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jh123456

定律、法则、效应大汇集(ZT)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ZT:什么是垃圾桶理论?

  荷兰有一个城市为解决垃圾问题而购置了垃圾桶,但由于人们不愿意使用垃圾桶,乱扔垃圾现象仍十分严重。该市卫生机关为此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第一个方法是:把对乱扔垃圾的人的罚金从25元提高到50元。实施后,收效甚微。第二个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逻人员的人数,成效亦不显著。后来,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设计了一个电动垃圾桶,桶上装有一个感应器,每当垃圾丢进桶内,感应器就有反应而启动录音机,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其内容还每两周换一次。这个设计大受欢迎,结果所有的人不论距离远近,都把垃圾丢进垃圾桶里,城市因而变得清洁起来。

垃圾桶理论的启示

  在垃圾桶上安装感应式录音机,丢垃圾进去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效果远比那些惩罚手段好得多,既省钱,又不会让人们感到厌恶。同样,要解决员工在工作期间偷懒的问题,用监管和处罚的手段实际上也是很难奏效的,因为员工的工作成效主要还是要靠其用心努力。员工偷懒,是故意偷懒还是忙里偷闲?是员工自身的原因还是公司管理出了问题?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在处理员工偷懒问题上,加强沟通很重要。须注意的是,让员工超时且拘束地工作,已是不合时宜的管理方法;给员工多点理解、关心和体谅,会有助于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ZT:什么是比马龙效应?

比马龙效应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毕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比马龙效应,皮格马丽翁效应),也称为教师期望原理。

美国快餐业知名企业--温蒂汉堡的老板Dave Thomas刚创业时,根本没有什么伟大的营运计划,但是他有一个简单的梦想,要拥有一家自己可经营的餐厅。于是脱离肯德基炸鸡后,就找一些以前同事,一起经营。然后告诉他们:"我付的薪水不高,但我必须开更多的分店,让你们负责。"结果没有营运计划的企业,或许说没有(愿景)的企业变成了世界性的速食连锁店。因为Thomas倚赖别人、信任别人,则他们就会表现负责。王阳明说:"人人有路通长安,坦坦平平一直看。"就是在领导上,要给予干部自由、机会、改变的权力,那么,人才就可辈出。

在1975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默顿写了《社会理论与架构》一书,在该书中,默顿提出了一个理念:"一件事的发生,若由于错误的定义,则可促成一个错误行为变成事实。"当一个期待设定了,人就会朝向那个期待去做事。如许多人认为神会罚人,所以信奉神,对神的话也会努力去实践,而造成宗教狂。

进一步而言,人会期待别人对我们好印象,就会认真的表现良好行为;若期待别人会讨厌我们,就会随便表现。这种现象称之为"比马龙"效应。亦即"人重视我,我自重,人爱我,我自爱。"人家给我们"自由"、"机会"、"改变",我们应"负责"、"尊重"、"向善",如果经营者能由上而下给予自由、机会、改变,干部就会主动、负责、尊重、向善,这是一个良性反应。
让人比成龙,自己就会像龙一样地表现,反之,被比成马,会像马一样地反应。换句话说,高期待就有高表现,低期待,有低成就。基于此现象,企业领导者若是把干部"比龙",人力资源就可极大化。

但是也必须了解,比马龙效应不见得会让每个干部都会有高表现,甚至有的干部自认为"宠爱在一身",反而骄纵难驯,因而必须有个监督机制,让自恃而骄者,知道、知势、明理,才能产生"比龙"在领导上的最佳效果。


在有目的的情境中,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所预期者,常在自己以后行为结果中应验。此一现象的含意是,事先预期什么,事后将得到些什么;自己的作为将验证自己的预言。

在医学上早有发现,并且在教育上也有证实。如:学生自认为愚笨(或经教师评定),其学业成绩将日渐低落;原因是自我预期将直接影响其动机,间接影响其努力,结果将如同其预期。

教师的预期也会产生自验预言,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差别的态度将影响学生自尊自信,结果形成学生的自验预言。 教师对学生有意无意间会产生一些期望,这些期望的产生可能因教师本身的经验学识或偏见,而有好或坏的期望。

如预期者换成别人(如教师预期学生),其后效影响称为毕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

自验预言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陶(R. Rosenthal)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故亦称为罗氏效应、罗森陶效应(Rosenthal effec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ZT:什么是肥皂水效应?

  美国前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提出肥皂水效应:将批评夹在赞美中。将对他人的批评夹裹在前后肯定的话语之中,减少批评的负面效应,使被批评者愉快地接受对自己的批评。以赞美的形式巧妙地取代批评,以看似简捷的方式达到直接的目的。

肥皂水效应的来源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 年成为美国总统, 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 人虽长得很好, 但工作中却常因粗心而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 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 正适合你这样漂亮的小姐。”这句话出自柯立芝口中,简直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 我相信你同样能把公文处理得像你一样漂亮的。”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便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 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些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觉痛。”


麦金利在一八五六年竞选总统时所采用的方法,就运用了这项原理。

  共和党一位重要党员,绞尽脑汁,撰写了一篇演讲稿,他觉得自己写得非常成功。他很高兴的在麦金利面前,先把这篇演讲稿朗诵了一遍——他认为这是他的不朽之作这篇演讲稿虽然有可取之点,但并不尽善尽美,麦金利听后感到并不合适,如果发表出去,可能会引起一场批评的风波。麦金利不愿辜负他的一番热忱,可是,他又不能不说这个「不」字现在,看他如何应付这个场面。

  麦金利这样说:「我的朋友这真是一篇少有见到,精彩绝伦的演讲稿,我相信再也不会有人比你写得更好了。就许多场合来讲,这确实是一篇非常适用的演讲稿,可是,如果在某种特殊的场合,是不是也很适用呢?

  从你的立场来讲,那是非常合适、慎重的;可是我必需从党的立场,来考虑这份演讲稿发表所产生的影响。现在你回家去,按照我所特别提出的那几点,再撰写一篇,并送一份给我。」

  他果然那样做了,麦金利用蓝笔把他的第二次草稿再加以修改,结果那位党员在那次竞选活动中,成为最有力的助选员。

林肯第二封最著名的信件

  这里是林肯所写的第二封最著名的信件。一林肯第一封最著名的信件,是写给毕克斯贝夫人的,为她五个儿子牺牲在战场而表示哀悼。一林肯写那封信,可能只花了五分钟时间。可是,那封信在一九二六年公开拍卖时,售价高达一万二千元这个数目比林肯五十年所能积蓄的钱还多。

  这封信,是林肯在一八六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内战最黑暗的期间所写的。那时已是第十八个月了——林肯的将领们,带着联军屡遭惨败,一切都只是无用的、愚蠢的人类大屠杀。那时人心惶惶,全国哗然震惊,数以千计的士兵,临阵脱逃,甚至参议院里共和党议员,也起了内讧叛乱。更令人注意的是,他们要强迫林肯离开白宫。

  林肯这样说:「我们现在已走到毁灭的边缘——我似乎感觉到上帝也在反对我们,我看

  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这封信就是在如此黑暗、混乱的时期写出来的。

  我摘录出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出林肯如何设法改变一位固执的将领,原因是全国成败的命运,就依赖在这将领的身上。

  这该是林肯任职总统后,写信措辞最锐利而不客气的一封信。但你仍可注意到,林肯在指出他严重的错误前,先称赞了这位霍格将军。

  是的,那些是他严重的错误,可是林肯并不作那样的措辞。林肯落笔稳健,具有保守和外交的手腕,他是这样写的:「有些事,我对你并不十分满意。」他用机智的手腕,加上外交的词汇。

  这里就是写给霍格将军的信:

  「我已任命你作包脱麦克军队的司令官,当然,我这样做是根据我所有的充份的理由。可是我希望你也知道,有些事,我对你并不十分满意。我相信你是一个睿智善战的军人,当然,这点是我所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也相信,你不至于把政治和你的职守,掺混在一起,这方面你是对的。你对你自己有坚强的信心——那是一种有价值、可贵的美德。

  你很有野心,那在某种范围内,是有益而无害的。可是在波恩雪特将军带领军队的时候,你放纵你的野心行事,而加以阻挠他。在这一件事上,你对你的国家,对一位极有功勋而光荣的同僚军官,犯下一桩极大的错误。

  我曾经听说,并且听得使我相信,你说军队和政府需要一位独裁的领袖。当然,我给你军队指挥权,并非是出于这个原因。同时,我也没有想到那些。

  只有战争中获得胜利的将领,才有当独裁者的资格。目前,我对你的期望,是军事上的胜利。到时,我会冒着危险,授予你独裁权。

  政府将会尽其所能赞助你,就像赞助其它将领一样。我深恐你灌输于军队和长官,那种不信任上司的思想,会落到你自己的身上所以我愿意竭力帮助你,平息你这种危险的思想。

  军队中如果有这种思想存在,即使是拿破仑还活在这世界上,他能从军队中得到些什么?现在切莫轻率推进,也不要过于匆忙,需要小心谨慎,不眠不休去争取我们的胜利。」


你想知道这种哲理在日常商业上,对你真的有用吗?

