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从前的朝代,南宋把关于杭州的一切都记下来留给了后人:它的街衢、运河、建筑、官衙,它的市场及商业交易,它的节庆和娱乐…… 甚至是在哪可以买到什么东西、哪里有寺庙、当时最红的歌妓是谁、御街上有多少块铺路石板,哪里可以买到最好的蜜饼、哪条街有最好的房子待售……说是南宋版的大众点评也毫不夸张。
所以今天,就请大家 一起穿越回南宋,在杭州的街头逛一逛,看看这座笼罩在北方铁骑阴影之下的富庶之城中,人们如何度过他们的一天。 01
大宋御街街拍指南 我们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一般都是搞搞个人卫生。
南宋的杭州人也是很爱干净的,酷爱洗澡。在杭州城里有许多澡堂,门口悬盆作为标记。按马可·波罗的记载,在杭州这种商业性的澡堂有3000多家,每一家都可以供100人同时入浴。这些澡堂子也会提供按摩服务,或者卖点茶、酒之类的。
可能出乎我们意料的一点是,这些浴室提供的是冷水,当然也有为外国人提供的热水浴。地道的南宋杭州人,一年四季都洗冷水,从小如此,据说是为了强身健体。
总之,人们每天都要洗澡,不洗得干干净净就不吃东西,寄生虫极为罕见。 牙刷的话,这时候还没有,吃完饭后,人们会用手帕抹擦牙龈进行清洁。 个人卫生打理完了,就该收拾打扮一下自己了。 南宋杭州的女士们,先在脸上打上白色的粉底,再在双颊上涂以玫瑰红的胭脂。眉毛已经被剃掉了,重新细细描绘出想要的线条。
宋 苏汉臣《妆靓仕女图》(局部) 对指甲,她们也精心养护,时不时做个美甲:“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 她们还喜欢在头上涂发油,以使秀发柔顺润泽。曾经一位时尚的年轻女子错用了不适合涂发的油脂,结果搞得头发“粘结如椎,百治不能解,竟髡去之”。用错油导致头发打结,最后没办法只能剪掉了。
妇女的发型不像唐代时兴的那样高高束在头顶,而是往后梳成髻。男子则会大多数会把下巴剃光,不过也有人会留侧髯和山羊胡,尤其是军人。 古人穿衣服也很有讲究。在南宋,我们也可以一目了然地在杭州街头借服饰的不同把达官显贵和暴发富商从普通百姓的人群中分辨出来。
官员和商人们身着垂地的长衫,而一般大众却只穿及腰的短衫,以及浅颜色的裤子。妇女则既穿长袍,也穿长近膝盖的上衣、长袖或短袖的短外衣,以及裙子等等。 当妇女和少女上街时,她们有时在肩上围一紫色方巾,称为“盖头”。为了区别于男子,她们的衣衫均为左衽而非右衽。 有身份的男子素常穿着天然色的长袍,而在庆典场合则穿着背后绣有象征性图案的长袍,这些图案包括龙、凤、鸟以及吉祥的植物。 宋代的衣扣是用布盘成的长圆形小扣,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盘扣。长袍的领口和袖口常以深色的布镶边。袖口则非常宽大,里面可以藏一些小东西。
我们还可以发现形形色色的鞋。皮鞋在当时叫“油鞋”,另外还有木制或麻制的便鞋、绸缎拖鞋等等。有身份的人穿厚底靴走路,以使自己的个子高一些。 没有人赤脚走路,正像也没有人光头上街一样。即便是很穷的人也要穿鞋戴帽,齐齐整整。只有和尚才会秃着脑袋在街上走。
13世纪杭州的格调是应有尽有的富丽、奢华和雅致。它是当时优雅风习的中心,是潮流的风向标。在马克·波罗笔下,城里的人们“无论男女均白皙漂亮,大多数人均身裹绫罗绸缎”。 02
杭州美食全打卡 宋时期杭州的美食花样繁多。原因也很好理解,中国美食有各种各样的地方风味,当大量难民和游客从全国各地涌入杭州,杭州就拥有了各种地方的风味。 最占主流的菜系,则是浙江菜和河南菜的结合,后者在北宋时期正是京菜。 有记载说,北宋时期的开封府就有餐馆专供南方风味的饮食,也就是说,专供东南地区的江浙菜。据说这些餐馆是专门为从东南地区附京上任的官员及其家属开设的。这些南方人大概觉得北方菜烧得不够精致,不合自己的口味。
而当入侵中原的金人把原属于开封地区的上层人士赶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时,北方的饮食传统也就随之传播到了东南诸路。 据说当时杭州城区的大多数餐馆均由开封人所办。那里供应的菜肴都仿照东京和宫廷的风味。这样,到了一个世纪以后,不管乐意不乐意,中国的两种主要菜系就这样合二为一了。 不过,杭州城内亦有专营种种地方风味餐品的餐馆。四川菜馆做的菜以辣椒著称;有的酒肆卖山东或河北风味的菜肴;另外还有衢州馆子,“专卖家常(虾鱼、粉羹、鱼面、蝴蝶之属)。欲求粗饱者可往,惟不宜尊贵人。”
衢州馆子也许就是南宋版的“沙县大酒店” 杭州特别优越的地理环境及其供应的便利使得它的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食品:从湖泊和河流里打捞上来的淡水鱼、主要从浙江湾南岸捕获的海鱼、从城南山岭中猎得的野味、城东菜园里出产的蔬菜、北方平原中收获的稻米、产自湖区的鸭和鹅,以及从周围地区运来的生猪和菜狗等。 当然,杭州居民中贫富差距也体现在饮食上。下层人民主要吃米饭、猪肉和鱼肉。而在盛大筵席上、或者富户的餐桌上,食物就会比一般市民的日常饮食丰盛和富于变化。 皇家后宫、皇亲国戚、达官贵宦、富商巨贾,既出于天性又为了顾全面子,总是食不厌精,穷奢极欲。像米饭、猪肉、咸鱼这些穷人的家常饭,在富人的食谱中只占有很次要的位置。 在最著名的餐馆中,经常供应的是用鸡、鹅、羊肉以及各种鲜鱼烹制的菜肴。大户人家又喜欢野味。马克·波罗开列了一个清单:雄鹿、赤鹿、小鹿、家兔、野兔、松鸡、雉鸡、鹧鸪、鹌鹑……
