生日期,也就是说,大约是因为朱初一生在初一那天。不过翻看朱元璋的家谱,朱初一下面还有个同胞兄弟叫朱初二。初一那天生初一,初二那天又生初二,这日子挑得也太巧了吧?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朱初一的名字源于排行,不一定是同胞兄弟间的排行,还有可能是同族兄弟间的排行。换言之,在同族同辈的男子当中,朱初一可能是头一个出生的。

      跟朱元璋同时代的另一位猛人张士诚也是拿数字当名字,叫张九四。“九四”这个数字可能是张士诚父母年龄的和,也可能是张士诚在同族兄弟间的排行。你知道,过去盛行大族,一族人成千上万,同辈男子排行排到九十四是完全有可能的。

      另据俞樾考证,朱元璋手下小弟常遇春的曾祖叫常四三,祖父叫常五五,父亲叫常六六,都是数字编号。朱元璋手下另一位小弟汤和的父祖名字更有意思,曾祖叫汤五一,祖父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非常有规律不说,而且全是节假日——曾祖是劳动节,爷爷是儿童节,爸爸是建党节。


用数字取名的风俗,并非元朝的行政命令

      朱元璋也好,张士诚也好,常遇春、汤和及其父辈也好,都是生在元朝,而且出身都是无官无爵的平民。既然这帮平民取名时无一不用数字,那么当年明月“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的说法也许是对的。

      不过翻查《元史》、《元典章》和《通制条格》,并不能发现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条文,甚至连类似的记载都没有。所以我怀疑当年明月的说法是否属实,也怀疑俞樾的论证是否靠谱。

      其实有确凿事例可以证明,元朝有一些非官非士的百姓不用数字做名字,或者除数字之外另有正式名字。我经常参阅《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一书,该书收录有大批元代合同,合同里的交易双方多为平民,如祁门县李文贵、徽州谢智甫、休宁县吴兰友、晋江县蒲阿友等等,这帮人或为商人,或为农民,用的却都是正式名字而非数字编号。如果元朝政府确实严禁百姓使用正式名字,那么这帮人最多只能私下里以名字相称,而签合同时恐怕不敢不用数字编号。

      再向上追溯,我们会发现用数字取名并非元朝人的专利,而是老早就有的风俗。我手头有一份北宋的收养文书,收养人叫史四三,这个名字跟朱初一、常五五、张九四等名字一样,也是数字编号。至于它是源自父母年龄,还是源自兄弟排行,恐怕得问问史四三本人才能知道。

      我手头还有一本《名公书判清明集》,是南宋时几位著名官员的判词汇编,其中好多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名字也都是数字编号。比如说,有一份判词提到一位复姓闾丘的人,此人娶妻阿张,生了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女儿分别叫闾丘四二和闾丘四四,男孩则叫闾丘继祖。后来这位复姓闾丘的人死了,他老婆阿张改嫁给一个姓胡的人,又生下两个女儿,分别叫胡四十和胡五十。再后来,阿张的儿子闾丘继祖长大后,娶妻阿曹,阿曹给他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闾丘九十。如果把阿张当成这个家族的始祖,那么这位始祖的后代除了闾丘继祖有正式名称之外,其他后代全用编号做名字。很夸张。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用数字取名是一种风俗,至少在宋朝就有,元朝人只是沿用了这个风俗,并非出于官方的强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6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子之星座 发表于 2016-1-16 05:11
傻逼,顾炎武黄宗羲这种人会在明代出现,就是说明了明代学术的发达活跃。东林党可以对朝政叽叽歪歪的前提 ...

抽死你三无网文的猪脸!元代汉人取名只能用日期??

王秀丽《元代的一百个老百姓》中,绝大部分老百姓都不是用数字做名字的,而是正常取名,比如:孙学诗、陈谦、乔吉、周权、孙辙、张文盛、吴世澄、鲍元康,等等……

王秀丽《元代的一百个老百姓》,书店和网上书城均有销售。

元代人分明就是有姓名的。
像关汉卿、王实甫、邓牧、赵孟抚,这些知名的文人、艺术家、哲学家,哪个不是有名有姓的?
说元代汉人没有姓名权分明属于恶意造谣!

用数字取名本来就是存在的民间习惯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6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子之星座 发表于 2016-1-16 04:18
不要逼脸的狗鞑子又是从少民网站抄袭文章了。你这种垃圾除了在少民垃圾论坛复制黏贴外还会什么?