  你不是柯立芝,不是麦金利,更不是林肯,你想知道这种哲理在日常商业上,对你真的有用吗?我们现在以费城华克公司卡伍先生为例。卡伍先生就像你我一样普通的人,他是我在费城所举办的一个讲习班里的学员。这是他在讲习班里演讲过的一个故事。

  华克公司在费城,承包建筑一座办公大厦,而且指定在某一天必需竣工完成。这项工程,每一件事进行得都非常顺利,眼看这座建筑物就快要完成了。突然,承包外面铜工装饰的商人,说他不能如期交货。什么!整个建筑工事都要停顿下来!不能如期完工,就要交付巨额的罚款!惨重的损失——仅仅是为了那个承包铜工装饰的商人。

  长途电话,激烈的争辩,都没有半点用处,于是卡伍被派往纽约,找那个人当面交涉。

  卡伍走进这位经理的办公室,第一句话就这样说:「你该知道,你的姓名在勃洛克林市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位经理听到这话,感到惊讶、意外,他摇摇头说:「不,我不知道。」

  卡伍说:「今晨我下了火车,查电话簿找你的地址,发现勃洛克林市里,只有你一个人叫这个名字。」

  那经理说:「我从来没有注意过。」于是他很感兴趣的把电话簿拿来查看,果然一点也不错,真有这回事。那经理很自傲的说:「是的,这是个不常见到的姓名,我的祖先原籍是荷兰,搬来纽约已有两百年了。」接着就谈论他的祖先和家世的情形。

  卡伍见他把这件事谈完了,又找了个话题,赞美他拥有这样一家规模庞大的工厂。卡伍说:这是我所见过的铜器工厂中最整洁、完善的一家。」

  那经理说:「是的,我花去一生的精力经营这家工厂,我很引以为荣,你愿意参观我的工厂?」

  参观的时候,卡伍连连盛赞这工厂的组织系统,且指出那一方面要比别家工厂优良,同时也赞许几种特殊的机器。这位经理告诉卡伍,那几项机器是他自己发明的。他花了很长的时间,说明这类机器的使用方法,和它的特殊功能。他坚持请卡伍一起午餐!这一点你必需记住,直到现在,卡伍对于他这次的来意还只字未提。

  午餐后,那位经理说:「现在,言归正传。当然,我知道你来这里的目的。可是想不到,我们见面后,会谈得这样的愉快」他脸上带着笑容,接着说:「你可以先回费城,我保证你的定货,会准时运送到你们那里,即使牺牲了别家生意,我也愿意的。」

  卡伍并没有任何的要求,可是他的目的都很顺利的达到了。那些材料,全部如期运到,而那座建筑也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而如期完成。现在话又说回来如果卡伍当时用了激烈争辩的方法,会不会有这样满意的结果?所以,不使对方难堪、反感,而改变一个人的意志。

启示

  批评是进步的明灯,因为有批评才有进步。俗语说得好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圣贤都会有过错,何况我们这些凡人呢 !而有了过错,就得有人来指正,这样才会有进步。有句话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往往我们做错了事,自己却不知而需借助别人的批评、指正。赞美要看时机,批评要靠技巧。我们不要用恶语中伤他人,劝告他人时,如果能态度诚恳,语出谨慎,那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友谊,为我们的人缘加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ZT:什么是威尔逊法则?

威尔逊法则:如果部下得知有一位领导在场负责解决困难时,他们会因此信心倍增。

  提出者:美国行政管理学家切克·威尔逊

  点评:领导的指导是员工克服困难的后盾。

什么是威尔逊法则?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管理绩效和指导员工的方法。指导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并对组织的成功产生作用。如果对员工的指导很出色,绩效管理就转变成为一个协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每一个人受益。手把手的现场指导可以及时纠正员工的错误,增强员工解决问题的信心,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

经典案例

  不少著名企业都很重视对员工进行现场工作指导。麦当劳快餐店创始人雷·克罗克是美国社会最有影响的十大企业家之一。他不喜欢整天坐在办公室里,而是大部分工作时间都用在"走动管理上",即到所有分公司部门走走、看看、听听、问问,随时准备帮助下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麦当劳公司曾有一段时间面临严重亏损的危机,克罗克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各职能部门的经理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习惯躺在舒适的椅背上指手画脚,把许多宝贵时间耗费在抽烟和闲聊上。于是克罗克想出一个"奇招",将所有经理的椅子靠背锯掉,并立即照办。开始很多人骂克罗克是个疯子,不久大家开始悟出了他的一番苦心。管理者们纷纷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开展"走动管理"。及时了解情况,帮助员工们现场解决问题,终于使公司扭亏转盈。

  无独有偶,最先创造"走动式管理"模式的惠普公司,为推动部门负责人深入基层,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周游式管理办法"。为达此目的,惠普公司的办公室布局采用美国少见的"敞开式大房间",即全体人员都在一间敞厅中办公,各部门之间只有矮屏分隔,除少量会议室、会客室外,无论哪级领导都不设单独的办公室。这样,哪里有问题需要解决,部门负责人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带领自己的员工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正是这些保证了惠普公司对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解决能力,并成就了它的辉煌。

  通用电气公司的韦尔奇也是一位专注于带领部下解决问题的优秀管理者。

  GE旗下的CNBC电视频道的《商务中心》节目每晚在6∶30到7∶30播出。这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节目。2001年4月底,该节目的女主持人苏·埃雷拉给韦尔奇打了一个电话。她说,著名节目主持人多布斯又回到CNN电视台,主持《货币之线》节目,时间与《商务中心》重叠,是一个重大威胁。希望韦尔奇能发来一个电子邮件,以鼓舞她的团队成员的士气。

  韦尔奇知道苏已经为此取消了私人休假,也知道这对CNBC非常重要。于是他说:"苏,不用发邮件了,为什么我不能亲自到你的工作室中去呢?"

  于是,韦尔奇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与苏的15人团队一起,吃着饼干,喝着可乐,一起讨论几十个应对方案。那个星期的最后一天,CNBC的所有人,从电脑制作到布景设计,都加入到讨论中来。在韦尔奇的参与和干预下,CNBC(而不仅仅是《商务中心》节目组)采取了以下对策:把节目时间延长,并从6点开播;在多布斯出场的当天早晨,由CNBC的另一个节目把苏请到演播室作为嘉宾与观众见面;由CNBC体育节目在周末播出NBA总决赛时,播出《商务中心》节目预告。

  这样,韦尔奇俨然又成了CNBC的项目经理。他说,多布斯的复出无疑会夺走一部分观众,但我们决不会让他轻易做到这一点。这将是一场持久战,但我们要赢得第一场战斗。

  结果,星期一《商务中心》与《货币之线》打了个平手,星期四《商务中心》的收视率就高多了。正是韦尔奇的亲临指导,使CNBC增强了战胜对手的决心,最终创下了收视率的成功。

管理启示

  现场指导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还要注意技巧。无论如何,指导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当你在指导员工时,你需要积极倾听、提出问题、交流观点以及讨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你提出自己的反馈意见同时接收员工的反馈意见。指导员工时要关注哪些方面有待提高以及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总的目标是帮助大家提高效率。指导一个人帮助他克服个人缺点,使他的个人能力最大化,并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只有这样,指导才能起到积极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ZT:什么是麦克莱兰定律?

让员工有参加决策的权力。

  提出者: 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

什么是麦克莱兰定律?

  麦克莱兰经过大量深入研究发现从根本上影响个人绩效的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智商、技能或经验,而是诸如“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团队影响力”等一些可被称为资质的东西。1973年,麦克莱兰教授发表了题为《测量资质而非智力》的文章。 成就需要理论:成就的需要是权利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等等需要中的一个重要的需要。

麦克莱兰定律启示

  必要的时候,为自己的员工贴上一个权力的标签,可以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与主人翁意识,而且它所产生的效果许多时候是其他激励方式所不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柏格定理:为员工制造必要的危机感

  提出者:美国银行家路易斯·B·蓝柏格

  点评:压力只有在能承受它的人那里才会化为动力。

蓝柏格定理简介

  常言道,"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要干事总会有压力。有时,压力犹如泰山压顶。但会干事的人总会把压力化成动力。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压力越大,动力越大。

  有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是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

  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于是他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

  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

  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

  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上升到了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就如驴子的情况,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

经典案例

  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压力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

  三九集团是中国著名的医药企业,早就有使企业走出国门去的打算,曾制定了一个要在全球建立1000家中医药连锁店的目标。然而,正当他们准备大展宏图之时,因为过失违规,他们受到证监会点名批评。一时间各种议论蜂拥而来,对三九集团产生了质疑。一个意想不到的"压力"出现了!