杭州城内的许多餐馆都有特色菜,比如某些餐馆专卖冷餐,另一些餐馆则各以一道拿手菜闻名。《梦粱录》里有详细记载: “向者杭州市肆名家有名者,如中瓦前皂儿水,杂货场前甘豆汤、戈家蜜枣儿,官巷口光家羹,大瓦子水果子,寿慈宫前熟肉,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涌金门灌肺,中瓦前职家羊饭、彭家油靴,南瓦子宣家台衣、张家元子,候潮门顾四笛,大瓦子邱家筚篥……” 哈喇子收一收哈。 03
京城最佳玩乐好去处 吃饱喝足之后,是时候找点乐子打发时间了!
杭州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其他城市根本买不到的东西。比如化妆品(油膏、香水、睫毛膏和假发),小猫和用作猫食的鱼以及猫窝,蟋蟀笼子,还有金鱼、浴巾、钓具、游戏用的飞镖、棋类、糊窗户的油纸、蚊香等等。
频繁的经商活动、极度密集的人口,以及接踵不断的观光客,都使得杭州城有了那么多好去处,以供本市居民和外地游客进餐、会面和自娱。这座城市在饭铺、客栈、酒店、茶肆、歌馆方面应有尽有,足可自豪。 杭州城到处都有供人们交往聚会的好去处:城外花园可供市民冶游观光,城中空地或街头巷尾的卖艺者把人们吸引得目不转睛,茶肆供富室子弟赏乐玩乐,而湖上轻舟则等着游客去开心取乐……
茶肆里的装饰也十分豪侈: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又挂名人字画,勾引观者,留连食客。而且,一年四季都出应季新品。夏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者缩脾饮暑药之属,用瓷盏漆托供卖。 还有一些茶肆做其他的生意。“大街有三五家开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花茶坊’,如市西坊南潘节干、俞七郎茶坊,保佑坊北朱骷髅茶坊,太平坊郭四郎茶坊,太平坊北首张七相干茶坊,盖此五处多有吵闹,非君子驻足之地也。”
这样的酒家当然也有,它们并不当街售卖,而是装修得堪比高级会所:“店门首彩画欢门,设红绿杈子,绯绿帘幕,贴金红纱栀子灯,装饰厅院廊庑;花木森茂,酒座潇洒。但此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一二十步,分南北两廊,皆济楚阁儿,稳便坐席,向晚灯烛荧煌,上下想照,浓妆妓女数十,聚于主廊槏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 此外,杭州尚有专供娱乐的场所,那是些专业的“娱乐场”,在那里人们可以学习戏曲、弹唱,而且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戏剧的表演。
其实早在12世纪初,北宋的首都开封府便出现了此类的瓦舍勾栏。到了南宋的绍兴年间(1131-1162),在杭州城野味驻扎在城中的兵丁设立的瓦舍,这些兵丁中的大多数来自北方各路,由于远离家室,正愁找不到打发闲暇时间之途。 《都城纪胜》中记载:“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不知起于何时,但在京师时,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地。”在南宋时的杭州,这类瓦舍计有17处,它们多设在城门外不远处。 城中居民可以在瓦舍勾栏里享受各种各样的娱乐:变戏法、傀儡戏、皮影戏、说书、踏索……还有大型的剧院,三教九流的人都在这里会聚。每天都是各种表演、歌舞、音乐,杭州城似乎处于一种持续不断的节日气氛中。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街面上和市场中的终日活动,城市中的奢华与欢乐,所有这一切都与乡间的贫困和农民的艰辛、俭朴、单调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今天的南宋杭州一日游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13世纪的杭州,无疑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为富庶的大都会。据学者考证,南宋的最后十年,杭州人口已逾百万,而同时期欧洲最大的城市威尼斯,人口也不过二十万。 但是在宋高宗仓皇南逃时,没有人想要把杭州当成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大家对于定都杭州犹犹豫豫、不好意思。而杭州也从来没有获得国都的名义:它不过是皇帝南巡的临时行宫,被称为“行在”。 只是强撑面子也无法改变北方铁骑虎视眈眈的事实。马可·波罗于1276-1292年间于杭州逗留,正是从杭州落入蒙古之手算起,直到他启程返欧截止。他越是惊叹杭州的繁华,就越叫人唏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