朱明 ...

抽死你的猪脸
明朝对僰人的灭族屠杀

从明洪武到嘉靖不到两百年间,明王朝11次对k人进行残酷的伐戮。
第一次:明洪武(明太祖朱元璋)27年(1394年,公元纪年,下同),以戎县(今兴文县)夷“出没不常”为由,“奏调叙南卫左千户所,于本县守御。”到明成祖永乐年间,派遣总兵官梁福进行征讨,k人逃入草木茂盛的高山,无法追赶,“乃招安之”。
光绪《兴文县志》:明洪武二十七年,戎县夷出没不常,奏调叙南卫左千户所于本县守御。永乐间,遣总兵官梁福征讨,夷窟深箐,不能追,乃招安之。
《珙县志》——《平蛮始末》:明洪武二十七年,戎县夷出没不常,奉旨调叙南卫移于珙县之下罗计,以备守御。永乐间,遣总兵官梁福率师征讨,夷窟深菁,不能穷追,乃招安之。
第二次:明永乐(明成祖朱棣)13年(1415年),朝廷派遣都督李敬率大军进攻晏州(今兴文县)的少数民族(k、僚等),擒获其首领,其于的进行了招抚。
光绪《兴文县志》:(永乐)十三年,遣都督李敬率师擒其渠魁,而抚其余党。
第三次:明宣德(明宣宗朱瞻基)2年(1427年),朝廷以k人等少数民族侵扰筠连为由,派都指挥徐谅进行安抚。后来又以他们骚扰高(高县)、珙(珙县)、宁(长宁)、庆(原庆符县)、江(江安)为由,朝廷派监察御史杨灿到戎县,招抚大坝k人等少数民族,并捕获其首领,“械送京师”。
光绪《兴文县志》:宣德二年,夷复寇筠连,都指挥徐谅抚安之;未几,又劫高、珙、长宁、庆、江等县,监察御史杨灿诣戎县招抚大坝等寨,捕获夷首,械送京师。
第四次:明宣德(明宣宗朱瞻基)9年(1434年),朝廷又借口k人反抗朝廷,派都指挥李荣带领戎县官兵,“擒斩39名而还”。
光绪《兴文县志》:(宣德)九年,夷贼又叛,都指挥李荣督戎县官兵,擒斩三十九名。
第五次:明正统(明英宗朱祁镇)4年(1439年),朝廷以夷“烧劫各县”为由,派遣都指挥王杲进讨,王杲到戎县后,召集汉夷中有名望的人,派去做工作,招出五都夷,晓以利害,令他们各回各寨,稍有反抗的,捕去34人,其于的则与之签订协约,“埋石为誓”。
光绪《兴文县志》:正统四年,又烧劫各县,都指挥王杲集戎县汉夷乡老招出五都夷,谕以祸福,令各回寨,擒贼三十四名,其余埋石为誓。
第六次:明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元年(1450年),官府派人到今高县、珙县、筠连、兴文各寨征粮。这些征粮的人,对人民骚扰迫害太甚,百姓无不怨恨,便将公差抓起来,捆绑在树上,历数其罪恶,杀之。有司将这件事飞奏朝廷,朝廷派遣都御史李匡、监察御史刘却泶耸隆J敝凳⑾氖钐欤钟龅钡匚烈吡餍校勘蠖既旧衔烈撸勒呱踔冢羁锖土纫脖晃烈卟疲炔痪镁退懒恕@羁锖罄床『昧耍勘盐拚蕉妨Α3⒂峙啥贾富又芄蟮惹巴魈郑芸旃テ戚记埃展缘日胺惺佟薄k人等带上粮食,背起财物躲进草深林茂的高山,周贵率大军将山围困,这些百姓把粮食吃完,就吃树皮草根,结果饿死近一半,“乃乞降”。
光绪《兴文县志》:景泰元年正月,高、珙、筠、戎夷人并起,声言:“汉人每年公差下寨征粮害我,我当出报。”遂缚公差于树,杀之,各攻本县。屠长宁,劫庆符、江安、纳溪,烧庐舍,咨杀掠,诸县为之一赤。有司飞奏,遣命都御史李匡、监察御史刘染破涫隆J适笔⑹睿囟嘁唣荩孔渌勒呱踔凇?铩染阌ぜ玻茸洌镅坝G捕贾富又芄蟮绕戚记啊⑽艄缘日妒佟T羯崦姿凇⒏翰莆铩⑷肷钶迹缶е髂酒ひ允常鏊兰赴耄似蚪怠
第七次:明天顺(明英宗朱祁镇)5年(1461年),朝廷借口戎县夷人(k人)连年流劫,派总兵官许贵等带兵讨伐,“平之”。