  三九集团面对社会压力,虽然有些喘不过气来,但是他们却没有被压倒。他们在总裁赵新先的带领下,虚心诚意地接受了中国证监会的批评和新闻舆论的监督,公开道歉,将巨大的压力化成干事创新的巨大动力。除了以最快的速度用现金和"三九"持有的优质资产与权益,分期分批向上市公司归还借用资金外,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三九集团不但渡过了危机,而且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中美史克天津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现代化合资制药企业。自1987年10月建厂以来,年生产药23亿片(粒、支),其中康泰克为支柱性产品,年销售额6亿元人民币。康泰克是一种含有苯丙醇胺(PPA)成分的药品制剂。2000年,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吞服含有苯丙醇胺的药品,会增加患出血性中风的危险。有鉴于此,这年11月6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要求美国生产厂商主动停止销售含PPA的产品。10天后,中国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也发布了《关于暂停使用和销售含苯丙醇胺药品制剂的通知》,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康泰克和康得两种产品被暂停使用和销售。

  康泰克由于其显著的疗效,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的通告一出,顿时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而通知发布正值11月感冒高发期,暂停使用和销售康泰克这一公司支柱产品,对史克公司是致命的打击。因此,史克公司对中国药监局这一决定的态度无疑将会引起新闻媒体的密切关注,把握不好,便会引发更深层的危机,自己也可能被逼出中国医药市场。

  面对生死存亡的压力,中美史克公司迅速成立了危机处理小组,及时进行了媒体恳谈会,主动阐述事实真相,表明史克公司从消费者健康利益出发,坚决支持中国国家药监局的决定,并紧锣密鼓地推出替代新药。这样,由于处理及时,中美史克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与此同时,公司经过调查发现,由于前一阶段的有效处理,消费者对康泰克品牌仍怀有情结,因此,"新药"重返市场时仍取名康泰克,只是加上一个"新"字。为使新药顺利推向市场,中美史克公司利用已经培养起的良好媒体关系,在中国媒体间进一步表明了自己为消费者利益和为中国人民健康着想的态度,让消费者对新药吃下定心丸。这样,从2001年9月开始,新康泰克陆续在全国各大药店顺利上市,取得了相当不错的销售成绩。

蓝柏格定理管理启示

  压力与动力是一对矛盾,并不是所有的压力都能转化成动力。压力变成动力,需要一个转化的条件,那就是压力的承受者有承受压力的能力。若是没有这个条件,压力就只能做惯性运动了。所以,面对压力,我们要积极地改变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各种压力,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倒金字塔管理法(Pyramid Upside Down)

最早由瑞典的北欧航空公司(SAS)总裁杨·卡尔松提出。

倒金字塔管理法简介

  70年代末,石油危机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航空业不景气,瑞典的北欧航空公司也不例外,每年亏损2000万美元,公司濒于倒闭。在这个危机的时刻,一位朝气蓬勃、极具领导才能的年轻人---杨·卡尔松受命于危难之中,担任了北欧航空公司的总裁。卡尔松接任后采用了新的管理方法,一年后,北欧航空公司赢利5400万美元。这一奇迹在欧洲、美洲等广为传颂。

  卡尔松来到北欧航空公司时,公司一片萧条,人心慌慌,员工们不知道公司会走向何处。卡尔松利用3个月时间,在仔细研究了公司的状况后向所有员工宣布, 他要实行一个全新的管理方法。他给它起名字叫 "Pyramid Upside Down",我们简称叫倒金字塔管理法,也有人称之为倒三角管理法。

卡尔松认为:

“人人都想知道并感觉到他是别人需要的人。”
“人人都希望被作为个体来对待。”
“给予一些人以承担责任的自由,可以释放出隐藏在他们体内的能量。”
“任何不了解情况的人是不能承担责任的;反之,任何了解情况的人是不能回避责任的。”
卡尔松的“倒金字塔”管理模式就是在这样一种思维的指导下产生的。

倒金字塔管理法的构架

传统的管理构架是:
最上层:决策者、总经理;
中间层:中层管理者(部门经理,车间主任等);
最下层:一线工作人员,也叫政策的执行者。

卡尔松的“倒金字塔”构架是:
最上层:一线工作人员(卡尔松将其称之为现场决策者)
中间层:中层管理者;
最下层:总经理、总裁(卡尔松将自己称之为政策的监督者)。

  在一般的传统公司管理中是个“正金字塔”,最上面这个人是总经理,或者是叫决策者,中间这一层叫中层管理者,最下面这一层叫"First Line Staff",就是一线人员,或者称为政策的执行者。上面是决定政策的人,下面是执行政策的人,概念很清楚,现在很多单位采用的都是这种管理方法。那么当时卡尔松为什么决定把这个颠倒过来呢?因为他发现要把公司做好关键在于员工,他个人认为是这样, 在管理学上认为一个公司能不能好,管理者是最重要的。卡尔松在这个“倒金字塔”管理法得最下面,他给自己命名为政策的监督者,他认为公司的总目标一旦制定下来之后,总经理的任务是监督、执行政策,达到这个目标。那么中层管理人员不变,最上面这一层是一线工作人员,卡尔松称他们为现场决策者。

  “倒金字塔”管理法的总的含义是“给予一些人以承担责任的自由,可以释放出隐藏在他们体内的能量。” 那么这种管理方法出现了什么效果呢?SAS公司采用这种方法三个月之后,公司的风气就开始转变,他开始让员工感觉到,我是现场决策者,我可以对我分内负责的事情做出决定,有些决定可以不必报告上司。把权力、责任同时下放到员工身上,而卡尔松作为政策的监督者,他负责对整体进行观察、监督、推进。

倒金字塔管理法案例

  案例一:有个美国商人叫佩提,这一天他接到通知要乘飞机从斯德哥尔摩到巴黎参加地区会议。我们知道阿兰德机场是斯德哥尔摩也就是瑞典的国际机场,阿兰德机场距离斯德哥尔摩市70公里,当佩提先生到达机场后,一摸口袋,脸变了颜色,发现没带飞机票。那我们知道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航空公司规定都是一样的,没有机票是不能够办理登机手续的。正在这个时候SAS公司的一位小姐款款走来说"Can I help you?",佩提显得很不耐烦说你帮不了,可是小姐还是笑眯眯的说,您说出来或许我能帮助你。佩提说我没带飞机票,没想到小姐说:“您没带飞机票呀,这事很好办,您先告诉我机票在哪?”他说在XX饭店411 号房间,小姐给了他一张纸条,让他拿着先去办登机手续,剩下的事情由她来处理。佩提先生到了登机的地方很顺利就办好了,拿到了登机卡,过了安检,到了候机厅。当飞机还有十分钟就要起飞的时候,刚才那位小姐把他的机票交给了他,佩提先生一看果然是自己落在饭店的机票。那么小姐是怎么把机票拿到的呢?她拨通了饭店的电话后是这样说的:“请问是XX饭店吧,请你们到411号房间看看是否有一张写着佩提先生名字的飞机票?如果有的话,请你们用最快的速度用专车送往阿兰德机场,一切费用由SAS公司支付。” 是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做呢?就是“倒金字塔”管理法,因为他把权力充分的赋予了一线工作人员。

  案例二:德国人艾森.候波从柏林到法兰克福转机,又乘SAS公司的飞机赶到斯德哥尔摩办事。在机场他找到了值班经理,怒气冲冲的说:“SAS公司不好,你们看把我的皮箱摔成这样!” 经理看到皮箱上是有一个崭新的口子,再仔细看以后, 他笑着对德国人说:“先生,实在对不起。这样吧,您能不能等我几分钟?”十分钟后, 经理拿来一个基本和客人的一样的皮箱,对他说,这个皮箱就作为SAS公司送给您的一件礼物吧,请收下。德国客人想了想,拿着箱子走了。这个德国人晚上翻来覆去的想,心里很不好受。第二天带着新皮箱找到那位经理说,我很不好意思......,经理赶忙说:“您别说了,我都知道,我已经说了,就作为一件礼物您收下。” 德国人很惊奇,你怎么知道呢?机场的经理笑了笑说:“您昨天拿的皮箱的裂痕确实是新摔的,但是不是我们公司摔的。因为皮箱在上飞机之前我们都是要检验的,如果皮箱已经有裂痕或者破损的情况,旁边要贴有标记。而我在您的皮箱上看了这个标记。”德国客人脸红的说,我的皮箱是在法兰克福摔坏的,找他们, 他们不承认。到阿兰德机场本来想跟你们泄泄气,但没想到你们会这样处理。我回去之后都要鼓励他们坐SAS公司的飞机。这也是“倒金字塔”管理法在起作用,在SAS公司处处都能感到员工们那种自信、自豪的感觉,他们有着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总裁卡尔松带领他们想这个目标进发。

  案例三:SAS公司很多员工胸前别着一个很精制的鸡心。在门口有一个警卫,是个50多岁的老职工,精神抖擞的站着,他的胸前就别有一个鸡心,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卡尔松觉得公司的情况已经基本扭转,应该奖给员工一些东西。想了想对秘书说,去定做精制的鸡心别针,每个员工一个,不能以发的形式下发,按照每个人的家庭地址,通过邮局寄给他(她)的配偶。当老员工回到家里的时候,老伴冲上来报住他狠狠亲了一口,还说,汤姆,你真棒!老员工感到莫名其妙。老伴这才说,你知道你们的总裁给我们寄来了什么?汤姆一看原来是一个精制的鸡心别针,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尊敬的汤姆逊太太:

  感谢您一年来对汤姆逊先生的工作的全力支持,使得北欧航空公司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谨代表我个人向你表示衷心的谢意。                   杨·卡尔松 (亲笔签名)