光绪《兴文县志》:天顺元年,芒部诸夷,妖言惑众,号“天师”,围筠连凡九日。叙南指挥丁信、李英等力战歼之。(天顺)五年,以戎县夷人连年流劫,遣总兵官许贵讨之。
第八次:明成化(明宪宗朱见深)元年(1465年),朝廷借口“戎县都掌夷,频年入寇”,派遣都御史汪浩、都督芮成带兵征讨。侍读周洪谟写了奏章上奏皇帝,请求在k人聚居的地方,仿照九姓司那样设立长官司。宪宗准奏,吏部把这件事委托汪浩和芮成办理。汪浩到了戎县,受汉人挑拨:“k人并非真心归降”,于是诱杀k人首领和百姓270多人,激起k人大规模反抗。k人誓死报仇雪恨,因而作战非常勇敢,锐不可当。朝廷诏命:“可以抚则抚之”。于是谴人前往招抚,k人等愿意接受,派出首领12人到京城,献贡马12匹,诸葛铜鼓一面,请求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土官。但是k人惧怕汪浩的势力,不敢将汪浩冤杀k民270多人的事向皇帝奏明。而汪浩等为了证明他们前次谎奏的“k人并非真心归降”符合事实,一直没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土官,于是k人更加愤恨官府。
光绪《兴文县志》:成化元年,都掌大坝等寨蛮贼分劫江安等县,兵部以闻。(成化)二年,国子学录黄明善奏:“四川山都掌蛮屡岁出没,杀掠良民,景泰元年招之复叛,天顺六年抚之又反,近总兵李安令永宁宣抚奢贵赴大坝招抚,亦未效,恐开衅无已,宜及大兵之集,早为定计,勿酿边患。”(成化)三年,明善复言:“宋时,多刚县蛮为寇,尝用白I子兵破之矣。白I子者,即今之民壮;多刚县者,即今之都掌;多刚寨水稻十月熟,宜督兵先时取其田禾,则三月之内蛮必馁矣;军宜分三路,南从金鹅池攻大坝,中从戎县攻箐前,北从高县攻都掌,小寨破,大寨自拔;又大坝南百余里为芒部,西南二百里为乌蒙,令二府土官截其险要,更用火器自上而下顺风延k,寨必可攻;且征调土兵须处置得宜,招募民壮须赏罚必信。”诏总兵官参用之。成化元年,以戎县都掌蛮夷频岁入寇,遣命都御史汪浩、都督芮成征之。侍读周洪谟上疏请于都掌照九姓司设长官司,使寨主自择素所信服者命为土官,部议,以其事付浩等。时浩在成都捕反贼赵铎,成在叙州府,知戎县汉人不欲夷人割置土官而利其钤辖,乃不用本县勘报,惟召其邻县夷酋,导参议王礼等诣都掌诸寨谕以设官之意,诸夷大悦,其酋长率二百人诣叙见成,且具马二十七匹为赴关谢恩计,成犒之而赏以布,令还戎县以俟,寻遣人报浩,会奏谓,都掌、箐前、大坝三处宜设三长官司,疏入,方议铸印。九月汪浩至自成都,戎县汉民不欲置土官者以甘言谗浩谓:“成所招诸酋,虽授以官终不能禁其劫掠,此皆枭雄,一可当百,乘机除之,则余孽不足虑也。”浩不知其诈,遂决意杀之,至戎县诸酋迎谒,浩谕之曰:“降蛮太少,与官太多,可回寨招三千蛮民来,即与奏。”异日,诸酋入,即闭营门,壮士皆露刃环列,浩历声责之,诸蛮自纳款之,后久释金革,至是惟叩首请罪,露刃者皆前,杀二百七十余人。浩使人报成,成曰:“是成所招者,已与公会奏矣,奈何杀之!”犹豫数日,乃又与浩合奏,夷始虽归降则异志,且欲伏兵敌杀官军,不得已,调大兵剿之,斩首若干、破寨若干。既而诸寨余党聚议报仇,十月,乃赴贵州总兵官处诈降,都指挥丁实等出迎之,夷伏兵四起,官军五千余众皆没;十一月初,欲寇四川,浩等闻之,夜奔长宁,分军实各县,径归成都时官军夜行迷道,人马堕溪谷死者不可胜数,众贼追浩等皆声言欲脔其肉,不及,乃攻长宁三日,适闻戎县人劫其巢穴,乃解围去,时夷恨既深,锋不可当。贵州兵屯金鹅池,四川兵屯戎县,两兵坚壁不出,而夷人由其间循江之南,直抵江安、纳溪、合江,如履无人之境。一夕,夷驱合江县妇女一百七十人、水牛三百次长宁石笋山下,都指挥宰用等率军逐之,贼皆遁,会长宁县具陈,夷人向攻城时有必欲复仇之,言以闻朝,命可以抚则抚之,于是遣人招抚。夷人遂听命,使夷首十二人赴京,贡马十二、铜鼓一,具告乞仍设土官,但畏浩等势,不敢言枉杀父兄事。浩等欲实前奏,终不与设官,夷人益恨,复抄掠。
第九次:明成化(明宪宗朱见深)3年(1467年),由于k人对官府的痛恨,难免有k人为报仇而骚扰地方,干抄掠之事。朝廷得到奏报,“乃谴总兵官襄成伯李谨、兵部尚书程信等、率兵来讨”。明成化三年(1467年)12月,朝廷大军到达。芮成由戎县进,都御使陈宜、参将吴经由芒部进,指挥韩忠由普水脑进,贵州总兵吴荣为左哨,由李子关进,汪浩督参将宰用为右哨,由渡船铺(今古宋)进。据曾省吾《功宗小纪》载,当时云、贵、川三省合汉土官军18万。大军沿途烧杀抢劫,克大坝、破凌霄,烧毁二百余寨。
光绪《兴文县志》:上闻,乃遣总兵官襄成伯李瑾、兵部尚书程信等率兵来讨。(成化)三年十二月,大军至;芮成由戎县进,都御史陈宜、参将吴经由芒部进,指挥韩忠由普水脑进,贵州总兵吴荣为左哨由李子关进,汪浩督参将宰用为右哨由渡船铺进,大军剿贼,烧二百余寨。叙南指挥同知李k破凌霄城,功为最。诸贼平。
第十次:明正德(明武宗朱厚照)10年(1515年),k人的一个部落与筠连的流民苏衡争田,受了流民的欺负,k人多次向地方官吏诉讼,都未得到解决。流民乘k人怨忿的情绪,故意挑起事端,诱使k人复仇。流民早有准备,乘机屠杀k人数百人。于是,k人各寨纷纷起义,众达几万人。明武宗得到奏章,“命巡抚都宪马昊、总兵吴坤讨平之。”
《珙县志》:正德九年,葛魁一人普法恶与夷女米浪通生子,假称浪为王母,子为弥勒佛,恶为天官,潜刻符印,造旗帜、敛集k、羿、苗、猓等夷烧香,各给印符一张使佩之,谓兵不能伤,又谓剑出人头自落,旗动军马自溃,作诸幻妄,谋为不轨,夷人愚惑,欢心事之。(正德)十年十二月,夷部与筠连县流民苏衡等争田有隙,屡欣不直,恶乘众忿,诱之复仇,屠数百人,于是诸夷寨俱叛,众几万人攻城堡、劫财、杀人、焚庐舍,僭王号。事闻,命巡抚都宪马昊、总兵吴坤调集汉、土官兵万余人征之。(正德)十一年七月,昊命巡检安寺招抚,白水江四十八寨来降;十月,令都司张麟、杜琮西从筠路进,昊自督都司曹昱、珙县知县步梁等东从珙路进,又命通判赵文振监乌蒙、东川军南从本路进,刻期夹攻,取党宋、老虎、母猪、底洞及田保、白牛、落木、祥落、木柔等寨,乘势星驰至叙,复破落崖、穿山洞、猫见崖洞、鸡爪山、下火龙乡、黄沟等寨,又并攻峰崖寨,普法恶败走涪州,乡勇皮邦兴斩其首,自胸至足有毛,长寸余。余党推阿告为主拒守。(正德)十二年正月,取磨底等寨;五月,赵文振破大并坝,擒首恶羿子阿设者,各贼党悉平。各军通详,俘斩三千余,其坠崖溺水者不可胜数,二月,师回。五月,阿告等来降,乡兵邀功杀之,增量田官复增额粮,夺降者之田以授他人,众心愤恨。流民谢文义乘机煽惑二千余人,九月,围筠连县,守御官奔溃,署印训导李韶竭力战守,贼乃还,焚劫千余家,杀掳五百余人。御史卢雍令知府陆芸遣人招抚,贼党来降;十二月,贼复攻筠连,兵备道田荆统兵适至讨平之。
第十一次:明嘉靖(明世宗朱厚1522—1566年)年间,官府多次派兵进剿k人。
光绪《兴文县志》:嘉靖中,戎夷负险,骄肆绑掳千百户,杀死巡检,抢辱知县妻孥。酋阿大、阿二、方三等俱僭王号,据九丝城,势甚猖獗。
第十二次:明万历(明神宗朱翊钧)元年(1573年),明万历九丝之战后,k人的历史画上句号。