  老汤姆看了激动的不得了,他只是个普通的警卫。老两口激动的一边喝酒庆祝一边探讨,我明年要怎么干才对得起总裁对我的关心呢。

  在SAS公司看到一位小姐也别了个同样的鸡心,以为她也会高兴的谈她的感受,但是出乎我们的意料,她眼含热泪的说,她是个秘书,她的部门负责航线,白天开会做出航线的计划,晚上她就要打出来,所以经常加班,和她新婚不久的丈夫就起了疑心了,两个人脑的关系很紧张,已经到了要说分手的地步。这天她又加班,她想算了不解释了,反正我说了他也不信。她到了家打开房门,发现和平时不太一样,餐桌上放着几个菜和一瓶酒,她心往下一沉,这时候她丈夫听到她回来,对她说:“你回来了,这么晚,累不累?”一反常态,以前他根本不问,你解释也没用,今天怎么问寒问暖问辛苦。他跟丈夫说有什么话就直说吧,没想到她丈夫对她说,看来以前我是误解你了,我错了,我希望你能原谅我。他奇怪的看着丈夫。原来她丈夫收到了卡尔松总裁寄给他的信和一个精制的鸡心,信上写道:

  感谢你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力支持你的妻子为SAS公司的成就做出了这样大的努力,我谨代表我个人向你表示最真挚的问候。 杨·卡尔松(亲笔签名)。

  就这样挽救了一个家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 (Hawthorne Effect)或称霍索恩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其后,从1927年到1932年,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持续多年对霍桑实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 霍桑一词源于用于实验的工厂,它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坐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 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


霍桑实验介绍

霍桑实验是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实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在将近8年的时间内,前后共进行过两个回合:第一个回合是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赞助下进行的;第二个回合是从1927年至1932年,由梅奥主持进行。整个实验前后经过了四个阶段。
阶段一,车间照明实验——“照明实验”
照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弄明白照明的强度对生产效率所产生的影响。这项实验前后共进行了两年半的时间。然而照明实验进行得并不成功,其结果令人感到迷惑不解,因此有许多人都退出了实验。
阶段二,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
1927年梅奥接受了邀请,并组织了一批哈佛大学的教授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开始了霍桑的第二阶段的“福利实验”。
“福利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找到更有效地控制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梅奥他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排除了四种假设:(1)在实验中改进物质条件和工作方法,可导致产量增加;(2)安排工间休息和缩短工作日,可以解除或减轻疲劳;(3)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的单调性;(4)个人计件工资能促进产量的增加。最后得出“改变监督与控制的方法能改善人际关系,能改进工人的工作态度,促进产量的提高”的结论。
阶段三,大规模的访谈计划——“访谈实验”
既然实验表明管理方式与职工的土气和劳动生产率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就应该了解职工对现有的管理方式有什么意见,为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依据。于是梅奥等人制定了一个征询职工意见的访谈计划,在1928年9月到1930年5月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研究人员与工厂中的两万名左右的职工进行了访谈。
在访谈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工人在交谈中的怨言进行分析,发现引起他们不满的事实与他们所埋怨的事实并不是一回事,工人在表述自己的不满与隐藏在心理深层的不满情绪并不一致。比如,有位工人表现出对计件工资率过低不满意,但深入地了解以后发现,这位工人是在为支付妻子的医药费而担心。
根据这些分析,研究人员认识到,工人由于关心自己个人问题而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所以管理人员应该了解工人的这些问题,为此,需要对管理人员,特别是要对基层的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成为能够倾听并理解工人的访谈者,能够重视人的因素,在与工人相处时更为热情、更为关心他们,这样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和职工士气的提高。
阶段四,继电器绕线组的工作室实验——“群体实验”
这是一项关于工人群体的实验,其目的是要证实在以上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似乎感觉到在工人当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的组织,而且这种非正式的组织对工人的态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实验者为了系统地观察在实验群体中工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车间中挑选了14名男职工,其中有9名是绕线工,3名是焊接工,2名是检验工,让他们在一个单独的房间内工作。
实验开始时,研究人员向工人说明,他们可以尽力地工作,因为在这里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制。研究人员原以为,实行了这一套办法会使得职工更为努力地工作,然而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事实上,工人实际完成的产量只是保持在中等水平上,而且每个工人的日产量都是差不多的。根据动作和时间分析,每个工人应该完成标准的定额为7312个焊接点,但是工人每天只完成了6000~6600个焊接点就不干了,即使离下班还有较为宽裕的时间,他们也自行停工不干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研究者通过观察,了解到工人们自动限制产量的理由是:如果他们过分努力地工作,就可能造成其他同伴的失业,或者公司会制定出更高的生产定额来。
研究者为了了解他们之间能力的差别,还对实验组的每个人进行了灵敏度和智力测验,发现3名生产最慢的绕线工在灵敏度的测验中得分是最高的。其中1名最慢的工人在智力测验上是排行第一,灵敏度测验排行第三。测验的结果和实际产量之间的这种关系使研究者联想到群体对这些工人的重要性。1名工人可以因为提高他的产量而得到小组工资总额中较大的份额,而且减少失业的可能性,然而这些物质上的报酬却会带来群体非难的惩罚,因此每天只要完成群体认可的工作量就可以相安无事了。即使在一些小的事情上也能发现工人之间有着不同的派别。绕线工就一个窗户的开关问题常常发生争论,久而久之,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不同的派别了。

霍桑实验结果分析

研究者认为,这种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组织(群体),它的职能,对内在于控制其成员的行为,对外则为了保护其成员,使之不受来自管理阶层的干预。这种非正式的组织一般都存在着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至于它形成的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与更大的社会组织相联系。
霍桑实验最初的研究是探讨一系列控制条件(薪水、车间照明度、湿度、休息间隔,等)对员工工作表现的影响。研究中意外发现,各种试验处理对生产效率都有促进作用,甚至当控制条件回归初始状态时,促进作用仍然存在。这一现象发生在每一名受试验者身上,对于受试验者整体而言,促进作用的结论亦为真。
很显然,实验假设的各项条件并非是唯一的或决定性的生产效率影响因素。 对此,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以及他的助手们所做的解释是,受试者对于新的实验处理会产生正向反应,即由于环境改变(试验者的出现)而改变行为。所以绩效的提高,并非由实验操控造成。这种效果就是我们所称的“霍桑效应”或“霍索恩效应”(Hawthorne Effect)。

霍桑效应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霍桑效应,有必要掌握两个概念: Yerkes-Dodson法则与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尽管刺激因素确实能够将生产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但是任何刺激因素(如薪水)都不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它总有效用饱和的那一刻。 所以,不能够完全指望霍桑效应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还应该辅以其他技术性办法,如工作再设计、工作扩大,以及培育学习型组织,等等。

霍桑效应的应用

1.工厂环境。 例如: 装配车间。
2.设计性/创造性行业。 例如: 绘图员。
3.教育/服务部门。 例如: 护士。


霍桑效应的演算公式

霍桑效应没有具体的定量的计算公式可资利用,因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的工作条件可能相差甚远。 然而,Yorkes-Dockson法则却可以超越所有的行业,它包含有最大化生产力的最佳动机。 动机不足或者过足都有可能使得生产力降低。 所以, y = - ax2 + bx + c (y = 生产力, x = 工作环境属性)。

霍桑效应的流程

1. 辨认影响生产效率的工作环境属性。 例如 x1,x2 ...xn,etc。
2. 根据柏拉图分析(Pareto Analysis),对环境属性进行排列,选择关键性影响属性。 例如: x1, x2, x3 (比方3是最重要的属性)。
3. 为各属性配置权重(比方w1,w2,w3)。 定义模型, y = - ax2 + bx + c(y = 生产力, x = 加权后的最终输入值)。
4. 对加权最终输入值建模 x = w1*x1 + w2*x2 + w3*x3
5. 输入公式: y = - ax2 + bx + c

霍桑效应的优点

能够清楚地发现员工关心的事项。
如果模型建设适当、准确地话,它所给出的解决生产力的办法具有长期的、可持续的特点。
对员工工作条件进行持续性衡量评估,有助于管理者指定长期的战略决策。

霍桑效应的缺点

一些内在的工作环境属性难以辨识,如组织动力。
生产力模型的参数选择a、b、c比较主观,取决于管理人员的个人认识。
关键性的工作环境属性是动态的,模型需要不断调整反映现实情况。
从总体上来看,生产力模型的准确度与管理人员的个人判断力、敏锐性紧密相关。

霍桑效应的条件

重要的工作环境属性能够被大量捕获。
没有暗藏的或隐晦的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杰亨利法则:运用坦率真诚的沟通方式 。

杰亨利法则的探究

杰亨利法则是以发明人杰瑟夫•卢夫特和亨利•英格拉姆的名字命名。它的核心是坚信相互理解,能够提高知觉的精确性并促进沟通的效果。它从两个纬度上划分了促进或阻碍人际沟通的个体倾向性:揭示和反馈。揭示是指个体在沟通中坦率公开自己的情感、经历和信息的程度;反馈指的是个体成功地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的程度。根据这两个纬度可以划分出四个“窗口”————开放区、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开放”窗口包括了你自己和别人都知道的信息;“盲目”窗口包括了那些别人很清楚而你自己却不知道的事情,这种情况是由于别人没有告诉你或由于你的自我防卫机制拒绝接受这些信息造成的;在“隐藏”窗口中的信息你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未知”窗口是那些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情感、经验和信息。