明朝廷第十二次对k人进剿,也是最后一次进剿。公元1572年岁末,四川巡抚都御使曾省吾,连续接到k人数次进犯庆、长、珙、高、筠、戎,近逼叙、泸的报告,曾省吾即上奏朝廷:“臣待罪西陲,不能绝边患,无所称塞意旨,愿将戳力破蛮,赭其巢,略其地。”当时,万历皇帝刚于5月即位,时年仅10岁,由慈圣皇太后辅翼,皇太后让张居正任宰相。张居正得到曾省吾的奏章,召集百官议事,张说:“蜀在中国是西南重地,k人叛乱如果不迅速平息,其他民族部落将会望风而起,四川能安宁吗?”但是,百官多以为蜀道十倍于淮西塞北艰难,都不敢作声。有人提出:汉武帝派唐蒙为将通夜郎事,说明蜀道之难,只宜招抚。张居正厉言:“我将以一中丞取夜郎,如果不能成功,可以罢去我的官职。”遂上奏神宗皇帝,谴使授中丞弓剑节斧,行使大将军职权,由曾省吾调兵遣将,选择将官,若有不听命者,杀无赦。
张居正力主剿灭k人,有其深刻的背景。朱载为裕王时张居正给其当过老师,朱载即位(明穆宗,年号隆庆,1567年)后,立即任命张为吏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张居正入阁虽晚,但为穆宗所器重。张一封革除旧弊的《陈六事书》,切中时弊,很有见识,穆宗深表赞赏。可惜穆宗没有来得及全部实施,便于1572年(隆庆6年)5月死去,由其第三子朱翊钧即位,时年10岁,其生母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任先主旧臣高拱为相。后来,张居正与太监冯保联合陷害高拱,高拱因此而被革去官职,张自然当上宰相。万历元年正月16日,因“王大臣行刺皇帝事件”,张居正与太监冯保联合再次诬陷高拱,幸得吏部尚书杨博、御使钟继英、左都御使葛守礼等力保,杨博并识得张居正陷害高拱之依据,衔而不露,葛守礼乘机晓以大义,居正感悟,才入宫请独对,自保高拱无罪。经过这件事,张自觉内心难安,疑朝有异议,正思解脱,适逢曾省吾奏章,遂有“征蛮”的决定。
曾省吾得到张居正谴使送来的圣旨,立即草拟了《征蛮檄》:“山都群丑聚恶肆氛,虽在往日叛服不常,未若近日猖獗尤甚。长驱江纳,几薄叙泸,拥众称王,攻城劫堡。裂死千百户,掳杀绅监生员。所掠军民或卖或囚,尽化为剪发凿齿之异族;或焚或戮,相率为填沟枕壑之幽魂。村舍在在为墟,妻孥比比受辱;六邑不禁其荼毒,四川曷胜其绎骚。…………嗟尔文武将吏、土汉官兵,其各奋勇掳忠,布昭圣武;务在犁廷扫穴,震叠天威。一清巴蜀之氛,永泄神人之愤。用命者,赏格俱在;违命者,宪典森严。尔等既扬威于阃外,本院亦遥制乎师中。已济军粮,先飞羽檄。”强加于k人种种罪名之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大张挞伐,一场屠杀民族的大血战就展开了。
明万历元年3月21日,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十四万官兵云集叙州誓师,曾省吾传令全军:凡有投降敌人、纵敌逃亡、受敌贿赂、泄漏军机者,按叛贼一样伏诛;凡有临阵脱逃、不听号令者,为严肃军纪,斩勿赦。宣誓完备,浩浩荡荡开进k人聚居地,征剿总人口仅二万余的k人。刘显军到戎州后,召开了军事会议。兵巡副使李江建议:先取凌霄和都都两寨,以翦其两冀,而后围攻九丝。
根据曾省吾的意见,刘显的部署,采用步步为营,一寨一堡反复清剿的政策。当大坝等寨被攻破后,其于较小各寨的k人纷纷逃到凌霄、都都、九丝三寨。这样加快了明军对九丝外围的清剿速度。 四月二十八日进逼凌霄城下,五月初一日攻破凌霄城;六月十五日开始进攻都都寨,六月十九日攻破都都寨。(以上皆为农历)
凌霄城和都都寨被攻破后,刘显全军围困九丝山。九丝山位于兴文县古宋镇西南120里,建武东北20里。民间传说要用九两丝才能绕山一周,故名九丝山。