杰亨利法则基于这样的假设:当开放区的信息量增加时,人们之间会更好地相互理解。因此他们建议运用坦率真诚的沟通方式。要通过揭示和反馈来增加开放区的信息量,即通过提高自我揭示的水平和倾听来自他人的反馈这两种方式扩大开放区的面积,从中获益。

实践杰亨利法则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维京集团是怎样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杰亨利法则来增加沟通的效果的。

英国的著名企业维京集团是一家年营业收入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大企业。企业创始人兼董事长理查德•布兰森建立起一种“把你的点子大声说出来”的创意机制。这种机制包括:该公司所有员工都知道布兰森的电话,员工一有好的构想,就能通过各种渠道让他知晓。集团每年举办的一次“家宴”,为那些想要贡献创业点子、平时较不易碰到布兰森的员工制造了毛遂自荐的机会,“家宴”为期一周,参加人数多达3500人。集团旗下的每一个企业都有一套可以使员工的建议、点子上达的“渠道”。如财务服务机构,常务董事在当地一家餐厅常年预留8个空位子,任何员工认为自己的新点子够好,都可以申请和常务董事共进午餐,在用餐时商讨经营大计。另外,维京集团还有一个性质接近总部办公室的机构————“维京管理团队”,协助新事业的实际开发作业。在这一“创意机制”的激励下,维京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各类点子层出不穷,如维京新娘公司,维京日益壮大的国际互联网事业,都是员工向布兰森提出的建议。维京集团鼓励开放的氛围,鼓励相互之间自由地进行揭示、交流,这使企业受益匪浅。

杰亨利法则的启示

约翰•奈斯比特指出:“未来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之上。”更有一种说法已经被许多人认同: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却取决于他的人际交往技巧。可见,了解与掌握有关人际关系心理的原理和规律等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了现代人的急迫需求。在企业里,人际的沟通是无可避免的,沟通问题也同样无可避免,开放、真诚、坦率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元素,是促进沟通渠道畅通的有效保证。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更是迈向成功的必修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威尔德定理:有效的沟通始于倾听

  人际沟通始于聆听,终于回答。

  提出者:英国管理学家L·威尔德

  点评:说的功夫有一半在听上。

经典故事

  商人与渔夫一个到海边度假的商人站在一座小渔村的码头上,看到载着一个渔夫的小船靠岸。船里放着一些看起来很新鲜的大鱼,商人夸赞渔夫说他的鱼很大很新鲜,并问他捕这些鱼要花多长时间。

  渔夫回答说:“先生,用不了多长时间,我才驾船出海几小时而已。”

  商人有点困惑地说:“显然你捕鱼的工夫非常好,你为何不多捕一点呢?”

  渔夫笑了起来:“我干吗要那样做呢?我需要多余的时间做点别的事。”

  商人又问:“那多余的时间你用来做什么?”

  渔夫说:“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跟孩子玩耍,陪老婆睡午觉,每晚到村里跟朋友喝喝小酒,唱唱歌。我的生活过得美满又充实。”

  商人嘲笑地说:“哦,你实在是目光短浅。”他抛出名片:“我能帮助你。依我的看法,你应该每天多花一点时间打鱼,用赚的钱换一条大一点的船。不出多久,你又可以卖掉大船,再买了几艘船,最后你可以自己做生意。你必须雇更多的渔夫,当然,这你不用担心,我刚好认识人能帮你招聘渔夫。” 

  这时,商人忙拿出笔纸画着图表。“几年后,”他继续说:“与其把鱼卖给中间人,不如直接卖给加工厂,最后你可以自己开罐头厂。这样,你就能控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当然,你还必须撤离这个小渔村,在市中心找个合适的地点,你知道,你必须扩大你的市场占有率。也许你会搬到更大的城市,在那里你可以完全掌握成功且不断扩大你的生意。” 商人说得有点上气不接下气,他稍微停顿一下,等着渔夫对他的意见表示采纳和感激。

  渔夫思考了一会说:“先生,这要花多久时间呢?” 商人忙着按计算机和在纸上做笔记,然后回答说:“哦,大概……十五到二十年吧。”  “先生,这然后呢?”

  商人笑着说:“问得好,当时机对了,我会很高兴给你建议,你可以把公司上市,然后出清你手上的股票,你就会变得很有钱。你可以赚上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先生,几百万几千万吗?”

  渔夫揉着脸颊问道:“那么,接下来呢?”

  商人说:“恩,最后你可以很有钱的退休,选择一个你和家人想要的生活环境,比如说,你可以搬到你喜欢的小渔村住下。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你可以陪孩子玩,中午陪老婆睡觉,每晚到村里和朋友喝个小酒,唱唱歌,你可以有个美满又充实的生活。”

  渔夫歇了一会儿说:“先生,谢谢你给我的建议,不过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想我还是省下这十五年,过我现在的生活好了。”

管理启示

  商人与渔夫的出发点本身就是大相径庭的,加上商人沟通方式的死板,沟通没有任何效果就不难理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不对下属发泄自己的不满,避免泄愤连锁反应。

踢猫效应的故事

   在心理学上,“踢猫效应”是这样说的: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会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终的牺牲品。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这就涉及到一个“风度”问题。

  古人云:克己、复礼。克己,就是遇事从容,能理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人为善,给周边疲倦的心灵以慰籍与鼓励。有位高僧在外出云游前,把自己 酷爱的种了满院子的兰花交与弟子,并嘱咐悉心照料。谁知一天晚上弟子忘了将兰花搬回室内,恰巧风雨大作,原本开得正艳的兰花被打得七零八落。弟子忐忑不安 等待着师傅的责骂。僧人云游回来,得知缘由,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种兰花的。”弟子从中得到启发,幡然悟道。

  的确,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时时保持豁达的姿态,很具挑战性。然而,在压力下还能保持风度,就意味着对自己心理弱点的克服,意味着人格魅力的提升。

  “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一位家庭主妇在她的房门上挂了这么一方木牌。在她的家中,男主人一团和气,孩子大方有礼,一种温馨、和谐,满满地充盈整个空间。询问那块木牌,女主人笑笑,解释说:“有一次我在电梯镜子里看到一张充满疲惫的脸,一副紧锁的眉头,忧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吓了一大跳。于是,我开始想,孩子、丈夫看到这副愁眉苦脸时,会有什么感觉?假如我对面也是这副面孔,又会有什么反应?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这些 在我原来认为是他们不对的事实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竟是我!当晚我便和丈夫长谈,第二天就写了一块木牌钉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 是一家人……” 主妇不经意间的一句平白朴实的话,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家庭又焕发出生机。如果我们稍稍用心,把这种豁达和体恤用于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踢猫”这条恶劣的传递链就能被截断了。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犯了错误之后有人能及时地提出批评意见,这是犯错误者的福气。如果没有人及时地提出来,我们也许就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因此,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毁了自己的一切。有人提出了批评,不管我们接不接受,至少批评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犯了错误,会使我们引起警觉。只要我们注意,那么,我们在今后的生活里就会少犯或不犯同样的错误。其实,批评,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里是少不了的。亲朋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都需要有相互的批评指正。我们生活在一个多诱惑的社会,一失足就会成千古恨。批评能让我们警钟长鸣,即使批评错了也能让我们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因此,我们无须因为受了批评而生气。批评是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我们应该善待批评。

  一个人能接受批评,就能从善如流,少犯错误;如果善听批评,就能做到虚怀若谷,工作、学习、生活中就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若听不进批评,一听到批评的意见就生气,或者暴跳如雷,刚愎自用,固执错误,这样的人,早晚要摔跟头。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应该记住,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虽然让我们一时生气,但只要我们能冷静下来思考,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批评中受益前进。生活中有人批评,是一个人的福气。

  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人在受到批评之后,不是冷静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受批评,而是心里面很不舒服,总想找人发泄心中的怨气。其实这是一种没有接受批评、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的一种表现。受到批评,心情不好这可以理解。但批评之后产生了“踢猫效应”,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

“踢猫效应”与领导者的风度

  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其他人,领导者在领导一个单位的时候更是如此。如果无缘无故的被人丢了一个包袱过来,当然要想办法甩掉它,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它甩给自己的下属。而下属只能再甩给更弱者,这股无名之火只能转来转去,最终转到猫的身上。

  在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下,到处是诱惑和压力。作为领导者,成就感和进取心都可能会超过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良好的风度,做到“入局而不为局势所迷”,是非常重要的。风度是什么?举止潇洒,言谈风雅,这只是冰山的水上部分;风度的实质是:对己,在压力下能保持从容的心态,面对突发事件较好地控制情绪;对人,能做到与人为善——真诚,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不迁怒于人。那些面对强大对手仍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将帅,那些自己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仍能为大众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正直之士,虽然身世各异,但那种豁达的风度,同样令人尊敬。胜人者力,胜己者强。在压力下能够保持风度,意味着对自己心理弱点的征服,意味着人格魅力的提升,这首先就是一种成功。

  领导者遇到挫折或不顺心的事就拿下属当出气筒,这样的领导者即使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难有真正的成功。一个人如果不能与人为善,不能宽以待人,经常向周边释放消极的因子,成为心理疾病的一个传染源,导致所处环境的恶化,怎么能谈得上真正意义的事业成功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雷鲍夫法则:认识自己和尊重他人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点评:记住经常使用,它会让你事半功倍。

什么是雷鲍夫法则?

  在下面八条中,有六条是由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总结提炼的,只有第一条和第四条是别人补充的。管理界将这语言交往中应注意的八条,统称为雷鲍夫法则。也有人将雷鲍夫法则称为建立合作与信任的法则,还有人将雷鲍夫法则称为交流沟通的法则。

  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1、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2、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3、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4、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5、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6、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7、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8、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管理启示

  雷鲍夫法则从语言交往的角度,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建立合作与信任的规律。在我们着手建立合作与信任的时候,应该将雷鲍夫法则自觉而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交流与沟通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ZT:什么是特里法则?

特里法则: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

  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

  提出者:美国田纳西银行前总经理L·特里

  点评:正视错误,你会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

什么是特里法则?
  吃五谷生百病,人不是神,总有自己的缺点,谁都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当我们犯错误的时候,脑子里往往会出现想隐瞒自己错误的想法,害怕承认之后会很没面子。其实,承认错误并不是什丢脸的事。反之,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一种具有"英雄色彩"的行为。因为错误承认得越及时,就越容易得到改正和补救。而且,由自己主动认错也比别人提出批评后再认错更能得到别人的谅解。更何况一次错误并不会毁掉你今后的道路,真正会阻碍的,是那不愿承担责任,不愿改正错误的态度。

经典案例
  新墨西哥州阿布库克市的布鲁士·哈威,错误地核准付给一位请病假的员工全薪。在他发现这项错误之后,就告诉这位员工并且解释说必须纠正这项错误,他要在下次薪水支票中减去多付的薪水金额。这位员工说这样做会给他带来严重的财务问题,因此请求分期扣回多领的薪水。但这样哈威必须先获得他上级的核准。"我知道这样做,"哈威说,"一定会使老板大为不满。在我考虑如何以更好的方式来处理这种状况的时候,我了解到这一切的混乱都是我的错误,我必须在老板面前承认。"

        于是,哈威找到老板,说了详情并承认了错误。老板听后大发脾气,先是指责人事部门和会计部门的疏忽,后又责怪办公室的另外两个同事,这期间,哈威则反复解释说这是他的错误,不干别人的事。最后老板看着他说:"好吧,这是你的错误。现在把这个问题解决吧。"这项错误改正过来,没有给任何人带来麻烦。自那以后,老板就更加看重哈威了。

  勇于承认错误,为哈威带来了老板的信任。其实,一个人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也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感。这不只可以清除罪恶感和自我卫护的气氛,而且有助于解决这项错误所制造的问题。

  2001年11月17日,TCL总裁李东升在"企业家理论与企业成长国际研讨会"上反思TCL六年成长中的"两大失误、五大不足"。两大失误是指多元化准备不足,战线拉得过长,真正形成有竞争力的行业不多;国内通讯产业的发展机遇没有抓住。五大明显不足分别是综合规模实力不足、研发能力不足、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不足、营销能力不足、企业体制不足。

  但是,事隔不到两年,我们就看到,在中国通讯市场上,TCL已经成为中国移动通讯制造商中位居前列的本土企业。这靠的是什么?就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对症下药。

  我们再看看世界那些百年企业的发展历史,它们没有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重要的是他们都能够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2001年,沃尔玛首次位列世界500强榜首。但据德国《商报》2002 年3月报道,这个世界最大的连锁商进入德国市场四年来却连遭败绩,不仅损失超过1亿美元,而且它在财务上遮遮掩掩的做法,无法蒙混过德国法律这一道关,它将不得不对外公开2000年和2001两年度的财务情况。沃尔玛在德国拥有1?7万职工,设有95家分店,但是,沃尔玛并没有因为在德国的受挫而灰心丧气,而是采取整顿措施,在德国市场上再搏一次,后来终于取得了成功。

  肯德基是个成功的企业。殊不知肯德基在进军香港时也经历过惨重的失败。1973年肯德基将目光瞄准了香港,同年6月,第一家肯德基店在香港开业,1974年数量已达到11家。声势浩大的广告宣传,加上独特的烹调方法和配方,使得顾客们都很乐于一试,可以说肯德基在香港前途光明。但是,到了1974年9月,肯德基公司突然宣布多家快餐店停业,仅剩四家还硬撑着门面,1975年2月,首批进入香港的肯德基差不多全军覆没,纷纷停业关门。

总结
  并不是失败了,它们就不成功。正是因为勇于承认失败和错误,它们才能历经百年而不倒。达尔文曾经说过:"任何改正都是进步。"歌德也说过:"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和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敢于承认错误,汲取教训,我们就能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管理启示
  勇于承认错误和失败也是企业生存的法则。市场不是两军对垒的战场,企业不是军队。承认失败,企业可以避免更大的市场损失,可以重新调整自己的市场策略,也就可以重新取得市场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ZT:什么是华盛顿合作定律?

华盛顿合作定律简介
  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和尚”的故事。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就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因为人不是静止的动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数管理制度和行业都是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利用组织提高人的效能。换言之,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

经典案例
  拉绳的实验在拉绳实验中,先把被试者分成2人组、3人组和8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然后,要求这些被试者单独用尽全力拉绳。

    拉绳实验中出现“1+1小于2”的情况说明:有人偷懒!而且越多人在一起干活,偷懒的现象越严重!

  这一定律告诉我们: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要复杂和微妙得多。

破解“华盛顿合作定律”
  华盛顿合作定律表明,合作是一个问题,怎样合作也是一个问题。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常常引导我们陷入误区。

  一个单位、一个企业效益不好,不在其他方面找原因,而是简单地归罪于“和尚”多了,于是减员、下岗。

  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有的单位、企业人员减了却并没有增效,“和尚”少了,还是没水吃。

  看来,有没有水吃,与和尚的数量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怎样才能破“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局呢?

  第一种解决办法是:有一个和尚提出,我们大家轮流去挑水,结果,吃水的问题迎刃而解。

  第二种解决方法是:第一个和尚提出分工负责,你挑水,我砍柴,他做饭,每人明确责任,同时又分工合作,这样,不仅解决了吃水问题,也建立了新的管理机制。

  第三种解决方法是:第一个和尚提出,建立一种激励机制,谁主动承担挑水的任务,就是对寺里做出重大贡献,在物质分配、职务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如果挑水成绩显著,给予重奖。这样,吃水问题也不再是问题,还促进了这个寺庙的“精神文明”建设,寺庙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解决吃水问题,关键在管理。

管理启示
  我们必须坚持向管理要效益的方针,从建立管理制度入手,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奖罚分明的管理机制;同时,不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建立一个有利于人才竞争、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舞台,形成尽可能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激励机制。

  适应办公室政治任何一个企业,不管是分工合作,还是职位升迁,抑或利益分配;不论其出发点是何其纯洁、公正,都会因为某些人的“主观因素”而变得扑朔迷离、纠缠不清。随着这些“主观因素”的渐渐蔓延,原本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都会变得复杂起来,办公室似乎每天都进行着一场场没有硝烟战火的较量。

  这就是“办公室政治”。

  创建高绩效团队的合作文化彻底解决“华盛顿合作定律”的现象,惟有创建高绩效团队的合作文化。

]寓言故事启示
  我们从下面一则寓言故事获得借鉴:相传,在古希腊时期的塞浦路斯,曾经有一座城堡里关着七个小矮人,他们住在一间潮湿的地下室里,找不到任何人帮助,没有粮食,没有水。这七个小矮人越来越绝望。

  小矮人中,阿基米德是第一个受到守护神雅典娜托梦的。雅典娜告诉他,在这个城堡里,除了他们呆的那间房间外,其它的25个房间里,一个房间里有蜂蜜和水,另24个房间有石头,其中有240个玫瑰红的灵石,收集到这240块灵石,并把它们排成一个圈的形状,可怕的咒语就会解除,他们就能逃离厄运,重归自己的家园。

  阿基米德把这个梦告诉了其他六个伙伴,但只有爱丽丝和苏格拉底愿意和他一起努力。开始的几天里,爱丽丝想先去找些木材生火,苏格拉底想先去找那个有食物的房间;阿基米德想快点把240块灵石找齐,好快点让咒语解除。但三个人无法统一意见,于是决定各找各的,几天下来,三个人都没有成果,反而耗得筋疲力尽。

  但是,三个人没有放弃,失败让他们意识到应该团结起来。他们决定,先找火种,再找吃的,最后大家一起找灵石。这是个灵验的方法,三个人很快在左边第二个房间里找到了大量的蜂蜜和水。

  美好的远景是团队合作的基石;明确的目标是团队成功的基础;团结协作则是团队合作的关键。  在经过了几天的饥饿之后,他们狼吞虎咽了一番;然后带了许多分给特洛伊、安吉拉、亚里士多德和美丽莎。温饱的希望改变了其他四个人的想法。他们主动要求要和阿基米德他们一起寻找灵石。

  为了提高效率,阿基米德决定把七个人兵分两路:原来三个人,继续从左边找,而特洛伊等四人则从右边找。但问题很快就出来了:由于前三天一直都坐在原地,特洛伊等四人根本没有任何的方向感,他们几乎就是在原地打转。阿基米德果断地重新分配:阿里斯和苏格拉底各带一人,用自己的诀窍和经验指导他们慢慢地熟悉城堡。