为了涣散k人斗志,刘显通告九丝三雄王,其文曰:“刘显乃有名之大将军,用兵如神,当年与戚继光、俞大猷共破倭寇,名闻中外。今以十万之众连破凌霄,都都两寨,如搏雏壳,现在到此,你们岂能逃脱得了。若能事先降我,许待以不死。”九丝得到这个通告,一些k将感到压力很大,犹豫不决。而部下乞降者达2300多人。
作了各种准备工作之后,刘显令永宁宣抚奢效忠,镇雄土司陇清领本部人马为前锋,奋力攻山,其他各部也纷纷投入战斗,终因九丝城防严密,攻了一个多月没也有攻下来。秋八月,刘显下令招募各地恶少,组成敢死队。刘显按兵法,令副总兵郭成、张泽,大将韩似甫、任继祖、安大朝兵分五路,五路大军“环络如连珠,缓急相应”。到达九丝山后,出劲旅与k兵鏖战,k兵不敌,破十余栅。k人退守九丝两壁间,聚集强弓硬弩,一遇明军进攻,弩箭齐发,下击栩栩如电散不休,明军伤亡颇大。时九丝一带多淫雨、瘴雾,双方坚持不下。
有谍报:9月9日是k人祭天地神灵祖宗的赛神日,k人将作社庆祝。刘显命诸将暂缓攻山,造成错觉。k人见明军没有动静,又逢雾雨淋淋,以为明军不会进攻,遂传令宰杀牛羊,大摆宴席,赛神祭祖。k人本来喜欢喝酒,禁令一开,憋了两个多月没有喝酒的k人,个个开怀畅饮,把军纪和眼前的敌人都丢到脑后去了。刘显令诸将官作好准备,出其不意拿下九丝。9日夜,先令奢效忠、陇清率敢死队一千人作前导,衔枚疾走,飞登攀援而上,以夜色、雾雨为掩护,从关口之间的小道穿过,天亮时,登上九丝城,乘守门k兵不备,破关而入。诸路军随后增援,引火烧寨,从早晨杀到中午,k人拼死抵抗,其精锐部队数百人全部战死,k人大败。明军前锋引火焚烧城中物资房屋千余,火焰冲天。明军见人就杀,k人四散逃走,为了不受明军侮辱,有的k人跳入火中而死,有的跳岩坠谷而亡,死者逾万。阿大、阿二、方三均乘乱弃城而逃,刘显分兵搜索追剿。阿大在鸡冠岭被郭成捕获;阿二逃到贵州大盘口被抓获;方三被郭成斩于母猪寨。九丝告破,刘显对k人的讨伐获全面胜利。九丝山上,今天仍能挖出当年烧毁的糊米。
明万历二年(1574年)翰林院经筵讲官任瀚(南充人)撰《平蛮碑》载:“冬十月,取次就擒都蛮,至是尽灭。”刘显自三月领兵以来,攻破k人城寨60余个,擒k人首领36人,俘斩k人4600多人(赴火、跳岩死亡及因战争间接死亡者,未计入),招降5600多人,拓地400余里,获诸葛铜鼓93面。由于曾省吾要刘显采取斩尽杀绝政策,到冬十月,k人“至是尽灭”。一些侥幸逃脱的k人,只得隐姓埋名,不敢承认自己是k人,k人下落从此便成一个谜。k人从此不见于史,k人消亡。
为了记载明军将领们的功绩,明朝廷为官兵们立功碑,修建生祠。
都御史曾省吾书;都指挥吴宪、吴鲸勒石于九丝山,称“九丝山石刻”。 九丝山石刻位于兴文县九丝城镇的九丝山左侧崖壁上,石刻题记为长方形,高约5米、宽2.5米,行书竖列,字径0.16米,字距0.03米,行距0.06米,共163字。内容是万历二年(1574)叙州知府陈大壮等一行二十余人登九丝城纪事七言诗一首,颂扬四川巡抚曾省吾等破都掌蛮事宜。石刻由曾省吾撰,都御使、都指挥使吴宪、吴鲸勒石。是研究明史的珍贵实物资料,1981年原宜宾地区行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其文曰:“荡寇崇朝升峭壁,同来睥睨接钩陈。扶桑日出乾坤辟,玉垒云堆虎豹屯。沃土已归神禹贡,中兴重拓鬼方宾。欢偕瘁力诸文武,胜军新回万壑春。万历二年岁在甲戌闰十二月七,同参政李江、参议杨一桂、佥事罗向辰、都督总兵刘显、副总兵张泽、都司徐仁威、知府陈大壮、同知曾可耕、陶采、吴文全、知县肖可熊、赵汝谊、许一德、何汝质、嵇钿、陈忠、任体道、王慎,登平蛮城记事。都御史曾省吾书;都指挥吴宪、吴鲸勒石。”