  知识是生产力,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而经验是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团队既需要知识,又需要经验。

  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先是苏格拉底和特洛伊那组,他们总是嫌其他两个组太慢。最后由于地形不熟,大家经常日复一日地在同一个房间里找灵石。大家的信心又开始慢慢丧失。

  团队的阻力来自于成员之间的不信任和非正常干扰。特别在困难时期,这种不信任以及非正常干扰的力量更会被放大。

  阿基米德非常着急。这天傍晚,他把六个人都召集在一起商量办法。可是,交流会刚刚开始,就变成了相互指责的批判会。

  经过交流,大家才发现,原来他们有些人可能找准房间很快,但可能在房间里找到的石头都是错的;而那些找得非常准的人,往往又速度太慢。

  于是,这七个小矮人进行了重新组合。在爱丽丝的提议下,大家决定每天开一次交流会,交流经验和窍门。

  吃一堑,长一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合适的方法将其与团队内的所有成员共同分享,是团队走出困境、走向成功的很好做法。

  在七个人的通力协作下,他们终于找齐了所有的240块灵石,但就在这时,苏格拉底停止了呼吸。大家震惊和恐惧之余,火种突然又灭了。

  没有火种,就没有光线;没有光线,大家就根本没有办法把石头排成一个圈。

  大家都纷纷地来帮忙生火,哪知道,六个人费了半天的劲,还是无法生火———以前生火的事都是苏格拉底干的。阿基米德非常后悔当初没有向苏格拉底学习生火。分工有利于提高效率,但分工必须“人事相宜”,如果能力与岗位不能匹配,反而使效率低下。

  在神灵的眷顾下,最终火还是被生起来了。小矮人们胜利了。

  通过对团队的有效管理,团队的目标最终得到了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ZT:什么是木桶定律?

我们知道的木桶定律——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子。传统的木桶定律是把木桶放在平面上来衡量的。但是,如果把木桶放置在一个斜面上的时候,木桶装水的多少就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板子的长度。当然这要求长与长要正相对,并且长木块的周围要有相应长度的木块作为她的辅助。也就是说当我们比别人在某一块短一大节时,不但要选择合适的斜度。更重要的是把其他木块合理排列起来,使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木块。

  平面上的木桶,处于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下,有成熟的游戏规则来管理整个市场,但是在一个不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规则下,就要发挥我们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利用现有规则的有利条件,当别人在计较平面的时候,我们利用斜面和合理排列木块来增加我们装水的能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比别人短的板子,可能不会很快的在平面上弥补,在现在的市场速度下,已经不容许你有充足的时间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了,以后也不会再有象海尔、长虹那样,市场给你十几年的时间来发展自己,所以,我们就要利用我们的长处,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斜面,尽可能发挥我们现在拥有的条件。先比别人多蓄水,蓄水之后,在过程中改善我们的短板,实现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ZT:什么是苛希纳定律?

西方管理学中有一条著名的苛希纳定律:

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2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
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员多3倍,工作时间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

点评:用人贵精
  苛希纳定律再简单不过了,它告诉我们:在管理上,并不是人多就好,有时管理人员越多,工作效率反而越差。只有找到一个最合适的人数,管理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苛希纳定律虽是针对管理层人员而言的,但它同样适用于对公司一般人员的管理。在一个公司中,只有每个部门都真正达到了人员的最佳数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无用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成本,从而达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沃尔玛前总裁山姆·沃尔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作为全球最大零售企业之一沃尔玛公司的掌舵者,山姆·沃尔顿有句名言:"没有人希望裁掉自己的员工,但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却需要经常考虑这个问题。否则,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他深知,企业机构庞杂、人员设置不合理等现象,会使企业官僚之风盛行,人浮于事,从而导致企业工作效率低下。为避免这些在自己的企业内发生,沃尔顿想方设法要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极力减少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

  从经营自己的第一家零售店开始,沃尔顿就很注重控制公司的管理费用。在当时,大多数企业都会花费销售额的5%来维持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沃尔玛则不这样做,它力图做到用公司销售额的2%来维持公司经营!这种做法贯穿了沃尔玛发展的始终。在沃尔顿的带领下,沃尔玛的员工经常都是起早贪黑地干,工作卖力尽责。结果,沃尔玛用的员工比竞争对手少,但所做的事却比竞争对手多,企业的生产效率当然就比对手要高。这样,在沃尔玛全体员工的苦干下,公司很快从只拥有一家零售店,发展到了现在的拥有全球2000多家连锁店。公司大了,管理成本也提高了,但沃尔顿却一直不改变过去的做法--将管理成本维持在销售额的2% 左右,用最少的人干最多的事!

  沃尔顿认为,精简的机构和人员是企业良好运作的根本。与大多数企业不同,沃尔玛在遇到麻烦时,不是采取增加机构和人员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相反,而是追本溯源,解聘失职人员和精简相关机构。沃尔顿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机构重叠,人员臃肿。

  在沃尔顿看来,精简机构和人员与反对官僚作风密切相关。他非常痛恨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重要,而在自己周围安排许多工作人员。他认为,工作人员的惟一职责,就是为顾客服务,而不是为管理者服务。凡是一切与为顾客服务无关的工作人员,都是多余的,都应该裁撤。他说:只有从小处着想,努力经营,公司才能发展壮大!沃尔玛能有今天的成功,自始至终地坚持低成本运作这一点功不可没。

  在一个越来越充满竞争的世界里,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地生存下去,就必须保持自己长久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在于用最小的工作成本换取最高效的工作效率,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做到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只有机构精简,人员精干,企业才能保持永久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ZT:什么是凝聚效应?

凝聚效应:凝聚力越大,企业越有活力

  在别的因素保持不变的状态下,企业的凝聚力越大,这个企业的生产效率越高,企业也就越有活力。

  提出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

  点 评:凝聚力越大,企业越有活力

凝聚效应的由来
  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曾就群体凝聚力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过试验。在别的因素保持不变的状态下,企业的凝聚力越大,这个企业的生产效率就越高,企业也就越有活力。

  这个试验的结果提示管理者注意,必须在群体凝聚力提高的同时,加强对群体成员的思想教育和诱导,克服群体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因素,这样才能使群体凝聚力成为促进工作效率的动力。对群体成员的思想教育和诱导是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经典案例
  早在1945年,号称“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就提出:“公司要发挥全体员工的勤奋精神”,并不断向员工灌输所谓“全员经营”、“群智经营”的思想。为打造坚强的团队,在20世纪60年代,松下电器公司会在每年正月的一天,由松下带领全体员工,头戴头巾,身着武士上衣,挥舞着旗帜,把货物送出。在目送几百辆货车壮观地驶出厂区的过程中,每一个工人都会升腾出由衷的自豪感,为自己是这一团体的成员感到骄傲。

  在给全体员工树立一种团队意识的同时,松下公司更是花大力气发动每一个工人的智慧和力量。为达到这一目的,公司建立提案奖金制度,不惜重金在全体员工中征集建设性意见。虽然公司每年颁发的奖金数额巨大,但正如公司劳工关系处处长所指出的:“以金额来说,这种提案奖金制度每年所节省的钱超过给员工所发奖金的 13倍以上。”

  不过,松下公司建立这一制度的最重要目的,并不在节省成本上,而是希望每个员工都参加管理,希望每个员工在他的工作领域内都被认为是“总裁”。

  正是因为松下公司充分认识到群体力量的重要,并在经营过程中处处体现这一思想,所以松下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把工厂视为自己的家,把自己看作工厂的主人。纵使公司不公开提倡,各类提案仍会源源而来,员工随时随地——在家里、在火车上,甚至在厕所里,都会思索提案。

  松下公司与员工之间建立起可靠的信任关系,使员工自觉地把自己看成是公司的主人,产生为公司作贡献的责任感,焕发出了高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松下公司因此形成了极大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公司不但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家用电器公司,而且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产品品种之多,市场范围之广,成长速度之快和经营效率之高都令人惊叹!

管理智慧
  团队凝聚力是维持团队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团队丧失凝聚力,就会像一盘散沙,难以维持下去,并呈现出低效率状态;而团队凝聚力较强的团队,其成员工作热情高,做事认真,并有不断的创新行为,因此,团队凝聚力也是实现团队目标的重要条件。

  作为团队领导人,在给予每位成员自我发挥的空间的同时,还要破除个人英雄主义,搞好团队的整体搭配,形成协调一致的团队默契;同时还需努力巩固队成员懂得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取长补短的重要性。如果能做到这些,团队就能凝聚出高于个人力量的团队智慧,随时都能创造就出惊人的团队表现和团队绩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ZT:什么是懒蚂蚁效应?

懒蚂蚁效应:懒于杂物,才能勤于动脑

什么是懒蚂蚁效应?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相对而言,在蚁群中,“懒蚂蚁”更重要;而在企业中.能够注意观察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人也更重要,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经典案例
  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奇瑞”牌汽车近几年在业界崭露头角,而“奇瑞”最初的研发班底就是别的公司淘汰下来的“懒蚂蚁”——10多个因原公司打算撤销技术中心而集体跳槽的工程师。当时,一些汽车公司热衷于为跨国汽车品牌做加工装配以获得短期利润,技术人员这些看着好像不干活的“懒蚂蚁”就不受重视甚至被淘汰。而市场却再一次证明,企业要长远发展,必须重视“懒蚂蚁”,培养“懒蚂蚁”,奇瑞公司里就有200多个研发人员。

懒蚂蚁效应的启示
  勤与懒相辅相成,“懒”未必不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懒于杂务,才能勤于思考。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所有的人都很忙碌,没有人能静下心来思考、观察市场环境和内部经营状况,就永远不能跳出狭窄的视野,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看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作出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

  在一个分工协作的组织内部,勤者与懒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大量勤者的存在,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还需要有必要懒于具体事务,却勤于思考创新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指挥者。没有了这样的懒者,勤者极易无所适从,乱了头绪,多会作无谓劳作,往往事倍功半。

  在人才的运用和配置中,更需要分清人才的类型和特点,加以合理运用,把各类人才放置在恰当的位置,盘合和优化人力资源。对于不能成为“懒蚂蚁”的勤劳蚂蚁,要尊重他们的工作价值,根据其能力和特点分配工作,使他们正确定位,不断认识和提高自我,注重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能力,和“懒蚂蚁”相互支持、相互依托、和谐共处,贡献其最大智慧和能量,携手确保企业安全、稳定、发展,深入推进企业和谐发展。

懒蚂蚁效应和企业用人观
  懒蚂蚁效应说明,企业在用人时,既要选择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勤蚂蚁”,也要任用运筹帷幄,对大事大方向有清晰头脑的“懒蚂蚁”。这些“懒蚂蚁”不被杂务缠身而长于辨别方向和指挥前进,能想大事、想全局、想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ZT:什么是蚁群效应?

蚁群效应:减掉工作流程中的多馀

什么是蚁群效应?
  蚂蚁的世界一直为人类学与社会学者所关注,它们的组织体系和快速灵活的运转能力始终是人类学习的楷模。蚂蚁有严格的组织分工和由此形成的组织框架,但它们的组织框架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有相当大的弹性,比如它们在工作场合的自我组织能力特别强,不需要任何监督就可以形成一个很好的团队而有条不紊地完成工作任务。

  蚂蚁做事很讲流程,但它们对流程的认识是直接指向于工作效率的。比如,蚂蚁发现食物后,如果有两只蚂蚁,它们会分别走两条路线回到巢穴,边走边释放出一种它们自己才能识别的激素做记号,先回到巢穴者会释放更重的气味,这样同伴就会走最近的路线去搬运食物。

  蚂蚁做事有分工,但它们的分工是有弹性的。一只蚂蚁搬食物往回走时,碰到下一只蚂蚁,会把食物交给它,自己再回头;碰到上游的蚂蚁时,将食物接过来,再交给下一只蚂蚁。蚂蚁要在哪个位置换手不一定,惟一固定的是起始点和目的地。

经典案例
  有一家大型零售连锁店就运用了这个模式来调整其物流仓储中心的工作流程。以前,该仓储中心用区域方式捡货,如果上一手没有完成,下一手只能等着。由于每个人的工作速度有差异,而且因为仓储中心的商品品种很多,即便同一个人对不同商品的工作捡货速率也存在差异,这种区域方式捡货容易造成老是有人在等待别人完成工作以便接手的情况。蚂蚁模式则是:一个人不断捡出商品,一直到下游有空儿来接手工作后才再回过头去接手上游的工作。为了提高这一工作链的整体效率,他们把速度最快的员工放在最末端,速度最慢的放在最上游,运用蚂蚁模式,使生产效率比以前提高了30%。要在团队工作的情景中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工作链上的脱节和延迟,不同岗位之间的替补与支持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

管理启示
  可见,“蚁群效应”的优势集中表现为:

  弹性——能够迅速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

  强韧——一个个体的弱势,并不影响整体的高效运作;

  自组织——无须太多的自上而下的控制或管理,就能自我完成工作。

  “蚁群效应”无疑是现代企业在组织发展中所梦寐以求的。而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其作用会更加明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ZT:什么是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Flywheel Effect)

  飞轮效应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这就是“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的启示
  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在每件事情的开头都必须付出艰巨的努力才能使你的事业之轮转动起来,而一当你的事业走上平稳发展的快车道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万事开头难,努力再努力,光明就在前头。持續的改善和提升績效中蘊藏了巨大的力量。只要指出實際的成就——儘管最初還在逐步累積的階段,然後說明這些步驟如何呼應具體可行的經營理念。當你這麼做的時候,其他人逐漸了解並察覺公司正在加速向前衝,他們因此也會團結一致,熱情支持。

飞轮效应的运用
  1.开始阶段:

  (1)制定清晰职业目标。

  (2)做好失败的准备。

  (3)养成成功的习惯。

  (4)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

  (5)作好职业的规划及计划。

  2.基础阶段:

  我们必须要脚踏实地的做好基础工作,打好根基,才能够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就像我们不管用什么方面,都必须让飞轮主受力方向要与想它转动的方向一致才可以达到让它转动的目的。

  3.发展阶段:

  通过前面的准备,飞轮是可以在力的作用下转动起来,但是这个时候的转动是非常被动的,非常吃力的。一旦他的受力失去的话,马上就会停止下来,只有不断的加力或使力持之以恒,才可以使所受的力越来越接近临界点。

  4.辉煌阶段:

  当飞轮所受力达到临界点时,由于牵引力和惯性的存在,即使飞轮所受力失去的时候,飞伦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转动。当做好所有准备后,获得的将是很好的发展,在发展的背后,将是许多许多的认同,认可与依赖。即使在某个时刻或在某个方面发生一点点失误时也不会导致完全的失败,因为我们已经被接受了,。只要在失误之后能够及时的意识到失误,及时的更正,别人就会愿意继续的认可与依赖。

飞轮效应的举例说明
例1:克罗格公司的总裁、著名管理专家吉姆·柯林斯他运用飞轮效应让公司的5万员工接受他的改革方案的。他没有试图一蹴而就,也没有打算用煽情的演讲打动员工。他的做法是组建了一个高效的团队来“慢慢地但坚持不懈地转动飞轮”————用实实在在的业绩来证明他的方案是可行的,也是会带来效益的。员工看到了吉姆的成绩,越来越多的人对改革充满信心,他们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改革做贡献,到了某一时刻,公司这个飞轮就基本上能自己转动了。此后,吉姆·柯林斯调查了1435家大企业的名单,经过调查、比较、研究,吉姆吃惊地发现:在从优秀公司到伟大公司的转变过程中,根本没有什么“神奇时刻”,成功的惟一道路就是清晰的思路、坚定的行动,而不是所谓的灵感。成功需要我们每个人排除一切干扰,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全力以赴去实现目标

例2:紐可在1965年開始推動飛輪,起初只試圖避免踏上破產的命運,後來則因為找不到可靠的供應商,而開始建立起第一座自己的鋼鐵廠。紐可的員工發現,他們有辦法把鋼鐵煉製得比別人好,也比別人便宜,因此後來又建了兩座迷你煉鋼廠,接著又建了三座廠。開始有客戶向他們採購,然後又有更多的客戶上門!一圈又一圈,年復一年,飛輪累積了充足的動力。在1975五年左右,紐可人猛然醒悟,如果他們一直推動飛輪,紐可將可成為美國排名第一、獲利率最高的鋼鐵公司。波爾曼解釋:還記得1975年有一次我和艾佛森談話的時候,他說:“波爾曼,我想我們應該可以成為美國排名第一的鋼鐵公司。”1975年欸!我問他:“那麼,你打算什麼時候成為全美第一?”他說:“我不知道。但是只要我們繼續做我們目前在做的事情,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我們不能成為全美第一?”儘管花了20年才達到這個目標,但是紐可一直努力不懈地推動飛輪,終於成為《財星》一千大企業排行榜上最會賺錢的鋼鐵公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杭州体育场
百井人家
临平万达
城站公交站
湖翠里航拍
金钥匙航拍
玖樟台
玉湖公园
临平新城
丰收湖天街
海潮望月城
黄山风景
丹枫四季
临平城区
闻堰综合体
桂冠东方验房
缤纷城
临平老宅
京东Mall
江荣府
“金手指”
产业孵化基地
空中花园
河滨之城
临平未来农场
江河汇
未科航拍
临平公园
招商花园城
金沙湖晚霞
桂冠东方
花园城
火车西站
喜悦和
艺创综合体
味美浙江活动
钱江新城二期
馥香园鸟瞰
西投吉鸿项目
许村新城
光环购物中心
临平文化中心
国风杭州地铁
共享“花”车
南京北部新城
永旺商业项目
钱塘安置项目
西湖步行街
未科航拍
朗云
古玉兰开花
钱塘新项目
锦尚和品府
钱塘高铁站
未科中轴线
临平新城
钱江世纪城
万科大溪谷西
和平广场概念
良渚城建
临平二环
大马弄
南苑街道
临平
杭州大厦
奥体
杭州天际线

小黑屋|手机版|电脑版| ( B2-20080242 )

GMT+8, 2025-1-1 23:37 , Processed in 0.05787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