兴文县九丝城镇九丝村大湾头还有一石刻,叫做“九丝山西关口石刻”。九丝山西关口石刻位于兴文县九丝城镇九丝山左侧的半山腰石壁,石刻呈正方形,高2米,宽2.5米。阳文行书竖列,字径0.09米,字距0.03米,行距0.05米,全文共110字。内容为万历元年(1573)冬,四川布政使冯成能、副使李江等在明朝兵马克平九丝城后,登九丝山的纪功勒石。冯成能所撰的书法刚劲、飘逸,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同时是研究古k人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1981年8月,原宜宾地区行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其文曰:“万历元年冬十月,既望,四川右布政使四明冯成能、副使渤海李江、参议嘉禾沈伯龙,同登九丝城。当天兵大捷,为经略万世之雄图也。惟时风卷长云,日开阴谷,相与酬觞绝顶,跃剑悬崖。俯视万灶星屯,蛮巢鞠为焦土;望西南诸夷,厄塞尽在目中。诚千古奇观!是用勒石以志不朽。纬川冯成能书。”
为了记载明军将领们的功绩,明朝廷为官兵们立“平蛮碑”以叙其“功”,给曾省吾在兴文县建武修建生祠,叫做“崇报祠”,附记九丝阵亡将领,清朝改为文庙。在“崇报祠”外的“万仞宫墙”旁的左右两边各立三块大碑。前两块高约1.5丈,后四块高约1.35丈,宽约6尺,厚约1丈,每块重约4-5吨。碑顶图案为海潮汹涌,双龙捧口。文字典雅,书刻精细。建武明碑位于兴文县九丝城镇的玉屏墩南麓,长方形弧形顶碑,现存5块,分大碑小碑两种,大碑高 4.55米,宽2.3米,厚0.33米;小碑高3.5米,宽1.9米,厚0.33米;字径0.06米,字距0.03米,行距0.03米,阴文楷书;分别为曾省吾——《功宗小纪》碑、***——《平蛮碑》、陈以勤——《西蜀平蛮碑》、赵贞吉——《戎平行并序》碑、***——《新修建武所城记》碑,除《功宗小纪》碑尚有部分字迹可识外,余皆风化殆尽。碑为万历二年(1574)在建武城内给曾省吾、刘显等人歌功颂德所树的功德碑,却是研究k人历史的有用资料。1981年原宜宾地区行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功宗小纪》碑:明四川巡抚曾省吾撰文,万历二年(1574年)秋安边同知吴文全勒石。
(2)《西蜀平蛮碑》:万历二年(1574年)冬十二月,明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陈以勤(南充人)撰。
(3)《平蛮碑》:万历二年(1574年)三月明国史馆修撰***(富顺人)撰。
(4)《新修建武所城记》碑:明万历三年(1575年)明国史馆修撰***撰文。
(5)《戎平行并序》碑:万历二年(1574年)春,由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内江人)撰,送四川巡抚曾省吾克平九丝之作。
(6)《平蛮碑》:明万历二年(1574年)翰林院经筵讲官任瀚(南充人)撰。建武古城原竖有此碑,但不知何故被毁。
(7)《平蛮颂》碑:明万历元年(1573年)九月,潼关兵备道周爻(宜宾人)撰。此碑毁于1950年,因碑高且厚大,建武粮站将碑打成石磨加工粮食,碑毁,今无存。
上述七块石碑前两块为大碑,后五块为小碑,今兴文县九丝城镇建武古城还竖有前五块石碑。成都市、宜宾市城内、宜宾县、珙县上罗、庆符县(今高县)等地均有上述石碑的副本。
(8)《崇报祠记》碑:明王朝为表彰四川巡抚曾省吾平蛮功绩,在九丝建武城北为曾省吾建一生祠,曰:“崇报祠”。清朝时将崇报祠改为“文庙”。今祠、庙俱毁,仅余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筑的“棂星门”石牌坊。
明统治者还在今宜宾市中心竖立“平蛮碑”以叙其“功”。碑所在街从“平蛮碑街”先后改为“平蛮街”、“蛮街”。辛亥革命后,改名“都掌街”,后又叫“都长街”至今。街旁两巷名叫“大碑巷”、“小碑巷”。宜宾城内所竖“平蛮碑”应为上述石碑中的几块。
九丝平定后,曾省吾还不放心,写了一个“经略平蛮善后疏”共十条策略上奏朝廷。十条为复兵道、设府佐、建城垣(即今建武)、移守御、理疆土、扼要害、起民兵、通道路、设社学、恤民困;建城垣,明建武城周围九百丈,开四门。内设总兵、兵备道衙门,同知府馆,守御千户,坐营公署,盖营房1200间。移守御,将泸州卫(今兴文中城镇)中前二所,每所1200名官兵,割并守御千户所(今建武)。扼要害,选精兵17600名,分守各要隘,每隘50-500名不等。并对k人生活的地区实行拉网式的反复清剿,确信k人已完全剿灭,刘显大军才在1574年后班师。曾省吾还将戎县改名为“兴文县”,取偃武修文之意。
在九丝城镇九丝村九丝山麓,为总兵刘显修建生祠,附记九丝阵亡将领,即“刘将祠”。
明军真的将k人杀得一个不剩吗?今天是否还有k人呢?k人的后裔到哪里去了?我们认为:明军不可能将k人杀得一个不剩,但是,今天又不可能有真正的k人。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招降的k人共计5600多,如果没有被杀,明朝廷也决不会再让这些k人集中生活在一起,而是把他们遣散各地,与其它民族融合。而一些侥幸逃脱的k人,只得隐姓埋名,绝不敢承认自己是k人,也只能被迫与其他民族融合。因此,即使有k人能侥幸活下来,较大的可能性是被迫汉化。k人这个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生活了二千多年的古老民族,这个川南和南丝路的开垦者和建设者,这个为中华文明作出过贡献的民族,就这样消失了。k人的消亡是一场值得吸取历史教训的历史和民族悲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玉湖公园
临平新城
丰收湖天街
海潮望月城
黄山风景
丹枫四季
临平城区
闻堰综合体
桂冠东方验房
缤纷城
临平老宅
京东Mall
江荣府
“金手指”
产业孵化基地
空中花园
河滨之城
临平未来农场
江河汇
未科航拍
临平公园
招商花园城
金沙湖晚霞
桂冠东方
花园城
火车西站
喜悦和
艺创综合体
味美浙江活动
钱江新城二期
馥香园鸟瞰
西投吉鸿项目
许村新城
光环购物中心
临平文化中心
国风杭州地铁
共享“花”车
南京北部新城
永旺商业项目
钱塘安置项目
西湖步行街
未科航拍
朗云
古玉兰开花
钱塘新项目
锦尚和品府
钱塘高铁站
未科中轴线
临平新城
钱江世纪城
万科大溪谷西
和平广场概念
良渚城建
临平二环
大马弄
南苑街道
临平
杭州大厦
奥体
杭州天际线

小黑屋|手机版|电脑版| ( B2-20080242 )

GMT+8, 2024-11-22 17:26 , Processed in 0.07265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